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nCoV潛在的T細胞與B細胞抗原表位

2021-01-20 BioArt

撰文 | 珊今

責編 | 雪月


漫漫人類抗疫史,在疫苗出現之前,一次疫病的爆發就往往意味著大規模的人口銳減。而疫苗的出現使得一大批瘟神偃旗息鼓,灰頭土臉逃出歷史長河。2019-nCoV出現之後,科學家們對於其疫苗的研發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負責免疫的T細胞以及B細胞對於抗原的識別都依賴於抗原的抗原表位(Epitopes),因此對於2019-nCoV潛在的T細胞與B細胞的抗原表位進行研究,無疑將為開發更有效的疫苗並鑑定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ies)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2020年2月21日,史丹福大學Ethan Fast陳濱濱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發表文章Potential T-cell and B-cell Epitopes of 2019-nCoV,對2019-nCoV潛在的T細胞與B細胞抗原表位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作者結合結構生物學和機器學習的計算工具,基於病毒蛋白抗原呈遞和抗體結合特性來識別2019-nCoV的T細胞和B細胞的抗原表位,並用SARS-CoV的實驗數據驗證了計算的有效性。他們鑑定出了405個病毒肽,它們對於人類MHC-I和MHC-II等位基因具有良好抗原呈遞分數;以及2019-nCoV刺突蛋白受體(Spike Protein Receptor)結合結構域附近的兩個潛在的中和B細胞表位(440-460和494-506)。他們分析了來自四大洲的68個病毒基因組的突變譜,並確定了96處突變,而這些突變更多地出現在具有良好MHC-I抗原呈遞分數的區域,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附近沒有突變存在。


在2019-nCoV中識別T細胞和B細胞表位的計算流程


冠狀病毒在2002年SARS爆發之後被人熟知,這類正義單鏈RNA病毒至今仍時不時肆虐,如眼下的2019-nCoV,再如前幾年的MERS。人們期盼著能有冠狀病毒的疫苗被開發出來造福大眾,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冠狀病毒的疫苗通過臨床試驗,無論是人類還是其他動物中的試驗。在動物模型中,滅活的全病毒疫苗由於缺乏集中的抗原表位而不能提供完全的保護。SARS-CoV和MERS-CoV的疫苗也導致小鼠過敏和免疫病理反應。冠狀病毒株之間的多樣性為我們提出了另一個挑戰,因為在冠狀病毒屬中至少有6個不同的亞組(Subgroup)。儘管SARS-CoV和2019-nCoV處在相同的亞組,但它們的基因組只有77%相同。了解2019-nCoV的共有和獨特表位將有助於為患者設計更好的疫苗或診斷性臨床試驗(Diagnostic tests)。


中和抗體可以完全阻止病毒進入人體細胞。2019-nCoV有著已知的受體ACE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破壞了其與ACE2的結合,2019-nCoV就無法侵入人體。於是探究2019-CoV與ACE2結合的位點處是否存在可能的抗體結合位點(B細胞抗原表位)就有了重大的現實意義。除中和抗體外,人體還依賴於細胞毒性CD8 T細胞和輔助CD4 T細胞來完全清除病毒。人類MHC-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與MHC-II複合體對於病毒肽段的呈遞在抗病毒T細胞反應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B細胞抗原表位不同,T細胞抗原表位可以位於病毒蛋白中的任何位置,因此對於T細胞抗原表位的研究,要貫穿全部病毒蛋白。


2019-nCoV有4種主要結構蛋白,即S(Spike)、M(Membrane)、E(Envelope)和 N(Nucleocapsid),以及至少6個其他開放閱讀框(ORFs)。所有的蛋白質片段均有可能由MHC-I或MHC-II呈遞並被T細胞識別。作者應用NetMHCpan4和MARIA兩種人工神經網絡算法進行預測抗原表達和識別潛在的T細胞表位。模型顯示ORF1AB,S,E蛋白存在著大量可以被MHC-I和MHC-II良好呈遞的肽段,這就為將來的疫苗開發提供了一個候選池。而在中國人群中常見的MHC等位基因中,HLA-C基因有著更廣泛的抗原表位呈遞能力,提示我們未來基於抗原表位的疫苗研發應該包括與HLA-C 相關的抗原表位。隨後作者利用SARS-CoV的實驗數據驗證了整個策略的有效性。


預測2019-nCoV spike (S)蛋白上的B細胞表位


人體的免疫選擇壓力已經被證明可以驅動病毒突變從而逃避免疫監視。作者猜想2019-nCoV也發生了類似的突變。研究人員整理了來自四大洲的68個病毒基因組,與已發表的參考基因組相比,確定了93個點突變,2個無義突變和1個缺失突變。這些突變更多地出現在具有良好MHC-I抗原呈遞分數的區域,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附近沒有突變存在。目前仍需要患者的MHC等位基因信息和T細胞分析來更好地評估這一現象,但是患者通常攜帶少於3個突變,因此,針對多個表位的疫苗不會因為如此少量的突變而無效。


S蛋白是2019-nCoV表面表達的主要跨膜糖蛋白,負責受體結合和病毒體進入細胞。毫無疑問它是人類中和抗體的最可能靶標。通過與SARS-CoV的S蛋白(PDB: 6ACC)的同源建模,研究者獲得了2019-nCoV的s蛋白的可能3D結構。對於2019-nCoV S蛋白,研究者利用Discotope2在S蛋白上的 RBD(Receptor binding domain)上發現了類似於SARS-CoV的S蛋白的抗體結合位點。通過計算的方法,研究者預測了2019-nCoV的S蛋白與人類ACE2受體之間一個潛在的相互作用構像。主要的抗體結合位點與ACE2與S蛋白結合的相互作用表面基本重疊,所以與該表面結合的抗體可能會阻止病毒進入細胞。此外,Discotope2鑑定出541-555 AA為另一個結合位點,這點得到了最近兩項獨立研究的支持。


理想的抗原應由一般人群中的多個MHC-I和MHC-II等位基因呈遞,並包含與中和抗體相關的線性B細胞表位。為了找出最佳的抗原,研究者首先確定了MHC-II的高覆蓋率區域,然後根據它們的MHC-I覆蓋率對它們進行排序。對於得分高的抗原序列,進一步在IEDB資料庫上搜索它們具有90%序列相似性的候選抗原,以評估是否有任何候選抗原曾經被作為B細胞或T細胞的表位。據此,研究者發現了S蛋白494-508是非常好的候選抗原。它不僅能被MHC很好呈遞,而且是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附近的預測B細胞表位。


這項研究對於2019-nCoV相關疫苗的開發影響深遠,甚至要超過這件事本身---針對任何病原體疫苗的開發都可以遵循這樣的思路。並且,結合臨床數據,這一工作也能揭示抗原呈遞分數與疫苗功效之間的聯繫。


原文連結: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9.955484v1


相關焦點

  • bioRxiv:華人科學家揭示2019-nCoV的潛在T細胞和B細胞表位
    2020年2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截至2020年2月26日,2019-nCoV已經感染了超過26個國家的超過77000人,奪走了超過2000條生命。2019-nCoV是一種引起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CoV有很高的相似性。目前還沒有針對2019-nCoV或任何形式的冠狀病毒的疫苗被批准。
  • 以利用免疫顯性抗體表位開發新冠疫苗
    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確認部分免疫顯性抗體表位有望用於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並相信該疫苗可能阻止疫情再次暴發。相關研究發表在《MDPI疫苗》雜誌上。
  • 證據表明,細胞介導免疫和體液免疫是針對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部分
    (三)共同表位與交叉反應一個抗原分子上可能只有一種表位,稱為單純抗原:但是天然情況下很少發現單純抗原,多數抗原分子上都存在多種表位。(四)表位的細胞識別性抗原免疫原性的體現首先是淋巴細胞對表位的識別。有證據表明,細胞介導免疫和體液免疫是針對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部分,例如用人的高血糖素對小鼠進行免疫,產生的抗體是針對其胺基酸,而細胞介導免疫則是針對其羧基端:結論是T細胞和B細胞識別的不是同一類表位。
  • 工作細胞:B細胞戰鬥力比白血球強,卻怕老婆肥大細胞拿書本打他
    輔助t細胞接到外敵入侵的消息後,基於敵方情報,制定正確攻擊戰略的司令官。普通的細胞呼喚他,有杉樹花粉入侵了人體。巨噬細胞小姐姐正在吃早餐,結果發現了杉樹花粉掉進了湖裡,引起的震動非常大,巨噬細胞小姐姐發出了尖叫聲,被嚇到了。眼球黏膜附近的巨噬細胞前來呈遞抗原。巨噬細胞小姐姐可憐的說,茶也被打翻了,很多東西都被破壞了。
  • 科學家們從人4型腺病毒Hexon蛋白中發現重要構象中和表位
    篩選針對HAdV-4的有效中和抗原表位,有助於開發有效的抗病毒疫苗及治療該病毒感染的單克隆抗體(MAb)藥物。該研究在HAdV-4的Hexon蛋白上發現了一個重要的中和表位,通過試驗證實該中和表位可以用於亞單位疫苗及治療用單克隆抗體的開發。
  • 「珍藏版」系統總結細胞抗原篩選的策略
    其次,由於TCR和抗原肽的多特異性,因此某一特定TCR甚至可能識別若干具有非常低序列相似度甚至完全不同的抗原肽。再次,由於TCR和pMHC之間的親和力遠低於抗體及其抗原之間的親和力,因此需要依賴更為靈敏的生化技術手段來檢測TCR和pMHC之間的配對。最後,由於抗原的加工和遞呈過程會產生大量的T細胞抗原表位,這就使得完整的合成這些抗原肽並在抗原遞呈細胞(APC)中表達這一過程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 科學家建立用於抗原表位精細作圖的肽生物合成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0月9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徐萬祥研究員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謝毅課題組合作,在抗原表位作圖和抗體識別精細表位鑑定的免疫學領域建立了肽生物合成法
  • 科學家鑑別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的潛在靶點!
    /Cell Host & Microbe當宿主免疫系統遭遇細菌或病毒感染時,其會瞄準微小的分子特徵,即所謂的抗原表位(epitopes),抗原表位能促進宿主免疫系統的細胞有效區分外來侵入者並對其進行集中攻擊,而獲得完整的病毒表位圖譜及其免疫原性對於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疫苗或改善當前疫苗來幫助有效抵禦COVID-19至關重要。
  • 正確理解B細胞與T細胞的相互作用
    少數抗原直接刺激B細胞,B細胞受到刺激後,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開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小部分形成記憶細胞。但有不少教師在「體液免疫」課堂教學中卻延用了這樣的說法:T細胞能將經呑噬細胞處理過的抗原呈遞給B淋巴細胞,從而使B細胞分化為記憶細胞和漿細胞。那麼T細胞能否將抗原遞呈給B細胞?T、B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的呢?
  • B細胞活化和T細胞活化
    B細胞活化二者都需要雙信號激活B細胞活化的地點就是淋巴小結生發中心,需要的第一信號是抗原本身信號,當然如果是TI抗原的話這一個信號就足夠激活
  • 《細胞》:促進創新T細胞療法開發 哈佛大學團隊開創高通量T細胞...
    在適應性免疫反應過程中,細胞毒性T細胞(CTL)表面表達的TCRs通過識別由主要組織相容性I類複合物(MHC-I)呈現的抗原片段,激活CTL分泌細胞因子和細胞裂解分子,從而殺死靶點細胞。這一T細胞反應不但是抵抗多種傳染病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過繼性T細胞療法的基石。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6期)
    研究者Alba Grifoni博士說道,SARS-CoV-2與SARS-CoV的親緣關係最為密切;這項研究中,我們對基於來自研究所免疫表位資料庫(IEDB)的可用數據進行分析,繪製了SARS-CoV已知的抗原表位並將相應的區域映射到了SARS-CoV-2上。IEDB含有來自3600種不同物種和病毒病原體資源庫中的60萬個已知的表位。圖片來源:Grifoni et al.
  •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
    B肝新藥開發靶點,韓國科學家描述,肝臟TRM細胞潛在作用韓國研究人員介紹,實現慢性B肝病毒(HBV)感染的功能性治癒或完全清除HBV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一直以來是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療的挑戰。雖然新的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究中,提高HBV特異性適應性免疫反應,也是目前期望的重要持久清除病毒的方法之一。
  • 科學家發現T細胞導致的非調節性抗原呈遞細胞的激活可以破壞自身...
    1月15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等科研人員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Unregulated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ctivation by T cells breaks self tolerance」的文章,發現T細胞導致的非調節性抗原呈遞細胞的激活可以破壞自身免疫耐受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2019-nCoV)的結合域和新型潛在的藥物靶點。此外,研究者還對2019-nCoV表面糖蛋白的位點進行預測後發現,某些核心的胺基酸或有望成為開發抵禦2019-nCoV潛在新型藥物靶點。18.bioRxiv:華人科學家揭示2019-nCoV的潛在T細胞和B細胞表位doi:10.1101/2020.02.19.9554842019-nCoV是一種引起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CoV有很高的相似性。目前還沒有針對2019-nCoV或任何形式的冠狀病毒的疫苗被批准。
  • 胞外囊泡可作為抗原特異性細胞療法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由於現有的MS療法會全身性地抑制免疫系統,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尋找以抗原特異性方式針對疾病的替代療法。這種方法需要了解MS中涉及哪些髓磷脂自身抗原。問題是,致病抗原在不同患者之間可能不同,同一位患者的抗原隨時間變化也會不同。
  • Cell|抗體的抗原親和力影響記憶B細胞和生發中心B細胞命運決定
    對抗原的親和力如何影響記憶B細胞的分化選擇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先前的大多數研究主要利用對特定某抗原有識別親和力的轉基因B細胞或者在多克隆體系中發現抗原結合細胞【1,2】。這些研究需要抗原結合或者轉基因受體的表達在實驗中引入了一定的偏差,並不能很精確地反映在一多克隆免疫反應過程中,抗原親和力在記憶B細胞分化過程中的作用。
  • 新抗原疫苗+PD1,療效大增!有效率59%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了首個開放性針對晚期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或膀胱癌患者的個性化新抗原疫苗聯合PD-1阻斷療法Ib期的臨床試驗(NCT02897765)結果,這些數據支持該方案對晚期實體瘤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免疫原性。PD1+新抗原疫苗打造又一多癌種」王炸CP」,一起來看一下。
  • COVID-19攻擊下「健忘」的B細胞和「記仇」的T細胞
    CD8+ T細胞、CD4+ T細胞和B細胞在清除大多數病毒感染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疾病恢復後產生的免疫性T和B細胞記憶有助於保護宿主免於再次暴露後發展為重度感染。抗原激活的B細胞得到專門的CD4+ T細胞亞群(即濾泡T輔助細胞,TFH)的輔助後,形成了名為生發中心(GC)的短暫的微觀解剖環境。在GC內,B細胞經過克隆擴增、親和力成熟,並在TFH細胞的進一步輔助下分化為記憶性B細胞或長效的漿細胞。Kaneko及其團隊研究了SARS-CoV-2嚴重感染個體的GC B細胞反應。作者對其死後的胸腔淋巴結和脾臟進行了廣泛的多色組織學評估。
  • 新冠疫苗潛在風險:ADE效應究竟有多可怕?
    抗原(antigen)是指病原體上能夠被免疫細胞特異性識別的分子。每個抗原可以有一個或多個抗原表位。抗原表位更加細緻,它是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化學基團。免疫細胞(或抗體)主要通過識別抗原表位來與抗原相互作用,進而引發免疫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