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20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鄭琪 通訊員 於偉)現在,很多年輕人的胃不好。不止胃病,年紀輕輕患上胃癌的,都不算少。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由浙江省中醫院承辦的「第三屆中日韓胃癌西湖論壇暨第八屆浙江省胃癌外科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日本、韓國及中國各地400多位專家參加了會議。
專家們都有個強烈的感受,這幾年患胃癌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錢江晚報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我國近5年來,19歲至35歲年輕人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每年全球新發的胃癌患者大約有100萬人,有半數在中國,其中20萬例的人因為胃癌而死亡。」浙江省中醫院副院長、錢報微信「浙江名醫館」空中診室中的胃腸外科專家程向東說。他解釋,死亡率這麼高,是因為我國大部分胃癌患者確診都晚了。不少年輕人一查出胃癌,往往是晚期甚至轉移,失去手術機會。
20歲不到查出胃癌晚期
女大學生可能最多再活一年
今年以來,浙江省中醫院接診了將近20位胃癌晚期的年輕患者。
幾個病例,讓浙江省中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徐志遠印象深刻。20歲的安徽小夥,因為全身發黃(黃疸升高導致)就醫。最初以為是肝膽毛病,一查發現是胃癌並出現肝臟轉移。30歲剛生完二胎的蕭山媽媽,因為產後出現反胃,到醫院檢查,同樣被確診胃癌。
徐醫生還提到,前不久,他接診的一位溫州姑娘蕭蕭(化名)。「20歲不到,被查出胃癌晚期,並且肝、腎等腹腔多臟器轉移,失去手術機會。估計可能最多再活一年,非常遺憾啊。」
瀟瀟今年9月剛上大學,以前沒覺得胃不舒服,只是一個多月來,感覺胃口差,連著瘦了幾斤。聽校醫的建議,她做了個全身體檢。B超發現,腹腔積液,再複查確診胃癌。
為什麼這麼年輕就患上胃癌?錢報記者將這個問題,拋給徐醫生。他解釋,胃癌的幾個高危因素,瀟瀟都有——
1、胃癌家族遺傳背景,瀟瀟的阿姨也患有胃癌。
2、平時吃得鹹,愛生食海鮮。
3、愛吃醃製品,經常吃鴨舌、肉脯、鹹菜及梅乾菜等。
「我們醫院每年做300多例晚期胃癌手術,其中有5%~10%的患者是二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而且越是年輕,惡性程度越高。」徐醫生總結,遺傳、飲食、長期熬夜及飲食不規律,成為年輕人患胃癌的主因。
胃癌有明顯的地域特點
和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
在浙江所有癌症中,胃癌發病率一直排在第二位。能不能找出什麼規律?好在預防上出出招。
徐醫生表示,從接診的省內胃癌患者來說,來自溫州、寧波及紹興的相對較多。「我們認為,還是和飲食習慣有關係。這幾個地方的居民,吃海鮮的頻率更高、口味也偏鹹,習慣吃醃製品。」
全國曾做過一項腫瘤普查,把遼寧莊河、山東臨朐、甘肅武威、福建長樂確定為中國胃癌四大高發區。他們的問題也出在飲食上,共同點是長時間食用鹽漬的食品,比如肉類醃製品、鹹魚、醃製蔬菜和海產品等。
程向東說,90%的胃癌病例受到環境高危因素的影響,只有8%~10%的胃癌病人與已知的基因遺傳高危因素相關。胃酸缺乏、惡性貧血都屬於先天因素,而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的關係則屬於後天環境因素。這裡提到的後天環境因素,除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就是指飲食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過高。
移民流行病學調查,也證明了這一觀點。根據調查,亞洲人移民歐美後,第一代移民患胃癌的風險是不變的,但第三代移民患胃癌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幾乎與歐美國家相同。
中國、日本、韓國3個國家的胃癌總人數約佔全球的70%左右。但是日韓居民胃癌死亡率卻低很多。這是因為日韓的早期篩查做的好。專家們建議借鑑日本的經驗,即——40歲以後會至少接受1次胃鏡檢查,此後每隔一兩年還會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