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科學 九問新型冠狀病毒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圖為新型冠狀病毒3CL水解酶的高分率晶體結構。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抗2019-nCoV冠狀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供圖

漫畫:曹一

漫畫:王鵬

漫畫:劉道偉

  這個春節,一場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對於鼠年的憧憬,不斷滾動的疫情播報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在這場戰「疫」中,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防控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參與醫務工作,還不斷通過網際網路做科普。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這些天面對的線上諮詢最高時達上萬人,是平日裡的幾十倍,「疫情突然,太多民眾對這個疫情和病毒認識不足,不知道怎麼辦……」

  正如一位科研人員所說,很多人之所以表現出較強的擔憂,是因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們連「敵人」的底細都還沒有摸清。那麼,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究竟了解多少,其中哪些問題已經在科學界和醫學界達成共識,哪些科學知識和醫學常識又能幫助人們打好這場戰「疫」?

  為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科學家和醫生,進行解惑。

  病毒怎麼就盯上了人類

  有人說,如果把所有的病毒列出來,人類發展史看上去就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天花病毒、甲流病毒、登革熱病毒、SARS冠狀病毒、伊波拉病毒等,都曾奪走人類大量的生命。這些直徑約10-300納米之間的微生物,在人類不經意間就可以完成一次入侵,其表現形式可能是一個噴嚏,也可能是一次身體接觸。

  「病毒會不斷『進軍』各種宿主,這個宿主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細菌,一個細胞,也可以是人類這樣複雜的生物體。」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仇子龍說,病毒簡單來說就是「寄生蟲」,不依附於其他生物就沒法存活、沒法繁殖。

  當一個病毒感染宿主細胞時,將走過6個步驟: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首先是吸附,病毒通過「識別」宿主細胞膜表面特有的受體蛋白分子,來「盯上」目標細胞。然後開展侵入——要麼通過某種方式進入宿主細胞,要麼直接將遺傳物質注入宿主細胞之內。

  接下來是脫殼,病毒的感染性核酸「脫下」蛋白質外殼,然後「馬不停蹄」地進行生物合成——根據基因指令,藉助宿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場所,來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質;緊接著進行組裝,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質,會組裝成子代病毒;最後是釋放,子代病毒釋放到宿主細胞外。

  這一次來襲的新型冠狀病毒,其入侵步驟也是如此。以第一步的「吸附」為例,該病毒所要識別的,是人類呼吸道和肺部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近日在《自然》雜誌發文證實了這一點。

  截至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還很不夠,儘管科學家在一些機理問題上取得一些進展,但還有很多臨床表現尚未找到原因。

  新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兒

  「狡猾!」「詭異!」這是林炳亮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一個最初印象。

  他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還很不夠,儘管科學家在一些機理問題上取得一些進展,但還有很多臨床表現尚未找到原因,如潛伏期患者具有感染性、無症狀患者也有感染性、某些患者特別是重症患者持續排毒時間較長等,都是其「狡猾」「詭異」之處。

  如今,科學家基於糞便已經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糞口傳播途徑的「可能存在」引發注意;此外,氣溶膠傳播途徑的「可能存在」也陸續受到關注。林炳亮說,這些都在進行科學研究,相信很快會有結果。

  「認識它,自然是好事,對普通民眾來說,如廁前後規範洗手,蓋好馬桶蓋再衝水,小區檢查下水道是否暢通,做到這些就會大大減少感染的機會。」林炳亮希望,通過後續加強臨床治療和科學研究,加深對新冠肺炎及病毒的認識了解,慢慢揭開它「詭異的面紗」。

  在他看來,這次疫情發展的速度和傳播能力之所以如此強,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初期流行時,人們對這個新疾病的傳播途徑認識不足,導致疫情擴散。二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潛伏期感染和無(輕)症狀感染患者,患者沒有或僅有輕微症狀,容易漏診,如何找出這類傳染源是疫情防控的一大挑戰。最後一點,則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作為一種新的疾病,人群普遍對它沒有免疫力,導致疫情流行初期的「所向披靡」。

  而這,又牽出另一個追問:面對新冠病毒的來襲,人體的免疫系統究竟能起到何種作用?

  人體如何反擊病毒

  一種病毒要想入侵人類體內,要突破「重重防線」,而人體也終將發現它們的存在,然後「奮起反抗」——這就是人體的免疫機制。

  「打噴嚏、咳嗽、咳痰,這些都是免疫細胞與病毒作戰的表現。」中國免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波告訴記者,人類的呼吸系統儘管是一個與外界相通的開放系統,但這個系統從頭到尾有多個環節,均部署免疫細胞「重兵把守」,防禦病毒入侵。

  據他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人體時,通過鼻腔和口腔進入到人體咽喉部後,將進一步蔓延氣管及更細的支氣管,進而到達肺泡。不過,這些病毒進入肺泡的每一步,都會遭到免疫細胞的「防禦」和「監視」。

  具體來看,人體氣道表面的大部分細胞,都含有「像刷子一樣」的細長纖毛,這些纖毛表面還有能夠分泌黏液的杯狀細胞,這些黏液能夠包裹病毒,並依靠纖毛向上推動,經氣道從口腔內排出——這個過程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咳痰」。當然,咳出的痰上,也就沾著不少病毒顆粒。

  「如果病人出現乾咳症狀,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病毒突破氣管、支氣管部位的防線,侵入到了肺泡,肺泡部位的免疫細胞,同樣會被激活。」黃波說,如此一來,一整套環節中的免疫細胞都會被激活,釋放細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等,直接刺激體溫調節中樞,導致機體發熱。

  這也是為什麼病毒感染後,人類會有發熱症狀,並且成為一個驗證感染的關鍵指標。

  此外,病毒入侵肺泡後,如果引起大量肺泡上皮細胞死亡,其釋放的死亡物質,還會進一步刺激免疫細胞,引發更強的發熱反應——具體表現就是持續高熱。

  「發熱反應其實也屬於人體的一種保護機制,一方面過高溫度能夠抑制病毒複製,另一方面,溫度升高能夠增強免疫細胞的防禦能力。」黃波說。

  除了發熱症狀外,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部分病人,還出現了腹瀉等胃腸道症狀。黃波說,這是由於咽喉與食道相連,部分病毒可能通過咽喉部進入到消化道,通過感染腸上皮細胞以及激活腸道免疫反應,產生相關症狀。

  不管年輕人免疫系統功能有多麼好,不良生活方式如不規律作息、通宵玩手機、吸菸、飲酒以及旅途疲勞等,都能導致免疫功能臨時紊亂,從而給病毒帶來可乘之機。

  症狀為何輕重不同

  那麼,為什麼感染者會有不同的反應症狀?答案在於每個人體內免疫系統功能有強有弱。

  黃波告訴記者,大多數年輕患者表現為輕症,正是因為他們的肺部上皮細胞狀態較為良好,對病毒入侵的天然反應迅捷有效。他們的免疫細胞功能完整、良好,即便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也可能不出現臨床症狀或者症狀非常輕微。

  老年人的情況則不然,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機體功能開始退化,在應對病毒時,肺部上皮產生幹擾素會「慢半拍」,產生的量也會少一些,這意味著,它們的免疫細胞釋放幹擾素以及吞噬病毒的能力會有所下降,於是人體整體抗病毒能力下降。

  「如果老年人還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時,其免疫系統功能更是薄弱,抵禦病毒的能力更差,更容易被病毒感染。」黃波說。

  目前來看,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死亡患者,大多是老年人並且患有其他基礎性疾病。

  黃波說,正是由於這些患者抗病毒的免疫力低下,從鼻腔、咽喉部到氣管和支氣管等諸多環節,未能將病毒「有效阻擊」,使得病毒侵犯肺泡,導致共用的肺泡血管壁膜受損,血管裡的血液進入到肺泡,導致缺氧,引發危重病情。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年輕人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在黃波看來,不管年輕人免疫系統功能有多麼好,不良生活方式如不規律作息、通宵玩手機、吸菸飲酒以及旅途疲勞等,都能導致免疫功能臨時紊亂,從而給病毒帶來可乘之機。

  「人的症狀輕重,也和入侵的病毒量有關。」黃波說,當病毒短時間內大量入侵機體時,即使是健壯的年輕人,其機體免疫系統也可能沒法控制住全部的病毒。

  這時,人類免疫系統的「最佳助攻」——藥物和疫苗就要登場了。

  藥物研發急不得?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展的嚴峻形勢,由各類機構和企業研發或篩選的「候選藥物」「候選疫苗」頻頻被曝出,備受關注。那麼對這類病毒,是疫苗的預防作用更明顯,還是藥物治療的效果更佳?

  「疫苗解決的是保護易感人群、群體防護的問題,而藥物僅僅是針對患者,是個體。」林炳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長遠來看,應該以疫苗為主,這對疫情控制或發生意義重大;但現階段來看,重點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所以儘早研發或找到有效治療藥物「很重要」。

  然而,新藥的研發並不容易。

  「大家都希望能儘快有好的藥物,來對付這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藥物的研發、生產、應用有基本的規律和時間要求。」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管麗專門在網上撰文,來回應人們對於特效藥的迫切期待。

  一般情況下,新藥研發從無到有,要歷經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試驗「三部曲」,最後才能進入醫藥市場用於治療疾病。

  這其中,最後一步「臨床研究」,則又細分為Ⅰ期臨床試驗、Ⅱ期臨床試驗、Ⅲ期臨床試驗和IV期臨床研究即藥物上市後監測4個階段,細說起來可謂步步荊棘,成功者鳳毛麟角。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惑,緊急關頭,我們不能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和標準嗎?」管麗說,可以加快研發速度,但仍要遵循新藥研發規律。藥物的研發是一項周期長、投資高、風險大的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都來不得半點錯誤。

  管麗給出一組數據:一個創新藥物從實驗室研究到最終上市可能需要10年;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的各大製藥公司對於一個創新藥物的資金投入,從最初到研發上市花費金額平均高達20多億美元;從實驗室研發出潛在有效的化合物,到最終在臨床確定有效,並能夠應用到市場的藥物,可能1萬個活性化合物苗子中,才能有一個化合物最終上市。

  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在沒有疫情暴發的情況下,科研人員從拿到實驗室可用的疫苗開始,到疫苗可以商用,將歷經一個「遠大於一年」的漫長過程。

  分離疫苗毒株才邁出第一步?

  至於疫苗的製備,所需的時間可能更長。

  「前不久,新型冠狀病毒的毒株已經分離出來,這為疫苗的研發提供了可能。」林炳亮說,一般來看,疫苗從研發到最終應用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希望越快越好。

  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是疫苗中的主要兩類。這其中,前者顧名思義就是病毒經過各種處理後, 毒性減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將其接種到人類身上,引發機體免疫反應,達到預防作用。至於滅活疫苗,則需對病毒進行一次培養,徹底「殺死」該病毒同時保留其毒株特徵。

  「這也是科學家要在疫情暴發初期,爭取第一時間拿到活毒株體的一個原因。」中科院微生物所博士馬越說,由於病原體的突變率不同,比較從不同病人身上分離得到的活毒株,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不過,即便科學家已經掌握了可用的疫苗毒株,從研發到可以注射防疫,還要歷經很長一段時間。

  根據馬越的說法,在沒有疫情暴發的情況下,科研人員從拿到實驗室可用的疫苗開始,到疫苗可以商用,將歷經一個「遠大於一年」的漫長過程。

  在疫情暴發的當下,這個時間或許會大大縮短,甚至會有「綠色通道」。不過馬越說,「還是需要時間,科研人員爭分奪秒,日夜奮戰,就是在和時間賽跑。」

  理想的抗病毒藥物,是既能作用於病毒增殖周期的某個或幾個環節,予以幹擾或阻斷,又不影響宿主細胞的正常代謝。

  打敗細菌的抗生素為啥不管用

  除了病毒,人類還有一個敵人——細菌,細菌感染曾一度成為人類最大的敵人,如當年被稱作「黑死病」的鼠疫,3年時間就使歐洲人口減少三分之一。直到抗生素的發現和推廣,人類才控制了細菌感染的暴發。

  面對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有的人發出疑問:既然尚無特效藥,為何不能用抗生素治療?中科院微生物所科研專家對此回應道:抗生素對病毒是無效的,至於原因,則還要從細菌和病毒的結構不同說起。

  細菌擁有細胞壁,還有自己的核酸複製機器和核糖體——這就給了抗生素機會,抗生素只要針對這些靶點設計,就能保證殺傷細菌,而對人類副作用很小。

  相應地,病毒沒有細胞壁,沒有自己的核酸酶,也沒有核糖體,它所有的功能都要依靠宿主細胞來完成。這意味著,即便研發出能夠殺死病毒的抗生素,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這種抗生素在殺死病毒的同時,也殺死了病毒所吸附的宿主細胞。

  按照中科院微生物所科研人員的說法,理想的抗病毒藥物,是既能作用於病毒增殖周期的某個或幾個環節,予以幹擾或阻斷,又不影響宿主細胞的正常代謝。

  比如常見的藥物「病毒唑」,就提供了大量核苷酸類似物,「偷梁換柱」地取代了正常的核苷酸,這讓病毒失去了複製能力,起到了抑制病毒擴增的作用。

  科學家提醒道,面對病毒的治療,人類至今尚未找到像抗生素一樣普適性特效藥,也因此,積極的治療往往是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去對抗病毒——因為只有生物本身,才真正懂得如何對抗生物。

  由於病毒會變異,二次感染有可能發生,但概率會非常低下。這主要是由機體免疫系統的本質以及病毒變異的部位所決定。

  會不會出現二次感染?

  截至2月9日24時,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確診病例35982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3281例。由於疫情還在持續,這些治癒者有可能再次接觸到導致疫情的元兇——新型冠狀病毒,他們會不會發生二次感染?

  黃波說,由於病毒會變異,二次感染有可能發生,但概率會非常低下。這主要是由機體免疫系統的本質以及病毒變異的部位所決定。

  具體來看,人類免疫系統由固有免疫系統和獲得性免疫系統兩大部分組成。當新型冠狀病毒侵犯呼吸道黏膜,固有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就會迅速「吃掉」入侵的病毒。如果固有免疫防線沒有被病毒攻破,免疫反應就會到此為止,病毒也就被打敗了。

  如果固有免疫防線不幸被攻破了,獲得性免疫作為「替補」,就會馬上啟動。獲得性免疫是由T細胞和B細胞所介導,這兩類細胞通常「定居」在機體的淋巴結和脾臟,它們一旦被激活,將顯示極其強大的「殺毒」能力。

  按照黃波的說法,當T細胞、B細胞和病毒的戰鬥結束後,會留下不到5%的效應性T細胞、B細胞,這些細胞在機體內存活幾年、幾十年乃至終身,這些細胞被稱作記憶性T細胞或記憶性B細胞。

  「由於當前缺乏特異性抗病毒的藥物幹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康復基本上依賴於機體的免疫細胞——特別是激活的T細胞和B細胞。」黃波說,記憶性T細胞、記憶性B細胞會在體內長期存在,時刻監視最初感染機體的冠狀病毒再次入侵,防止二次感染。

  通俗地說,這些記憶性T細胞或記憶性B細胞,在第一次見到病毒之後,即便過了多年,再次遇見該病毒,仍能夠一眼認出,從而啟動記憶反應。黃波說,這些細胞的記憶反應速度,如同固有免疫反應一樣迅速,可以將再次入侵的病毒迅速控制住。

  人類的免疫系統將再次證明,它是消滅邪惡病毒的無冕之王。

  提高免疫力到底有多重要

  黃波認為,人類的歷史是一部與疾病包括病毒鬥爭的歷史,遠的例如天花病毒,近的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我們人類都最終戰勝了這些極其可怕的病毒。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免疫系統也在不斷進化,變得越來越強大。就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而言,大多數個體接觸到病毒後,並無症狀或僅出現輕微症狀,有的出現發熱胸悶等症狀,經一段時間後自行好轉;但是對於免疫功能不強或者低下者,病毒感染卻是一場嚴峻考驗。

  對於這些人群,如何改善他們的免疫功能?

  黃波建議,除了規律作息,當前可以食用一些具有增強天然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枸杞、靈芝粉、黑木耳等。這些食材富含植物的多糖,能夠刺激天然免疫細胞表面,使得這些免疫細胞處於一種預刺激狀態,從而加強對病毒入侵的監視。

  黃波通過記者呼籲:希望公眾明白了機體免疫系統對人體的保護機制後,能減少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恐懼和無力感。他說,「我堅信,人類的免疫系統將再次證明,它是消滅邪惡病毒的無冕之王。」(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九問新型冠狀病毒
    那麼,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究竟了解多少,其中哪些問題已經在科學界和醫學界達成共識,哪些科學知識和醫學常識又能幫助人們打好這場戰「疫」?  為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科學家和醫生,進行解惑。  這一次來襲的新型冠狀病毒,其入侵步驟也是如此。以第一步的「吸附」為例,該病毒所要識別的,是人類呼吸道和肺部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近日在《自然》雜誌發文證實了這一點。  截至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還很不夠,儘管科學家在一些機理問題上取得一些進展,但還有很多臨床表現尚未找到原因。
  • 九問新型冠狀病毒:新病毒比 SARS 「狡猾」 在哪兒?
    那麼,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究竟了解多少,其中哪些問題已經在科學界和醫學界達成共識,哪些科學知識和醫學常識又能幫助人們打好這場戰「疫」?病毒怎麼就盯上了人類?有人說,如果把所有的病毒列出來,人類發展史看上去就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天花病毒、甲流病毒、登革熱病毒、SARS冠狀病毒、伊波拉病毒等,都曾奪走人類大量的生命。
  • 科學認識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幾年後,他一語成讖,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在短短幾個月內席捲全球,感染近五千萬人,奪去一百多萬人的生命。當前隨著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迎來了第二波疫情大爆發。為避免上一波疫情造成的悲劇重演,各國都採取了嚴厲的疫情防控措施,一些歐洲國家甚至再次做出了「封城」的決定。疫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全世界都在期盼早日戰勝病毒,對疫苗研發寄予厚望。
  •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發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發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 2020-01-22 16:06:06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  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收錄了來源於NCBI的GenBank資料庫和GISAID資料庫發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病毒株的株名、採樣日期、採樣地點、樣本提供單位、數據遞交單位等元信息。
  • 謠言止於智者,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謠言
    非常時期,大家要積極響應官方防疫指南,注意科學防護,戴好口罩,勤洗手、別聚集。同時,不要讓謠言流竄。以下是正在流竄的謠言及真相,請大家積極轉發給身邊的朋友。75%的酒精是能夠殺滅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而喝酒體內血液中酒精濃度不能夠達到那個濃度。假設能夠達到那個濃度,對人體也是有很大損傷的。再說喝酒傷肝,喝酒會加大肝臟負荷所以不能夠用喝酒來治病。
  • 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發布
    2020年1月22日,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正式發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識100問(之一)
    【編者按】 為科學指導公眾認識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和健康水平,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科普(湖南)基地、湖南省預防醫學會健康教育與促進專業委員會聯合大眾衛生報,組織專家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識100問》。
  • 新型冠狀病毒是這樣形成的
    這些野生動物所帶病毒的時間自古就有,可以感染人,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但明顯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等。拿這些動物身上的病毒做感染實驗,是很容易得到結論的。或做一個核酸檢驗,幾分鐘就可以得出結論。新型冠狀病毒是新進化的病毒,從古至今它有太多的時間給人類,而不是現在才讓人發現。
  • 新型冠狀病毒溯源:究竟是哪種野味帶來的災難?
    導讀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的戰役裡,醫者逆行堅守,科學也在前行溯源。1 月 20 日,鍾南山院士指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來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動物,具體是什麼動物,還不清楚。1 月 21 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幾個研究機構在線發表論文,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
  •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首次公開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NGDC)信息顯示,1月26日,該中心收錄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提供的5株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這是自2019年12月該病爆發以來,國內公共數據平臺首次公開發布數據。
  • 劃重點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識(Ⅰ)—新型冠狀病毒的由來
    劃重點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識(Ⅰ)—新型冠狀病毒的由來 2020-02-01 1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型冠狀病毒科普知識】擴散!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你應該知道...
    4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源尚未找到。5目前還沒發現病毒發生變異。6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同源性達85%。7新型冠狀病毒比SARS「狡猾」。14發熱仍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狀。15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沒有任何典型症狀的時候已具備傳染性。16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者感染後病情較重,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
  • 認識新型冠狀病毒
    科普知識  1.什麼是冠狀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主要引起呼吸道和腸道疾病。冠狀病毒顆粒表面有許多規則排列的突起,整個病毒就像一頂皇冠,因此得名「冠狀病毒」。
  • 科學家發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仍在蔓延。今天,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首次揭示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為人們認識這種新型病毒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科學依據。  1月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和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軒合作,帶領研究團隊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上發表論文,分析闡述了引起近期武漢地區肺炎疫情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來源,及其與導致「非典」疫情的SARS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遺傳進化關係,並揭示了武漢新型冠狀病毒
  • 「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的術語學思考
    摘 要: 文章以術語學理論為出發點,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命名過程展開分析。文章認為,術語集和系統術語集是科學語言的兩個功能性子系統,作為系統術語集要素的名稱需要藉助術語或屬概念名稱進入學科概念系統之中,名稱的命名需要找到所指稱概念在相應概念系統中的位置,進行跨學科和跨語種的協調,儘量採用中立的語詞。隨著新名稱在科學語言、日常語言的傳播,它們都將歸為統一,科學命名的最終結果難以改變「新型冠狀病毒」被大眾接受的現狀。
  • 糞便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呈陽性怎樣做到科學防護
    據報導,2月1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病研究所發現,在某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呈陽性在2月2日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處研究員馮錄召表示,這兩天,武漢、深圳以及美國的首例病例都在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到了新型冠狀病毒。這個現象說明病毒可以在消化道複製並且存在,但(新型冠狀病毒)是不是通過糞口傳播,或者通過含有病毒的飛沫形成氣溶膠的方式再傳播,需要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和研究。當「糞口傳播」仍需研究證實時,公眾應該做些什麼呢?
  • 科普:新型冠狀病毒源於自然 而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在此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的緊要關頭,新型冠狀病毒系「實驗室人造病毒」的言論充斥著網絡,混餚視聽,讓人莫衷一是。然而,目前的研究發現,導致這一疫情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悄悄地從蝙蝠經過中間宿主穿山甲傳播給人,進而引發了這場災難。
  • 快速檢測新型冠狀病毒 是怎麼做到的?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譚璞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發的疫情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其中,有一個問題引發了廣泛討論:為什麼確診人數在2020年1月18日之後出現了爆發性增長?
  • 科學家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強!宿主可能是蝙蝠
    21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員、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鍾武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李軒研究員合作,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發表論文,首次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進化來源,以及其傳播依賴的可能蛋白。
  • 走近新型冠狀病毒 揭秘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全過程
    1月31日,記者來到了遂寧市疾控中心,通過鏡頭記錄下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的全過程。核酸檢測結果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確診的重要依據。據了解,自從1月22日我市獲得權限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實驗後,全市所有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樣本均在市疾控中心進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