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纖維化臨床智能診斷獲新突破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B肝纖維化臨床智能診斷獲新突破

2018-04-24 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共同牽頭合作,聯合全國12家醫院的超聲專家,開展了基於超聲彈性成像的影像組學在B肝患者肝纖維化分期診斷領域的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並取得了診斷效果的顯著突破。該項成果表明,通過醫工交叉多學科合作創新,我國自主研發的超聲影像大數據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技術在慢性B肝患者的肝纖維化分期診斷上獲得了新突破。

  我國擁有近一億的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並佔有全球超過50%的慢性B肝患者,這長期成為我國嚴重的公共醫療衛生問題乃至社會問題。肝纖維化是慢性B肝患者向肝硬化、肝癌逐步發展的病理學表現,其精準分期診斷是臨床監視、治療決策和預後評估的重要依據。然而,臨床對於肝纖維化分期依賴於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測。該方法不僅對患者具有身體創傷、副作用明顯,而且難以重複使用,無法長期、動態監視患者病情的發展。因此,B肝患者的臨床診療一直在尋求無創的影像學方法實現肝纖維化的精準分期。

  針對這一臨床挑戰性問題,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將影像組學領域中基於深度學習的醫學影像大數據人工智慧分析技術,應用於超聲彈性成像的計算機輔助診斷。通過相關模型和算法的定製化設計,使其能夠基於超聲彈性圖像,無創、智能化分期診斷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從而輔助醫生實現B肝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決策。相關方法由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牽頭,開展了多中心、前瞻性臨床試驗驗證。在全國12家醫院共計入組398例B肝患者,採集約2000張超聲彈性圖像,並以相應的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測結果為金標準,進行了影像組學人工智慧診斷、常規彈性成像診斷和臨床血清學診斷三種方法對於B肝纖維化分期精度的大數據對比。

  統計結果表明,影像組學方法在肝纖維化分期無創診斷中,精度達到了驚人的97%-100%,實現了與有創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測相同的診斷效能。相對於常規超聲彈性成像,精度平均提高了15%以上;相對於血清學診斷,精度平均提高了30%以上(如下圖)。此外,該項研究表明,隨著樣本量的逐步增大,影像組學人工智慧的診斷精度會逐步提高,但是超聲彈性成像和血清學診斷的精度達到峰值後則無法提高。國際EFSUMB臨床指南推薦:針對單個患者,臨床建議提取3張彈性圖形進行診斷。本次試驗證明,依照指南要求,影像組學方法已經顯著超出常規彈性成像的診斷精度;如果單個病人提取5張彈性圖像,則影像組學與彈性成像診斷精度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這一結果表明了人工智慧輔助臨床診斷的顯著優勢和強大潛力。最後,該項研究還表明影像組學方法具有極高的魯棒性。本次參與試驗的醫院雖然位於我國的不同地域,但是採用人工智慧技術隨機選取不同醫院的患者來構建的多個影像組學模型,其診斷精度沒有任何統計學差異。這為將影像組學方法進行全國範圍推廣,真正融入日常的臨床診斷規範,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數據證明。

  相關研究由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坤作為第一作者,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超聲科主任鄭榮琴、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田捷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介入超聲科主任梁萍為並列通訊作者,發表於臨床期刊Gut(2018,DOI:10.1136/gutjnl -2018-316204)。

 

  影像組學人工智慧(DLRE)、超聲彈性成像(2D-SWE)和血清學檢測(APRI,FIB4)三種方法對於肝硬化(圖A和D)、重度肝纖維化(圖B和E)、顯著肝纖維化(圖C和F)分期診斷效能的ROC曲線對比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與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共同牽頭合作,聯合全國12家醫院的超聲專家,開展了基於超聲彈性成像的影像組學在B肝患者肝纖維化分期診斷領域的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並取得了診斷效果的顯著突破。該項成果表明,通過醫工交叉多學科合作創新,我國自主研發的超聲影像大數據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技術在慢性B肝患者的肝纖維化分期診斷上獲得了新突破。
  我國擁有近一億的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並佔有全球超過50%的慢性B肝患者,這長期成為我國嚴重的公共醫療衛生問題乃至社會問題。肝纖維化是慢性B肝患者向肝硬化、肝癌逐步發展的病理學表現,其精準分期診斷是臨床監視、治療決策和預後評估的重要依據。然而,臨床對於肝纖維化分期依賴於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測。該方法不僅對患者具有身體創傷、副作用明顯,而且難以重複使用,無法長期、動態監視患者病情的發展。因此,B肝患者的臨床診療一直在尋求無創的影像學方法實現肝纖維化的精準分期。
  針對這一臨床挑戰性問題,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將影像組學領域中基於深度學習的醫學影像大數據人工智慧分析技術,應用於超聲彈性成像的計算機輔助診斷。通過相關模型和算法的定製化設計,使其能夠基於超聲彈性圖像,無創、智能化分期診斷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從而輔助醫生實現B肝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決策。相關方法由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牽頭,開展了多中心、前瞻性臨床試驗驗證。在全國12家醫院共計入組398例B肝患者,採集約2000張超聲彈性圖像,並以相應的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測結果為金標準,進行了影像組學人工智慧診斷、常規彈性成像診斷和臨床血清學診斷三種方法對於B肝纖維化分期精度的大數據對比。
  統計結果表明,影像組學方法在肝纖維化分期無創診斷中,精度達到了驚人的97%-100%,實現了與有創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測相同的診斷效能。相對於常規超聲彈性成像,精度平均提高了15%以上;相對於血清學診斷,精度平均提高了30%以上(如下圖)。此外,該項研究表明,隨著樣本量的逐步增大,影像組學人工智慧的診斷精度會逐步提高,但是超聲彈性成像和血清學診斷的精度達到峰值後則無法提高。國際EFSUMB臨床指南推薦:針對單個患者,臨床建議提取3張彈性圖形進行診斷。本次試驗證明,依照指南要求,影像組學方法已經顯著超出常規彈性成像的診斷精度;如果單個病人提取5張彈性圖像,則影像組學與彈性成像診斷精度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這一結果表明了人工智慧輔助臨床診斷的顯著優勢和強大潛力。最後,該項研究還表明影像組學方法具有極高的魯棒性。本次參與試驗的醫院雖然位於我國的不同地域,但是採用人工智慧技術隨機選取不同醫院的患者來構建的多個影像組學模型,其診斷精度沒有任何統計學差異。這為將影像組學方法進行全國範圍推廣,真正融入日常的臨床診斷規範,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臨床數據證明。
  相關研究由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坤作為第一作者,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超聲科主任鄭榮琴、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田捷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介入超聲科主任梁萍為並列通訊作者,發表於臨床期刊Gut(2018,DOI:10.1136/gutjnl -2018-316204)。
 
  影像組學人工智慧(DLRE)、超聲彈性成像(2D-SWE)和血清學檢測(APRI,FIB4)三種方法對於肝硬化(圖A和D)、重度肝纖維化(圖B和E)、顯著肝纖維化(圖C和F)分期診斷效能的ROC曲線對比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12.16新案例:TAF 治療B肝肝硬化患者,實現B肝臨床治癒
    2 月前診斷「乙型病毒性肝炎」,既往診斷「2 型糖尿病」,規律降糖藥物(瑞格列奈片 1 mg 口服 餐前)。否認飲酒及近期特殊用藥史,否認B肝及肝癌家族史。診斷「肝硬化 乙型 代償期」。:患者診斷B肝肝硬化,經儘早啟動抗B肝病毒藥物治療 32 周后,實現B肝表面抗原轉陰,B肝表面抗體滴度低水平升高,實現B肝臨床治癒,肝纖維化無創檢測值明顯下降,目前仍繼續堅持口服 TAF 抗病毒治療,仍在繼續隨訪過程中,期待有更好地結果出現。
  • 淺談B肝新藥迫切性,小兒可見肝炎與纖維化,靶向全病毒複製周期
    淺談B肝新藥迫切性,小兒可見肝炎與纖維化,靶向全病毒複製周期這項試驗由12位該領域醫學研究人員共同完成,課題為美國和加拿大治療幼稚兒童慢性B型肝炎的肝組織學研究。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慢性B肝病毒感染是導致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 B肝病毒出現耐藥後,為什麼在更換新藥的同時,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
    目前我們已為患者調整了用藥,將抗病毒藥換成替諾弗韋,並給予了中西醫結合的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治療。對此,患者表示不解,以前只吃抗病毒藥就行了,為什麼現在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呢。      專家回覆: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對病毒出現耐藥後,肝功能受到了一定的損傷,轉氨酶升高,肝臟出現了纖維化的傾向,所以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還要抗纖維化
  • B肝纖維化研究,義大利科學家發現,表位特異CD8+T細胞相關
    慢性B肝病毒感染與纖維化患者細胞凋亡之間存在聯繫,但醫藥學界尚未有相關試驗數據支撐這項觀點,由義大利科學家主導的一項研究,發表在2020B肝纖維化研究基於上述背景和目標,義大利科學家開展了這項,關於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纖維化患者細胞凋亡相關表位特異性CD8+T細胞增多研究。
  • B肝病毒耐藥後,為什麼在更換新藥同時,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治療?
    目前我們已為患者調整了用藥,將抗病毒藥換成替諾弗韋,並給予了中西醫結合的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治療。對此,患者表示不解,以前只吃抗病毒藥就行了,為什麼現在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呢。,所以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還要抗纖維化,並且在系統檢查的時候發現,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這也是導致病毒反彈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們給出的治療方案是調整抗病毒藥物+抗纖維化治療+調節免疫力治療,其中在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方面,中醫優勢非常明顯,所以會充分發揮中藥扶正固本和軟肝散結的作用,爭取讓患者的病情儘快好轉,並達到長期的穩定,這些也是單純抗病毒治療達不到的效果。
  • 黨雙鎖:慢B肝臨床治癒的新研究、優勢人群及新思路
    編者按:慢B肝臨床治癒的理念從2015年提出至今,已逐漸得到肝病專家的認可,並成為了B肝研究的熱點。國內外研究者通過長期的探索,獲得了很多令人欣喜的結果,慢B肝臨床治癒率獲得了大幅提升。
  • 上海藥物所等研發用於診斷肺纖維化的小分子螢光探針
    近日,國際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課題組和浙江大學李新課題組合作開展的利用小分子螢光探針進行肺纖維化診斷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開發出一種可用於無創、無放射性診斷肺纖維化的一氧化氮螢光探針PNO1,為肺纖維化的早期診斷以及藥物的篩選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新方式。肺纖維化是由多種誘因引起的肺部炎症,肺泡持續性損傷,胞外基質反覆破壞、修復、重建並過度沉積,最終導致肺組織結構改變、功能喪失的一類疾病。絕大部分肺纖維化患者病因不明,被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
  • B肝小三陽,在抗病毒治療,肝硬度值檢查8.2kPa,是不是肝纖維化
    該文要分享的內容是關於肝硬度值檢查,以及其與肝纖維化結果診斷之間的關係。對於長期處於B肝小三陽狀態的朋友來說,是一項非常必要的檢查項目。文章的主題是:B肝小三陽,在抗病毒治療,肝硬度值檢查8.2kPa,是不是肝纖維化。
  • B肝或實現「臨床治癒」(醫療前沿)
    為了減少停藥帶來的疾病復發和反彈,各國和地區的慢B肝防治指南多強調對慢性B肝患者長期用藥。據北京大學醫學部病原生物學系主任魯鳳民教授介紹,實際上,有一部分患者(約20%)停藥後並不會反彈。基於血清HBVRNA持續消失為實驗室診斷指標的「準臨床治癒」概念如果能經多中心的大隊列驗證,未來可用於鑑別這些可以安全停藥的患者。
  • B肝肝硬化可以逆轉嗎?真相看這裡
    B肝肝硬化是慢B肝疾病發展和進展的重要結局。 B肝肝硬化究竟是什麼? B肝病毒是B肝肝硬化的「罪魁禍首」。當B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時候,人體免疫系統就會對其發起「戰爭」,實際上蝸居在肝細胞內的B肝病毒本身並不會直接破壞肝細胞和肝組織,而是自家的免疫系統在識別B肝病毒並向B肝病毒發起免疫進攻時殃及了無辜的肝細胞。 如同打仗,敵人(B肝病毒)躲藏在民宅(肝細胞)裡,消滅敵人就得以犧牲民房為代價。
  • 揭示B肝感染奧秘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趙永新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 中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對難現蹤影的B肝病毒受體的追蹤持續了幾十年,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實驗室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失敗了。文輝和他的團隊的成功為B肝病毒學提供了非凡的新工具,並重新激發了學界實現慢性B肝感染功能性治癒的雄心。」就像蒂姆·布朗克指出的,B肝病毒的受體這麼多年都非常難捕捉到,而理解B肝病毒的入侵機制除了能對B肝病理生理學提供更加精確的理解之外,還能幫助人們發現新的潛在的治療方法」。
  • 他在B肝治療領域獲重大突破,引發國際轟動,斬獲全球最高獎!
    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而每一滴辛勤的汗水也不會被辜負,他們開發的第一個B肝候選藥物為國際首創,於去年進入臨床試驗,目前進展順利;其餘多個相關候選創新藥物,有的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有的已開始申報臨床試驗。相信不久之後,曾經折磨了幾代人的B肝疾病,將會乖乖"臣服"於科學和現代醫療的腳下。
  • 個體發生「進行性纖維化」的危險因素有哪些?探討未來研究與臨床...
    正如預期的那樣,安慰劑組中,患有普通型間質性肺炎(UIP)的患者與其他纖維化類型相比, FVC年下降幅度更大 (211mL vs 154mL)。 這些入選標準對於確保在臨床試驗設計中選擇合適的患者至關重要,但在實踐中,臨床醫生使用其他特徵來考慮進行性纖維化的診斷。
  • 李君課題組發文揭示B肝相關慢加急性肝衰竭發病新機制
    歐洲肝衰竭研究聯盟(EF-CLIF)研究發現系統性炎症反應是酒精肝、C肝等人群ACLF發病的關鍵機制,但我國B肝人群ACLF(HBV-ACLF)的發病機制至今沒有系統闡明。針對東西方人群ACLF患者的不同臨床特徵,浙大一院李君教授課題組前期已聯合上海交大瑞金醫院、陸軍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十三家國內著名三甲醫院肝病中心開展了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開放性大隊列研究,建立了適合B肝人群的HBV-ACLF診斷的中國標準(COSSH-ACLF),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胃腸肝病學雜誌Gut (2018;67:2181
  • B肝患者,如何判斷肝臟有沒有纖維化?如何抗纖維化?醫生告訴你
    B肝是一種常見的肝臟疾病,由於這是一種慢性疾病,短時間之內,它既不能立即對人造成毀滅性傷害,也無法做到立刻消失,於是這就使得許多B肝患者逐漸從剛查出B肝病症的那種緊張、焦慮感中走出來,開始出現一種僥倖心理,覺得B肝的危害好像也就這麼回事,自己的狀態挺好,還能再戰三百回合,於是就出現了一邊喝著啤酒熬著夜
  • B肝小三陽,肝功能檢查結果正常,肝硬度值為26kPa,是肝硬化嗎
    在B肝的複查項目中,關於肝硬度值的檢查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最終沒能很好的對病情做出診斷,導致了對一些肝組織損壞的忽視。在曾經,要想更清楚地了解病情,或許需要進行肝穿刺檢查,了解肝臟的瞬時彈性。FibroScan掃描最早為法國的某家公司研發,並投入臨床使用,後經不斷的總結和改善,目前可以很好的用數據化體現肝臟硬度值以及肝臟的脂肪病變。不過,目前比較少的慢B肝患者重視該項目的檢查,多數還停留在簡單的兩對半以及肝功能複查方面。其實,兩對半以及肝功能檢查都是血清學檢查結果,可以檢測出B肝患者多數的進行性肝臟損傷,對判斷肝臟綜合損傷程度並不精確。
  • 從肝纖維化到肝功正常,一位B肝患者的抗病毒經歷,望對你有幫助
    B肝患者王先生,在治療B肝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身上長了蜘蛛痣,還經常有牙齦出血的症狀,經過檢查後發現肝臟纖維化了,不過好在最後逆轉了,沒有發展成肝硬化,從肝纖維化到肝功能正常,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的抗病毒經歷,望對你有幫助,如果你也能堅持做到,或許能控制好B肝,加快肝功能的恢復,下面大夫具體跟大家說說
  • B肝臨床治癒有哪些新進展呢?
    ,發布了全球第一個慢B肝臨床治癒專家共識,珠峰項目制定了中國慢B肝核苷(NA)經治患者的臨床治癒技術流程,2019年《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新增了慢B肝臨床治癒的研究數據,為臨床醫生慢B肝臨床治癒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 B肝抗病毒3年試驗,2020年12月31日完成,臨床終點精確預測系統
    排除標準:肝硬化失代償期、肝癌或肝移植者;HCV或HIV感染、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遺傳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或其他慢性肝病者;肝臟惡性病變者;其他惡性腫瘤未治癒者; 主要結果指標:隨訪1-2.5年期間,關注B肝相關的臨床終點事件,具體包括肝失代償(腹水、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或肝性腦病)、肝癌、肝移植和肝相關死亡;次要結果指標:1-2.5年期間,B肝相關臨床終點預測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