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ome Research:精子發生中的lncRNA動態轉錄圖譜

2021-01-08 健康界

來源 | BioArt

精子發生(Spermatogenesis)是睪丸組織內精密調控的細胞分化過程,主要由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精子形成三個階段組成。在哺乳動物的各類器官發育中,精子發生呈現出最為豐富的轉錄組多樣性,特別是長鏈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尤其顯著。

據研究報導,lncRNA在多個物種的睪丸組織中均富集程度最高,這一表達格局在不同物種間高度保守,提示lncRNA與精子發生之間存在特殊聯繫。LncRNA是一類轉錄本長度超過200個核苷酸的RNA分子,通常認為它們幾乎不編碼蛋白質,而是以RNA 的形式與核酸和蛋白質發生廣泛相互作用,在器官發育或細胞分化過程中發揮關鍵的調控功能。

迄今為止,在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的睪丸基因組中已鑑定發現了大量特異表達的lncRNA,然其在精子發生中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機制仍不清楚。因此,深入解析lncRNA在精子發生中的動態表達全貌以及開發快速有效的功能性lncRNA篩選策略與哺乳動物研究模型,將有助於進一步發現精子發生中lncRNA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機理。

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宋偉團隊和餘佳團隊合作在Genome Research發表了題為:Panoramic transcriptome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screening of long noncoding RNAs in mouse spermatogenesis 的研究長文。

本研究全面描繪了lncRNA在小鼠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動態轉錄組圖譜,聯合快速高效的在體精子發生及功能評價模型篩選出具有潛在調控功能的lncRNA,並在單細胞尺度詳細解析了lncRNA Gm4665在精子形成時期的重要生理功能。

LncRNA研究的重要命題是其時空表達和生理功能。該研究圍繞這兩個方面對精子發生中功能性lncRNA展開詳細解析。研究人員首先從小鼠睪丸中分離6種類型的生精細胞,通過RNA-seq描繪lncRNA在精子發生中的動態轉錄組圖譜,並鑑定出8418個已注釋lncRNA以及523個全新未注釋lncRNA;深入分析發現lncRNA與其鄰近的第一個蛋白編碼基因相關性最強,且兩者的基因組相對位置影響其表達相關性;此外,還鑑定了968個生精細胞特徵性(signature) lncRNA,其中精子變形時期的表達比例最高(佔36.3%);通過與重要蛋白編碼基因的共定位或共表達分析,對精子發生中動態變化的lncRNA進行了功能注釋,並採取嚴格的篩選標準最終獲得27個潛在的功能性lncRNA。

圖 1 小鼠精子發生過程中lncRNA動態轉錄組圖譜。

由於lncRNA在長度、結構、功能、基因座等方面的複雜性及較低的保守性,體內鑑定功能性lncRNA存在諸多困難。DNA水平缺失(Knockout)是研究功能性生精基因的理想模型,然而該技術並不適合靶向所有類型的lncRNA,整個lncRNA基因座位的缺失可能存在一定的脫靶效應,例如導致基因調控元件或其它功能基因的缺失。

因此,RNA水平缺失(Knockdown)是體內研究功能性lncRNA的另一有效策略。該研究結合改良的腺相關病毒運載系統(AAV)和睪丸網顯微注射技術構建了小鼠在體精子發生及功能評價模型,利用AAV-shRNA介導的基因敲降可在體內水平有效抑制lncRNA表達,通過評估睪丸組織重量、成熟精子數量、曲細精管形態、生精細胞缺失及凋亡等指標快速篩選精子發生中的功能性lncRNA。利用該研究模型篩選發現3個在精子發生中發揮重要生理功能的lncRNA(Gm4665, 1700027A15Rik, 1700052I22Rik):體內水平敲降後,可造成睪丸組織重量下降及圓形精子和長形精子細胞的數量明顯減少。

圖 2 小鼠在體精子發生及功能評價模型。

隨後,研究人員巧妙聯合在體生精功能研究模型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Single-cell RNA-seq)進一步在單細胞尺度解析lncRNA Gm4665敲降後特定生精細胞群體圓形精子和長形精子轉錄圖譜的變化,發現該lncRNA敲降後導致一系列功能性生精基因(Ip6k1, Akap3, Hook1, Ropn1, Map7)表達下調;擬時序分析(Pseudotime analysis)表明精子發生早期發育正常(SPG,plpSC,pacSC),但是精子發生晚期發育出現異常,主要表現為圓形精子(rST)向長形精子(elST)分化受阻。機制上,通過ChIRP-seq發現lncRNA Gm4665主要富集在功能性生精基因(包括Ip6k1, Akap3及Hook1等)的啟動子活性區域或染色質開放區域,該lncRNA敲降後能夠在轉錄水平抑制功能性生精基因的表達,從而導致圓形精子向長形精子分化異常。

圖 3 單細胞尺度解析lncRNA Gm4665在精子發生中的作用機制。

綜上,該研究系統性描繪了小鼠精子發生過程中lncRNA的動態表達圖譜,並開發了哺乳動物睪丸組織內篩選功能性lncRNA的在體生精功能研究模型,從「系統發現」、「功能篩選」到「機制解析」多個層面闡釋了lncRNA對精子發生的重要性,為lncRNA在雄性生殖發育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資源(resource)和範式(paradigm)。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李凱助理研究員、徐嘉悅博士後和羅豔雲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宋偉研究員、餘佳研究員和馬豔妮副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genome.cshlp.org/content/early/2020/12/16/gr.264333.120.full.pdf+html

相關焦點

  • 湯富酬、喬傑團隊與合作者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
  • Cell Research:揭示m6A RNA修飾在哺乳動物精子發生中的作用機制
    該研究繪製了小鼠不同發育階段生精細胞的m6A RNA修飾圖譜,揭示了m6A RNA修飾通過調控精子發生過程中關鍵基因的轉錄後翻譯,從而控制精子發生的分子機制。精子發生是高度複雜和特化的細胞發育過程,包括精原細胞增殖、精母細胞減數分裂和精子形成三個階段。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在轉錄水平、轉錄後水平及翻譯水平上受到精密的調控,從而確保精子發生不同階段功能特異基因的準確表達。
  • Cell子刊新成果:建立人類精子發生過程高精度轉錄組圖譜
    8月30日,這一由中國團隊完成的新研究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在線發表,他們首次從單細胞水平系統闡明了人類精子發生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轉變路徑,繪製了人類精子發生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解析了成年男性全部生殖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標記,並初步探索了將單細胞轉錄組技術用於人類非梗阻性無精症的研究和診斷。
  • Genome Biology丨世界首個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明確正常人體組織器官中細胞的基因表達譜特性及其調控網絡,對於理解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生物學機制至關重要。既往有關人體樣本單細胞測序的研究大多局限於某些特定疾病或器官,目前為止,跨越正常單一成年個體多個器官、全面系統的單細胞轉錄組研究仍未見報導。
  • 研究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屠強團隊和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Kiyoshi Naruse團隊合作,用PacBio轉錄組測序、Illumina轉錄組測序以及ATAC-seq這三種組學實驗手段獲得了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 Genome Research:病毒基因甲基化圖譜研究
    來自西班牙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等處的科研工作者在冷泉港出版社的Genome Research上發表文章,解析病毒的表觀遺傳學變異對癌症發生的關係,為病毒致癌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目前,科學家們發現有15%的癌症與病毒感染有直接的關聯,比如說,子宮癌就與HPV有直接的關係。
  • 中日聯合團隊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然而,目前的青鱂基因組注釋主要是基於生物信息學預測和短讀長的轉錄組測序數據,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低質量的基因組注釋是利用青鱂作為模式動物進行組學和系統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障礙。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屠強團隊和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Kiyoshi Naruse團隊合作,用PacBio轉錄組測序、Illumina轉錄組測序以及ATAC-seq這三種組學實驗手段獲得了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 廣東科學家首繪精子基因圖譜,揭秘它的14種不同「變身」
    8月31日,國際知名期刊《細胞-幹細胞》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人類精子從精原幹細胞到生成精子的具體全過程,繪製了完整精確的人類精子發生的基因圖譜,並首次建立了人類無精症的分子診斷平臺。這一研究由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趙小陽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湯富酬教授課題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共同完成。
  • 史上最全的lncRNA資料庫大全及心得分享
    Note:這個用下來憑良心說還行,輸入lncRNA名稱之後,會對這個lncRNA的功能及表達進行注釋。這個網站用的是NCBI上Gene的命名法,使用上還是沒有障礙的。 3.CHIPbase:  提供長鏈非編碼RNA的表達圖譜和轉錄調控的全面鑑定和注釋。整合了高通量的RNA-seq鑑定的lncRNA及其表達圖譜和ChIP-Seq實驗技術鑑定的轉錄因子結合位點。
  • 揭示先鋒轉錄因子在細胞凋亡表觀遺傳中的關鍵作用 | Cell Research
    :Rui Gao, Xingqun Liang, Sirisha Cheedipudi, Julio Cordero, Xue Jiang, Qingquan Zhang, Luca Caputo, Stefan Günther, Carsten Kuenne, Yonggang Ren, Shoumo Bhattacharya, Xuejun Yuan, Guillermo Barreto, Yihan
  •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轉錄因子足跡的全局參考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人類轉錄因子足跡的全局參考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 23:22:25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John A.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許多疾病的發生是多因素的結果,多組學的聯合應用特別適合在複雜系統中釐清出關鍵因素,即能覆蓋到面,也能涉及到點,已經在提高臨床治療質量,降低醫療費用大顯身手,未來必會在臨床研究方面綻放出更為奪目的光彩,在精確篩選藥物適應人群降低耐藥性、尋找新的藥物靶點、提高臨床前診斷的準確率以及發掘新的治療診療手段方面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
  • 首次揭示lncRNA在20種癌症中的DNA甲基化改變圖譜
    研究者們進一步克隆出了一個在癌症中通過啟動子去甲基化激活的促癌長非編碼RNA,並將其命名為EPIC1 (Epigenetically induced lncRNA 1)。研究發現,EPIC1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與MYC蛋白相互作用調控MYC靶基因轉錄,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周期進程與癌症的發生。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王澤華博士和楊波博士。
  •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歐洲玉米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9 22:42:04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Klaus F. X.
  • Science:對人類血細胞中的所有蛋白編碼基因進行全基因組轉錄組分析
    2019年12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在臨床和研究環境中,血液都是對人類進行分子分析的主要來源,並且是許多治療策略的目標,這突顯了需要對構成人類血液的細胞進行全面的分子圖譜構建。人類蛋白質圖譜計劃(www.proteinatlas.org)是一個開放式資料庫,旨在通過整合各種組學技術(包括基於抗體的成像)來繪製所有人類蛋白的圖譜。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六倍體小麥 (2n=6x=42,AABBDD) 基因組由A、B和D 三套亞基因組整合而成,其基因組組成極其複雜,三套亞基因組中80%以上的序列是相似的,並且小麥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高達85%以上,因此小麥基因組的測序組裝是一個巨大的挑戰。2018年8月17日,Science期刊載文報導世界上首個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 (Chinese Spring) 」基因組圖譜完成。
  • Cancer Cell首次揭示lncRNA在20種癌症中的DNA甲基化改變圖譜
    研究者們進一步克隆出了一個在癌症中通過啟動子去甲基化激活的促癌長非編碼RNA,並將其命名為EPIC1 (Epigenetically induced lncRNA 1)。研究發現,EPIC1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與MYC蛋白相互作用調控MYC靶基因轉錄,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周期進程與癌症的發生。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為王澤華博士和楊波博士。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實驗室指南》。  無論是體內組織還是體外細胞系,不同細胞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性,即細胞的異質性。
  • 全基因組及轉錄組研究揭示開心果的環境適應以及馴化機制 | Genome...
    前期,伊朗科爾曼大學Ali Esmailizadeh教授針對開心果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不同品種的種子和表型數據。為了更好地了解開心果馴化的分子進化歷史,近日,在中科院PIFI項目支持下,Ali Esmailizadeh教授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吳東東研究員團隊合作組裝了開心果基因組草圖,並對107個開心果樣本(包括93個栽培種樣本和14個野生種樣本),以及黃連木屬其它物種的35個個體進行了基因組重測序,還開展了開心果的耐鹽培育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