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治療攻略:以「基因」為指引,掌握靶向藥物治癒攻略

2020-12-04 咚咚腫瘤科號

對國內肺癌患者而言,EGFR突變是最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約40%-50%的肺腺癌患者具有該突變;而在歐美國家,只有10%的肺腺癌患者具有EGFR突變。因此,EGFR突變常被醫生戲稱為「上帝賦予中國肺癌患者的禮物」。

回顧近十年肺癌靶向治療歷程,包括IPASS、OPTIMAL、NEJ002等在內的多項臨床研究證實,EGFR敏感突變的患者可以從EGFR-TKI中明顯獲益, PFS從標準的含鉑雙藥化療的 4~6 個月延長至 9~13 個月,ORR從50%提高到80%[1-2],充分奠定了EGFR-TKI在EGFR敏感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地位。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EGFR敏感突變患者肺癌術後EGFR-TKI輔助治療2年,還可以延長無瘤生存期、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3]。

這些大型的臨床研究均體現了EGFR-TKI在肺癌靶向治療方面中重要地位。這是傳統的放化療所達不到的高度。

但無論效果多好,使用EGFR靶向藥之後,時間或長或短,都會出耐藥,因此EGFR靶向耐藥後的治療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說到耐藥,從耐藥發生的時間來看,可以分為原發耐藥和繼發耐藥:

原發耐藥是指,儘管部分患者攜帶EGFR敏感突變,仍對藥物反應不明顯,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發生疾病進展。 繼發耐藥是指,對藥物反應良好的患者,在用藥約9~13個月後出現的耐藥。多為體內的腫瘤細胞為了活命,通過各種基因突變來對抗藥物反應產生耐藥。而從耐藥本質來分析,又可分為2類:依賴EGFR的突變,即EGFR自身突變,或EGFR下遊通路持續激活等;不依賴EGFR的突變,指的是EGFR以外的旁路途徑活化、表型轉化等。

依賴EGFR的突變

EGFR T790M突變

T790M突變是EGFR-TKI獲得性耐藥的最常見機制,多出現在一代、二代EGFR-TKI治療之後,佔比約50%。

從原理上來看,T790M突變是EGFR蛋白790位置上的蛋氨酸(M)取代了原位置上的蘇氨酸(T),導致側鏈空間結構增大,出現位阻現象,阻礙了一代EGFR-TKI與EGFR的結合。簡單說來,就是T790M類似「藥物口袋裡的一個突刺」,導致原來形狀適合的一代EGFR-TKI不能很好的落入這個「藥物口袋」了。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種能重新契合這個「口袋」形狀的藥物,也就是第三代EGFR-TKI,奧希替尼。AURA3研究顯示,與含有鉑類藥物的二聯化療相比,奧希替尼可顯著改善T790M突變陽性的肺癌患者的中位PFS(10.1 vs 4.4個月),使疾病進展風險下降70%。

目前,我國也批准了奧希替尼可一線直接用於EGFR敏感突變患者。而且,直接一線使用奧希替尼的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生存獲益,PFS長達18.9月,OS長達38.6月,這是同類中史上最長PFS與OS數據。

EGFR C797X突變

C797X突變同樣可以理解為,藥物口袋再一次發生了變化,導致第三代EGFR-TKI也無法入內。

這時,可以參考耐藥後C797X突變所在的染色體基因狀態來指導治療[4]:C797X與T790M 位於同一等位基因,順式結構,EGFR-TKI無效;C797X與T790M位於不同等位基因,反式結構,可聯合一代與三代EGFR-TKI。

但根據目前文獻報導,順式結構較多[5],因此一代與三代聯合使用的機會並不多。因此針對C797X突變的第四代EGFR-TKI處於研發階段。

EGFR下遊通路激活

腫瘤細胞的生長離不開各種信號的調節,EGFR可以算作一個信號的源頭,其下遊還有很多參與信號傳輸的參與者,共同完成對腫瘤細胞的控制。

有些耐藥突變的發生,不出現在EGFR源頭上,而是出現在下遊的參與者上,導致下遊變成了信號源,控制腫瘤生長,如PIK/AKT、PTEN和ERK/MAPK突變都與EGFR-TKI耐藥有關。

這裡需要重點指出的是KRAS基因,KRAS基因是EGFR下遊通路的關鍵環節。20%的肺癌患者中可見KRAS突變,有研究顯示攜帶KRAS突變的患者EGFR-TKI治療有效率僅為3%[6],被認為是靶向藥終結者。

對於這類耐藥突變,從下遊阻斷EGFR信號通路是目前的研究方向,PIK、AKT、mTOR抑制劑已在臨床當中。而專門為KRAS設計的靶向藥也有了一些突破,如AMG510。

不依賴EGFR的突變

顧名思義,就是腫瘤細胞重新開闢出一條不依賴於EGFR的生存道路,來躲避EGFR-TKI的追殺,也稱旁路激活突變,主要包括MET基因擴增、HER2基因擴增。

MET基因擴增

MET基因擴增與EGFR-TKI的原發性耐藥和繼發性耐藥都相關,是EGFR靶向藥耐藥的一大元兇之一。約20%的EGFR-TKI繼發性耐藥患者腫瘤組織中存在MET基因擴增。

MET基因擴增主要通過激活ERBB3-PI3K信號來持續活化下遊信號通路,並導致EGFR-TKI耐藥[7]。出現MET擴增的患者,其奧希替尼治療過程中腫瘤縮小不明顯,且PFS時間較短[8]。

因此,克服MET擴增造成的EGFR靶向藥耐藥,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臨床難題。好在這個難題已經初現解決方案。

前不久,國際頂級雜誌柳葉刀發文[9]:沃利替尼+奧希替尼雙靶治療可以克服EGFR靶向治療耐藥,其中沃利替尼是MET的靶向藥,是阿斯利康與和記黃埔醫藥合作開發的MET抑制劑,可以高選擇性抑制MET受體酪氨酸激酶,是一種小分子口服靶向治療藥物。

該方案對於既往未接受過奧希替尼治療且MET擴增且T790M為陰性的患者,ORR達64%,PFS為9個月;對於既往接受過奧希替尼治療且MET擴增、T790M突變性的患者,ORR為30%, PFS為5.4個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第一/二代EGFR-TKI耐藥後無T790M突變的患者一般只能以化療作為後續手段,PFS一般只有4個月,而奧希替尼+沃利替尼為這類人群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ORR可高達到64%,PFS比現有化療方案PFS延長一倍以上。

HER2基因擴增

HER2擴增與過表達存在於20%~35%的肺癌患者中。

研究發現,EGFR-TKI耐藥患者中HER2擴增發生率為12%,而在未經EGFR-TKI治療的患者中僅1%[10]。

AURA研究中也發現了奧希替尼耐藥後出現了HER2擴增。因此,HER2擴增也可能為EGFR-TKI的耐藥機制之一。針對HER2的靶向治療也許有一定作用。

EGFR信號通路如同「開關」一樣,時時控制、平衡著細胞的生命活動。但在肺癌中,由於EGFR本身突變導致「開關」一直處於「開」的狀態,平衡遭到破壞,使正常細胞持續異常增殖並向癌細胞轉化。

從EGFR-TKI研發上市時,打開了肺癌「精準醫療」的大門。到目前為止,連續三代的EGFR-TKI有著各自針對突變的靶點,並且在臨床上取得令人矚目的療效。

但人們逐漸意識到,治療後殘餘的腫瘤細胞會在一定時間段後出現反彈增長,這時的細胞具有耐藥性和更高的侵襲性。這時單打獨鬥的EGFR-TKI治療效果有限,聯合下遊或其他通路靶向治療,甚至是免疫治療,將會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希望更多克服耐藥突變的療法出現。

參考文獻:

[1]. Zhou C, Wu Y L, Chen G, et al. Erlotinib vers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GFR mutation-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OPTIMAL, CTONG-0802):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J]. 2011, 12(8):710-711.

[2]. Rafael R , Enric C , Radj G , et al. Erlotinib versus standard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Europea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GFR mutation-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URTAC):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J]. Lancet Oncology, 2012, 13(3):239-246.

[3]. Gefitinib versus vinorelbine plus cisplatin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stage II–IIIA (N1–N2), EGFR -mutant NSCLC (ADJUVANT/CTONG1104):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study[J]. Lancet Oncology:S1470204517307295.

[4]. Niederst M J , Hu H , Mulvey H E , et al. The allelic context of the C797S mutation acquired upon treatment with third generation EGFR inhibitors impacts sensitivity to subsequent treatment strategies[J].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5:1078-0432.CCR-15-0560.

[5]. Thress K S , Paweletz C P , Felip E , et al. Acquired EGFR C797S mutation mediates resistance to AZD9291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boring EGFR T790M[J]. Nature Medicine, 2015, 21(6):560-562.

[6]. LINARDOU,H. Assessment of somatic K-RAS mutations as a mechanism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EGFR-targeted agents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in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nd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 Lancet Oncology, 2008, 9.

[7]. Engelman, J. A, Zejnullahu, K, Mitsudomi, T,等. MET Amplification Leads to Gefitinib Resistance in Lung Cancer by Activating ERBB3 Signaling[J]. Science, 316(5827):1039-1043.

[8]. Chabon J J, Simmons A D, Lovejoy A F, et al. Circulating tumour DNA profiling reveals heterogeneity of EGFR inhibitor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J], 2016, 7: 11815.

[9]. Lecia V Sequist, Ji-Youn Han, Myung-Ju Ahn et al.Osimertinib plus savolitinib in patients with EGFR mutation-positive, MET-amplifi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fter progression on 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interim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1b study. The Lancet. 2020

[10]. Takezawa K, Pirazzoli V, Arcila M E, et al. HER2 amplification: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acquired resistance to egfr inhibition in EGFR -mutant lung cancers that lack the second-site EGFR T790M mutation[J]. 2012, 2(10):922.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

相關焦點

  • 肺癌患者必修課:核心基因靶點和靶向治療—抗癌管家
    對於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靶向藥物相較於傳統化療、放療,可以更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生命,並且治療副作用較小,已成為肺癌治療的重要手段。但是現在報導的肺癌突變基因很多,且有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上市。面對如此多的「基因靶點」和各種靶向藥物,患者常常無所適從,甚至盲目用藥,耽誤最佳治療時機。肺癌患者在使用靶向藥物之前一定要進行基因檢測!做對基因檢測才是能有的放矢,精準治療。
  • 通過驗血查基因有沒有突變 讓肺癌靶向藥物治療更便利·都市快報
    杭州市一醫院院長馬勝林領銜的臨床研究項目 記者 張姝 通訊員 張穎穎 本報訊 肺癌是浙江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今年起,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納入浙江省大病保險特殊用藥目錄。然而,醫生臨床發現,有些病人服用EGFR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的效果並不好,那麼,用藥效果能不能提早知道呢?
  • 全面解析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群像
    肺癌的發病率無論是海外還是中國,肺癌都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治療藥物也是各大藥企的研發重點。根據WHO統計,2018年全球預計有1810萬腫瘤新發患者,其中肺癌約209.4萬,佔比11.6%。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2015年中國新發肺癌患者73.3萬,且以2%-3%的年增長率增加,其中85%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EGFR基因突變比例為28.20%,KRAS突變比例為6.00%,ALK為5.60%,ROS1為1.90%。以此類推,2019年ALK抑制劑的目標人群約5萬人。
  • 靶向治療是什麼意思?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進行靶向治療嗎
    肺癌早期多無症狀,幾乎2/3的肺癌患者在就診時已是晚期(Ⅲ期或Ⅳ期)。肺癌發生於支氣管黏膜上皮,近50年來肺癌的發病率顯著增高,在歐美工業發達國家和我國的一些工業大城市中,肺癌發病率在男性惡性腫瘤中已居首位,在女性發病率也迅速增高,佔女性常見惡性腫瘤的第2位或第3位。肺癌成為危害生命健康的一種主要疾病。
  • 肺癌靶向治療前瞻
    Govindan回憶稱,「我治療的第二例患者已進入彌留之際,但她仍然繼續存活了三年時間,最終死於心臟病。」2003年,美國FDA批准了吉非替尼。阿斯利康公司的這款藥物(以易瑞沙為名上市)標誌著NSCLC(最常見的肺癌類型)的治療步入了新時代。該款藥物阻斷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後者控制著癌細胞的分裂和遷移。然而,雖然一些患者對該藥反應良好,但仍然有許多患者反應不良。
  • 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檢測和靶向藥物
    主要從事胸部惡性腫瘤(包括肺癌、食管癌、胸腺惡性腫瘤、胸膜間皮瘤等惡性腫瘤)的診療,尤其擅長於肺癌的內科綜合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具有豐富的肺癌內科治療經驗,參與多項肺癌及食管癌國內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及臨床轉化性研究。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國惡性腫瘤第一位,其中80%-85%的患者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我是肺癌患者,免疫治療適合我嗎?」
    在沒有藥物禁忌症、藥物過敏的前提下,晚期肺癌患者一線治療使用化療聯合免疫治療都會獲益,比如:化療聯合PD-1或PD-L1相比只做化療,疾病緩解時間、有效率、總生存期都能得到改善。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相關基因檢測的規範建議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率在亞洲人群晚期肺腺癌患者中的發生率高達50% ,然而,研究表明除EGFR 外,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和ROS1 融合基因也分別各自代表了一類具有特定臨床與病理特徵的NSCLC 分子亞群,從而為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而c-MET、RET 和BRAF 在NSCLC 中的基因改變以及相應的靶向藥物的治療效果等也正在開展積極的研究和評估當中
  • 關於ALK基因突變型肺癌近年獲批的靶向藥物整理
    靶向藥物應用於抗腫瘤前,需要對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變,再尋找針對該突變的藥物。肺癌是對人群生命與健康威脅最大的惡性腫瘤之一,ALK融合基因突變是肺癌基因突變的類型之一,那麼針對肺癌ALK靶點的靶向藥物有哪些呢?下面,整理了關於ALK基因突變型肺癌近年來最新的靶向藥物。
  • 新靶點,新藥物,新策略!2020肺癌靶向治療最新進展盤點
    作為發病率與死亡率都排在全球首位的癌種,肺癌一直受到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因此肺癌的靶向藥研發及上市一直是所有癌症裡最多的,靠著一代一代的靶向藥活過五年十年的肺癌患者已經數不勝數。對於肺癌患者來說,這是一個充滿奇蹟的時代!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為大家整理了目前肺癌治療的最新進展及已獲批的藥物治療,供大家參考。
  • 免疫+手術刀=肺癌治癒?——胸外科可主導肺癌治療全局
    針對驅動基因突變陽性晚期NSCLC的靶向藥物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問世,把攜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驅動基因的這部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了15%。所以,相比肺癌的靶向治療,肺癌的免疫治療剛啟程,我們對於影響腫瘤免疫微環境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才剛剛開始。 在KEYNOTE-024研究中所使用的PD-L1是當前臨床應用較廣泛的一個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誌物,但它的特異性還不如EGFR驅動基因那麼強,也就是說即使是PD-L1低表達,甚至不表達的人群也有一小部分可以從免疫治療中獲益。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 打造靶向治療新時代
    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得到更多的運用。拿肺癌來說,在全世界範圍內,肺癌仍是發病率第一的惡性腫瘤,肺癌有兩個主要的亞型,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2015年,針對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手段僅有針對EGFR、ALK等基因突變的,為數不多的靶向藥物。
  • 肺癌治療選擇,靶向還是免疫?
    在經歷了多年的放化療時代後,2005年中國的肺癌治療正式進入精準靶向治療元年,隨後的十數年裡多款肺癌靶向藥物相繼上市給患者提供了多種選擇,2018年又上市了首個肺癌免疫療法藥物。2005年,世界首個肺癌口服靶向藥易瑞沙(吉非替尼)在中國上市,肺癌治療在中國進入靶向時代,此後厄洛替尼、埃克替尼等一代肺癌靶向藥物紛紛上市。2015年,《中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敏感性突變和間變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診斷治療指南(2015版)》發布,標誌著中國逐步建立起肺癌精準治療的指導規範。
  • 靶向還是免疫?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在上個世界,全球肺癌治療上主要是化療,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化療藥物開始用於肺癌治療;九十年代時出現了第三代化療藥物,含鉑雙藥化療地位逐漸確立;在經歷了多年的放化療時代後,2005年中國的肺癌治療正式進入精準靶向治療時代,隨後的十多年內多款肺癌靶向藥物也相繼問世;2018,中國又上市了首個肺癌免疫療法藥物,給廣大肺癌患者又帶來了更多的治療選擇。
  • 肺癌專題報告之靶向治療篇
    肺癌不論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居首位,2015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約為78.7萬例,發病率為57.26/10萬,因肺癌死亡人數約63.1萬例,死亡率為45.87/10萬。 靶向治療等新療法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希望。
  • 得益於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晚期肺癌5年生存期不再奢談
    腫瘤的治療已經進入精準治療時代,對於驅動基因陽性的肺腺癌,靶向治療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但肺鱗癌一直沒有找到明確的驅動基因,肺鱗癌患者的治療仍然停滯於化療時代,以吉西他濱或紫杉醇等細胞毒類藥物聯合鉑類的雙藥化療方案為主,有效率較低,僅有30%左右,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僅4-5個月,中位總生存時間僅1年左右。
  • 基因無突變靶向藥物有害無利
    三期肺癌,術後推薦做靶向治療,對不對?晚期肺癌,沒有基因突變,搏一搏靶向治療可以嗎……在本報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合辦「肺癌的規範化診療」名醫大講堂上,省人民醫院惠福分院副院長、肺癌綜合治療專家楊衿記教授,以病案為例,仔細講述了各期肺癌的用藥規範、不恰當的做法。
  • 用8個問題解決肺癌患者如何做好基因檢測!—抗癌管家
    選擇藥物前通過基因檢測明確驅動基因突變,進而針對性地選擇靶向治療藥物,從而實現肺癌的精準化、個體化治療。 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療前,選擇不做基因檢測而直接使用靶向藥物,即「盲試」。對比基因檢測,盲試即能省錢又能節省時間,但這是非常不可取的。抗癌管家-康愛管家,我們一起抗癌,治癒癌症不是夢。「盲試」靶向藥物不僅對患者無效,加重患者經濟負擔,甚至會耽誤最佳治療時間,最後結果可能還不如傳統化療。
  • 肺癌患者的福音:非小細胞靶向藥物前景如何?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多種基因突變與表達異常等分子機制被證實與NSCLC的發病、耐藥相關。目前,多種分子靶向治療藥物已投入臨床使用或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狹義上講,肺癌的靶向治療就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這些驅動基因開發靶向藥物,定點抑制致癌分子,滅殺腫瘤細胞。
  • 最新KRAS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及臨床試驗
    針對肺癌驅動基因之一的KRAS基因突變研究,一直以來為學術界關注熱點之一。從目前靶向藥物研究現狀來看,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比較多,KRAS基因抑制劑還處於「孵化」階段,目前針對KRAS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基本均處於Ⅱ、Ⅲ臨床研究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