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所等在胃癌隱匿性腹膜轉移智能診斷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自動化所等在胃癌隱匿性腹膜轉移智能診斷研究中獲進展

2019-03-28 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季加孚團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劍波團隊、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單秀紅團隊和雲南省腫瘤醫院放射科團隊合作,開展了基於CT影像組學的胃癌隱匿性腹膜轉移的多中心、回顧性臨床研究,取得了診斷效果的顯著突破,相關研究工作發表於臨床腫瘤期刊Annals of Oncology。

  胃癌是我國的高發癌種,全球約有一半的胃癌新發和死亡病例集中在我國,這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負擔。胃癌發生遠處轉移是導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胃癌遠處轉移病例中的53%-66%為胃癌鄰近的腹膜轉移,存在腹膜轉移的胃癌患者屬於不可根治的範疇,手術已經無法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美國NCCN指南、中國CSCO指南、歐洲ESMO指南都不推薦進行手術治療,因此,術前準確判斷腹膜轉移情況可有效輔助胃癌的治療決策和避免不必要的手術。目前CT影像是常見的診斷腹膜轉移的術前無創手段,影像科醫生通常通過CT上觀察到的大量腹水、明顯腹膜增厚以及網膜餅徵來判斷腹膜轉移,但臨床上存在很多隱匿性腹膜轉移的患者,其在術前CT診斷上觀察不到明顯的腹膜轉移徵象,這些患者很容易被漏診,而產生錯誤的治療決策,如在開腹手術過程中才發現腹膜轉移而不得不終止手術,或手術後因腹膜轉移病灶復發而影響患者的預後。因此,早期診斷胃癌隱匿性的腹膜轉移具有重大的臨床價值。

  針對這一挑戰性的臨床問題,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將影像組學應用於胃癌隱匿性腹膜轉移的預測研究中,該研究基於胃癌原發灶和鄰近腹膜的定量CT影像組學特徵,並結合術前的Lauren分型,有效預測了胃癌患者的隱匿性腹膜轉移。具體來說該研究從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和雲南省腫瘤醫院等4家醫院收集554例術前CT診斷為腹膜轉移陰性的患者的影像和臨床數據,其中122例經腹腔鏡探查病理證實為腹膜轉移陽性,這些患者通常為臨床漏診的病人,432例證實為腹膜轉移陰性。該研究基於患者靜脈期CT影像中胃癌最大層面的原發灶圖像和病灶鄰近的一塊腹膜圖像,提取266個定量影像組學特徵,通過分析發現2個原發灶影像特徵和2個腹膜影像特徵,以及1個臨床因素Lauren分型與腹膜轉移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將這些特徵結合構建一個影像組學預測模型(如圖1所示),在4家醫院的驗證集上都取得了很好的預測效果,AUC均達到0.92以上,特別是針對CT漏診的隱匿性腹膜轉移患者,該模型有非常高的檢出率。

  以往研究通常關注腹膜影像本身,而該研究發現胃癌的腹膜轉移與胃癌原發灶和腹膜兩者同時相關,這從側面驗證了腫瘤轉移經典的「土壤-種子學說」(圖2所示),即腫瘤轉移不僅與腫瘤細胞本身(種子)相關,還與轉移區域的微環境(土壤)相關。該研究還發現反映腹膜影像異質性的特徵具有較好的預測性能,這可能反映了早期腹膜轉移的一些細微的、不易被人眼發現的徵象改變,而影像組學通過深入挖掘影像數據,可以定量提取這些細微徵象,輔助醫生診斷胃癌腹膜轉移。

  論文連結

 

  圖1. 隱匿性腹膜轉移預測模型構建流程。(A) 收集影像數據;(B)病灶和腹膜分割;(C)影像組學特徵提取;(D)影像組學標籤構建;(E)影像組學模型構建。

 

  圖2. 胃癌腹膜轉移過程示意圖。(A)胃癌原發病灶形成;(B)改變腹膜區域微環境;(C)腫瘤細胞通過脫落轉移;(D) 腫瘤細胞通過血液循環轉移;(E) 腫瘤細胞通過淋巴循環轉移;(F)形成腹膜轉移灶。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季加孚團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劍波團隊、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單秀紅團隊和雲南省腫瘤醫院放射科團隊合作,開展了基於CT影像組學的胃癌隱匿性腹膜轉移的多中心、回顧性臨床研究,取得了診斷效果的顯著突破,相關研究工作發表於臨床腫瘤期刊Annals of Oncology。
  胃癌是我國的高發癌種,全球約有一半的胃癌新發和死亡病例集中在我國,這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負擔。胃癌發生遠處轉移是導致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統計胃癌遠處轉移病例中的53%-66%為胃癌鄰近的腹膜轉移,存在腹膜轉移的胃癌患者屬於不可根治的範疇,手術已經無法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美國NCCN指南、中國CSCO指南、歐洲ESMO指南都不推薦進行手術治療,因此,術前準確判斷腹膜轉移情況可有效輔助胃癌的治療決策和避免不必要的手術。目前CT影像是常見的診斷腹膜轉移的術前無創手段,影像科醫生通常通過CT上觀察到的大量腹水、明顯腹膜增厚以及網膜餅徵來判斷腹膜轉移,但臨床上存在很多隱匿性腹膜轉移的患者,其在術前CT診斷上觀察不到明顯的腹膜轉移徵象,這些患者很容易被漏診,而產生錯誤的治療決策,如在開腹手術過程中才發現腹膜轉移而不得不終止手術,或手術後因腹膜轉移病灶復發而影響患者的預後。因此,早期診斷胃癌隱匿性的腹膜轉移具有重大的臨床價值。
  針對這一挑戰性的臨床問題,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將影像組學應用於胃癌隱匿性腹膜轉移的預測研究中,該研究基於胃癌原發灶和鄰近腹膜的定量CT影像組學特徵,並結合術前的Lauren分型,有效預測了胃癌患者的隱匿性腹膜轉移。具體來說該研究從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和雲南省腫瘤醫院等4家醫院收集554例術前CT診斷為腹膜轉移陰性的患者的影像和臨床數據,其中122例經腹腔鏡探查病理證實為腹膜轉移陽性,這些患者通常為臨床漏診的病人,432例證實為腹膜轉移陰性。該研究基於患者靜脈期CT影像中胃癌最大層面的原發灶圖像和病灶鄰近的一塊腹膜圖像,提取266個定量影像組學特徵,通過分析發現2個原發灶影像特徵和2個腹膜影像特徵,以及1個臨床因素Lauren分型與腹膜轉移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將這些特徵結合構建一個影像組學預測模型(如圖1所示),在4家醫院的驗證集上都取得了很好的預測效果,AUC均達到0.92以上,特別是針對CT漏診的隱匿性腹膜轉移患者,該模型有非常高的檢出率。
  以往研究通常關注腹膜影像本身,而該研究發現胃癌的腹膜轉移與胃癌原發灶和腹膜兩者同時相關,這從側面驗證了腫瘤轉移經典的「土壤-種子學說」(圖2所示),即腫瘤轉移不僅與腫瘤細胞本身(種子)相關,還與轉移區域的微環境(土壤)相關。該研究還發現反映腹膜影像異質性的特徵具有較好的預測性能,這可能反映了早期腹膜轉移的一些細微的、不易被人眼發現的徵象改變,而影像組學通過深入挖掘影像數據,可以定量提取這些細微徵象,輔助醫生診斷胃癌腹膜轉移。
  論文連結
 
  圖1. 隱匿性腹膜轉移預測模型構建流程。(A) 收集影像數據;(B)病灶和腹膜分割;(C)影像組學特徵提取;(D)影像組學標籤構建;(E)影像組學模型構建。
 
  圖2. 胃癌腹膜轉移過程示意圖。(A)胃癌原發病灶形成;(B)改變腹膜區域微環境;(C)腫瘤細胞通過脫落轉移;(D) 腫瘤細胞通過血液循環轉移;(E) 腫瘤細胞通過淋巴循環轉移;(F)形成腹膜轉移灶。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在生物細胞操控與三維組裝領域取得突破
    基於微立體光刻技術的仿生小鼠腹膜構建新方法。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供圖中新網瀋陽9月4日電 (王景巍)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簡稱:瀋陽自動化所)9月4日發布消息,該所微納米課題組在生物細胞操控與三維組裝領域研究取得突破。
  • 【Science子刊】中科院聯合香港城市大學開發胃癌檢測微流控晶片
    難以早期診斷腹膜轉移是胃癌預後不良的主要原因。近日,中科院聯合香港城市大學開發了一種微流控技術,對胃癌細胞進行無標記的分離和表徵,有助於胃癌的早期診斷。 癌細胞的分離和表徵對於腹膜轉移的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 我國科學家在生物細胞操控與三維組裝領域研究獲突破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微納米課題組近日在生物細胞操控與三維組裝領域研究取得突破。相關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晶片上的實驗室》以封面形式刊發。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81期|朱正綱教授發表胃癌腹膜轉移患者腹腔化療港併發症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目的: 腹腔化療可將藥物直接作用於腹腔腹膜轉移病灶,已被應用於胃癌腹膜轉移的治療。通過皮下放置腹腔化療港可反覆多次進行腹腔化療。而腹腔化療港的正確放置及安全應用是實施腹腔化療的前提,本研究目的是分析腹腔化療港相關併發症及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83期|朱正綱教授發現下調CDH11的表達促進胃癌細胞轉移和紫杉醇耐藥
    【中文摘要】背景: 胃癌腹膜轉移患者的預後極差,而紫杉醇腹腔灌注治療已被證實對胃癌腹膜轉移具有很好的效果。然而,腹膜轉移患者經過紫杉醇治療後極易發生紫杉醇耐藥,從而導致病情進展和惡化。其中涉及的相關的機制目前並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將探索引起紫杉醇耐藥及胃癌腹膜轉移的的相關機制。
  • 惡性腫瘤擴散轉移會有什麼症狀,需要什麼樣的診斷手段?
    實際上每種腫瘤的常見轉移部位是不一樣的。比如胃癌常見的轉移部位有肝臟、肺、腹腔、左鎖骨上淋巴結、腹膜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女性患者容易出現卵巢轉移(krukenberg瘤);肺癌容易出現縱膈淋巴結轉移、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肺內轉移、骨轉移、腦轉移;結直腸癌容易出現肝轉移、肺轉移,其它如腹腔轉移、骨轉移、腦轉移少見;乳腺癌容易出現肺轉移、腦轉移、骨轉移;前列腺癌容易出現腦轉移、骨轉移等。
  • 胃癌轉移的途徑有哪些?這4種轉移方法最常見,了解清楚對治療有幫助
    若向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可引起淋巴結腫大;向腹腔腹膜轉移可導致腹脹腹水和腹痛;向肺部轉移可引起胸痛和氣促;發生廣泛轉移時可引起營養不良、身體消瘦以及疲乏等,那胃癌的轉移途徑都有哪些呢?  一般發生血行轉移的機率小,因為早期病人有強大的免疫力,在血液循環中大部分癌細胞能被殺滅。血行轉移只是發生在中晚期的胃癌患者身上。  2、直接轉移  直接轉移是指胃癌的癌病灶已侵犯鄰近器官或組織。胃癌會向黏膜下層浸潤到漿膜外,再沿著組織間隙蔓延到周圍組織。胃癌生長的位置決定蔓延的部位。
  • 項目文章|Molecular Cancer:circCCDC9 通過 ceRNA 機制抑制胃癌進展
    ,系統研究了環狀 RNA circCCDC9 在胃癌進展中的作用機制。研究背景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由於對早期胃癌的篩查不足和疾病的隱匿性,多數患者初診即已處於胃癌晚期。目前胃癌的預後仍不盡人意,因此探究胃癌發生發展的具體分子機制,對於胃癌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
  • 從胃癌分型、臨床診斷及治療出發,看胃癌綜合診治的重要性
    在常規腫瘤病理診斷中,5%~10%的病例單靠HE染色難以做出明確的形態學診斷,免疫組化技術的應用可大大提高腫瘤的診斷率,同時對腫瘤的鑑別、病理分型及治療方案的選擇也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價值,尤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腫瘤的鑑別診斷時,其準確率可達50%~75%。
  • 中科院自動化所光學分子影像技術臨床應用獲突破
    中科院自動化所光學分子影像技術臨床應用獲突破 2014-06-25 21:22: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採用光學分子影像手術導航系統成功研製的中國國內首臺乳腺癌早期臨床檢測設備,通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等多家醫院開展臨床應用,目前已成功診治百餘例的乳腺癌患者,從而實現光學分子影像技術在臨床應用的重大突破。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四十一期|消化外科研究所蘇麗萍團隊發現腫瘤微環境中CAFs-腫瘤細胞參與胃癌侵襲轉移
    【中文摘要】胃癌具有易發生廣泛局部浸潤、遠處轉移和預後差的特點。在大多數情況下,胃癌進展與細胞因子的異常表達或腫瘤-基質相互作用介導的信號級聯激活有關,然而其調控胃癌進展的分子機制仍未完全闡明。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IL-33及其受體ST2L在臨床胃癌組織中表達上調,而且其表達水平與胃癌患者的不良預後顯著相關。
  • 【病例分享】RAS和BRAF V600E雙野生、MSS型直腸癌同時性腹膜轉移...
    術後病理:直腸潰瘍型中-低分化腺癌,癌組織浸透髒層腹膜,並於漿膜外脂肪組織中形成癌結節,侵犯神經,脈管中見癌栓,送檢腸周淋巴結見轉移癌(10/17),送檢腸管(遠近端)切緣未見癌。腹膜轉移結節均見中-低分化腺癌。
  • 「腸」話短說 | 陳功教授病例分享:結直腸癌腹膜轉移,一個也不放棄
    結直腸癌是我國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手術治療是其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2020-01-28至2020-06-02行FOLFIRI+西妥昔單抗方案化療共10周期。2020-05-29複查CT:雙肺多髮結節,不除外轉移可能。3.診斷盲腸低分化腺癌卵巢轉移綜合治療後;雙肺轉移?
  • 驗尿能查胃癌?GC-MS助胃癌實現無創化診斷
    上海瑞金醫院7日披露,瑞金醫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朱正綱、於穎彥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尿液中可以檢測到胃癌標誌物。  這預示著今後通過尿液就可以篩查胃癌。該成果對於實現胃癌的「無創化」診斷、提高胃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
  • 中科院自動化所發力類腦智能研究—新聞—科學網
    自動化所供圖 ■本報記者 彭科峰> 你能試想有一天,機器人的大腦能夠如同人腦一樣自主識別陌生的環境,並具備思考能力嗎?
  • B肝纖維化臨床智能診斷獲新突破
    B肝纖維化臨床智能診斷獲新突破 2018-04-24 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共同牽頭合作,聯合全國12家醫院的超聲專家,開展了基於超聲彈性成像的影像組學在B肝患者肝纖維化分期診斷領域的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並取得了診斷效果的顯著突破。
  • 核醫學科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發表「自動化核醫學骨顯像輔助診斷AI」相關研究成果
    近日,我院核醫學科與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自動化核醫學骨顯像輔助診斷AI」聯合研究成果發表在核醫學與人工智慧交叉領域頂級期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IF:11.5)。在核醫學顯像診斷技術中,SPECT全身骨顯像(簡稱骨掃描)對臨床腫瘤骨轉移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也是核醫學適宜技術中應用最多的臨床影像檢查。最近的一次核醫學全國普查結果顯示,核醫學SPECT檢查量每年約210萬例,其中骨顯像佔61.3%,即年檢查量超125萬例。以我院為例,核醫學科SPECT檢查服務量全國第一,2019年檢查4.3萬例,平均每天超130例。
  • 淺談驅動基因在肺癌骨轉移中的研究進展之原癌基因MET篇
    然而,肺癌的轉移是一個多因素的過程,在這其中多種基因和信號通路都參與了腫瘤細胞的轉移和浸潤,其中MET基因的變異就是肺癌骨轉移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本期我們91360智慧病理網邀請河南省胸科醫院病理科祁敏現主任從原癌基因MET的變異這個視角出發,淺談MET基因在肺癌骨轉移中的作用機制以及最新的研究進展。
  • 胃癌多藥耐藥研究進展
    lncRNA已經成為生物科學領域研究的焦點,最新研究顯示lncRNA在乳腺癌、胃癌和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耐藥性中起重要作用。lncRNA引起的多靶點、多通路失調導致化學耐藥的發生。miRNA是一類小的非編碼RNA,發揮轉錄後調節器的作用,通過誘導mRNA降解或抑制翻譯來抑制基因表達。一系列的研究發現miRNA失調參與胃癌多藥耐藥的多個途徑。
  • 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
    作為一種新型自動化、微型、高通量的新型生物晶片,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的檢測上有很強的臨床應用價值,蛋白質晶片以蛋白質為研究基礎,來分析腫瘤產生及轉移。蛋白質晶片的出現為探究腫瘤相關的蛋白質、特異性標誌物、藥物治療靶標提供新的有效方法。本文針對蛋白質晶片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作用做出如下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