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文獻解讀】靶向治療誘導肺癌進化

2020-11-27 健康界

導語

GUIDE 

肺癌是全球範圍內發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而遠端轉移是肺癌致死率的主要原因。靶向治療雖然可以延緩部分患者的生命,但肺癌的異質性仍會導致腫瘤細胞適應新環境,出現耐藥。只有了解治療前後腫瘤和微環境的進化過程以及異質性,才能更好指導靶向用藥,改善治療療效。

單細胞技術是當今科學研究的'super star',它可以提供更豐富、更精確的內容。而目前關於單細胞的研究大多數還停留在繪製腫瘤單細胞圖譜上,而在臨床中應用中的研究較少。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篇  單細胞應用於臨床的研究  ,於2020年8月發表在Cell (IF:38.637)上,探索靶向治療前後肺癌的進化。
入組:30例肺癌患者,共49個組織樣本,並進一步將樣本分為如下三類:
  • TN--未接受靶向治療的樣本

  • RD--對靶向治療後有響應的樣本

  • PD--經靶向治療後獲得性耐藥的樣本

49個晚期NSCLC樣本(3個癌旁、45個非腺癌、1個肺鱗癌),共獲得23,261個細胞,聚類成三類細胞:免疫細胞、基質細胞(包括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黑素細胞)以及上皮細胞。

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推測拷貝數變異,進而區分癌和非癌細胞  
癌症通常會伴隨著大規模的染色體水平變異,作者基於單細胞RNA表達數據來推測拷貝數 變異(CNV),並進一步區分出癌細胞和非癌細胞,發現:
  • 癌細胞中,有大片段染色體內的基因同時高表達或低表達,而成纖維細胞與內皮細胞則沒有。

  • 癌細胞比非癌細胞整體表達水平更高。

  • 通過無監督的聚類分析,發現來源於正常組織中的細胞(紫色)與癌細胞聚成不同的類。

  • 大多數的癌細胞簇都是來自特定的患者,而患者之間share的癌細胞較少,反映了個體之間腫瘤分子的異質性。


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在癌細胞中識別突變。

基於單細胞轉錄組數據,識別到了一些臨床上常見的driver基因突變,同時,在一些樣本中還鑑定出了新的突變。

  • RD比TN呈現更高的肺泡signature(圖A)。

  • 通過RT-PCR的正交驗證,發現肺泡的標誌性基因NKX2-1在RD中表達高於Control組和獲得性耐藥的細胞,說明在RD組中肺泡信號被激活(圖B)。

  • 通過免疫組化驗證肺泡的另一個標誌性基因AQP4,在RD樣本的質膜誘導了AQP4蛋白表達(圖C),而在TN和PD組AQP4則沒有表達。

  • 利用外部TCGALUAD RNASeq數據,發現這些肺泡生物標記物的高表達可以改善患者的總體生存(圖D)。

  • 在早期使用TKI藥物、同時抑制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可以減少細胞的融合度,提高藥物的響應程度(圖G-J)。

  • 比較RD組和PD組的癌細胞轉錄組,發現了PD組過表達的基因參與了侵襲、細胞間通訊、分化以及免疫調節等功能。

  • 在PD組中,發現纖溶酶原激活途徑中的幾個基因(ANXA2, PLAT, PLAUR, PLAU)以及纖溶酶原抑制劑SERPINE1(PAI1)同時高表達(圖N,圖O)。

  • 利用TCGA的LUAD RNASeq數據分析,發現纖溶酶原激活Signature高表達組中,患者的總生存OS更差(圖P)。

  • 利用TCGA的LUAD RNASeq數據分析,發現纖溶酶原抑制劑SERPINE1高表達的組中,患者的總生存OS更差(圖Q)。

  • PD組中呈現更高的間隙蛋白Signature(圖R)。

  • 利用TCGA的LUAD RNAseq數據分析,發現間隙蛋白GJB2/3/5的高表達表現出較差的預後(圖S)。


對來自同一患者的TN,RD, PD樣本進行分析,來探索靶向治療期間腫瘤微環境的演變, 發現:
  • PD中高表達了很多鱗狀細胞分化相關的基因(KRT16, KRT14, KRT6A, KRT5, CLCA2, PKP1, ANXA8, DSG3),說明在PD階段表現出部分鱗癌的特徵,該患者的腫瘤活檢中也顯示由前期的純腺癌在後期轉變為鱗狀細胞癌。


  • 對所有的免疫細胞(n =13,431)進行聚類和注釋分析,共獲得9個免疫細胞亞型(圖A-B)。

  • 比較TN-TD-PD三組之間各個免疫細胞的變化,發現在所有治療節點,T細胞和巨噬細胞都是細胞數目最多的亞群 (圖C)。

  • RD期間浸潤了較多的T淋巴細胞,以及較少的巨噬細胞 (圖C)。

  • 對TCGA的LUAD RNAseq數據進行去卷積來預測免疫細胞浸潤情況,發現巨噬細胞浸潤較高的分組中患者的總生存OS更差。


巨噬細胞(n= 1,379)進一步聚類,細分成5個亞群,並進行marker基因的注釋(圖A-B)。

  • MF0:在 靶向治療之前--TN 富集,且表達了與免疫抑制表型相關的基因(C1QC,GPNMB,APOE,TREM2,FOLR2)。

  • MF1:在 靶向治療響應期--RD 富集,表達了一些髓系來源的抑制細胞marker (FCN1,VCAN,S100A8,S100A9) 以及炎症的消退、傷口癒合和抑制IL-1b的基因 (THBS1 and PTX3)。

  • MF2:在 疾病進展期--PD 富集,表達了一些促炎因子(CXCL9,CXCL10,CXCL11),同時也在PD期特異性表達了IDO1。

  • MF3:在靶向治療響應期 (RD) 富集,表達了與組織損傷的促炎反應相關基因(CLEC2D,IL7R,OGT),以及促進炎症信號傳導的基因(FYN,DUSP4,FOXO1)。

  • MF4:在靶向治療的三個時間節點上無明顯規律,該cluster表達了增殖的髓系細胞基因(TOP2A, MKI67)。

T/NK細胞(n = 2,226)進一步聚類,細分成5個亞群並,進行marker基因的注釋(圖C-D)。

  • 在RD腫瘤中,T細胞總體比例較高(圖4C),且沒有單個T細胞亞簇在RD中富集。

  • TC0:在 靶向治療之前--TN 富集,表達了與naïve-like CD8+表型相關的基因(CCR7, IL7R, SELL)。

  • TC1:在 疾病進展期--PD 富集,表達了一些功能失調或耗竭型的marker (PDCD1, CTLA4)。

  • TC2:在 疾病進展期--PD 富集,表達了Treg相關的基因 (FOXP3, IL2RA)。

  • TC3:在每個治療節點都存在,在疾病進展期—PD輕微富集,同時表達了毒性基因(CD8, GZYMA) 以及PDL1/CTLA4, 可能代表了一個殺傷功能失活之前的T細胞亞群。

  • TC4:在 靶向治療之前--TN 富集,表達了NK細胞或NKT細胞的marker基因(KIR2DL3, FCGR3A)以及T細胞的marker基因(CD3, CD8)。


小結:



這是一篇典型的單細胞 應用於臨床場景的研究。在課題設計上,將焦點放在:在 靶向治療前(TN),靶向治療後有效果(RD)、靶向治療後進展(PD)三個階段的樣本中,進一步比較三者之間 上皮細胞、免疫細胞的特徵,繪製靶向治療前後TN->RD->PD的細胞進化譜和腫瘤微環境,探索耐藥原因,進一步指導患者的治療。
MaynardA, McCoach CE, Rotow JK, et al. Therapy-Induced Evolution of Human Lung CancerRevealed by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Aug 7]. Cell. 2020;S0092-8674(20)30882-5. doi:10.1016/j.cell.2020.07.017



相關焦點

  • 靶向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遠端轉移是導致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以往的研究關注基因組變異對肺癌發生和發展的影響,發現了EGFR, ALK, ROS1和BRAF等高頻變異的癌基因,為靶向治療提供了可能,延長了部分患者的生存時間。然而靶向治療可能伴隨著皮疹、腹瀉、出血、肝損傷等副作用,並且患者常常由於獲得性耐藥而復發。
  • 研究揭示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歷程
    研究揭示治療誘導的肺癌進化歷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05:26 美國加州大學Trever G. Bivona、Collin M.
  • 超2萬個單細胞RNA測序,揭示靶向療法誘導癌細胞進化
    超2萬個單細胞RNA測序,揭示靶向療法誘導癌細胞進化 2020-08-24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肺癌治療新思維:靶向腫瘤衍生外泌體免疫治療
    因此,更深入了解肺癌病理對於早期診斷和成功治療至關重要。外泌體作為癌症的「雙刃劍」,既可以促進癌細胞不斷增殖與擴散,又可以應用於癌症的診斷與治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了有關外泌體的一些最新研究進展。肺癌是全球最常見癌症之一,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肺癌靶向治療前瞻
    現在看起來,要實現肺癌的靶向治療要比預期更加困難。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醫學腫瘤學家Ramaswamy Govindan仍然清晰地記得他使用吉非替尼治療的第一例肺癌患者。那是在新千年的第一年,而非小細胞肺癌(NSCLC) 患者的前景仍非常嚴峻:診斷後一年生存率僅不足40%。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在經歷了多年的放化療時代後,2005年中國的肺癌治療正式進入精準靶向治療元年,隨後的十數年裡多款肺癌靶向藥物相繼上市給患者提供了多種選擇,2018年又上市了首個肺癌免疫療法藥物。2005年,世界首個肺癌口服靶向藥易瑞沙(吉非替尼)在中國上市,肺癌治療在中國進入靶向時代,此後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一代肺癌靶向藥物紛紛上市。2015年,《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敏感性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2015版)》發布,標誌著中國逐步建立起肺癌精準治療的指導規範。
  • 靶向治療是什麼意思?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進行靶向治療嗎
    肺癌早期多無症狀,幾乎2/3的肺癌患者在就診時已是晚期(Ⅲ期或Ⅳ期)。肺癌發生於支氣管黏膜上皮,近50年來肺癌的發病率顯著增高,在歐美工業發達國家和我國的一些工業大城市中,肺癌發病率在男性惡性腫瘤中已居首位,在女性發病率也迅速增高,佔女性常見惡性腫瘤的第2位或第3位。肺癌成為危害生命健康的一種主要疾病。
  • 肺癌專題報告之靶向治療篇
    肺癌不論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居首位,2015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約為78.7萬例,發病率為57.26/10萬,因肺癌死亡人數約63.1萬例,死亡率為45.87/10萬。 靶向治療等新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希望。
  • 全面解析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群像
    分子就是基因分型,肺癌根據基因突變類型主要分為EGFR突變、ALK突變和ROS1突變等,不同基因突變類型適用的靶向藥物也不同。肺癌治療藥物的分類目前靶向藥物主要針對NSCLC中的突變類型,因此這裡只考慮NSCLC的靶向治療藥物。
  • 出國看病科普: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出國看病科普: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市場信息網   2020-12-02 16:46:55   來源:    評論:   面對癌症等重疾,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出國看病,尋求更好的治療。下面詳細講解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一種針對促進腫瘤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基因、蛋白質或組織環境的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式可以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限制對健康細胞的損害。  針對ROS1基因變化的藥物。ROS1基因的罕見突變會導致細胞生長和分化(細胞從一種類型變為另一種類型的過程)出現問題。
  • 肺癌患者治療攻略:以「基因」為指引,掌握靶向藥物治癒攻略
    回顧近十年肺癌靶向治療歷程,包括IPASS、OPTIMAL、NEJ002等在內的多項臨床研究證實,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可以從EGFR-TKI中明顯獲益, PFS從標準的含鉑雙藥化療的 4~6 個月延長至 9~13 個月,ORR從50%提高到80%[1-2],充分奠定了EGFR-TKI在EGFR敏感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地位。
  • 一種靶向內質網的銥(III)複合物可誘導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免疫原性死亡
    一種靶向內質網的銥(III)複合物可誘導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免疫原性死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5 13:19:04 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巢暉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內質網靶向的銥(III)複合物可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誘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
  • 國際視角 | 克利夫蘭診所專家談肺癌腦轉移靶向及免疫治療最新進展
    國際視角 | 克利夫蘭診所專家談肺癌腦轉移靶向及免疫治療最新進展
  • 一文讀懂: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機制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應用於臨床,在腫瘤內科治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靶向治療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其臨床應用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深入了解腫瘤的靶向治療分子機制有助於加深靶向治療的認知並幫助臨床的決策和治療。
  • Nat.Rev.Genet最新綜述丨萬字長文闡釋單細胞測序如何研究腫瘤進化
    相反,專門針對CLL的靶向治療方案會使得攜帶BTK突變的克隆增加,變得更加容易。在結直腸癌中,可以追蹤接受EGFR抑制劑治療患者血漿的ctDNA,來確定耐藥性克隆在治療前後發生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克隆生長的數學模型(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clonal growth)能夠進行正推和反推,以預測未來的克隆比例並預估治療開始時耐藥細胞的數量。
  • ...藥劑科主任李玫:晚期肺癌,該選擇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
    藥師有話說|吉林省腫瘤醫院藥劑科主任李玫:晚期肺癌,該選擇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晚期肺癌主要有三種藥物治療方式:一是化學治療,也就是常說的化療,老百姓通常會覺得其副作用比較大,治療過程痛苦。但實際上,化療依然是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二是靶向治療,它是定點靶向的治療方式,副作用較小,但是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只有確定特定基因靶點後才可以選擇針對該基因的靶向藥物。三是近兩年討論較多相對熱門的免疫治療。
  • 肺癌患者必修課:核心基因靶點和靶向治療—抗癌管家
    對於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靶向藥物相較於傳統化療、放療,可以更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生命,並且治療副作用較小,已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報導的肺癌突變基因很多,且有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上市。面對如此多的「基因靶點」和各種靶向藥物,患者常常無所適從,甚至盲目用藥,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肺癌患者在使用靶向藥物之前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做對基因檢測才是能有的放矢,精準治療。
  • [專家解析]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聯合治療
    )的治療,靶向聯合治療是研究的熱點,但目前還沒有顯示出治療結果的改善。臺灣大學醫學部癌症研究中心的James CH Yang教授詳細分析了靶向藥物聯合化療,聯合血管生成抑制劑,聯合新靶向藥物的療效。醫脈通對此進行了報導。
  • 肺癌免疫治療
    首先,化療作為最基本的手段:雖廣泛應用、難以割捨,但副作用是繞不開的話題,尤其是缺乏醫學知識的患者,有些甚至諱疾忌醫,談化療色變,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大多數時候,腫瘤內科治療都是以化療為基石,即便是符合靶向治療或者如今的免疫治療,有些也要結合化療進行,這點要聽醫生具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