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竇病變和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田國紅 趙桂憲大夫

前言:海綿竇位於中顱窩內側,為雙側蝶鞍、蝶竇外側的類似三角形的結構,由骨性結構、硬腦膜、靜脈竇、神經和頸內動脈組成。前方與眶上裂、眶尖等眼眶後部結構相通,周圍與篩竇、蝶竇等副鼻竇結構相鄰。海綿竇內有垂體、蝶鞍兩側由硬腦膜及骨膜組成的充滿血管、神經及軟組織的血竇結構。該部位病變常引起支配眼球運動的多條顱神經麻痺、眼眶血液回流障礙及明顯疼痛的症狀。常見病因有非特異炎症、感染、血管源性疾病、腫瘤轉移及醫源性損傷等等。本文中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田國紅教授將對海綿竇的解剖結構及海綿竇病變的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進行詳細的闡述,有助於提高神經內外科和眼科醫師對該部位疾病的認識。

1、海綿竇的解剖

海綿竇前方止於眶上裂,向後至鞍背;可分為蝶鞍旁和蝶竇旁兩個部分,這兩部分並不連續。海綿竇的外側壁由兩層硬膜組成,兩層硬膜間從上向下依次排列著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和三叉神經第二支(上頜神經)。外展神經位於內側頸內動脈旁,頸交感神經纖維纏繞於頸內動脈,因此海綿竇該部位的損害可導致外展麻痺與Horner徵(圖 1)。

圖1 海綿竇解剖結構模式圖:海綿竇位於蝶鞍兩側,呈三角形的血竇,其外側壁從上至下依次排列著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第一支和第二支。頸內動脈與外展神經位於內側,頸交感神經纖維纏繞於頸內動脈壁。

海綿竇前部近眶上裂部位,動眼神經分為上、下兩支:上支支配提上瞼肌和上直肌;下支支配下直肌、下斜肌、內直肌和瞳孔括約肌。依據損害部位及損害神經、血管的程度不同,臨床又可將該部位病變分為:

(1)眶尖症候群:累及視神經(II)、動眼神經(III)、滑車神經(IV)、外展神經(VI)、三叉神經第一支(V1)。

(2)眶上裂症候群:緊鄰眶尖前部的結構,除進入眼眶的多支眼球運動神經外,尚有Zinn總腱環及眼外肌的起始部,但視神經並不從此結構中經過。

(3)海綿竇症候群:眶尖症候群的所有症狀及三叉神經上頜支(V2)和眼交感纖維損害。

除外穿經海綿竇的多顱神經,海綿竇尚具有引流眼眶靜脈回流的功能。兩側海綿竇通過中間結構交通。每側海綿竇匯集了眼眶靜脈回流(眼上靜脈、眼下靜脈)及頸內靜脈的血流,通過巖上靜脈和巖下靜脈回流至乙狀竇,進而至頸內靜脈叢。面部靜脈與眼眶靜脈之間有非常豐富的交通支,解釋了顏面部感染容易導致眼眶蜂窩織炎及海綿竇靜脈血栓的原因。頸內動脈在海綿竇中呈「S」狀走行,其分支小動脈為垂體及眼球運動神經提供血運。

2、海綿竇病變的臨床特徵

海綿竇病變患者常主訴雙眼復視、瞳孔異常、面部麻木或頭痛。疼痛可放射至眶上裂或前額部,主要為三叉神經第一支分布區。由於海綿竇、眶尖及眶上裂結構在解剖學上是連續且相通的,因此該部位的病變常常有著共同的來源。眶上裂症候群患者隨著疾病的發展可以出現眶尖及全海綿竇症狀。

(1)顱神經麻痺:可出現單根顱神經或多顱神經損害,動眼神經或外展神經單根受累較常見。多顱神經損害患者可表現上瞼下垂、眼球固定及瞳孔異常。顱神經麻痺急性病程常見,有反覆發作情況,但慢性進展病變不常見。

(2)交替性瞳孔異常:由於海綿竇中動眼神經及頸交感神經均可受累,故在明亮光線下受累側瞳孔散大;暗光下則受累側瞳孔縮小,為交感功能障礙導致。

(3)動眼神經分支受累:由於在海綿竇前部,即眶上裂部位動眼神經分出上支和下支,故該部位病變可出現動眼神經分支的損害。

(4)動眼神經錯生:海綿竇部位的腦膜瘤、動脈瘤長期慢性壓迫可導致動眼神經錯生的症狀(圖2)。

圖2 動眼神經錯生患者眼位圖及影像學檢查:(A):左側動眼神經麻痺,左側瞼裂略小,左眼除外展正常外,餘運動受限;(B):患者向右側視時,左側瞼裂變大;(C):頭顱MRA示左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白箭);(D):腦血管DSA經栓塞治療後,動脈瘤無充盈(白箭示栓塞的彈簧圈)。

(5)同側Horner徵和外展神經麻痺:海綿竇病變可以導致該兩個症狀共存(圖3)。

圖3 海綿竇病變導致外展神經麻痺和同側Horner徵:(A):患者左眼外展欠充分;(B):患者左側瞼裂較右側略小,左側瞳孔縮小,為左側Horner徵;(C):頭顱MRI示左側海綿竇頸內動脈周圍強化(白箭)。

(6)眼眶病變體徵:突眼、眶周腫脹、球結膜充血、水腫。由於眼眶靜脈回流障礙導致(圖4)。

圖4 頸內動脈海綿竇瘻患者眼部及影像學表現:(A):球結膜充血、血管迂曲、毛細血管動脈化;(B):眼部高頻B超示眼上靜脈增粗(白箭);(C):頭顱CT增強可見雙側海綿竇明顯增寬、造影劑充盈(白箭)。

(7)視力下降:為視神經病變導致。視力下降及痛性眼肌麻痺為眶尖症候群的核心症狀。患者常因視力下降、復視、上瞼下垂伴有明顯的疼痛而首診眼科。

(8)疼痛:最常集中在前額部、眼眶周圍,即三叉神經第一支分布區,部分可放射至上頜部位。少數患者並無疼痛,但查體可發現該部位痛覺減退。

3、海綿竇疾病的診斷及鑑別診斷

(1)Tolosa-Hunt症候群:為眶尖、眶上裂或海綿竇非特異性肉芽腫性炎症,急性痛性眼肌麻痺及對激素治療敏感是該症候群的特徵。動眼神經為最常見受累顱神經,其次為外展、三叉及滑車神經(圖5)。

圖5 Tolosa-Hunt症候群患者左側額部疼痛、左眼瞼下垂、復視來診。眼位圖示第一眼位左上瞼下垂,左眼球外斜位;左眼球內收、上轉、下轉均障礙,但外轉正常;為左側動眼神經麻痺。

20-30%的患者可出現突眼及視力下降。有限的研究表明:特發性眼眶炎性病變與海綿竇Tolosa-Hunt症候群有著共同的發病機制,因為解剖結構中上述部位相互之間存在交通。由於該症候群為排除診斷,故臨床痛性眼肌麻痺患者需要進行仔細的鑑別診斷。影像學MRI檢查可見海綿竇增寬及異常強化,強化可延續至眶尖部位。雖然影像學有助於顯示蝶鞍旁病變的界限及與正常結構的關係,但大多數時候確定病變性質仍顯困難。對激素治療反應迅速也是該病的特徵,但激素遞減後症狀容易反覆,因此完全治癒需要數月(圖6)。注意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對激素同樣敏感,必要時活檢或血清學檢查。

圖6 患者頭顱MRI及增強掃描見(A):軸位T1WI加權左側海綿竇明顯增寬、強化(粗白箭),強化可向前延伸至眶尖(細白箭);(B):冠狀位T1WI加權示左側海綿較右側明顯增寬、強化(白箭)。

(2)感染性:毛黴菌及麴黴菌能迅速由感染原發部位擴散至海綿竇及眼眶,尤其是免疫缺陷患者:糖尿病、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患者等。真菌極易隨血流播散,可從一側海綿竇、眼眶迅速擴散到另一側。MRI檢查有助於明確病變部位及累及組織的範圍。組織活檢及壞死分泌物的培養有助於確診。由於該疾病預後不佳且較兇險,故積極的全身抗真菌治療和手術開窗引流非常重要。

(3)腫瘤轉移:很多腫瘤可以侵犯海綿竇:腦膜瘤、聽神經瘤、脊索瘤、鼻咽癌、淋巴瘤、垂體腺瘤以及轉移瘤。約20%鼻咽癌可以出現海綿竇症狀。轉移瘤中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最常見。如果患者眼肌麻痺及海綿竇MRI異常對激素治療反應不佳,需要進行全身仔細檢查(圖7)。

圖7 海綿竇各種腫瘤病變MRI表現:(A):鼻咽癌患者左側海綿竇轉移(白箭)導致左側外展麻痺;(B):甲狀腺惡性腫瘤轉移至左側海綿竇(白箭);(C):左側海綿竇腦膜瘤,導致患者慢性進行性右側外展麻痺(白箭);(D):海綿竇三叉神經鞘瘤(白箭)。

(4)放射性損傷:鞍區腫瘤或鼻咽部腫瘤患者經過伽馬刀或放射治療後可出現放射性顱神經麻痺。單根顱神經較常見:動眼神經、外展神經。由於海綿竇位於蝶鞍旁,其中有多條顱神經經過,頭部腫瘤放射後亦導致損傷。放射性顱神經麻痺發病機制涉及放射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故顱神經麻痺多為類似缺血的急性、無痛性發病,但治療3個月後無明顯恢復。目前放射性顱神經損傷並無特效治療,高壓氧可供選擇。

(5)頸內動脈海綿竇瘻(carotid-cavernous fistulas,CCF):由於頸內動脈在海綿竇中呈「S」走行,高流量的CCF頸內動脈的血流直接匯入海綿竇,且80%直接性CCF由外傷導致,患者出現明顯的突眼、球結膜充血、眼球運動障礙等眼眶靜脈回流障礙徵象(圖8)。

圖8 頸內動脈海綿竇瘻全腦血管DSA示:(A):海綿竇段頸內動脈增粗,擴張,造影劑瘤樣充填(黑箭),箭頭示正常頸內動脈;(B):海綿竇動脈瘤經過彈簧圈填塞治療後(黑箭示填塞物);(C):再次血管造影示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已不顯影(黑箭)。

在低流量CCF中,常見海綿竇硬腦膜動靜脈畸形,患者眼部症狀較隱匿,但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圖9,圖10)。影像學檢查MR血管造影及介入導管腦血管DSA有助於確診且行栓塞手術。

圖9 海綿竇硬腦膜動靜脈畸形患者因復視就診。患者眼位圖示右眼球結膜充血,右眼除上視略受限外無異常。

圖10 患者腦血管DSA示:(A):海面竇段頸內動脈(白箭頭)旁少量造影劑充盈(白箭);(B):頸外動脈與硬腦膜形成交通,造影劑異常滲漏(白箭),白箭頭示正常頸內動脈。

(6)外傷性及醫源性:外傷可導致海綿竇瘻及其他顱神經損害;蝶竇窺鏡手術亦可造成損傷。

4、鑑別診斷:

(1) 重症肌無力:眼肌型重症肌無力患者可以出現任何類型的眼外肌麻痺,包括多條肌肉神經受累的表現。注意瞳孔不受累以及無明顯疼痛為重要的鑑別診斷要點。診斷中注意是否存在疲勞性與波動性。既往病史中不治而愈或一過性復視、眼瞼下垂對診斷有重要幫助。新斯的明試驗及電生理檢查可以幫助明確診斷。

(2) 眼眶炎性假瘤:由於眼眶內炎症導致提上瞼肌、上直肌或其他眼外肌的腫脹及功能障礙,可出現上瞼下垂、眼球垂直運動障礙等表現。眼眶MRI中可以清晰顯示眼外肌病變。注意該病發病機制與Tolosa-Hunt症候群可能有共同之處。

(3)Miller-Fisher症候群:為吉蘭-巴雷症候群的顱神經型,即顱神經脫髓鞘疾病。患者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表現為急性支配眼球運動的顱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及外展神經同時或不同程度受累,嚴重者出現眼球固定。除外眼部症狀,患者尚有四肢腱反射降低、共濟失調等神經系統表現。

5. 總結

海綿竇病變種類繁多(見附表),臨床診斷需要依據病史及查體、對激素治療的反應,患者全身疾病綜合分析。

附表:海綿竇病變的鑑別診斷

參考文獻:略

相關連結:

1、喪心病狂的病毒:合併雙眼視網膜壞死的腦炎

2、男性神藥萬艾可誘發視力下降?嚇死寶寶了!

3、拯救視力,再次上演「速度與激情」

4、神經科醫生不得不知的眼病系列之一

5、神經科醫生不得不知的眼病系列之二

6、神經科醫生不得不知的眼病系列之三:巨細胞動脈炎(GCA)

7、神經科醫生不得不知的眼病系列之四:病理證實的巨細胞動脈炎病例1例

8、1例抗腫瘤靶向藥物誘發的自身免疫性視網膜病變

備註:本文由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神經眼科田國紅教授 首發表於《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

趙桂憲,臨床醫學博士,2000年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院。2008年博士畢業於福建醫科大學,2008年至今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工作,長期工作於臨床一線,擅長「中樞神經系統多發病變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專長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變的等中樞神經系統免疫性疾病,同時進行多發性硬化(MS)的臨床及科學研究,對周圍神經病和神經遺傳變性病也有一些自己的體會。

原標題:《海綿竇病變的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患者出現快速進行性丘腦痴呆,雙側丘腦T2高信號,你的診斷是?丨臨床...
  • 空軍總醫院:鞍區腫瘤的臨床特徵與術中解剖
    鞍區是顱內的一個特殊區域,組織結構複雜,毗鄰神經、血管較多,是顱內腫瘤的好發部位,以垂體瘤、顱咽管瘤、Rathke囊腫、鞍結節腦膜瘤最常見,在臨床工作中,由於對鞍區的解剖特點不熟悉,4種疾病的內在特徵認識不足,短期內不能作出正確診斷,影響手術入路的選擇。臨床表現垂體瘤患者出現內分泌失調,閉經、泌乳,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視力、視野障礙,90%患者視乳頭萎縮。
  • 「非常」時期,非洲豬瘟的鑑別和診斷
    非洲豬瘟並不總是表現出完整的臨床症狀。在疫病的早期階段或當少數動物受到感染時,可能很難實現臨床診斷。因其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的症狀相混淆,臨床診斷非洲豬瘟通常是推測性的。此外,一些豬(和野豬)的其他疾病引起的死亡率與急性非洲豬瘟暴發的死亡率相似。在實驗室確診前,任何診斷都不具有結論性。
  • 內鏡經鼻入路治療中央顱底病變的解剖和臨床進展
    內鏡經鼻入路治療中央顱底病變的解剖和臨床進展
  • 腦垂體瘤的輔助檢查與鑑別診斷
    頸內動脈造影以除外動脈瘤;碘水腦池造影能清晰顯示腫瘤,並有助於鑑別空泡蝶鞍;作海綿間竇造影可有助確診及選擇手術入路。【鑑別診斷】1、垂體腺癌垂體腺癌多見於成年人,垂體腺瘤病理示腫瘤細胞排列不規則,形態、大小各異,核濃染,有分裂象。
  • 侵襲性NK細胞白血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為進一步加深對ANKL的認識,我們現對其診斷與鑑別診斷進行簡述。二、診斷國內外對ANKL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其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細胞形態學、遺傳學及免疫學特徵等綜合考慮。1.該病多見於成人,呈惰性臨床過程,大多數患者無症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少見。少數患者表現為血細胞減少、淺表血管炎、周圍神經病變,急性腎小球腎炎也有報導。骨髓中常有NK細胞浸潤,通常需要藉助免疫組織化學才能確證。
  • 兒童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_腦白質病變_MRI_神經外科_醫脈通
    腦白質病變的識別及診斷 在判讀頭顱影像時,首先要排除沒有臨床病理意義的腦白質改變,避免過度檢查及誤診誤治,例如前述的側腦室后角旁的正常終末區白質以及嬰幼兒的髓鞘化不成熟等。脫髓鞘樣腦白質病變既可見於遺傳性腦白質病,也可見於獲得性腦白質病。遺傳性腦白質病的脫髓鞘樣病變多呈對稱性或瀰漫性,疾病種類非常多樣,有經驗的影像科及臨床醫師可根據病變部位進行鑑別,不同種類疾病的腦白質病變分布有不同特點。
  • 肝細胞癌癌前病變的篩查與診斷|指南共識
    癌前病變的篩查在胃癌、大腸癌和宮頸癌等惡性腫瘤的診治中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基於國內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專家臨床經驗,《肝細胞癌癌前病變的診斷和治療多學科專家共識(2020版)》經多學科協作對肝臟高級別不典型增生結節作為肝癌的癌前病變,從概念、篩查、診斷、治療和隨訪等各方面進行了歸納和界定,旨在提出和建立肝癌癌前病變的概念和診療原則,為降低我國肝癌的發病率和提高肝癌的總體治療效果作出貢獻。
  • 吉蘭-巴雷症候群及其亞型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二)_吉蘭-巴雷症候群...
    上半部分:吉蘭-巴雷症候群及其亞型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一)下半部分內容主要針對吉蘭-巴雷症候群及其亞型的鑑別診斷展開。該類疾病的鑑別診斷範圍很廣,病種諸多。急性周圍神經病變除了GBS,臨床醫師也應考慮急性周圍神經病變的其他原因。急性發作的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很難與GBS鑑別,但如果患者在發病8周後出現病情惡化,或在病程中出現三次以上的進一步惡化,可診斷為該病。
  • 一文知曉:炎症性腦幹疾病的鑑別診斷線索丨臨床必備
    本綜述討論了根據臨床表現、MRI特徵及其他檢查手段對炎症性腦幹疾病,包括多發性硬化(MS)、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病(NMOSD)、神經白塞病(NBD)、類固醇激素反應性慢性淋巴細胞性炎症伴腦橋血管周圍強化症(CLIPPERS)、神經結節病(NS)、Susac症候群(SS)和組織細胞疾病等進行鑑別診斷。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篩查、診斷和治療
    在此次盛會中,蘭州大學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任建功教授就「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篩查、診斷和治療」進行了精彩授課,現對其演講進行整理,以饗讀者。因此,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PN)早期篩查和診斷治療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減少死亡具有重要意義。
  • 趙振軍:最全圖文解讀《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上)
    影像診斷結果被納入湖北省臨床診斷標準中,「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即為臨床診斷病例。為此,廣東省人民醫院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講座,廣東省人民醫院放射科行政副主任趙振軍做了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的主題報告。講座主要內容包括CT掃描技術和診斷要求、診斷把握原則、典型病例講解、總體分析思路、影像分析思路、相關病理改變、鑑別診斷原則、總結等。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經趙振軍主任、影像神探社授權,予以首發。
  • 專家共識 | 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
    近日,由我國呼吸科相關專家組成的「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共識專家組」,發布了《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專家共識》。對於發熱伴肺部陰影的患者,本共識建議按以下步驟進行分析和診斷。另外,非感染性疾病如肺水腫、肺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肺不張、肺栓塞、肺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結締組織疾病或血液病的肺部浸潤等,同樣可有發熱和肺部陰影,致使鑑別診斷困難。
  • 趙振軍:最全圖文解讀《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中)
    詳情請點擊:《趙振軍:最全圖文解讀《新冠肺炎CT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上)》2月初,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CT影像診斷結果被納入湖北省臨床診斷標準中,「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徵者」,即為臨床診斷病例。
  • 鞍區及鞍旁病變的CT、MRI診斷與鑑別診斷
    鞍區及鞍旁病變的CT、MRI診斷與鑑別診斷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丁香園
  • 2014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臨床內科:法樂氏四聯症診斷及鑑別診斷
    2014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臨床內科:法樂氏四聯症診斷及鑑別診斷 2014公職考試QQ交流群:點擊加入複習醫療事業單位考試,需要掌握臨床醫學知識,中公衛生人才招聘考試網幫助大家梳理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知識。
  • 實戰病例:手把手教你「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
    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思路你掌握了嗎?近期(6月16日)Neurology雜誌報導了一例53歲女性患者出現下肢感覺異常,一起看看其臨床推理過程吧。 定位與鑑別診斷 患者表現為數月的純感覺症狀,鑑別診斷廣泛,中樞和周圍神經病變均可導致該表現。腰部以上沒有感覺異常而腿部明顯可定位於脊髓,如退行性脊髓病、橫貫性脊髓炎,甚至涉及腦和脊髓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 回盲部炎症病變的隨訪有益於早期診斷克羅恩病
    ,分析早期克羅恩病(CD)的臨床特徵,為CD早期診斷提供參考。比較早期CD與非特異性腸炎和腸結核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腸結核診斷標準參考《我國炎症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中回結腸型CD與腸結核的鑑別診斷,主要診斷依據包括回盲部潰瘍形態(如環形潰瘍)特點、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乾酪樣壞死性肉芽腫、抗酸染色陽性、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陽性和(或)胸部X線檢查示可疑結核病灶;經診斷性抗腸結核治療8~12周內症狀緩解,內鏡下病變明顯改善或癒合;繼續完成抗結核治療療程≥6個月,臨床症狀完全緩解,腸鏡複查炎症消失
  • 腸道白塞病的影像學表現和鑑別
    內鏡下各型炎症性腸病均可發生各種形態的潰瘍,極易引起誤診,腸道病變的影像學檢查為腸道炎症性疾病的鑑別診斷提供了更多線索。 本文從腸白塞病的發病部位、腸壁厚度、潰瘍形態、強化情況、周邊繫膜及血管反應情況進行影像學統計和分析,以期為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和與其他炎症性腸病的影像學鑑別診斷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