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課題組發文發現了全新的再生特異的線粒體相關細胞亞群

2020-12-05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昨天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陳曉教授團隊合作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構建了蠑螈肢體再生細胞動態圖譜,並發現了全新的再生特異的線粒體相關細胞亞群。研究成果以「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揭示了成年蠑螈肢體再生過程中新的線粒體相關的肌肉骨骼細胞群(Single-Cell RNA-Seq Reveals Novel Mitochondria-related Musculoskeletal Cell Populations during Adult Axolotl Limb Regeneration Process)」為題2020年 10月 28日在線發表於期刊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包括人類在內哺乳動物的組織和四肢的再生能力十分有限。解碼肢體再生的機理對臨床治療組織損傷再生有著重要意義。蠑螈作為一種兩棲動物,能夠在肢體受傷甚至截斷後再生出整個肢體。探索蠑螈肢體再生過程中的細胞動態變化,已成為肢體再生研究的重要部分。

然而,由於對再生過程中涉及的細胞亞群的特性研究還不充分,人類肢體再生的關鍵驅動因素仍不明確。

該研究應用大規模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對成年蠑螈肢體再生過程中的細胞進行了分群,並發現了一種線粒體相關的再生特異細胞亞群,通過提供能量支持再生。同時,我們還發現了不同細胞亞群之間通過胞外基質的分泌進行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從而促進再生。

基於這些發現,我們重構了成年蠑螈肢體再生過程的動態單細胞轉錄組,發現並鑑定了線粒體相關肌肉骨骼系統再生新亞群:膠原二-線粒體小亞群(COL2-Mito subcluster)。我們發現,該亞群特異得出現在肌肉骨骼系統的再生過程中,擁有著為再生組織提供能量、促進細胞分化以及組織重塑的重要作用。而擬時序分析結果中顯示,該亞群位於分化發育的早期,顯示了其潛在的肌肉骨骼系統祖細胞角色。定位實驗進一步驗證了該亞群的存在,其主要存在於蠑螈再生部位頂端、表皮組織下方。這些發現為肢體再生過程中細胞亞群間的動態關係提供了新的線索。

本文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生秦天、博士生範春梅和浙江省微生物技術與生物信息學重點實驗室王庭璋教授,通訊作者為陳曉教授和茵梓副教授,該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18-020-00640-8

實驗室簡介

陳曉課題組近十年專注於肌腱幹細胞及再生研究,根據組織特異性在肌腱的種子細胞和支架的基礎應用研究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創新。

本實驗室長期招聘博士後(生命科學、醫學、藥學、農學、生物信息學、材料學等背景),有意者郵件聯繫chenxiao-610@zju.edu.cn。

轉載自浙大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610Lab

掃碼關注我們

今日頭條公眾號 :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微信公眾號 : 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新浪微博公眾號:@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


相關焦點

  • B肝纖維化研究,義大利科學家發現,表位特異CD8+T細胞相關
    ,表位特異CD8+T細胞相關本研究人員介紹,在慢性B肝病毒感染過程中,活化的T細胞凋亡誘導CD8+T細胞對caspase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發現表位(AE)特異性CD8+T細胞頻率,僅在NUC治療的晚期肝纖維化患者中顯著增加。這些患者的調節性T細胞也增加了,表位特異性,但是,並不是B肝病毒特異性CD8+T細胞頻率與Treg百分率呈正相關。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蛋白質穩態的失衡和線粒體的功能障礙是衰老和衰老相關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發生可能互為因果,但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陳佺課題組的科研人員發現,定位於線粒體外膜的線粒體自噬受體蛋白FUNDC1能夠與定位於胞漿的分子伴侶蛋白HSC70相互作用。
  • 科學家發現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新型中性粒細胞亞群
    科學家發現可促進中樞神經系統再生的新型中性粒細胞亞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7 15:04:30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Benjamin M.
  • 微生物所發現新型效應性Treg細胞亞群
    微生物所發現新型效應性Treg細胞亞群 2017-11-17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通過報告基因的標記,課題組發現在小鼠體內存在的IL-35分泌細胞主要來源於胸腺來源的tTreg細胞。進一步通過表面分子和轉錄譜分析發現,分泌IL-35的IL-35-Treg和分泌IL-10的IL-10-Treg是兩群完全獨立的效應性Treg亞群,它們具有不同的表面標記、組織分布和轉錄因子的依賴性。
  • 發現新型效應性Treg細胞亞群
    已有報導表明,Treg細胞要經歷類似CD4 T細胞一樣的活化過程,最終分化為效應性Treg細胞,可分泌抑制性細胞因子,行使免疫抑制功能。TGF-β、IL-10是被普遍研究的免疫抑制因子。近年來研究發現,Treg細胞會分泌一種新型抑制性細胞因子IL-35,該因子已被證實在體內和體外都具有很強的免疫抑制能力,能夠在感染性疾病和腫瘤中引起傳染性免疫耐受。
  • ...高福課題組發現核糖體的合成可以選擇性控制調節性及常規T細胞...
    調節性T細胞(Treg)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CD4+T細胞亞群,對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的穩態平衡至關重要。調節性T細胞依據其活化狀態可以分為靜息狀態的cTreg(central Treg)和活化狀態的eTreg(effector Treg)兩個亞群, TCR信號的激活對cTreg到eTreg的轉化是必需的。針對調節性T細胞的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聯合分析結果證實蛋白質和mRNA之間表達的相關性並不強,但目前在轉錄後層面對調節性T細胞活化狀態的調控機制研究還知之甚少。
  • 北京大學發現胚胎幹細胞中的新稀有細胞亞群
    近年來採用單細胞測序及報告基因示蹤等技術研究發現,這是基因表達調控的內生隨機性、細胞生長微環境的差異性等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各種幹細胞的普遍特性。2012年,科學家們發現體外培養的胚胎幹細胞中有佔比大約1%的一個細胞亞群,它們具有更高的潛能,既能分化成為胚胎細胞,又能分化成為胚外組織細胞(如胎盤)【1】。由於它們在基因表達和染色質調控方面與2細胞胚胎期存在有許多共性,這些細胞也被稱為「全能樣幹細胞」或「2細胞樣幹細胞(2CLC)」。
  • 清華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原標題: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題為「AF9 YEATS domain links histone acetylation to DOT1L-mediated H3K79 methylation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科學家確定了一個能抵抗衰老和維持肌肉再生的細胞亞群
    微信公眾號:HHC健康頻道轉發,關注,點讚骨骼肌的再生依賴於處於休眠或靜止狀態的肌肉細胞群(衛星細胞),這種情況可由損傷或壓力觸發,形成新的肌肉纖維並在新的幹細胞中擴張。眾所周知,這些幹細胞的再生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 空軍軍醫大學金巖團隊發現Gli1+細胞對H型血管的新生維持作用
    2020年7月14日,《幹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空軍軍醫大學組織工程中心金巖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闡明了骨發育及再生修復中間充質幹細胞亞群Gli1+細胞在H型血管周圍具有特異性空間分布的現象,發現Gli1+細胞對H型血管具有關鍵維持作用,為了解組織再生過程中的間充質幹細胞對成血管調控功能奠定了實驗基礎,
  •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細胞》發文破譯組蛋白乙醯化密碼  清華新聞網10月2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研究團隊於10月23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題為「
  • 線粒體蛋白易位相關的降解
    這種線粒體蛋白易位相關降解(mitoTAD)途徑在非應激條件下持續監測TOM複合物,以防止TOM通道被前體蛋白堵塞。mitoTAD途徑確保線粒體保持其完整的蛋白質輸入能力,並保護細胞免受蛋白質轉運到線粒體中所引起的蛋白質毒性應激。Ubx2與TOM複合物結合研究者推斷,在非壓力條件下,從TOM通道中清除被捕獲的前體蛋白的因子與轉位酶的核心亞基相互作用。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劉興國課題組發現細胞命運調控的跨界「蝴蝶效應」
    多能幹細胞命運調控的「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跨界「蝴蝶效應」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運用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和轉錄組測序聯合分析、靶向代謝物組學、染色質開放性測序等多組學技術,發現細胞命運調控的「表觀組—代謝組
  • Cell | 吳鵬團隊發明酶化學方法捕捉腫瘤抗原特異T細胞
    該工作在發明了一種全新的鄰近酶化學標記技術的基礎上成功展示了該類化學生物學工具在腫瘤免疫領域的重要應用,為利用鄰近標記技術研究細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目前還沒有簡單可靠的細胞表面標誌物來特異性地識別TSA反應性T細胞,從而精確地研究它們的表型與功能。因此,發展一種快速、直接的方法來鑑定和分離癌症病人體內的TSA反應性T細胞將有助於加深對腫瘤免疫微環境的生物學理解同時加速相關的轉化研究。
  • 《自然》: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發電廠」,將營養物質轉化為細胞的化學能。而在線粒體介導的能量生產和細胞功能中,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是必不可缺的關鍵分子。低水平的NAD+還是衰老的標誌,並與肌肉萎縮症、心力衰竭等疾病有關。
  •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
    清華劉萬裡課題組發文報導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調控B淋巴細胞活化和分化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10月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裡課題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自身免疫病相關IgG1變異體調控B細胞活化及分化》的研究論文,報導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區存在增加系統性紅斑狼瘡
  • 脂肪調節細胞:抑制成脂分化的脂肪幹細胞特殊亞群
    近期發表於Nature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我們所熟知的脂肪幹細胞中,存在著一個具有抑制成脂分化能力的脂肪幹細胞亞群——脂肪調節細胞。首先,作者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根據基因表達的不同,把脂肪幹細胞分成三個細胞亞群——P1,P2和P3。
  • 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蛋白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經過實驗驗證,他們發現一個過去功能不明的線粒體蛋白SLC25A51(又名MCART1),正是人們長久以來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尋找的NAD+轉運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