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纖維化研究,義大利科學家發現,表位特異CD8+T細胞相關

2020-11-12 小番健康

慢性B肝病毒感染與纖維化患者細胞凋亡之間存在聯繫,但醫藥學界尚未有相關試驗數據支撐這項觀點,由義大利科學家主導的一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11月7日國際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

B肝纖維化研究,義大利科學家發現,表位特異CD8+T細胞相關

本研究人員介紹,在慢性B肝病毒感染過程中,活化的T細胞凋亡誘導CD8+T細胞對caspase裂解的結構蛋白中,隱匿表位產生反應。而這種針對凋亡相關表位(AE)的反應,有助於免疫病理學的擴增。基於上述背景和目標,義大利科學家開展了這項,關於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纖維化患者細胞凋亡相關表位特異性CD8+T細胞增多研究。

研究人員對本研究同等貢獻,包括Ilenia Pacella 、Ilenia Cammarata 、Carmela Martire 、Giuseppina Brancaccio 、Giovanni Battista Gaeta、 Vincenzo Barnaba 、Silvia Piconese,主要來自義大利羅馬薩皮恩薩大學內科臨床科學、麻醉學和心血管科學系、義大利帕多瓦大學醫院傳染病科、義大利那不勒斯坎帕尼亞大學傳染病科,精神和身體健康及預防醫學系、義大利羅馬巴斯德研究所實驗室。

通過流式細胞術,分析了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未經過治療或正在接受核苷酸類似物(NUC)治療的患者中,表位(AE)特異性CD8+T細胞。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發現表位(AE)特異性CD8+T細胞頻率,僅在NUC治療的晚期肝纖維化患者中顯著增加。這些患者的調節性T細胞也增加了,表位特異性,但是,並不是B肝病毒特異性CD8+T細胞頻率與Treg百分率呈正相關。

研究人員通過多參數流式細胞術、多維回歸和無監督聚類分析,結果表明,我們可以在效應記憶(em)和emCD45RA+T細胞(Tem和Temra)亞群中,發現新的亞群。具有不同特異性的CD8+T細胞在亞群分布圖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表現為:雖然B肝病毒特異性主要包含在Tem亞群中,但表位(AE)特異性CD8+T細胞包括幼稚細胞,以及T中樞記憶、Tem和Temra細胞。

綜上所述,負責本項研究的義大利科學家得出結論,針對這些發現表明了慢性B肝病毒感染患者的表位(AE)特異性CD8+T細胞與晚期肝纖維化之間的聯繫,並提示B肝病毒特異性和AE特異性CD8+T細胞表現出不同的分化狀態,並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免疫病理學。研究已被接受發表,並經過了全面的同行評審,在國際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發表。

小番健康結語:本研究中,義大利科學家發現,表位特異性CD8+T細胞頻率僅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的晚期肝纖維化患者中,顯著增加。能夠在試驗過程中觀察到,效應記憶和記憶CD45RA+T細胞亞群中,發現新亞群。在不同特異性CD8+T細胞亞群分別圖上觀察發現差異,這些發現都說明了慢性B肝的表位特異性CD8+T細胞和晚期肝纖維化之間的聯繫。

本研究結果已於2020年11月7日,由上述義大利科學家發表在國際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研究主要觀點是: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和纖維化患者細胞凋亡相關表位特異性CD8+T細胞增多(2020年11月7日 LIVER INTERNATIONAL)。

相關焦點

  • B肝抗纖維化新藥,日本科學家開發,miR-6133-5p機制
    慢性B肝病毒感染通常導致活躍的肝炎相關肝纖維化,日本科學家鑑定了39種人的microRNAs,它們能有效地抑制B肝病毒在肝細胞中的複製,日本科學家開發,miR-6133-5p機制這項研究的主題是,人MicroRNA miR-6133-5p對培養肝星狀細胞纖維化活性的抑制作用。
  • B肝抗纖維化新藥,日本科學家開發,miR-6133-5p機制
    慢性B肝病毒感染通常導致活躍的肝炎相關肝纖維化,日本科學家鑑定了39種人的microRNAs,它們能有效地抑制B肝病毒在肝細胞中的複製,並評估了這些microRNAs是否具有抗纖維化潛力,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
  •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韓國研究人員介紹,實現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的功能性治癒或完全清除HBV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一直以來是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療的挑戰。雖然新的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究中,提高HBV特異性適應性免疫反應,也是目前期望的重要持久清除病毒的方法之一。
  • B肝在研新藥幹擾核衣殼,德國科學家研發,HBV顆粒細胞內轉運
    不同的HBV特異性顆粒通過不同的途徑釋放。近年來,B肝新藥開發靶點之一,幹擾核衣殼或病毒形態發生和細胞內運作已成為一種潛在抗病毒策略。,德國科學家研發,HBV顆粒細胞內轉運在介紹這種B肝新藥開發靶點前,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HBV顆粒的細胞內轉運。
  • B肝病毒出現耐藥後,為什麼在更換新藥的同時,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
    目前我們已為患者調整了用藥,將抗病毒藥換成替諾弗韋,並給予了中西醫結合的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治療。對此,患者表示不解,以前只吃抗病毒藥就行了,為什麼現在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呢。,並且在系統檢查的時候發現,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這也是導致病毒反彈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們給出的治療方案是調整抗病毒藥物+抗纖維化治療+調節免疫力治療,其中在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方面,中醫優勢非常明顯,所以會充分發揮中藥扶正固本和軟肝散結的作用,爭取讓患者的病情儘快好轉,並達到長期的穩定,這些也是單純抗病毒治療達不到的效果。
  • B肝病毒耐藥後,為什麼在更換新藥同時,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治療?
    目前我們已為患者調整了用藥,將抗病毒藥換成替諾弗韋,並給予了中西醫結合的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治療。對此,患者表示不解,以前只吃抗病毒藥就行了,為什麼現在還要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呢。,所以在抗病毒治療的同時還要抗纖維化,並且在系統檢查的時候發現,患者的免疫力低下,這也是導致病毒反彈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們給出的治療方案是調整抗病毒藥物+抗纖維化治療+調節免疫力治療,其中在抗纖維化和調節免疫力方面,中醫優勢非常明顯,所以會充分發揮中藥扶正固本和軟肝散結的作用,爭取讓患者的病情儘快好轉,並達到長期的穩定,這些也是單純抗病毒治療達不到的效果。
  • 義大利醫學博士談幹細胞在肺纖維化的前沿應用
    5月26日,一項新的研究由《幹細胞轉化醫學》發表,義大利布雷西亞尤金尼亞·門尼研究中心(CREM)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小組首次展示了從人羊膜收集的幹細胞如何能夠減緩肺纖維化中疤痕的進展。這項臨床研究可以為肺部致命疾病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 中國研發B肝新藥曙光初現!中國科學家李文輝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經過5年的潛心攻關,他的團隊終於發現了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NTCP(牛磺膽酸鈉共轉運蛋白)。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2.4億慢性B肝患者,中國約有8000萬人感染B肝病毒,每年約30萬人死於慢性B肝相關疾病。由於現有藥物不能根治B肝,病人必須終身服藥。
  • B肝在研新藥糖生物學研究,羅馬尼亞科學家開發,抗HBV疫苗
    ,羅馬尼亞科學家開發,抗HBV疫苗B肝病毒(HBV)糖生物學是最近幾十年來研究的熱點,由於N-糖基化在B肝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多重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在3種B肝病毒(HBV)包膜糖蛋白中,分別有小(S)、中(M)和大(L)具有一種非常特殊的N-糖基化模式,對其摺疊、降解、組裝、細胞內轉運和抗原性有明顯的調控作用。
  • 2019-nCoV潛在的T細胞與B細胞抗原表位
    撰文 | 珊今責編 | 雪月
  • 科學家們在囊性纖維化疾病研究領域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發表的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囊性纖維化疾病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5】Nature:常用的抗真菌藥物—兩性黴素有望治療囊性纖維化doi:10.1038/s41586-019-1018-5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廣泛使用的抗真菌藥物或能有效治療囊性纖維化病人,囊性纖維化是一種會引發機體肺部嚴重損傷的遺傳性障礙,利用人類細胞和動物模型進行研究
  • 淺談B肝新藥迫切性,小兒可見肝炎與纖維化,靶向全病毒複製周期
    淺談B肝新藥迫切性,小兒可見肝炎與纖維化,靶向全病毒複製周期這項試驗由12位該領域醫學研究人員共同完成,課題為美國和加拿大治療幼稚兒童慢性B型肝炎的肝組織學研究。研究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慢性B肝病毒感染是導致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 中國學者發現B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受體獲B肝研究領域國際最高獎
    11 月 12 日,北京生命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的李文輝教授,因發現了B肝(B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病毒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為B肝病毒研究及相關B肝疾病治療領域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被美國B肝基金會授予了全球B肝研究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屬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科學家。
  • B肝解剖HCC通路,南非科學家開發,miRNA調控表達工具
    南非研究人員發現,B肝病毒(HBV)被稱為「僅次於菸草的第二大危險致癌物」,B肝病毒是其家族的原型成員,是嗜肝性和非細胞性疾病。此外,B肝病毒(HBV)相關肝細胞癌(HBV-HCC)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棘手問題,其早期檢測和治療選擇有限。儘管miRNA在肝癌中的調節作用在早期就有了應用前景,但這一領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於進展階段。
  • 揭示B肝感染奧秘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2011年去世的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也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巴魯克•布隆伯格獎在國際相關學術領域享有盛譽。此前,肝臟及器官移植開拓者、2012年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得者託馬斯•斯塔茲爾博士,因發現C肝病毒而獲得2020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哈維•阿爾特博士,美國肝病研究學會主席安娜•洛克博士等,也曾獲得該獎。
  • B肝新研究領域,駐留記憶性T細胞,肝組織中獨特特性
    人體肝臟炎症,可以由許多不同疾病引起,但循環和組織駐留記憶T細胞(TRM)的重要性在科學家的眼中,卻還未深入探明有待研究。結合這些發現,TRM細胞的參與已經被描述為多發性硬化症或1型糖尿病,並且在皮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得到最好的理解!在這些疾病中,TRM細胞增加並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此外,TRM細胞的豐度與促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有關。肝組織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有類似的機制。
  •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趙永新攝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2011年去世的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也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
  • 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
    發表於2020年2月20日的《LIVER INTERNATIONAL》上,研究人員總結歸納當前B肝藥物開發實驗進展。B肝新藥科研有多難,關注表面抗原清除率,研究人員提示前景研究人員認為,免疫反應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影響B肝表面抗原消失是必需的。新B肝聯合用藥更需要個性化,基於當前已批准的核苷酸類似物(NAs)的安全性,新組合用藥的安全性至關重要。
  • 陳曉課題組發文發現了全新的再生特異的線粒體相關細胞亞群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昨天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陳曉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構建了蠑螈肢體再生細胞動態圖譜,並發現了全新的再生特異的線粒體相關細胞亞群。探索蠑螈肢體再生過程中的細胞動態變化,已成為肢體再生研究的重要部分。然而,由於對再生過程中涉及的細胞亞群的特性研究還不充分,人類肢體再生的關鍵驅動因素仍不明確。
  • B肝纖維化臨床智能診斷獲新突破
    B肝纖維化臨床智能診斷獲新突破 2018-04-24 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因此,B肝患者的臨床診療一直在尋求無創的影像學方法實現肝纖維化的精準分期。  針對這一臨床挑戰性問題,中科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通過多項技術創新,將影像組學領域中基於深度學習的醫學影像大數據人工智慧分析技術,應用於超聲彈性成像的計算機輔助診斷。通過相關模型和算法的定製化設計,使其能夠基於超聲彈性圖像,無創、智能化分期診斷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從而輔助醫生實現B肝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