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襲性NK細胞白血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2020-11-30 醫脈通

文章作者:周劍峰 李春蕊


侵襲性NK細胞白血病(ANKL)是一種與EBV 感染密切相關的NK細胞惡性增殖性疾病,表現為多系統、多器官受累,大部分患者短期內死亡。為進一步加深對ANKL的認識,我們現對其診斷與鑑別診斷進行簡述。


一、概述


2008 年的WHO分類標準將ANKL與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慢性NK細胞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NK)一起歸入成熟NK細胞腫瘤,將起源於不成熟的NK細胞腫瘤,如髓系NK前體細胞白血病和前體NK-淋巴母細胞淋巴瘤/白血病歸入白血病的範疇。


早期,由於人們對ANKL認識不足,經常導致誤診及漏診,認為ANKL是一種罕見的淋巴瘤。近幾年,隨著對該疾病認識的深入,發現ANKL並不罕見。到目前為止,文獻報導的ANKL患者約有兩百多例,多見於亞洲人,好發於年輕人及中年人,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


二、診斷


國內外對ANKL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其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細胞形態學、遺傳學及免疫學特徵等綜合考慮。


1. 臨床表現:


呈高度侵襲性的臨床過程,病程短,病情進展極快。起病時多有明顯的全身症狀,包括高熱、乏力、盜汗、食慾減低、體重減輕等。惡性NK細胞臟器浸潤症狀較明顯,最常累及的部位依次為骨髓、外周血、脾臟、肝臟及淋巴結,也可累及漿膜腔、皮膚、中樞神經系統、腎臟、肺、扁桃體、縱隔及睪丸等。


血常規多為一系或多系的進行性減少,絕大部分患者有LDH升高及EBV感染的證據,常伴有噬血細胞症候群。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診斷與治療,上述症狀將更為嚴重,血常規、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將迅速惡化。


2. 細胞形態學:


骨髓及外周血中NK腫瘤細胞比例差異較大,最低可只有5%,部分患者外周血中NK 腫瘤細胞比例高於骨髓,有時需要多部位、多次穿刺並結合外周血檢測才能發現異常的NK細胞。


NK 腫瘤細胞形態與大小呈明顯的異質性,可以類似於正常的大顆粒淋巴細胞,形態可出現幼稚或不典型,甚至不見胞質顆粒。


骨髓活檢切片中NK 腫瘤細胞侵犯的程度及分布方式呈多樣性,可以是間質型、灶型、竇內型及瀰漫型等多種方式,以間質型多見,與急性白血病呈現瀰漫型分布不同。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骨髓病理細胞形態學特點為常見到數量不等的吞噬型組織細胞。因此對於高熱、病情進展迅速並伴有噬血細胞症候群的患者需要注意ANKL 的可能性。


3. 細胞遺傳學及分子遺傳學特徵:


本病無特徵性的遺傳學異常,多數為高度複雜異常核型,目前報導的細胞遺傳學異常有del(6)(q21q25)、11q- 等。微列陣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研究顯示,ANKL的遺傳學改變與結外NK/T 細胞淋巴瘤比較存在明顯差別,本病7p-、17p-與1q+常見,而後者6q-常見。ANKL 的T 細胞受體(TCR)為胚系構型。


4. 免疫表型:


與B系淋巴瘤相比,NK細胞腫瘤的流式細胞學診斷是一個難點。首先需要明確增生的淋巴細胞來源於NK 細胞,這些細胞應該是CD56+、CD16+、sCD3-、CD2+、CD7+、CD4-、部分CD8+,無TCRγδ及TCRαβ 的表達,T 系、B系和髓系特異性標誌抗原陰性。


其次需要明確這些增生的NK細胞是克隆性還是反應性增生,殺傷細胞免疫球蛋白樣受體(KIR)家族與CD94-NKG2家族作為NK細胞的結構性組分,在NK細胞發生克隆性增生時出現特徵性的偏移,集中表達一個或幾個分子。


由於KIR 與CD94-NKG2 家族成員較多,臨床工作中通常選擇CD158a/h、CD158b、CD158e用於NK細胞克隆性檢測。我院報導了29 例ANKL患者,僅有2 例出現KIR 的限制性表達(CD158a/h 陽性、CD158b 陰性、CD158e陰性),因此需要藉助其他抗原的檢測來進一步辨認NK細胞是否異常。


ANKL患者的NK腫瘤細胞通常具有以下異常免疫表型特徵:①通過CD45/SSC 設門,可以將大約一半的ANKL患者NK腫瘤細胞與正常成熟淋巴細胞群完全分開,大大增加了ANKL免疫分型的準確性。


②幾乎所有的NK腫瘤細胞存在抗原表達的缺失、減弱或者表達正常NK細胞不存在的抗原;最常見的表達缺失或減弱的抗原有CD57、CD7、CD8、CD16、CD161 及CD94,偶可見CD2 及CD45 抗原的表達缺失,可出現sCD3、CD4的異常表達。


③ Ki-67 抗原平均表達水平為60%(23%~99%),反應性NK細胞多低於20%。多數情況下,推薦以下抗體用於腫瘤性NK 免疫表型的診斷:CD45、CD56、CD2、sCD3、胞質CD3、CD4、CD5、CD7、CD8、CD16、CD57、CD161、抗- KIR 抗體(CD158a/h、CD158b、CD158e)、Ki-67、TCRγδ及TCRαβ。由於NK細胞的免疫表型對ANKL的診斷極其重要,因此要儘可能地獲取患者的骨髓,外周血,淋巴結,肝、脾組織或漿膜腔液標本行NK細胞免疫表型檢測。


5. PET-CT:


行PET-CT檢查的ANKL患者例數較少。現有的研究結果提示PET-CT對ANKL的診斷價值有限。


三、鑑別診斷


ANKL需要與多種疾病進行鑑別:其他大顆粒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引起高熱的其他疾病,如Kikuchi’s 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生症、噬血細胞症候群等。


1. CLPD-NK:


由於目前尚無法確定該病增生的NK細胞為腫瘤性還是反應性,WHO(2008)分類標準特別指出CLPD-NK是一種暫行的疾病實體。該病少見,有較大的異質性,EBV檢測多為陰性,表現為持續6 個月以上、無誘因的外周血成熟NK細胞增多(≥2×109/L)。


該病多見於成人,呈惰性臨床過程,大多數患者無症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少見。少數患者表現為血細胞減少、淺表血管炎、周圍神經病變,急性腎小球腎炎也有報導。骨髓中常有NK細胞浸潤,通常需要藉助免疫組織化學才能確證。


CLPD-NK通常的免疫表型:①CD56 弱陽性或陰性,sCD3 陰性,胞質CD3陽性,TIA1、顆粒酶B及M陽性;②可出現抗原表達的缺失、減弱(CD2、CD7、CD57、CD161)及CD5、CD8的異常表達;③KIR的限制性表達或表達完全缺失;④NK細胞的Ki-67 抗原表達多低於20%。


CLPD-NK預後多良好,血常規減低、反覆感染及併發症是導致患者預後差的重要因素,極少數可轉化為ANKL,有EBV 感染的NK細胞的患者易於演化,此類患者之前常有慢性活動性EBV感染、對蚊蟲叮咬高敏感或牛痘樣水皰史。對這類患者應密切隨訪。


2. 結外NK/T 細胞淋巴瘤:


結外NK/T 細胞淋巴瘤與ANKL 有很多相似之處,如臨床流行病學特點(好發於亞洲)、免疫表型、與EBV密切相關等。結外NK/T細胞淋巴瘤男性發病高於女性,多見於亞洲人、美國本土的墨西哥人、中美洲人及南美洲人,患者中位發病年齡較ANKL者大10 歲以上。


根據原發部位的不同,分為鼻區來源和非鼻區來源兩種臨床亞型,由於二者的細胞形態和免疫表型相同,在2008年的WHO分類標準中被命名為同一類疾病,即結外NK/T細胞淋巴瘤(鼻型)。但臨床資料顯示,兩者的臨床預後有著較大的差異。


鼻區型指發生於鼻部、口腔和上呼吸道,表現為鼻腔、鼻咽部、鼻旁竇、扁桃體、咽下部及喉部的腫塊,硬顎被破壞是典型的中線穿孔表現。但鼻型一般為局部發病,少見骨髓浸潤,局限於鼻腔者放療效果好,而ANKL對多種化療藥物反應差,預後兇險。


非鼻區型發生於任何除鼻、上呼吸道和骨髓以外,常見的原發部位有皮膚、胃腸道、唾液腺、脾臟和生殖器,而ANKL的皮膚侵犯少見。


結外NK/T 細胞淋巴瘤(非鼻區型)發病初期即有多部位腫瘤累及,預後較差,其典型的免疫表型為:①CD56 陽性、sCD3 陰性、胞質CD3陽性、細胞毒分子(TIA1、顆粒酶B、穿孔素)陽性;CD56陽性對於判斷NK細胞來源是一個非常有用但非特異性的指標,不能作為排除NK/T 細胞淋巴瘤的證據。


②CD4、CD5、CD8、CD16、CD57、TCRδ 及βF1 通常陰性。CD43、CD45RO、HLA-DR、CD25、FAS(CD95)及其配體通常陽性,少數患者CD7及CD30陽性。結外NK/T細胞淋巴瘤免疫表型與ANKL類似,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及其他實驗室檢查進行鑑別。


3. T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T-LGLL):


好發於老年人,以外周血大顆粒淋巴細胞增多[(2~20)×109/L]持續6 個月以上為主要表現。大多數病例呈惰性的臨床病程,中性粒細胞減少或缺乏、成人周期性發作的中性粒細胞減少、類風溼性關節炎伴有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增多及純紅細胞再生障礙需要考慮本病的可能。


常累及外周血、骨髓、肝和脾,淋巴結累及罕見,TCR基因克隆性重排。其常見的免疫表型為:①CD3、CD8及TCRαβ陽性,少部分病例為TCRγδ陽性;②CD5和(或)CD7 抗原表達缺失或減弱,80%的病例CD57、CD16陽性,TIA1、顆粒酶B及M陽性。通過基因受體重排分析及免疫表型檢測可以與ANKL鑑別。


綜上,高度侵襲性的臨床過程結合TCR 胚系構型及異常的NK細胞免疫表型是ANKL的診斷要點,EBV感染的證據及高度複雜的核型支持ANKL 的診斷,PET-CT 檢測對ANKL的診斷價值有限。應注意排除其他大顆粒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及引起高熱的各類疾病。


中華血液學雜誌2014年4月第35卷第4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白血病的檢查診斷
    白血病的特點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組織中有大量無核細胞無限制地增生,並進入外周血液,將正常血細胞的內核明顯吸附,該病居年輕人惡性疾病中的首位。那麼,白血病的檢查診斷方法有哪些呢?白血病是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呈惡性、無限制地增生,浸潤全身各組織和臟器,產生不同症狀;周圍血液血細胞有量和質的變化。每天骨髓能產生上百億個新的血細胞,大多數為紅細胞。
  • 一文讀懂:毛細胞白血病的診斷與鑑別
    CD200也是一個在HCL特徵性強表達的分子,在HCL變異型(HCL-v)及其他與毛白易混淆的疾病中都不會強表達,儘管CD200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中表達,但是兩者在形態學和免疫上很容易區分開來,並不會引起混淆。順便提一下,CD200是個很好的標誌,鑑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套細胞淋巴瘤也很棒。
  • 急性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ABL)的檢驗診斷
    【翻譯】急性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ABL)屬於急性髓系白血病非特指型(AML,NOS),是一種主要向嗜鹼性粒細胞分化的急性白血病。【小編注】造血細胞的分化/發育與成熟。目前尚不清楚(所以是虛線箭頭),但和中性粒細胞不是同一分化序列是非常肯定的。值得一提的是,WHO認可有急性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ABL)存在,但尚未認可有急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存在(儘管有一些案例報導)。
  • 4圖6表│教你如何診斷套細胞淋巴瘤
    MCL來源於淋巴濾泡外套區生發中心前的B細胞,通常具有標誌性的t(11; 14)(q13; q32)染色體易位、編碼細胞周期蛋白基因(CCND1)併入編碼免疫球蛋白重鏈(IGH)基因座,引起促進細胞增殖的細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過度表達,最終導致細胞周期紊亂和侵襲性淋巴瘤的形成。
  • 毛細胞白血病(HCL)的檢驗診斷
    ABC:毛細胞白血病時可見的三種毛細胞;D:毛細胞白血病的腫瘤細胞通常為酸性磷酸酶染色強陽性,且不被酒石酸抑制;E:脾邊緣區淋巴瘤(SMZL)的腫瘤細胞(一般為極鞭毛);F:毛細胞白血病唯一可用於本病診斷的細胞化學染色是抗酒石酸鹽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這個在技術上具有挑戰性的細胞化學染色大多被免疫表型/免疫組化染色技術代替。若能得到未固定的、適當風乾的切片,幾乎所有的HCL的病例都至少會有一些細胞的胞質呈顆粒狀強陽性,弱陽性的染色結果不能用於診斷。部分HCL患者表現為骨髓細胞減少,造血成分缺失,特別是粒系,這會導致誤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
  • 母細胞性漿細胞樣樹突細胞腫瘤診斷及治療進展
    (BPDCN)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曾被命名為母細胞性NK細胞淋巴瘤或CD4+ CD56+造血細胞腫瘤等,2008年WHO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標準中正式作為一個單獨類型劃歸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相關前體細胞腫瘤。
  • 【綜述】淋巴瘤病理診斷新進展
    、預後評估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以及臨床專家的建議,對部分淋巴瘤類型的定義、診斷標準及命名進行修訂,並提出一些新的暫定類型,使之既有助於鑑別診斷已明確定義的淋巴瘤類型,也便於識別一些少見類型,以利於進一步研究和資料積累。
  • 未確定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和治療: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
    隨著標準劑量化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開展,IFD發生率呈現增高趨勢。而真菌預防及治療進展也使IFD流行病學特點發生變遷。為規範IFD臨床診療和建立IFD臨床研究的統一平臺,學術界建立和推出一系列IFD診治指南。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結合國際學術界指南的更新、中國大樣本流行病學研究等最新進展,相應制定、更新了我國「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和治療原則」(後文簡稱IFD指南)。
  • 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_成人_急性...
    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見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約佔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國際上有比較統一的診斷標準和不同研究組報導的系統治療方案,完全緩解(CR)率可達70%~90%,3~5年無病生存(DFS)率達30%~60%;美國癌症綜合網(NCCN)於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
  • 專家共識 | 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
    近日,由我國呼吸科相關專家組成的「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共識專家組」,發布了《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專家共識》。對於發熱伴肺部陰影的患者,本共識建議按以下步驟進行分析和診斷。另外,非感染性疾病如肺水腫、肺癌、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肺不張、肺栓塞、肺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結締組織疾病或血液病的肺部浸潤等,同樣可有發熱和肺部陰影,致使鑑別診斷困難。
  • G試驗和GM試驗:肺真菌病早診斷的「有力武器」
    G試驗是用於檢測真菌細胞壁主要成分之一的(1-3)-β-D葡聚糖,因為其他微生物、動物及人的細胞成分和細胞外液均不含有此成分,且人體發生侵襲性深部真菌感染過程中,(1-3)-β-D葡聚糖可持續釋放入血及其他體液中,使其含量增高(淺部真菌感染無類似現象)。
  • 侵襲性小葉癌:症狀,亞型,診斷和治療
    侵襲性小葉癌(ILC)也可稱為「浸潤性小葉癌」。它影響了約 10 例診斷為浸潤性乳腺癌的人群中的 1 例。顧名思義,ILC 經常從其形成的乳腺(小葉)中擴散出來,並可侵犯和感染其他淋巴結。ILC 類似於其他侵入性乳腺癌,因為它可以容易地傳播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 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重組抗原及抗體診斷試劑盒通過鑑定
    新華網廈門4月26日電(餘瑛瑞、王瑛慧)我國第一個白血病病毒血液篩查方法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重組抗原及抗體診斷試劑盒的研製項目26日在廈門大學通過鑑定。  鑑定委員會由我國病毒學、免疫學、流行病學等方面的專家組成,我國著名病毒學家、中科院院士曾毅擔任主任委員。鑑定結論認為,該項目的研究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專家視點:肝性腦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而顯性肝性腦病具有明顯的神經精神改變所產生的臨床表現,診斷的重點是腦病的分級及與非肝性腦病所致的意識改變相鑑別。一、診斷1.MHE:MHE是指肝硬化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但卻有認知功能或神經心理學的異常。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白血病診斷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白血病診斷,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白血病是一類造血幹細胞異常的克隆性惡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細胞失去進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滯在細胞發育的不同階段。   疾病診斷   1.症狀和體徵   (1)發熱:發熱大多數是由感染所致。
  •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常見急性白血病細胞化學鑑別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常見急性白血病細胞化學鑑別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9福建醫療衛生閱讀資料,如需了解關於醫療衛生備考的醫學基礎知識、臨床、護理、面試等資料,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小B細胞淋巴瘤專場亮點與回顧
    郭凌川教授: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病理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經驗語錄:通過免疫組化panel可將多數小B細胞淋巴瘤進行歸類,但仍存在交叉或者不典型的情況。因此,應以形態為主,免疫組化為輔,必要時可加做分子檢測。
  • 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既往對縱隔病變的診斷主要依賴放射學檢查,如X線、CT、MRI等,超聲在縱隔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因受骨性胸廓及充氣肺組織的影響,有一定限制。隨著超聲新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其在縱隔疾病診斷中的價值日益受到臨床重視。本文就超聲在兒童縱隔腫瘤中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
  • 3步鑑別診斷來幫你!
    暈徵在臨床中不是很常見,但是偶爾會遇到,它對縮小鑑別診斷範圍有一定的幫助,遇到暈徵怎麼樣才能不暈? 暈徵從何而來?它來自嫦娥的故鄉:美麗的月亮! 腫瘤細胞浸潤 肺部各種腫瘤細胞浸潤也可能形成暈徵,比如淋巴瘤、肺泡癌等。 炎症浸潤 嗜酸細胞與其它炎性細胞的肺浸潤,也可能表現為暈徵。例如單純肺嗜酸細胞增多症、寄生物感染、機化性肺炎等。
  • 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是急性白血病?
    血片顯示: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見大量異常細胞,建議骨髓檢查。初步診斷:急性白血病可能?病毒感染待排?立即骨髓穿刺檢查,兩小時後骨髓初步報告:急性白血病?當患者父母拿到初步報告時,如晴天霹靂。孩子父母拿著檢驗報告單來到醫生這問:真的是白血病嗎?我的孩子一向很健康。醫生建議到上級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