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科學家鑑別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的潛在靶點!

2020-12-07 生物谷

2020年3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兩個月內,一種此前並不為人所熟知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在全球開始傳播,感染了超過10萬人(新聞發布時的數據),而且目前感染人數還在持續上升,有效的應對措施需要有用的工具來幫助監測病毒的傳播,同時研究人員還需要了解機體免疫系統如何對病毒產生反應。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La Jolla免疫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首次分析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機體有效免疫反應的潛在靶點,如今研究人員能利用已知的冠狀病毒的數據來預測SARS-CoV-2的哪些部位能夠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統反應。

圖片來源:Grifoni et al./Cell Host & Microbe

當宿主免疫系統遭遇細菌或病毒感染時,其會瞄準微小的分子特徵,即所謂的抗原表位(epitopes),抗原表位能促進宿主免疫系統的細胞有效區分外來侵入者並對其進行集中攻擊,而獲得完整的病毒表位圖譜及其免疫原性對於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疫苗或改善當前疫苗來幫助有效抵禦COVID-19至關重要。

研究者Biol.Sci表示,目前,關於病毒的哪些片段會引起宿主機體強烈的免疫反應,我們所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了解某些病毒區域的免疫原性,換句話說,也就是免疫系統會對病毒的哪些部分產生反應,對於開發新型新型候選疫苗並評估其療效至關重要;如今科學家們並不清楚人類免疫系統如何對SARS-CoV-2產生反應,而研究人員已經研究了免疫系統對其它冠狀病毒的反應,並獲得了大量的抗原表位數據。

目前其它四種冠狀病毒也正在人群中傳播,其通常會引發輕微的症狀,據估計,其在所有季節性流感中也僅佔到了四分之一的比例;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並引發嚴重的疾病,就想好2003年的SARS-CoV和2008年的MERS-CoV以及2019年的SARS-CoV-2。研究者Alba Grifoni博士說道,SARS-CoV-2與SARS-CoV的親緣關係最為密切;這項研究中,我們對基於來自研究所免疫表位資料庫(IEDB)的可用數據進行分析,繪製了SARS-CoV已知的抗原表位並將相應的區域映射到了SARS-CoV-2上。IEDB含有來自3600種不同物種和病毒病原體資源庫中的60萬個已知的表位。

研究者表示,他們能將10個B細胞表位映射到新型冠狀病毒上,由於SARS-CoV-2與SARS-CoV具有高度的序列相似性,因此在SARS-CoV中具有免疫優勢的相同區域也很有可能在SARS-CoV-2中也有優勢。這些區域中有5個區域是在刺突糖蛋白中發現的,刺突糖蛋白能形成病毒的「冠狀」結構,其中2個區域存在於膜蛋白中,膜蛋白能嵌入到包裹病毒基因組的保護性蛋白外殼的膜中,另外3個區域位於構成外殼的核蛋白中。

在相同的分析中,研究者還發現,T細胞的表位也多與突觸糖蛋白和核蛋白有關,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中,研究人員利用表位預測算法來預測線性B細胞的表位,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究確定了突觸糖蛋白的三維結構,這就能能夠幫助本文研究人員在預測表位時將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考慮進去,同時這種方法也證實了他們之前所預測的兩個可能的表位區域。

為了證實基於SARS-CoV同源性所鑑定出的SARS-CoV-2 T細胞表位,研究人員比較了不同的抗原表位,利用相同的方法,研究者驗證了根據與SARS-CoV序列相似性所確定的17個SARS-CoV-2 T細胞表位中的12個;最後研究者Sette說道,實際上我們發現,很多B細胞和T細胞表位在SARS-CoV-2和SARS-CoV之間具有高度保守性,這或許就為開發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礎,靶向作用這些區域的疫苗策略或許能夠幫助機體產生特殊的免疫力,不僅能提供交叉感染的保護能力,還能有效抵禦病毒未來的進化。(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1】Alba Grifoni, John Sidney, Yun Zhang, et al. A Sequence Homology and Bioinformatic approach Can Predict Candidate Targets for Immune Responses to SARS-CoV-2, Cell Host & Microbe (2020) doi:10.1016/j.chom.2020.03.002

【2】Scientists identify potential targets for immune responses to novel coronavirus
by La Jolla Institute for Immunology

相關焦點

  • 消化系統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潛在途徑
    為了分析ACE2表達細胞的組成和比例,探索2019新型冠狀病毒在消化系統感染中的可能途徑,對4組肺、食管、胃、迴腸和結腸的單細胞轉錄體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ACE2不僅在肺AT2細胞、食管上皮細胞和復層上皮細胞中有高表達,而且在迴腸和結腸吸收性腸上皮細胞中也有高表達。這些結果表明,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是2019型新冠狀病毒感染的潛在途徑。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有望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潛在靶點
    機體的免疫反應是一種平衡的行為,其過量會導致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過少則會導致機體嚴重感染的出現,調節性T細胞,或Tregs細胞就是維持這種平衡的重要角色,其在機體免疫反應過程中扮演著因此,控制Tregs的數量和活性對於維持機體健康尤為重要;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通過靶向作用名為DEL-1的分子或能作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治療炎症或抑制自身免疫性反應,DEL-1分子能促進Tregs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的產生。
  • 九問新型冠狀病毒
    截至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還很不夠,儘管科學家在一些機理問題上取得一些進展,但還有很多臨床表現尚未找到原因。  新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兒  「狡猾!」「詭異!」這是林炳亮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一個最初印象。
  • 九問新型冠狀病毒:新病毒比 SARS 「狡猾」 在哪兒?
    截至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還很不夠,儘管科學家在一些機理問題上取得一些進展,但還有很多臨床表現尚未找到原因。新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兒?「狡猾!」「詭異!」這是林炳亮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一個最初印象。
  • 新型冠狀病毒科普:新冠疫苗與群體免疫
    此次我們面對的新型冠狀病毒,從疫苗的研發角度來看,就算是一個級別較高的大魔頭了。RNA的特點是非常得不穩定,突變速度快,所以新型冠狀病毒很容易發生變異。我們現在研發的疫苗產生的中和性抗體,可能在幾次突變之後就會失去作用。 其次,新型冠狀病毒擁有至少66個糖基化位點。糖基化位點越多,意味著新冠病毒能裝上「盔甲」的部位越多,研發疫苗的困難也就相應越大。
  • 身邊的科學 九問新型冠狀病毒
    截至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還很不夠,儘管科學家在一些機理問題上取得一些進展,但還有很多臨床表現尚未找到原因。  新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兒  「狡猾!」「詭異!」這是林炳亮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一個最初印象。
  • 北大團隊發現:咳嗽藥水「沐舒坦」具備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潛力
    摘要 【北大團隊發現:咳嗽藥水「沐舒坦」具備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潛力】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的王月丹和初明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藥靶篩選系統,重點針對2674種已上市的藥物以及1500種中藥提取物進行了藥物篩選,發現了多種潛在藥物,有望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 普通感染還是COVID-19——大咖帶您鑑別兒童發熱
    馬麗娟教授同樣指出:「在區別細菌性和病毒性感染時,血清PCT檢測的特異度、靈敏度均優於其他炎症指標,對兒科感染性疾病鑑別和臨床思維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由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第1-7版也一直推薦PCT為非常重要的鑑別診斷指標。」
  • 六國近200名科學家聯合發文,找到多種冠狀病毒共同弱點
    影響抗病毒免疫應答的關鍵因子接下來,研究人員們先用新冠病毒在2個細胞系中研究了蛋白互作,識別出對於感染至關重要的宿主因子,然後擴展到SARS病毒和MERS病毒。他們由此找到了3個冠狀病毒共通的關鍵因子,也找到了只有新冠病毒裡才有,或是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共有的關鍵因子。其中一個叫做Tom70的蛋白吸引了科學家們的注意。這是一種線粒體外膜蛋白,參與先天免疫應答,能結合熱休克蛋白(Hsp90),啟動抗病毒反應。
  • BMC Med Genet:科學家鑑別出新型肉瘤風險基因
    2019年7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MC Medical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Harry Perkins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類新基因或在肉瘤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骨骼、肌肉和結締組織癌症等。
  • B肝在研新藥基於MAIT細胞,中國科學家研發,免疫治療新靶點
    B肝病毒複製全生命周期十分複雜,全球科學家已將可行靶點瞄向如cccDNA形成、B肝表面抗原形成與分泌、pgRNA以及HBx蛋白等。中國科學家在《HEPATOLOGY》雜誌發表了: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中MAIT細胞失調與結合膽紅素水平的關係,介紹了基於MAIT細胞新免疫治療方法的B肝新治療靶點。
  • 科學家識別出治療黑色素瘤免疫療法的新型潛在靶點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某些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療法反應不佳,相關研究結果或能幫助研究者開發治療潛在致死性癌症的新型靶向性療法。
  • 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八版來了|新型冠狀病毒|新型冠狀病毒...
    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再次迎來修改,目前進入第八版。來源|國家衛健委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再次迎來修改,目前進入第八版。據了解,為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工作,國家衛健委組織專家在總結前期新冠肺炎診療經驗和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他國家診療指南基礎上,對診療方案進行修訂,形成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
  • Nature:鑑別出新型T細胞免疫療法靶點 有望幫助開發抵禦癌症和自身...
    ,Foxp3是控制Treg細胞(調節性T細胞)發育和功能的關鍵轉錄因子之一,它的是Treg免疫生物學重要的進步,也為科學家們進一步了解Treg功能和作用機制打開了一扇「門」。,相反,Treg細胞的不穩定則會促進自身免疫或更多更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其主要特徵表現為主要轉錄因子Foxp3的缺失及促炎性特性的獲得;全面深入理解調節Foxp3因子的通路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出更有效的Treg療法來治療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利用新型的功能性遺傳工具則能系統性地解析調節Foxp3表達的基因調節程序。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6期)
    1.新發現!科學家鑑別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的潛在靶點!doi:10.1016/j.chom.2020.03.00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La Jolla免疫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就通過研究首次分析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機體有效免疫反應的潛在靶點,如今研究人員能利用已知的冠狀病毒的數據來預測SARS-CoV-2的哪些部位能夠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統反應。
  • Nat Commun:新研究揭示免疫系統檢測和應對HIV感染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挪威科技大學、奧斯陸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免疫系統以一種以前未知的方式檢測和應對HIV感染,這可能提高治癒這種疾病的機會。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ensing of HIV-1 by TLR8 activates human T cells and reverses latency」。
  • 科學家發現HIV免於被宿主免疫系統攻擊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8年7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Lif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和美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HIV或能攔截宿主細胞中的一種小分子來保護自身免於被宿主免疫系統所破壞,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鑑別出新型抗病毒療法靶點來開發新型策略抵禦HIV的感染,同時研究人員也希望能夠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來測定新型藥物對病毒衣殼的靶向作用效率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5期)
    此外,這項研究還發現針對SARS-CoV產生的抗體反應可以至少部分地抵禦SARS-CoV-2感染。這些結果對人們對SARS-CoV-2的可傳播性和發病機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並揭示了進行治療性幹預的靶標。
  • 為什麼有些人容易感染病毒?人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抵抗和自愈能力
    根據一項發表在開放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 Pathogens)上的新研究,一個人能否成功抵禦流感不僅取決於這種病毒隨季節變化的能力,還取決於在兒童時期最早接觸到的病毒株。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和醫護人員幾十年的問題:為什麼同一種流感病毒會帶給人們不同的影響?為什麼感染同一種流感病毒,有些人的情況卻要糟糕得多?
  • BBRC:科學家鑑別出結直腸癌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2019年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一種特殊蛋白或能參與細胞增殖及新血管的發育,該蛋白或能作為一種新型的標誌物來幫助進行結直腸癌的早期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