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垂體瘤的輔助檢查與鑑別診斷

2020-12-04 李學醫生工作室

【輔助檢查】

1、內分泌檢查

PRL值>200μg/L者常為PRL腺瘤,PRL>100μg/L者約60%為PRL腺瘤,GH值>20μg/L者常可確診為GH腺瘤,GH值5~10μg/L者約20%為GH腺瘤。

ACTH值正常或中度增高(40~200ng/L),伴血漿皮質醇及24小時尿游離皮質醇(UFC)升高有利助診斷ACTH腺瘤。

雙側巖下竇血ACTH值與周圍靜脈血ACTH值比較,前者較後者高2~10倍,有助於ACTH腺瘤的定性、定側及與異位性ACTH腺瘤相鑑別。

作垂體功能動態試驗,可以從不同途徑和水平觀察下丘腦-垂體的調節功能及分泌狀態。

2、放射學檢查

診斷腦垂體瘤除攝蝶鞍平片、蝶鞍薄分層片外,CT或MRI掃描定性及觀察腫瘤大小及生長方向。頸內動脈造影以除外動脈瘤;碘水腦池造影能清晰顯示腫瘤,並有助於鑑別空泡蝶鞍;作海綿間竇造影可有助確診及選擇手術入路。

【鑑別診斷】

1、垂體腺癌

垂體腺癌多見於成年人,垂體腺瘤病理示腫瘤細胞排列不規則,形態、大小各異,核濃染,有分裂象。

2、顱咽管瘤系良性腫瘤

症狀發展大多緩慢,主要表現為內分泌障礙,視覺障礙及顱內壓增高症狀。多見於兒童及青年。兒童主要臨床表現為發育遲緩或停頓,性器官發育不良,肥胖與尿崩等同時伴有顱內壓增高症狀,可出現視力、視野障礙或多飲多尿。X線攝片表現為鞍上區有特徵性的鈣化斑,最典型者呈蛋殼狀,可與垂體腺瘤鑑別。成人主要表現有性功能減退、精神萎靡、倦怠、臉色蒼白,有視力、視野改變,或伴有頭痛,X線攝片有50%以上可見到鈣化,CT或MRI檢查有助於診斷。

3、鞍結節腦膜瘤

多為中年人。臨床上以視覺障礙為主症,同側視力減退及視神經原發萎縮,或視野出現不規則改變。或雙顳側偏盲及雙側視神經萎縮。很少有內分泌障礙。若腫瘤向前生長可產生雙側嗅覺消失。其視野障礙不似垂體瘤那樣典型,且先於內分泌功能障礙,有別於垂體腺瘤。X線攝片檢查晚期可見鞍結節或前床突鈣化,骨質增生或破壞。行腦血管造影,可有腫瘤血管染色。CT和MRI有助於臨床診斷。

4、鞍區異位松果體瘤

多發生於兒童或青春期,臨床症狀主要為視覺障礙、顱內壓增高表現、丘腦下部垂體前葉功能障礙與尿崩症。少數可有體溫調節中樞障礙,並無性早熟現象。X線攝片提示蝶鞍多數為正常,少數擴大或破壞。

5、視神經和交叉部膠質瘤

多見於12歲以下兒童,少見於成年人。多為一側視力進行性障礙,病側眼球可能有突出,或出現顳側偏盲、顱內壓增高或出現多飲多尿、嗜睡等症狀。頭顱CT檢查示輪廓不清且不規則,並有腦水腫圍繞,一般不難鑑別。

6、原發性空蝶鞍

原發性空蝶鞍為鞍隔解剖變異,蛛網膜下腔疝入鞍內,致使鞍內充滿腦脊液,垂體受壓而產生臨床症狀。多見於中年肥胖女性。發病緩慢或在緩慢發病後停止發展,少數患者可出現內分泌症狀。首發症狀以頭痛、視力障礙為主,視野缺失不典型。X線攝片上多為蝶鞍擴大,氣腦造影可見鞍內充氣。CT平掃見低密度均勻影,增強掃描時無變化。

MRI表現T1加權掃描蝶鞍為低信號區,可見垂體柄直伸入鞍底,且靠近鞍背,蝶鞍可以擴大,T2加權蝶鞍內充滿腦脊液,並呈高信號區。

7、鞍區上皮樣囊腫

以視力減退為主,內分泌症狀常不明顯,這與垂體腺瘤容易出現的內分泌症狀不同。垂體功能檢查一般無異常。X線攝片可見前床突、視神經孔、眶上裂等骨質吸收,蝶鞍可不擴大。血管造影可見鞍上佔位病變。頭顱CT和MRI均可見到鞍區上皮樣囊腫的影像,邊界較光整。而垂體瘤常有月經不調、性功能障礙等表現。其X線平片可見蝶鞍擴大,頭CT平掃呈等密度和增強後高密度陰影,以蝶鞍為中心向上、向外生長。MRI檢查則可見到垂體瘤鞍內和向鞍外發展的腫瘤T1和T2加權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影。

8、鞍內動脈瘤

多見於40歲以上者,常有病側額部頭痛史。有時可出現病例的動眼神經麻痺或有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史。X線攝片上無蝶鞍擴大,行腦血管造影可有助於鑑別診斷。

相關焦點

  • 仁濟科普 | 腦垂體瘤,體積雖小,影響巨大!
    ;2)全套的血激素檢查,特殊的如生長激素垂體腺瘤還需查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及糖耐量試驗;ACTH腺瘤還需查地塞米松抑制試驗等;3)視力視野檢查;4)垂體MR增強檢查,頭顱三維CT檢查等。>垂體腺瘤MR圖05「垂體腺瘤的鑑別診斷 」垂體腺瘤需同如下疾病進行鑑別
  • 淋巴管瘤輔助檢查
    淋巴管瘤包括單純性淋巴管瘤,海綿狀淋巴管瘤,囊狀淋巴管瘤三類型。90%以上在2歲以內發現。淋巴管瘤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局限性淋巴管瘤手術後預後良好,很少復發。瀰漫性淋巴管瘤邊界不清,難以完全切除,常多次復發。肢體的橡皮腫樣改變治療效果較差,但淋巴管瘤不會發生惡變。
  • 腦垂體瘤的早期症狀 預防腦垂體瘤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人對腦垂體瘤的症狀並不是非常的了解,那麼腦垂體瘤的早期症狀有哪些?患上腦垂體瘤的症狀有哪些呢?腦垂體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腦垂體瘤的預防方法又是怎樣的?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腦垂體瘤的早期症狀垂體瘤可有一種甚至多種的垂體激素排洩亢進的臨床體現。
  • 白血病的檢查診斷
    鑑別診斷:應與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類白血病反應等病鑑別。常規檢查: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數減少。白細胞總數多少不一,一般在20.0~50.0×109/L,少數高於100×109或低於10.0×109/L。半數以上的病人周圍血象中見到大量(有時高達90%)異常原始白細胞。
  • 海綿竇病變和臨床特徵及鑑別診斷
    由於該症候群為排除診斷,故臨床痛性眼肌麻痺患者需要進行仔細的鑑別診斷。影像學MRI檢查可見海綿竇增寬及異常強化,強化可延續至眶尖部位。雖然影像學有助於顯示蝶鞍旁病變的界限及與正常結構的關係,但大多數時候確定病變性質仍顯困難。對激素治療反應迅速也是該病的特徵,但激素遞減後症狀容易反覆,因此完全治癒需要數月(圖6)。注意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對激素同樣敏感,必要時活檢或血清學檢查。
  • 專家視點:肝性腦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而顯性肝性腦病具有明顯的神經精神改變所產生的臨床表現,診斷的重點是腦病的分級及與非肝性腦病所致的意識改變相鑑別。一、診斷1.MHE:MHE是指肝硬化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但卻有認知功能或神經心理學的異常。
  • 12種常見顱內腫瘤鑑別診斷要點|顱內腫瘤|室管膜瘤|腦膜瘤|-健康界
    X線檢查示蝶鞍擴大,鞍底破壞,鈣化少見,腫瘤位於鞍內。CT呈等或高密度腫塊影,邊緣清楚,呈分葉狀,瘤內出血為高密度,無鈣化,增強不如腦膜瘤明顯,但囊變機會多。MRI示等T1、等T2信號,並發出血示T1高信號。微腺瘤尚未強化呈低信號。垂體上緣膨隆,垂體柄移位,是診斷垂體瘤的間接徵象。
  • 一表讀懂 | 舞蹈症的鑑別診斷
    體格檢查顯示口面部和上肢肌肉的舞蹈樣運動,這些動作是隨機性的,且從身體一部分到另一部分。神經心理學測試結果顯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以廣泛性額葉症狀為主(模仿傾向,脫抑制)。2. 輔助檢查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血紅蛋白升高(15.5 g/L),HT 和 MCV 升高。而回顧病史,患者的血紅蛋白,MCV 和 HT 持續升高(圖 1)。其他實驗室檢查正常。
  • 心臟黏液瘤比較難發現,當醫生診斷此病時,通常用這3種手段
    心臟超聲心動圖是多種疾病的診斷方法,這種檢查方式十分的好用,而且具有無創性等多種優勢,對於心臟粘液瘤的作用很明顯,因為心臟黏液瘤的超聲特異性比較明顯,可以利用超聲技術進行定位和定性。當患者出現了昏厥時,應該立即撥打120,去到醫院進行診斷。
  • 脈絡膜黑色素瘤
    胞漿內常含有較多色素,瘤細胞散布在相當量的網狀基質內;④混合型由梭形細胞和上皮細胞構成。 【臨床表現及治療】臨床表現為視力減退、眼前黑影、眼球疼痛等。眼底鏡檢查視網膜呈棕黑色、青灰色及無色素性球形隆起,部分病人伴視網膜脫離及小片狀出血。在眼底螢光血管造影的早期,腫瘤處無螢光,隨即出現螢光斑點,逐漸增強。
  • 專家共識 | 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
    近日,由我國呼吸科相關專家組成的「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共識專家組」,發布了《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專家共識》。對於發熱伴肺部陰影的患者,本共識建議按以下步驟進行分析和診斷。除應進行詳細的病史採集、體格檢查外,外周血白細胞、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可能對區分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肺部病變的診斷有一定幫助。
  • 聊城市人民醫院東昌府院區皮膚檢查檢測再添新利器!
    皮膚鏡的應用範圍01皮膚色素疾病的輔助診斷 皮膚鏡最初用於皮膚黑素細胞痣及黑素細胞瘤等色素性疾病的診斷與鑑別。例:良性色素痣、惡性黑色素瘤、雀斑、黃褐斑、顴部褐青色痣、日光性黑子等。02皮膚紅斑性疾病的輔助診斷 皮膚鏡下的皮膚紅斑多因擴張或增生的血管所致,可與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病、感染、腫瘤等多種疾病伴隨。結合色素形態、角化程度等可對基底細胞癌、皮脂腺增生、傳染性軟疣、皮內痣、角化性腫瘤、病毒疣、扁平苔癬、銀屑病等進行鑑別,輔助臨床診斷的確立。
  • 胃腸間質瘤診療中的陷阱與困境
    GIST的診斷(包括術前診斷和病理診斷)、外科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微創治療、復發轉移性GIST的外科手術)和藥物治療(包括極高危GIST輔助治療時限、術前治療的幹預時機)環環相扣,各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的陷阱和誤區,一旦誤入,除了給醫者帶來困境,更可致醫療資源浪費,甚至危及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
  • 科學家開發出能同時有效診斷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的...
    2017年12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紅外光譜法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檢測技術,或能同時對淋巴瘤和黑色素瘤進行診斷。
  • 一表讀懂 | 舞蹈症的鑑別診斷
    體格檢查顯示口面部和上肢肌肉的舞蹈樣運動,這些動作是隨機性的,且從身體一部分到另一部分。神經心理學測試結果顯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以廣泛性額葉症狀為主(模仿傾向,脫抑制)。2.輔助檢查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血紅蛋白升高(15.5 g/L),HT 和 MCV 升高。而回顧病史,患者的血紅蛋白,MCV 和 HT 持續升高(圖 1)。其他實驗室檢查正常。頭顱 CT 檢查結果正常(圖 2)。
  • 螢光眼底血管造影可檢查哪些疾病?
    螢光眼底血管造影可檢查哪些疾病?從而有助於對多種眼底病的診斷和療效的觀察,研究探討一些眼底病的發生、發展與預後。(1)了解視網膜血管的生理病理變化對於血管的各種形態學改變可以顯像,如擴張充盈、迂曲、狹窄閉塞、新生血管、側支循環等。可以檢查視網膜動脈硬化、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及視網膜靜脈周圍炎等。
  • 最新中樞神經系統瘤樣脫髓鞘病變診療指南發布!_中樞神經系統瘤樣...
    》,其目的在於為廣大醫務工作者在鑑別與診斷疑似TDLs患者時提供指導,使診療過程更加規範,特別是為沒有條件開展腦活檢或家屬不願意行腦活檢的患者提供診療參考,其臨床指導意義更加突出。本文主要介紹TDLs的診斷及鑑別診斷。目前,對TDLs診斷仍主要依靠臨床與影像特點。臨床症候 絕大多數患者TDLs腦內受累,少數脊髓也可受累。
  • 膽囊息肉的檢查診斷
    主要依靠B超檢查診斷膽囊息肉。但常難以定性,臨床對其良惡性的鑑別診斷亦較困難。 一、鑑別診斷 膽囊息肉樣病變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該病臨床症狀無特異性,大部分患者為查體時所發現。主要症狀為中上腹部隱痛(46.9%)。發病年齡30~50歲者佔57.8%,以中青年為主。主要依靠B超檢查診斷膽囊息肉。但常難以定性,臨床對其良惡性的鑑別診斷亦較困難。
  • 肌肉萎縮的檢查診斷
    二、體格檢查:1、注意肌肉體積和外觀:臨床上肌肉萎縮的診斷應兩側對比,即肌肉萎縮的範圍分布,程度。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有無肌束顫動。三、輔助檢查:1、全身性肌肉萎縮:考慮是全身性疾病所致應根據患者提示做相應的檢查如呼吸系統檢查。消化系統檢查。血和尿糖檢查,自身免疫系統檢查等、惡性腫瘤導致的肌肉萎縮常有肌電圖異常。2、神經源性肌萎縮根據萎縮範圍和分布確定檢查,一般肌電圖。相應部位的CT或MRI,腰穿檢查,神經肌肉活檢等。
  • 精彩回顧與回放|全國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規範化線上巡講第四講順利...
    ,共同開展的《全國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規範化》線上巡講(基石藥業承辦)第四講於2020年12月23日成功召開。 會議在王堅教授的開場致辭中拉開序幕,王教授回顧了過去全國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規範化線上巡講前三講的內容,此次是該課程的最後一講,本講就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中的疑難問題進行了匯報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