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間質瘤近 10 年研究總結(Surgery 綜述)

2020-12-04 丁香園

來自美國的 Valsangkar 教授等總結了近十年胃腸道間質瘤(GIST)在手術、生物標記物、基因突變和治療方面的進展,該綜述發表在 Surgery 上。

胃腸道間質瘤產生於卡哈爾間(Cajal)質細胞或共同的前體細胞,兩者均表達 III 型酪氨酸激酶受體。酪氨酸激酶受體 c-KIT(CD117)或相關的酪氨酸激酶受體的突變導致細胞生長失控和間質瘤形成。胃腸道間質瘤屬於非上皮、間葉細胞腫瘤。是最常見的腹部軟組織惡性腫瘤。

發病率和病理分型

在美國,胃腸道間質瘤年發病率估計在每百萬 3~7 人之間。歐洲、韓國和香港報導的更高些,為每百萬 15~20 人。由於發病率數據是從腫瘤登記的大數據中提取的,而其中不記錄良性腫瘤,通常假設胃腸道間質瘤的真實發病率可能更高。

胃腸道間質瘤診斷的新發病例自 1998 年以後成倍增加。這是由於其可靠的生物標誌物 c-KIT 和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 α 多肽的發現。回顧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SEER)的數據揭示了間葉細胞腫瘤中被歸類為胃腸道間質瘤的比例正逐步增加。

胃腸道間質瘤最常見於胃(50%~60%)、其次是小腸(30%~35%)、結腸和直腸(5%)、食道(<1%),以及少部分消化道外(腸繫膜,大網膜和腹膜後;<5%)。平均診斷年齡為 63 歲。未滿 20 歲的患者不到 1%。家族性症狀如 Carney 三聯徵、家族性胃腸道間質瘤症狀或胃腸道間質瘤相關的神經纖維瘤病類型,通常在 20 歲以內發現腫瘤。

儘管間葉細胞腫瘤罕見,有明確分子特性定義的間葉細胞腫瘤類型不斷增加。通常被分為胃腸道間質瘤、平滑肌瘤(良性平滑肌瘤或惡性平滑肌肉瘤)和神經鞘瘤。間葉細胞腫瘤的分類涉及消化道和周圍軟組織,現在還包括胃腸道間質瘤、炎性纖維性息肉、硬纖維瘤、滑膜肉瘤、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和透明細胞肉瘤。然而,胃腸道間質瘤仍然是影響消化道的最常見的間葉細胞腫瘤。胃腸道間質瘤為 c-KIT 和 PDGFRA 相關的間葉細胞腫瘤。

胃腸道間質瘤臨床表現、診斷和影像

在很多患者中,胃腸道間質瘤的早期表現可以是非特異性的,如模糊的腹部不適和腹脹。

高達 25% 的病人是行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的,如腎絞痛或損傷。症狀與腫瘤大小相關。由於胃腸道間質瘤發生於黏膜下且不表現出局部浸潤,其與黏膜層腫瘤相比在引起出血或梗阻症狀前能長得更大。文獻報導的平均直徑在 10~13 cm,且大於 5 cm 的胃腸道間質瘤更可能引起症狀。

胃腸道間質瘤最常表現出的症狀是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或類似於潰瘍的症狀。消化道出血的程度可以從隱性慢性出血導致的貧血到危及生命的黑便或嘔血。有時胃腸道間質瘤也可表現為可捫及的腫塊、腸梗阻或少數因巨大腫瘤腹腔內游離破裂的急性腹腔積血。

1. 關於大小和症狀

近期有報導發現一類小胃腸道間質瘤。這些定義為直徑小於 1 cm 的腫瘤首先在日本被報導,在高達 35% 的中老年屍檢中被附帶發現。這些微小腫瘤與臨床發現的胃腸道間質瘤有同樣的 KIT 或 PDGFRA 突變。由於其發病率更高,微小間質瘤被認為是胃腸道間質瘤的前體病變。然而,目前分子改變或二次打擊是否導致腫瘤變大、惡性程度升高仍是未知的。現在微小胃腸道間質瘤是否需要影像學隨訪或預防性切除的標準仍有待確定。

2. 腫瘤部位

腫瘤解剖部位也與腫瘤病理學和預後變化相關。食管和胃間質瘤與小腸間質瘤相比,在被發現時大小通常較小且平均有絲分裂數更小。他們通常也有更好的總生存率。然而,小腸間質瘤也許對伊馬替尼反應更好。

大多數胃腸道間質瘤在腹腔內。先前的研究證明,在發現時,有 50% 的患者已經有轉移。肝臟是最常見的轉移部位,但很少侵犯區域淋巴結或腹腔外器官。切除標本的病理淋巴結受累通常被認為是種植性轉移而不是真的淋巴結播散。行切除手術的原發性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總復發風險約為 30%。無復發生存率在 R0 和 R1 切除間無差異。中位復發時間為 12~16 個月。80
% 的復發出現在術後兩年內。然而,術中腫瘤破裂或腹腔內出血顯著降低了無瘤生存時間。

3. 影像學診斷效果

診斷的主要形式通常是 CT,磁共振也可以使用。胃腸道間質瘤於黏膜下層內生性生長,使其與其他上皮性腫瘤相比,在影像學上更難分辨大小和程度。如前所述,胃腸道間質瘤可被高解析度三期 CT 視為常發生於胃或小腸的富血供、不規則的異型性腫塊。同其他前腸腫瘤一樣,三期 CT(口服和靜脈造影,動脈和靜脈期)可以更好的了解這些腫瘤血管的性質和程度。由於大部分轉移在腹腔內,腹部 CT 掃描足以捕捉大部分的轉移性病灶。由於在黏膜下生長,直視下上消化道內鏡具有挑戰性且無法準確定位活檢標本。

造影后,如果高度懷疑是間葉細胞腫瘤且可以切除,術前活檢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然而,在明顯轉移的病例或手術切除邊緣,組織活檢是定位特定突變和系統分子治療的關鍵。在許多醫療中心,超聲內鏡活檢比經皮 CT 引導活檢更多。對於組織活檢,也可以考慮腹腔鏡檢查。獲得的組織可以用於免疫組化和有絲分裂計數分析。細針穿刺也可以用於細胞學和組織學檢查。後續免疫組化染色可用 KIT、PDGFRA、CDKN2A、PI3K 和 DOG1 標記。

4. 影像學檢查用於療效評定

用於評估胃腸道間質瘤分期和療效的最常用的兩種影像學檢查為對比增強 CT 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PET 可用於最初的評估和疾病進展趨勢分析。標準化攝取值(SUV)和最大 SUV 使 PET 掃描能夠定量腫瘤隨時間代謝的趨勢,而且可以同時比較同一腫瘤兩個不同部位。胃腸道間質瘤對伊馬替尼的反應最早可以在治療 1 周后在 PET 掃描上看到。

由於代謝反應先於解剖反應。具體而言,PET 掃描可以先於常規三期 CT 腹部和盆腔掃描幾個月發現系統性分子治療的反應。以往研究顯示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經伊馬替尼治療後代謝減少超過 25%。另外,腫瘤表現出最大 SUV 減小 25% 以內被認為是有局部代謝改變。PET 掃描可以補充 CT 掃描模糊之處。

例如,肝轉移灶在 CT 掃描呈現等密度而在疾病評估時被遺漏,PET 掃描則能看到。雖然 PET 在這方面的作用仍然是前瞻性檢驗,它在提供腫瘤功能相關信息方面也有幫助。另一種 PET 掃描可能有幫助的情況是在新輔助化療中對早期反應的評估(通過代謝活動降低證明),可能會改行手術而不是繼續系統性分子治療。

酪氨酸激酶受體突變和胃腸道間質瘤發病機理

胃腸道間質瘤發病機理主要為兩個突變:KIT 基因(及其相關酪氨酸激酶 KIT 受體的過表達)和 PDGFRA 基因。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有 80-85% 表現為 KIT 或 PDGFRA 突變陽性。後者是跨膜酪氨酸激酶受體,被認為傳導下遊多種信號通路包括 PI3K/AKT/mTOR 和 MAPK/STAT3 最終導致細胞增殖、血管生成和抗凋亡。所有這些途徑被認為在胃腸道間質瘤發生發展中起關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KIT 和 PDGFRA 的突變是相互獨立的,患者不會同時陽性。

C-KIT 突變通常發現於外顯子 9、11、13 或 17。胃腸道間質瘤的細胞形態包括紡錘形為主(70%)和上皮樣外觀(20%)。KIT 陽性的胃腸道間質瘤通常表現為梭型細胞形態,而 KIT 陰性的胃腸道間質瘤有 PDGFRA 突變可以是上皮樣或混合型。家族性胃腸道間質瘤最常見的是 c-KIT 外顯子 11 突變。

基因晶片分析得到了更多的胃腸道間質瘤標記,最顯著的是 DOG1、FLJ10261 基因,其廣泛表達於所有突變類型的胃腸道間質瘤中。在免疫細胞化學中,DOG1 與鈣離子門控蛋白 anoctinin-1 的表達有關。其在 97% 的胃腸道間質瘤中為陽性,與 c-KIT 一起在檢測胃腸道間質瘤的敏感性可達 100%。

DOG1 突變的意義和臨床應用包括:DOG1 抗體比 KIT 抗體更敏感,尤其是在檢測胃間質瘤和 PDGFRA 突變的間質瘤。DOG1 免疫反應未見於其他間葉細胞腫瘤,使其對胃腸道間質瘤高度特異。這些數據使得許多醫療中心將 DOG1 作為診斷胃腸道間質瘤的關鍵生物標誌物。在廣泛使用 DOG1 作為診斷前應確定其在其他肉瘤中的免疫反應。

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

1. 局限性病灶手術切除

在發現 c-KIT 和 PDGFRA 突變以前,手術切除是唯一可能治癒胃腸道間質瘤的方式。不到一半的患者因轉移灶的存在,僅行原發灶切除。回顧分析 200 例手術切除病例,DeMatteo 等大仙 46% 的患者僅有原發病灶,47% 有轉移,7% 表現為局部復發。僅有 33% 病人行 R0 切除。當原發腫瘤被切除後,腫瘤大小是一個影響預後的因素。此外,對於原發灶行 R0 切除的無轉移病人,局部復發率為 35%,復發轉到肝的有 44%,總體而言,5 年生存率僅為 54%。

2. 過去腹腔鏡手術治療胃間質瘤僅行楔形切除

這項技術從腫瘤學角度是安全可行的。更先進的腹腔鏡技術一直在發展。近期一項研究比較了 78 例病人行腹腔鏡胃楔形切除,胃大部切除術和腹腔鏡內鏡聯合手術(LECS)。在雙鏡聯合手術中,內鏡用於剝離胃腔內腫瘤黏膜。在此研究中,所有術式均行腫瘤充分切除,對於小於 5 cm 的胃間質瘤行腹腔鏡楔形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3.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用於治療胃腸道間質瘤

在伊馬替尼問世之前,人們認為胃腸道間質瘤是耐藥的,因為非靶向的傳統化療藥物是無效的。1999 年首次報導胃腸道間質瘤表達 KIT 之後情況有所改變。此後不久,諾華公司推出了甲磺酸伊馬替尼用於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伊馬替尼能夠抑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過程中 Bcr-Abl 激酶。由於 KIT 和 Bcr-Abl 信號之間的相似性而有了伊馬替尼用於胃腸道間質瘤晚期病人的 1 期臨床試驗並產生了效果。

4. 伊馬替尼用於治療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

伊馬替尼已經在小型 1 期 2 期臨床試驗和至少兩個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 3 期試驗中被證明對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有效。需要注意的是,伊馬替尼是細胞色素 P450 系統抑制劑。因此,伊馬替尼能和許多藥物相互作用,包括華法林。此外,有些藥物可能影響伊馬替尼的代謝,可能導致臨床效果降低。這類藥物包括苯妥英鈉、利福平和金絲桃草。

治療要點總結 

1.腫瘤大體切緣陰性(無論 R0/R1)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最有機會長期生存。

2.腹腔鏡切除術和腹腔鏡內鏡聯合手術併發症發生率與開腹手術相當。

3.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

a. 一線治療藥為伊馬替尼 400 或 800 毫克每天;b.KIT 外顯子 9 突變陽性患者可用伊馬替尼起始劑量 800 毫克每天;c. 用藥中斷會導致生存期減少,伊馬替尼應持續應用至疾病進展或手術切除。

4.胃腸道間質瘤輔助化療 

a. 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行 R0 或 R1 切除後應用伊馬替尼能提高生存時間;b. 突變分析顯示外顯子 11 缺失的患者預後最好。

5.胃腸道間質瘤耐藥 

a. 二線治療藥:舒尼替尼,一種多靶點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在野生型胃腸道間質瘤及 KIT 外顯子 9 突變病人中預後最好;b. 三線治療藥:瑞格菲尼 160 毫克每天用於二線治療藥如舒尼替尼治療腫瘤進展的患者。

6.新輔助治療用於有切除可能的胃腸道間質瘤 

a. 術前應用伊馬替尼 8-10 周能增加手術切除可能性及長期生存時間。

胃腸道間質瘤的分子鑑別顯著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雖然手術治療是目前唯一潛在的治癒方法,在過去十年中,持續應用伊馬替尼和舒尼替尼已顯著降低本病死亡率並延長患者生存期。

轉移灶的完整切除也提高了長期生存的可能性。突變表型鑑定持續提高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預後。同時,更加深入的大型前瞻性隨機試驗也在開展,以確定這種疾病更好的個體化治療方法。


相關焦點

  • 間質瘤是癌症嗎 預防間質瘤的方法
    什麼是間質瘤?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那麼間質瘤是癌症嗎?為什麼會患上間質瘤呢,間質瘤的臨床表現有哪些?間質瘤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間質瘤是癌症嗎間質瘤它是胃腸壁上的一種腫瘤。
  • 關於胃腸道間質瘤,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腫瘤,最常見的部位為胃和小腸。研究表明,GIST起源於卡哈爾氏(Cajal)間質細胞,卡哈爾氏(Cajal)間質細胞與食物消化過程中的腸道運動相關。
  • 胃腸道間質瘤(GIST)靶向新藥!
    胃腸道間質瘤(GIST)靶向新藥!avapritinib將於9月在歐盟獲批,已提交中國上市申請!來源:麻省醫療國際在中國,每年約有 2~3 萬患者被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GIST 是一種罕見腫瘤,約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的 0.1%~3%,以胃和小腸最為常見。
  • 專家:胃腸道間質瘤無特異性症狀 計劃推出新治療指南
    中新網廣州6月3日電 (蔡敏婕)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中國每年發病人數約為2至3萬例。目前,靶向治療是不可切除或復發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周志偉近日在廣州介紹,隨著對胃腸道間質瘤疾病機制研究的深入,發現靶向治療對胃腸道間質瘤有效,這引發臨床醫生對這罕見癌種的關注。「早期來說沒有症狀,到了中晚期會有一些臨床表現,包括腹塊、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腸梗阻等。」周志偉稱,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導致誤診率高。
  •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胃腸道間質瘤貧困患者免費治
    任勇  本報訊(記者任勇)由中華慈善總會管理實施的「尋找『一千零一個』新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和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援助項目,昨日在津正式啟動。本市這兩種腫瘤的農村貧困和城鎮低保患者,無社會醫保、公費醫療和商業醫保患者,均有望得到免費藥物治療。
  • 研發| 胃腸道間質瘤(GIST)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發格局一覽
    作者 | 腙嗪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起源於 Cajal 間充質細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佔軟組織肉瘤的1/5。
  • CSCO首次發布胃腸道間質瘤診療指南,基石藥業阿泊替尼片入選一線...
    近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了首版《CSCO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下稱《指南》)。這是CSCO針對胃腸間質瘤(GIST)推出的首部指南。此前數年,中國GIST臨床診療主要遵循由CSCO編寫的《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以下簡稱《共識》)。與《共識》相比,《指南》的推薦等級更高,更強調權威性和實用性。
  • 東西方胃腸道間質瘤的比較和思考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由基因組異常驅動的消化道的間葉組織腫瘤,主要由酪氨酸激酶受體(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A)突變所致[1]。雖然GIST的總體發病率比較低,但是對於後線治療患者和罕見類型,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療,迫切需要突破困境。
  • 我不是藥神:伊馬替尼拯救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故事
    伊馬替尼在血液科的豐功偉績不必多說,但請注意,伊馬替尼並不是血液科的專利,它同樣是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特效藥。本期,就讓Frank蹭著電影的熱度,帶你看電影,長知識,說說伊馬替尼拯救GIST的故事,揭開GIST的神秘面紗。
  • 首款胃腸道間質瘤精準療法被「放行」
    2019年10月1日,在Cancer Discovery上發表的一項正在進行的1期試驗數據表明,fisogatinib單藥在用於具有多次治療史的晚期HCC患者中表現出臨床療效和良好的耐受性。CS1001是一款由基石藥業開發的針對多個癌種的在研抗PD-L1單克隆抗體。
  • 胃腸道間質瘤靶向藥阿泊替尼療效積極 上市申請獲優先審評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正在舉行的2020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期間,港股上市公司基石藥業公布抗腫瘤藥物阿泊替尼片(Avapritinib)中國I/II期橋接研究結果,在攜帶PDGFRA D842V突變的患者中,該藥初步顯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
  •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療20年:論文越發越多,靶向藥物卻只有3種
    胃腸道間質瘤(GIST)屬於少見的間葉組織腫瘤,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 0.1%~3%。GIST可以發生於消化道任何部位,以胃和小腸最為常見。由於GIST起病隱匿,且容易被常規檢測手段忽略,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發現,對患者造成致命傷害。靶向藥物的出現改變了GIST治療現狀,而近年來臨床和基礎研究進一步改善了GIST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 胃腸道間質瘤(GIST)精準治療!強效激酶抑制劑avapritinib申請上市...
    2019年06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Blueprint Medicines是一家精準醫療公司,專注於開發新一代靶向和強效激酶藥物,用於具有特定基因特徵的疾病。近日,該公司宣布,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了靶向抗癌藥avapritinib的新藥申請(NDA)。
  • 揭示SDH缺陷型胃腸道間質瘤產生機制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種軟組織癌(肉瘤)。大多數GIST病例是基因突變引起的。人們可以利用藥物高效地靶向這些發生突變的基因來抑制它們編碼的促進癌症產生的酶的活性。
  • 小胃腸間質瘤診療中國專家共識
    來源:醫世象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根據發病部位、大小、核分裂象及有無破裂等,GIST的惡性潛能從極低危至高危不等。
  • 揭示SDH缺陷型胃腸道間質瘤產生機制
    2019年10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種軟組織癌(肉瘤)。大多數GIST病例是基因突變引起的。人們可以利用藥物高效地靶向這些發生突變的基因來抑制它們編碼的促進癌症產生的酶的活性。
  • 1 型神經纖維瘤病相關腫瘤的診療進展(綜述)
    與NF1相關的腫瘤常見的包括:視覺通路的神經膠質瘤、膠質母細胞瘤、惡性周圍神經鞘瘤、胃腸道間質瘤、乳腺癌、白血病、嗜鉻細胞瘤、十二指腸類癌瘤和橫紋肌肉瘤(表)。表1.  胃腸道間質瘤胃腸道間質瘤源自間充質細胞,可見於胃腸道任何部位。
  • 波瀾壯闊20年!從「廣泛抑制」到「一招制敵」,中國胃腸道間質瘤...
    8月4日,中國晚期胃腸道間質瘤(GIST)成人患者迎來好消息。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授予瑞派替尼(Ripretinib,DCC-2618)新藥上市申請優先審評資格。
  • 什麼是胃腸間質瘤?再三忠告:飲食上,別再犯這些錯
    工作繁忙、學業繁重,人們的生活,仿佛忙到按時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飲食上的怠慢也成了現代人的毛病,而這種壞習慣實則已暗中在一步一步摧毀著胃腸道的健康。如今,胃腸道疾病問題可謂是急劇攀升。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疾病中的較為嚴重的一種,是一類起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佔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近年來,其病發率越來越高,人們對其預防、治療等方面的關注也是日漸上漲。胃腸間質瘤如何預防?飲食不健康是當代人的通病,其是胃腸道疾病出現的主要導火線。因此為預防胃腸間質瘤的出現,飲食方面的調整不可或缺。
  • 2020版中國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在京發布
    工人日報客戶端8月22日電 8月22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承辦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2020版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發布會暨北京大學胃腸間質瘤高峰論壇」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