《自然·醫學》:人類首次描繪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2020-11-29 健康界

人類的月經周期,就是每月一次的子宮內膜(endometrium)的脫落、再生和重塑的過程。這一現象幾乎只在人類中出現,除了人類以外,只有類人猿、舊大陸猴等極少數動物中有類似現象。

一個月經周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增生期(排卵前)和分泌期(排卵後),在分泌期,子宮內膜進入狹窄的接受狀態窗口,此時是胚胎最佳「著床窗口」(WOI),此時子宮內膜的狀態在結構和生理生化上都是理想狀態。

子宮內膜不同於任何其他組織,它由多種細胞類型組成,這些細胞在一個月的周期中會經歷劇烈且快速的變化,由於子宮內膜的這種周期性變化對於人類生育能力和再生生物學都有很大相關性,因此,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求對整個月經周期子宮內膜轉化的系統表徵。然而,目前人類對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變化的機制理解仍然非常有限。

2020年9月14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Nature Medcine 雜誌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the human endometrium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使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地表徵了月經周期這一人類獨特的生理過程。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可在分子和定量水平將月經周期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並且能夠更精確地確定胚胎「著床窗口」。

子宮內膜單細胞水平的分子和基因組分析有助於理解女性生育能力、妊娠及常見疾病,將加速闡明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並開發出新穎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為女性健康開闢了新前景。

王宛欣 Felipe Vilella,為該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Carlos SimonStephen R. Quake 為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研究團隊使用兩個不同的單細胞測序平臺分析了29位不同女性的子宮內膜活檢,每個女性在月經周期進行了一次採樣。整個轉錄組無偏見分析了子宮內膜的主要細胞類型: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免疫細胞和幹/祖細胞。

由於女性的月經周期長度各不相同(通常為24-35天),並且子宮內膜細胞的類型和數量在整個周期內也各不相同,因此將分子分析「定時」到月經周期中特定時間或階段難以實現。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研究團隊開發了新模型,對子宮內膜組織中最豐富的兩種細胞類型:纖毛上皮細胞基質成纖維細胞的全基因組轉錄組數據進行了高維數據的降維分析。

研究團隊發現,通過轉錄組分析,人類月經周期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月經及增生早期、增生後期、分泌早期、分泌中後期

總體來說,月經周期中的四個階段之間的轉化基本呈連續狀態,但第三階段(分泌早期)到第四階段(分泌中後期)的轉化顯然並不連續,纖毛上皮細胞轉錄組變化劇烈,而第四階段的特徵與「著床窗口」相吻合。

這些發現表明,「著床窗口」打開時,會發生纖毛上皮細胞轉錄組特徵突然變化,而基質成纖維細胞就沒有這種劇烈變化。

由於子宮內膜組織學不足以預測對子宮內膜胚胎植入的接受性,因此在臨床上,已將子宮內膜活檢的組織轉錄組學分析用於對接受體外受精的部分女性進行胚胎移植時判斷「著床窗口」的計時。

該研究可以通過纖毛上皮細胞轉錄組特徵變化,以單細胞解析度來確定「著床窗口」,豐富了子宮內膜不育及相關疾病的未來臨床診斷和靶向治療

人子宮內膜的另一種主要細胞類型——基質成纖維細胞,這些細胞對孕酮激素的反應,稱為蛻膜化(decidualization),導致免疫細胞群的募集和血管生成,這對於成功懷孕至關重要。之前認為人類與其他物種不同,人類的蛻膜化與妊娠無關。

然而,這項研究表明,在非妊娠狀態下,基質成纖維細胞相對於妊娠早期蛻膜中的成纖維細胞具有獨特的特徵,這表明妊娠可能影響成纖維細胞的蛻膜化

此外,免疫細胞在子宮內膜功能、妊娠以及子宮內膜組織脫落和再生中起關鍵作用。該研究發現了在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子宮中自然殺傷細胞的轉錄組變化和淋巴細胞的變化。

通過單細胞測序分析可提供有關子宮內膜細胞譜系分化以及組織再生和修復的基礎機制信息。此外,空間轉錄組學有望提供對子宮內膜小生境的深入了解,而超越轉錄組學的單細胞測序分析將促進細胞過程的解構,包括解析最近在子宮內膜上皮細胞中發現的癌症驅動基因突變的作用。

在臨床上,子宮內膜在女性的生育能力、妊娠以及女性常見疾病(包括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肌病,異常子宮出血和子宮內膜癌)中起主要作用。

子宮內膜單細胞水平的分子和基因組分析將加速闡明這些疾病的發病機理,並開發出新穎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以取代目前各種激素療法和手術療法

總的來說,這是第一個成功應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表徵女性子宮內膜隨月經周期變化的研究,這項研究為女性健康開闢了新的前景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1040-z

相關焦點

  • Cell Rep:研究人員確定了女性月經周期中再生子宮內膜的幹細胞來源
    2019年6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女性的生育期裡,子宮每個月都會脫落並再生內膜組織,為懷孕或下一個周期做準備。人類生殖這一古老而重要的部分背後的過程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但是最近由耶魯大學病理學家Wang Min領導的研究發現,幹細胞和一種基因參與了這個每月一次的活動。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該研究利用高精度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手段,全面繪製了人類胚胎發育期(孕期9-26周齡)大腦皮層額葉(FL)、頂葉(PL)、顳葉(TL)、枕葉(OL)以及皮層下區域腦幹(pons)的人類發育細胞圖譜,系統鑑定了人類胚胎發育關鍵階段的8種主要細胞類型及其亞型,並對關鍵的細胞類型進行了深入的功能驗證
  • 你知道月經前子宮內膜厚度正常值嗎
    基底層不受月經周期中卵巢激素變化的影響,在月經期不發生脫落;功能層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呈現周期性變化,月經期壞死脫落。因此,子宮內膜的厚度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值,它會隨著月經周期,而出現周期性變化。我們以一個月經周期28天為例,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可分為三期:1、增生期:月經周期的第5-14日,相當於卵泡發育成熟階段。(1)增生期早期:月經周期第5-7日。
  • 《自然通訊》:喬傑/文路團隊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這些細胞與下遊靶內分泌腺之間構成複雜的信號系統,在生長發育、代謝調節、生殖以及應激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垂體發育是一個精妙的過程。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過去近三十年的小鼠遺傳學研究已鑑定出許多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參與了垂體發育 。
  • 子宮內膜多少算正常 子宮內膜薄竟會引起不孕
    子宮內膜多少算正常其實我們在去醫院檢查身體的時候醫生會建議你做b超,在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子宮內膜是多少,通常情況下分泌期在月經第1~19天即排卵後1~5天,內膜繼續增厚,腺體進一步增大與彎曲。約在月經周期第20~24天即排卵後6~10天,內膜出現高度分泌活面,約在月經周期第5~9天時,子宮內膜很薄,腺體散在、稀疏、腺管狹窄而直,腺腔面平整。
  • 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食蟹猴卵巢單細胞衰老圖譜
    該研究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的單細胞衰老圖譜,同時利用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卵巢結構複雜,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其中包含處於多個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還有其它為卵泡發育提供必要營養和支撐的多種細胞類型。。
  • ...中德科學家繪製單子葉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
    自2009年湯富酬等人在Nature Methods首次報導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以來,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2011年,Nicholas等人開發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發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2013年,湯富酬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了單細胞全基因組DNA甲基化檢測技術(scRRBS)。之後,研究人員進一步開創了單細胞Hi-C、單細胞ChIP-seq、單細胞ATAC-seq技術等。
  • Cell子刊新成果: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8月30日,這一由中國團隊完成的新研究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在線發表,他們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
  • 湯富酬、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原腸運動在進化上非常保守,其機制受到精細而嚴謹的調控。
  • Genome Biology丨世界首個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明確正常人體組織器官中細胞的基因表達譜特性及其調控網絡,對於理解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生物學機制至關重要。既往有關人體樣本單細胞測序的研究大多局限於某些特定疾病或器官,目前為止,跨越正常單一成年個體多個器官、全面系統的單細胞轉錄組研究仍未見報導。
  • 子宮內膜-成功妊娠的秘密武器
    但是張醫生發現小周在促排卵過程中,子宮內膜厚度一直低於5mm,建議小周暫緩新鮮胚胎的移植,先行宮腔鏡檢查。果不其然,鈕醫生在宮腔鏡檢查過程中發現小周的宮腔重度粘連,他悉心將粘連一一分解,後續配合宮內置環和藥物調理。小周於2020年2月進行了首次冷凍囊胚移植,很快就懷孕了,目前已經妊娠24周+。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E6.5、E7.0和E7.5)的外、中、內三個胚層構建空間轉錄組,建立起百科全書式全基因組的時空表達資料庫(http://egastrulation.sibcb.ac.cn/
  • 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我們對垂體發育過程所經歷的各種細胞狀態及其動態變化知之甚少;我們甚至缺乏對這些激素細胞類型或亞型基因表達譜的準確認知——因為常規轉錄組方法需要上萬個細胞,檢測到實際上是各種激素細胞類型的「平均細胞」。
  • 希望組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作為國內三代測序服務的引領者,希望組在三代測序技術領域深耕多年,將長讀長與單細胞測序技術結合,開發出了完整的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實驗分析流程,打破用三代測序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建庫起始量高的技術壁壘,並於近日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不斷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並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
  • 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出現異位看這裡
    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斷,除了有跟月經周期密切相關的周期性疼痛外,還要注意痛經是否進行性加重、是否有性交痛、牽拉痛、大便疼痛及月經期直腸出血,這些症狀均由子宮內膜「跑」的不同位置,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子宮內膜全身跑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在子宮腔內。可如果發現子宮內膜跑到其他地方生長發育,這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症了。
  • Genome Research:精子發生中的lncRNA動態轉錄圖譜
    在哺乳動物的各類器官發育中,精子發生呈現出最為豐富的轉錄組多樣性,特別是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尤其顯著。據研究報導,lncRNA在多個物種的睪丸組織中均富集程度最高,這一表達格局在不同物種間高度保守,提示lncRNA與精子發生之間存在特殊聯繫。
  • 基於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小鼠全細胞圖譜發表—新聞—科學網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722027)等資助下,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單細胞組學技術及哺乳動物全細胞表達譜系分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子宮內膜4mm,屬於正常厚度嗎?子宮內膜薄,會有哪些影響?
    子宮是女性孕育生命的地方,是獨特的「身份證」。子宮健康對女性影響是很大的。但是很多女性在進行婦科檢查時會被告知子宮內膜過薄,王女士最近在檢查的時候發現子宮內膜只有4mm,這是正常的嗎?會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子宮內膜4mm,屬於正常厚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