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Immuno |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發現新的淋系祖細胞

2020-10-21 BioArt

責編 | 兮


成體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HSPC)通過分化產生髓系(myeloid)和淋系(lymphoid)細胞來維持造血系統,成為研究細胞分化的經典模型之一。對這一分化模型的一般假設是,造血幹細胞在分化中逐漸喪失多能性,並且成為只能產生特性細胞類型的祖細胞,例如失去分化成髓系細胞能力的骨髓淋巴祖細胞(CLP)。這種傳統的樹狀分化路徑隨著單細胞技術的發展受到了諸多的挑戰。例如通過單細胞譜系示蹤(lineage tracing)技術Shalin Naik等發現LMPP這一曾經被認為具有多能性的祖細胞類型,在單細胞層面具有顯著的異質性,只有少數的細胞具有真正的多能性,大部分細胞已經具有確定的分化路徑並且缺乏分化成為其他類型細胞的能力【1】。多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研究也在轉錄組層面揭示了類似的造血幹細胞異質性【2】。然而,如何發現新的基因標記,並且對具有不同基因表達譜的細胞類群進行分離和功能鑑定依舊是當前研究的重點。


圖 1 造血幹細胞的分化模型從早期的樹狀到現在更加複雜的並行模型。每種細胞類群中都具有大量有不同分化偏好的細胞。(圖片來自【2】


2020年10月19日,Shalin Naik研究組在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 A new lymphoid-primed progenitor marked by Dach1 downregulation identified with single cell multi-omic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先利用自研的單細胞測序方法分析了小鼠造血幹細胞(HSC)轉錄組的異質性,並且鑑定了Dach1表達下調作為標記早期淋系分化的標誌事件。通過構建Dach1標記小鼠和進一步的功能試驗證實了Dach1表達下調的LMPP細胞類群已經喪失了分化成髓系細胞的能力。這一類群被命名為LPP(lymphoid-primed progenitor)


作者首先通過流式細胞篩選,對小鼠的骨髓造血幹細胞(Lin-Sca-1+c-Kit+)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並且發現了這些未分化的幹細胞具有大量的異質性,不同的細胞已經開始表達不同血細胞的標誌基因,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表達髓系細胞標誌基因的細胞類群和表達淋系細胞標誌基因的細胞類群。在大量的標誌基因中,Dach1與髓系細胞的標誌基因共表達,而在淋系細胞中很少表達。而Dach1基因在造血幹細胞分化中的功能尚未被研究。


接下來,作者敲除了Dach1基因,然而並沒有觀察到HSPC細胞分化的改變。接著,作者構建了Dach1螢光標記小鼠並且檢查了Dach1在不同HSPC細胞(LT-HSC, ST-HSC, MPP2, MPP3, MPP4/LMPP, CLP)中的分布,發現了Dach1表達在LMPP中有很大的異質性。通過進一步分離LMPP中Dach1+和Dach1-的細胞類群,作者發現Dach1- LMPP 和之前文獻中報導的亞群均不重合(例如ELP),代表了一個新的未定義的細胞類群並將其命名為LPP。


為了進一步研究LPP的轉錄組表達,作者對包括LPP在內的各類造血幹細胞進行了無偏單細胞測序,發現了LPP有特定的基因表達譜並且高表達多種淋系細胞的標誌基因,包括Dntt,Satb1等。同時LPP又和CLP表達不同的標誌基因,因此LPP和CLP是不同的細胞類群。細胞分化軌跡分析(trajectory analysis)暗示了在分化路徑上LPP處於CLP的上遊。體外和體內的功能試驗同時驗證了LPP幾乎喪失了分化為髓系細胞的能力,僅保留了分化為淋系細胞的能力。



總的來說,該研究不僅通過單細胞測序刻畫了造血幹細胞轉錄組的異質性,還通過鑑定具體的標記基因Dach1,分離了具有不同分化潛力的細胞亞群並且驗證了其分化能力。研究揭示了LMPP實際上是由至少兩種不同類型的細胞所構成的,其中LPP已經不具有分化為髓系細胞的能力,進一步修正了造血幹細胞的分化模型。值得注意的是,Dach1已經被報導和細胞周期密切相關,並且在腫瘤的增殖中扮演著重要作用【3】。其背後是否有著相似的基因調控網絡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對Dach1在造血幹細胞細胞分化中功能的深入研究也將深化我們對於癌症的了解。


Daniela Zalcenstein田魯亦Jaring Schreuder以及Sara Tomei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0-0799-x


製版人:十一


參考文獻


1. Diverse and heritable lineage imprinting of early haematopoietic progenitors(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552896)

2. From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o complex differentiation landscapes(doi:10.1038/nature25022)

3. DACH1 Is a Cell Fate Determination Factor That Inhibits Cyclin D1 and Breast Tumor Growth(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592900/ )

相關焦點

  • 單細胞多組學發現新型淋巴活化祖細胞
    單細胞多組學發現新型淋巴活化祖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4:45:11 澳大利亞沃爾特與伊麗莎·霍爾醫學研究所Shalin H.
  • 希望組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作為國內三代測序服務的引領者,希望組在三代測序技術領域深耕多年,將長讀長與單細胞測序技術結合,開發出了完整的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實驗分析流程,打破用三代測序單細胞全長轉錄組建庫起始量高的技術壁壘,並於近日正式推出納米孔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分析服務。
  • 湯富酬課題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單細胞轉錄組三代單分子測序新方法
    2009年首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問世,開啟了單細胞組學時代(scRNA-seq)(Tang et al., 2009)。多個基因的表達,與之前基於二代測序平臺最靈敏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方法不相上下(如圖1所示)。
  • 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共30416個細胞分析思路:研究者通過對人腦不同發育時期的海馬體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和表觀遺傳組測序及系統分析,解析出人腦海馬體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關鍵的分子特徵與調控網絡。差異基因篩選鑑定海馬組織的區域marker基因;GO分析揭示了興奮神經元神經發生和成熟的關鍵階段;細胞周期分析和擬時序分析,鑑定PAX6+和HOPX+祖細胞的遷移路徑和細胞譜系,突破性的發現這群祖細胞在神經發生和膠質發生中都起作用;WGCNA和ATAC-Seq分析篩選得到海馬發育相關的轉錄調控網絡。
  • 免費領取 |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市面罕見的單細胞技術書籍
    前陣子,小編發現了一篇單細胞測序的文章,看到之後震驚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只有這些:細胞培養、單細胞製備、單細胞測序、質量控制、技術驗證,而且只獲得了單細胞測序數據就結束了據統計,單細胞測序相關文章的單月平均影響因子達到了20.4!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文章已經發表很多了,現在再不應用就趕不上熱度了! 為響應熱潮,滿足同學們的需求,解螺旋和聯川生物一起給大家送出這本《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實體書。
  • 【Nature子刊】史上最大單細胞RNA測序項目!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
    研究人員將發育中的人類大腦的譜系等級與癌細胞的轉錄組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在每個腫瘤中有五種主要的癌細胞類型,這些癌細胞類型與正常人大腦中的細胞類型相似。 單細胞RNA測序突出了膠質母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的轉錄組異質性
  • 大事件、新技術引領單細胞進入新時代
    2009年第1篇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文章橫空出世,2015年10x Genomics第1個實現商業化高通量單細胞解決方案,到今天單細胞測序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2019年可以稱得上是單細胞技術全面應用的元年,年度發文數量達到683篇,每個月都有不少重量級文章發表。
  • 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實驗室指南》。  無論是體內組織還是體外細胞系,不同細胞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性,即細胞的異質性。
  • 單細胞測序技術「遍地開花」 精準醫療「如虎添翼」!
    2015年以來,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術的出現,徹底降低了單細胞測序的成本門檻。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單細胞測序是從單個細胞水平對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的研究。通過全基因組或轉錄組擴增,進行高通量測序,能夠揭示單個細胞的基因結構和基因表達狀態,反映細胞間的異質性。
  • Nat.Rev.Genet最新綜述丨萬字長文闡釋單細胞測序如何研究腫瘤進化
    這項研究還開始將克隆動力學與譜系命運聯繫起來,表明人類成年造血幹細胞在140個已經被測序的單細胞克隆中貢獻了髓樣和B細胞(myeloid and B cells),但沒有貢獻T細胞。雖然該實驗的通量受到限制,但它提供了一個模型,用於追溯人類原始樣本中正常細胞和癌症幹細胞的遺傳譜系歷史以及命運決定的相關因素,並將其和轉錄組數據、表觀遺傳數據等其他組學中的基因突變信息相結合。
  • 神助攻帶你「撩」起單細胞轉錄組
    帶著無比喜悅,無比激動的心情,小編用幾個數字給您炫一下10x Genomics這一神助攻應用於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六大優勢!本研究應用10x GemCode™平臺對29個細胞系及RNA樣本,共250,000個單細胞,及68,000個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BMC)進行3』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1.
  • ...子刊】中科院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研究,揭示了前列腺癌的細胞類型
    2009年,湯富酬等人首次報導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基於液滴的單細胞RNA測序技術,發現了一種新的前列腺祖細胞類型,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促使前列腺癌的發生。
  • 單細胞+空間+4D成像,多組學全面剖析大腦類器官
    如下圖a-b:作者使用大約2000個iPSC細胞來培育大腦類器官,並在類器官發展的不同階段(4,7,15,20或30天)誘導CRISPR-Cas9遺傳疤痕形成系統標記祖細胞,由此產生具有繼發譜系傷疤的獨特成熟細胞類型。與此同時,作者還結合單細胞轉錄組技術來重建分化軌跡,追蹤細胞譜系,以及耦合空間轉錄組學來解析各細胞譜系的空間位置。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36:33 美國紐約大學Itai Yanai團隊利用基於微陣列的空間轉錄組學和單細胞RNA測序
  • 《自然·醫學》:人類首次描繪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該研究使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地表徵了月經周期這一人類獨特的生理過程。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可在分子和定量水平將月經周期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並且能夠更精確地確定胚胎「著床窗口」。研究團隊使用兩個不同的單細胞測序平臺分析了29位不同女性的子宮內膜活檢,每個女性在月經周期進行了一次採樣。整個轉錄組無偏見分析了子宮內膜的主要細胞類型: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免疫細胞和幹/祖細胞。
  • 《自然通訊》:喬傑/文路團隊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該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揭示了7周至25周人類胚胎垂體中五種主要激素細胞的發育軌跡,定義了中間過渡細胞類型並發現了一個新的靈長類特異的促性腺激素細胞亞類,並闡明了垂體幹細胞的狀態變遷。幹細胞亞群分布及特異表達的轉錄因子隨後,利用擬時間分析RNA velocity和Slingshot生物信息學方法,研究人員繪製了五種激素細胞的譜系發育路徑和分化方向,鑑定出譜系共享或譜系特異的下調或上調的轉錄因子,其中一些轉錄因子在中間態就已經上調,對細胞命運決定起到關鍵的調控。
  • 單細胞測序技術「遍地開花」,精準醫療「如虎添翼」!
    2015年以來,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術的出現,徹底降低了單細胞測序的成本門檻。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 單細胞測序是從單個細胞水平對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的研究。
  • 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然而,我們對垂體發育過程所經歷的各種細胞狀態及其動態變化知之甚少;我們甚至缺乏對這些激素細胞類型或亞型基因表達譜的準確認知——因為常規轉錄組方法需要上萬個細胞,檢測到實際上是各種激素細胞類型的「平均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