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間質瘤診療中的陷阱與困境

2021-01-09 騰訊網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推薦理由

胃腸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應用推動GIST的臨床診療進入了精準醫學時代。GIST的診斷(包括術前診斷和病理診斷)、外科治療(包括外科手術、微創治療、復發轉移性GIST的外科手術)和藥物治療(包括極高危GIST輔助治療時限、術前治療的幹預時機)環環相扣,各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的陷阱和誤區,一旦誤入,除了給醫者帶來困境,更可致醫療資源浪費,甚至危及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2020年9月出版的《中華胃腸外科雜誌》發表了述評文章《智者見於未萌——論胃腸間質瘤診斷和治療決策中應努力規避的陷阱和困境》,作者從GIST診療的各個環節淺析可能存在的陷阱和誤區,以期為推進更合理的臨床決策提供參考。

內容要點

術前診斷在GIST與異位胰腺的鑑別診斷中,必須強調結合內鏡超聲(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和CT聯合診斷的重要性以及診治醫生的經驗判斷。應極力避免對發生在胃或十二指腸的無症狀異位胰腺進行手術。

胃鄰近臟器的佔位性病變可能對胃壁形成壓迫,導致內鏡觀察、尤其在胃腔充氣狀態下出現黏膜下隆起的外觀。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內鏡進行診斷極易出現誤判,從而導致不必要的盲目手術或內鏡下治療。在EUS的基礎上結合CT或MRI是大多數GIST比較合理、也是必須強調的檢查手段。

少部分腫塊型的胃癌如果未能通過活檢取得明確病理時,可能會被誤診為GIST。

作者強調,術前應綜合細緻評估內鏡、影像學、血清腫瘤標誌物及家族遺傳病史等資料,同時術中對切除標本進行仔細肉眼觀察判斷,對於存疑的標本及時送術中冰凍病理進行鑑別,以避免落於「陷阱」而致悲劇的發生。

外科手術GIST外科治療時應始終把保留臟器和保護功能放在重要位置,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手術規劃和謹慎細緻的操作。作者認為,術中胃鏡或雙鏡聯合技術對於食管胃結合部GIST局部切除後的賁門功能保護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賁門狹窄的形成;十二指腸降部GIST局部切除的消化道重建設計相當重要,應在術前進行充分考慮,術中依據情況作出合理正確的手術方式選擇以及預防措施的設置;具備一定的經肛門顯微微創外科技術和經肛全直腸繫膜切除技術是治療低位直腸GIST安全性、功能性和微創性的有力保障。

微創治療在GIST的外科手術尤其是微創手術領域有一個誤區,就是把微創作為目的而非手段,在追求小切口甚至體表無創的同時,忽視了腫瘤學及手術本身的安全性、合理性、規範性和倫理性。

GIST的內鏡治療應綜合患者病情(包括腫瘤大小、部位、大體生長方式、CT或MRI影像學的全面評估以及患者本人治療意願)和醫者技術(包括內鏡下治療的軟硬體實力、併發症的預警防範和損傷控制能力)來做個體化決策;外科醫師需與內鏡醫師精誠合作,以學科合作的態度取長補短,相互補缺,攜手開展,共同提高。

復發轉移性GIST的外科手術作者認為,對於復發轉移性GIST的外科治療問題,其核心基於3點判斷,即要不要手術、何時手術和如何手術。

手術和創傷是侵襲性纖維瘤病的誘發因素,該病往往發生於GIST手術後的數月甚至數年,易誤診為GIST的局灶復發。

極高危GIST輔助治療時限作者指出,「極高危」GIST在3年輔助治療停藥後的6~12個月內,會有較高的概率出現復發轉移,建議這部分患者可以適當延長輔助治療時限,甚至其中部分患者可採取持續用藥直至疾病進展。

術前治療的幹預時機術前治療中的外科手術幹預時機是一個需要個體化決斷、涉及多學科合作的問題。作者認為,局部進展期或臨界可切除GIST的術前治療,時限不宜過長,一旦評估達到預期可切除的標準,應果斷施以手術。

在十二指腸GIST接受甲磺酸伊馬替尼術前治療的過程中,外科醫師應以是否達到手術安全可行為標準,而不宜盲目追求腫瘤體積退縮的最大化,以免腫瘤反彈生長,甚至侵犯重要血管致破裂而錯失最佳的手術時機。

——原文:曹暉,汪明.智者見於未萌——論胃腸間質瘤診斷和治療決策中應努力規避的陷阱和困境[J].中華胃腸外科雜誌,2020,23(9):823-834. DOI: 10.3760/cma.j.cn.441530-20200508-00264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相關焦點

  • 2020版中國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在京發布
    工人日報客戶端8月22日電 8月22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承辦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2020版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發布會暨北京大學胃腸間質瘤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 這種罕見病不再小眾,「隱形殺手」胃腸間質瘤在「協和標準」下現...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下簡稱協和醫院)普外科兼胃腸外科主任陶凱雄教授認為,隨著檢出率的增加,加上華中地區患者集中武漢就醫,胃腸間質瘤早已不再小眾。胃腸間質瘤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由於它早期基本無症狀,不大產生壓迫感和出血,所以診出率較低,長期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疾病。近年來,隨著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檢出率明顯上升。
  • 汪明教授:胃腸間質瘤後線治療TKI藥物解讀
    導語:日前,NCCN指南和CSCO 指南相繼更新了胃腸間質瘤的部分。其間四線治療從無到有,後線治療的動態值得關注。 百字文摘 晚期胃腸間質瘤(GIST)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為主,現有的GIST治療藥物以伊馬替尼為代表,普遍採用ATP結合區策略,抑制酪氨酸激酶的致癌活化。
  • CSCO首次發布胃腸道間質瘤診療指南,基石藥業阿泊替尼片入選一線...
    近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了首版《CSCO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下稱《指南》)。這是CSCO針對胃腸間質瘤(GIST)推出的首部指南。此前數年,中國GIST臨床診療主要遵循由CSCO編寫的《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以下簡稱《共識》)。與《共識》相比,《指南》的推薦等級更高,更強調權威性和實用性。
  • 小胃腸間質瘤診療中國專家共識
    來源:醫世象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根據發病部位、大小、核分裂象及有無破裂等,GIST的惡性潛能從極低危至高危不等。
  • 新型TKI藥物治療胃腸間質瘤的優勢分析
    高志冬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科室主任助理 博士,碩士生導師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器官功能保護專委會 秘書長 國家衛健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外科學專家委員會 秘書長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胃腸間質瘤診療專委會
  • 什麼是胃腸間質瘤?再三忠告:飲食上,別再犯這些錯
    工作繁忙、學業繁重,人們的生活,仿佛忙到按時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飲食上的怠慢也成了現代人的毛病,而這種壞習慣實則已暗中在一步一步摧毀著胃腸道的健康。如今,胃腸道疾病問題可謂是急劇攀升。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疾病中的較為嚴重的一種,是一類起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佔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近年來,其病發率越來越高,人們對其預防、治療等方面的關注也是日漸上漲。胃腸間質瘤如何預防?飲食不健康是當代人的通病,其是胃腸道疾病出現的主要導火線。因此為預防胃腸間質瘤的出現,飲食方面的調整不可或缺。
  • 精彩回顧與回放|全國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規範化線上巡講第四講順利...
    基於提高全國病理醫生對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水平的初衷,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堅教授牽頭,聯合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業委員會病理協作組和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委員會胃腸間質瘤協作組
  • 間質瘤是癌症嗎 預防間質瘤的方法
    什麼是間質瘤?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那麼間質瘤是癌症嗎?為什麼會患上間質瘤呢,間質瘤的臨床表現有哪些?間質瘤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間質瘤是癌症嗎間質瘤它是胃腸壁上的一種腫瘤。
  • 東西方胃腸道間質瘤的比較和思考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由基因組異常驅動的消化道的間葉組織腫瘤,主要由酪氨酸激酶受體(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A)突變所致[1]。雖然GIST的總體發病率比較低,但是對於後線治療患者和罕見類型,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療,迫切需要突破困境。
  • 專家:胃腸道間質瘤無特異性症狀 計劃推出新治療指南
    中新網廣州6月3日電 (蔡敏婕)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中國每年發病人數約為2至3萬例。目前,靶向治療是不可切除或復發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周志偉近日在廣州介紹,隨著對胃腸道間質瘤疾病機制研究的深入,發現靶向治療對胃腸道間質瘤有效,這引發臨床醫生對這罕見癌種的關注。「早期來說沒有症狀,到了中晚期會有一些臨床表現,包括腹塊、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腸梗阻等。」周志偉稱,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導致誤診率高。
  • 我不是藥神:伊馬替尼拯救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故事
    潛伏水底的大白鯊——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2017版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對GIST的定義如下:GIST 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在生物學行為上可從良性至惡性,免疫組化檢測通常表達CD117 和DOG1 陽性,顯示卡哈爾細胞(Cajal cell
  •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療20年:論文越發越多,靶向藥物卻只有3種
    胃腸道間質瘤(GIST)屬於少見的間葉組織腫瘤,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 0.1%~3%。GIST可以發生於消化道任何部位,以胃和小腸最為常見。由於GIST起病隱匿,且容易被常規檢測手段忽略,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發現,對患者造成致命傷害。靶向藥物的出現改變了GIST治療現狀,而近年來臨床和基礎研究進一步改善了GIST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 反覆黑便、腹痛沒在意 女子硬是拖成了間質瘤
    女子出現解黑便、腹痛的症狀,一直沒當回事,自己買藥吃也不見好,直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到醫院一查發現竟是因為得了間質瘤。44歲的彭女士,家住鄂州,今年3月份開始出現黑便、貧血的症狀,但是他沒當回事,到了5月份開始,又開始出現腹痛、發熱,又拖了兩個月後才來醫院就診。
  • 研發| 胃腸道間質瘤(GIST)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發格局一覽
    作者 | 腙嗪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起源於 Cajal 間充質細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佔軟組織肉瘤的1/5。
  • 胃腸道間質瘤近 10 年研究總結(Surgery 綜述)
    關於大小和症狀近期有報導發現一類小胃腸道間質瘤。這些定義為直徑小於 1 cm 的腫瘤首先在日本被報導,在高達 35% 的中老年屍檢中被附帶發現。這些微小腫瘤與臨床發現的胃腸道間質瘤有同樣的 KIT 或 PDGFRA 突變。由於其發病率更高,微小間質瘤被認為是胃腸道間質瘤的前體病變。然而,目前分子改變或二次打擊是否導致腫瘤變大、惡性程度升高仍是未知的。
  • 阿泊替尼帶來高客觀緩解率 為胃腸間質瘤治療帶來新選擇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分別是GIST的一、二、三線治療藥物,但PDGFRA外顯子18突變,尤其是D842V突變的患者對現有靶向藥物不敏感,該類患者群體治療藥物匱乏。
  • 省立醫院胃腸外科聯合多學科成功完成複雜侵襲性纖維瘤切除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聰聰 通訊員 禚洪慶 王鑄 近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胃腸外科聯合胸外科、肝膽外科、整形科、麻醉科及重症醫學一科等多學科共同成功完成一例複雜多次復發的「侵襲性肌纖維瘤聯合多臟器切除+帶蒂背闊肌筋膜瓣轉移術」。
  • 這種「瘤」不是癌症,卻勝似癌症!惡毒又隱匿,發現多已是晚期
    醫生告訴張伯:這很有可能是胃腸間質瘤。胃腸長瘤,不就是胃癌、腸癌嗎?胃腸間質瘤是什麼?聽到「胃腸間質瘤」,張伯很是疑惑。其實,有此疑惑的並不只有張伯一人,這些年來,胃癌、腸癌的發病率與日俱增,但胃腸間質瘤的相關報導並不多,殊不知,這也是獨立於胃癌、腸癌且危害較大的癌種。
  • 創新應用「水刀」技術 25分鐘切除患者膀胱間質瘤
    「醫生在手術前就跟我說了,做膀胱間質瘤切除有不同的方法,考慮到後期恢復情況,最終選擇了水刀。」近日,一位女性患者因患膀胱間質瘤住進了陝西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她也成為了該院開展首例膀胱間質瘤水刀剜除術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