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伊馬替尼拯救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故事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Frank 周毅駿  醫脈通腫瘤科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徐崢的新作「我不是藥神」可謂是國產片的佳作,點映期間就好評如潮,此處為他的電影默默打call。這本影片讓人們了解了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CML)這一類人群,劇中治療CML的神藥「格列寧」,其實就是臨床被廣泛應用的伊馬替尼(商品名:格列衛)。


伊馬替尼在血液科的豐功偉績不必多說,但請注意,伊馬替尼並不是血液科的專利,它同樣是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特效藥。本期,就讓Frank蹭著電影的熱度,帶你看電影,長知識,說說伊馬替尼拯救GIST的故事,揭開GIST的神秘面紗。


潛伏水底的大白鯊——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


2017版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對GIST的定義如下:GIST 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在生物學行為上可從良性至惡性,免疫組化檢測通常表達CD117 和DOG1 陽性,顯示卡哈爾細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數病例具有c-kit 或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α多肽(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活化突變。


針對定義的關鍵詞,作如下解讀:


(1) 什麼是間葉源性腫瘤?


胃腸道間葉細胞又稱間充質細胞,源於中胚層,廣泛存在於胃腸道管壁的各層組織中,包括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及其繫膜。間葉源性的腫瘤有良惡性之分,惡性的間葉源性腫瘤,又稱為肉瘤。它不同於我們平時熟知的癌,癌在病理學上的定義為,起源於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


(2) 什麼是Cajal細胞?


Cajal細胞呈網狀結構分布於胃腸道的肌層之間,是胃腸道慢波活動(基本電節律)的起搏點,調節內臟的運動,參與胃腸道腫瘤的發病機制。該細胞是胃腸道中惟一表達c-Kit和CD34的細胞,而胃腸道間質瘤也同時表達上述表型,因此,GIST的細胞起源考慮起源於Cajal細胞。


(3) 免疫組化是診斷GIST的重要標準


KIT(CD117)是c-kit基因的產物,在GIST中表達率約為85%。CD117除在CD34陽性GIST中表達外,在一些CD34陰性GIST中也有表達,而在真正的平滑肌瘤和神經鞘瘤的胃腸道及外周均不表達,因此CD117的表達也可以將GIST同真正的平滑肌瘤和神經鞘瘤分開。


DOG1的功能是為鈣離子激活的離子通道,在形成胃腸道基本電節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獻報導DOG1在GIST中的表達率可達90%~95%,且表達不依賴於KIT或PDGFRA基因的突變狀態。不同的DOG1抗體將在整個胃腸道的Cajal細胞一致染色,幫助圍繞腸神經叢的神經節細胞延伸的眾多薄胞質突起顯影,它們還染色增生的Cajal 細胞。與此相反,在其他正常的間充質細胞中未檢測到 DOG1的表達。因此,有助於鑑別GIST。


(4) c-kit 或PDGFRA突變是伊馬替尼治療GIST的理論基礎


GIST發生的中心事件是 C-kit和 PDGFRa獲得功能性突變,所以基因檢測是診斷GIST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靶向藥物伊馬替尼治療GIST的理論依據。大部分患者往往存在c-kit 或PDGFRA突變。


c-kit是一種跨膜生長因子,屬於酪氨酸激酶受體TKR家族的成員,通過誘導細胞外區的分子構象發生變化激活下遊的信號傳導通路,最終導致基因突變,包括缺失、插入、錯義、點突變等,最終引起細胞的癌變。


PDGFRA基因定位與c-Kit極為相近,同屬Ⅲ型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當PDGFRα與配體PDGF結合後可激發酪氨酸殘基磷酸化,從而調節細胞的生長、增殖、黏附、轉移、分化和凋亡,最終引起細胞的癌變。


伊馬替尼(imatinib)作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抑制其酪氨酸激酶活性,使酪氨酸殘基不能磷酸化,從而抑制其細胞信號傳導途徑,進一步抑制c-kit和PDGFRA,使其一躍成為了治療GIST的特效藥物。

 

爭做臨床的夏洛克——GIST的診斷


(1) 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


GIST在臨床表現上缺乏特異性,症狀與腫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長方式有關,最常見的症狀是腹部隱痛不適,50%-70%的患者腹部可觸及包塊,浸潤到消化腔道內表現為潰瘍或出血,大約1/3的患者可出現胃腸道出血。


早期發現,對後期診療至關重要。GIST好發於40歲以上中老年患者,發生率與性別無關。原發於胃壁者佔絕大多數(約60-70%),小腸次之(約20%-30%)。



(2) 如虎添翼——「雙鏡組合」胃鏡+超聲內鏡診斷黏膜下隆起病變


胃鏡是重要的篩查手段,因為GIST是潛伏在黏膜下的大白鯊,內鏡下只是單純表現為黏膜下隆起,此時,需要結合患者特點,重點排除黏膜下腫瘤(submucosal tumor,SMT),而GIST屬於SMT中發病率最高的類型,內鏡下特徵性病變主要包括:①伴有橋樣皺襞形成的黏膜隆起型病變;②伴有頂端小凹陷(delle);③頂端伴有潰瘍形成。


近年來興起的超聲內鏡,猶如為胃鏡裝上了透視眼,是診斷SMT最重要手段,可仔細觀察黏膜下病變,測量大小,甚至在超聲導引下穿刺活檢,明確診斷。

 


同時,腹部增強CT對了解患者胃外及腹腔情況,了解是否有遠處轉移,至關重要。



(3) 金標準——「雙子星」病理+免疫組化


組織學上,依據瘤細胞的形態可將GIST 分為3 大類:梭形細胞型(70%)、上皮樣細胞型(20%)及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混合型(10%)。

 


前面提及的CD117、DOG1免疫組化標記是GIST重要的診斷依據。關於病理診斷思路,指南給出了如下流程,由此可見「雙子星」的重要地位。

 


(4) 錦上添花——基因檢測


因基因檢測費用相對昂貴,而大部分GIST患者都存在c-kit 或PDGFRA突變,因此伊馬替尼是其治療的特效藥物。然而對下列患者,指南推薦其行基因檢測:

 


雙管齊下——手術治療+術後危險程度評估至關重要


外科手術治療是GIST的唯一根治手段,也是無轉移病灶時的標準首選治療。手術原則為要求完整切除、保證切緣陰性和避免腫瘤破裂溢出,其中腫瘤是否完全切除是獨立的預後指標,GIST以血行轉移為主,淋巴轉移<5%,不需要常規進行淋巴清掃。對於無法切除或轉移病灶,靶向治療為一線治療。指南推薦的具體治療流程如下:

 


內鏡下治療尚存爭議,由於多數GIST起源於固有肌層,生長方式多種多樣,瘤體與周圍肌層組織界限並不十分清晰,內鏡下不易根治性切除,且操作併發症的發生率高(主要為出血、穿孔、瘤細胞種植等),目前尚缺乏內鏡下切除GIST 的中長期安全性的對比研究,故不作為常規推薦。


原發GIST 切除術後建議常規進行危險度分級,指南給出了如下推薦意見:

 


從危險度分級來看,腫瘤大小及核分裂率是評估GIST的惡性風險的重要依據,也是預測患者遠期預後的重要依據。

 

黑暗中的曙光——伊馬替尼是GIST患者的特效救星


(1) 伊馬替尼是GIST術後中高危患者的優選輔助治療藥物


針對有條件進行手術且術後病理提示為中高危的患者,指南推薦伊馬替尼為首選治療治療藥物,具體推薦意見如下:



(2) 伊馬替尼是轉移復發/不可切除GIST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


在伊馬替尼沒有問世之前,晚期GIST患者中位生存時間只有19個月,對常規放化療基本無效。而伊馬替尼的問世,徹底打破這一僵局,改寫了指南。對於轉移復發/不可切除GIST,指南推薦意見如下,靶向治療貫穿始終,伊馬替尼成為了不可替代的一線治療藥物。


B2222試驗結果提示:伊馬替尼可將晚期GIST患者中位總生存時間提高到57個月。


因此,伊馬替尼在GIST的治療中,特別是針對轉移復發/不可切除GIST患者,是黑暗中的一束曙光,它徹底改變了GIST的常規診療模式,它是開啟靶向治療模式的先驅。中國意見共識針對伊馬替尼的具體用法,推薦如下:



綜上所述,GIST是一條潛伏在水底的大白鯊,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臨床缺乏特異性表現,胃鏡及超聲內鏡的雙鏡組合有助於診斷黏膜下腫瘤,腹部增強CT是評估胃外及腹腔臟器轉移情況的重要手段。手術治療是GIST的優選一線治療,術後危險度的評級至關重要。伊馬替尼的問世,徹底打破GIST治療僵局,一躍成為GIST術後中高危患者的優選輔助治療藥物,同樣也是轉移復發/不可切除GIST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


參考文獻:

[1]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 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2017年版)[J]. 中國循證指南共識, 2018, 4(1):31-43.

[2]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病理專家組.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病理共識意見[J]. 中華病理學雜誌, 2007, 36(10):704-707.

[3] Von Mehren, M., et al. Follow-up results after 9 years of the ongoing, phase II B2222 trial of imatinib mesylat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or unresectable KI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1, 29(15): 10016-10016.

[4] 鬱雷, 梁小波. 胃腸道間質瘤診治指南解讀[J].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 2015(1):8-1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研發| 胃腸道間質瘤(GIST)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發格局一覽
    作者 | 腙嗪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起源於 Cajal 間充質細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佔軟組織肉瘤的1/5。
  • 胃腸道間質瘤近 10 年研究總結(Surgery 綜述)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用於治療胃腸道間質瘤在伊馬替尼問世之前,人們認為胃腸道間質瘤是耐藥的,因為非靶向的傳統化療藥物是無效的。1999 年首次報導胃腸道間質瘤表達 KIT 之後情況有所改變。此後不久,諾華公司推出了甲磺酸伊馬替尼用於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伊馬替尼能夠抑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過程中 Bcr-Abl 激酶。
  •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GIST)新藥!再鼎醫藥瑞普替尼(ripretinib)被國家...
    2020年08月05日訊 /生物谷BIOON/ --再鼎醫藥(Zai Lab)近日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已授予KIT/PDGFRα激酶抑制劑瑞普替尼(ripretinib)的新藥上市申請優先審評資格,該藥用於治療已接受過包括伊馬替尼在內的3種或更多種激酶抑制劑治療的晚期胃腸道間質瘤(GIST
  • 間質瘤是癌症嗎 預防間質瘤的方法
    什麼是間質瘤?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那麼間質瘤是癌症嗎?為什麼會患上間質瘤呢,間質瘤的臨床表現有哪些?間質瘤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間質瘤是癌症嗎間質瘤它是胃腸壁上的一種腫瘤。
  • 胃腸道間質瘤(GIST)精準醫療新時代!Ayvakyt(阿泊替尼)歐盟獲批,在...
    近日,Blueprint Medicines公司宣布,歐盟委員會(EC)已授予靶向抗癌藥Ayvakyt(avapritinib,阿泊替尼)有條件營銷授權,作為一種單藥療法,用於治療攜帶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α(PDGFRA)基因D842V突變的不可切除性或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GIST)成人患者。
  • CSCO首次發布胃腸道間質瘤診療指南,基石藥業阿泊替尼片入選一線...
    近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了首版《CSCO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下稱《指南》)。這是CSCO針對胃腸間質瘤(GIST)推出的首部指南。此前數年,中國GIST臨床診療主要遵循由CSCO編寫的《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以下簡稱《共識》)。與《共識》相比,《指南》的推薦等級更高,更強調權威性和實用性。
  • 胃腸道間質瘤靶向藥阿泊替尼療效積極 上市申請獲優先審評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正在舉行的2020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期間,港股上市公司基石藥業公布抗腫瘤藥物阿泊替尼片(Avapritinib)中國I/II期橋接研究結果,在攜帶PDGFRA D842V突變的患者中,該藥初步顯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
  • 東西方胃腸道間質瘤的比較和思考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由基因組異常驅動的消化道的間葉組織腫瘤,主要由酪氨酸激酶受體(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A)突變所致[1]。雖然GIST的總體發病率比較低,但是對於後線治療患者和罕見類型,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療,迫切需要突破困境。
  • 伊馬替尼治療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1例並文獻複習
    術後剖視腫瘤可見瘤內明顯出血壞死病灶,為靶向治療後改變,術後病理診斷為梭形細胞腫瘤,但瘤細胞的密度明顯降低,殘留的腫瘤組織多集中於血管周圍,腫瘤的間質疏鬆,呈黏液樣或水腫樣,或伴有玻璃樣變性,腫瘤的大部分區域發生退變、壞死,並伴有大片出血(圖1B、C)。符合DFSP經伊馬替尼治療後改變。 術後7d痊癒出院,並繼續口服伊馬替尼治療,隨訪至今患者無瘤生存,口服伊馬替尼無明顯不良反應。
  • 從「廣泛抑制」到「一招制敵」,中國胃腸道間質瘤...
    8月4日,中國晚期胃腸道間質瘤(GIST)成人患者迎來好消息。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授予瑞派替尼(Ripretinib,DCC-2618)新藥上市申請優先審評資格。
  • 胃腸道間質瘤(GIST)精準治療!強效激酶抑制劑avapritinib申請上市...
    該藥是一種強效、高選擇性KIT和PDGFRA抑制劑,此次NDA尋求批准avapritinib:(1)用於治療攜帶PDGFRA基因18號外顯子突變的胃腸道間質瘤(GIST),而不論之前接受的療法如何;(2)用於治療四線GIST患者。目前,這2類患者群體均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
  •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療20年:論文越發越多,靶向藥物卻只有3種
    胃腸道間質瘤(GIST)屬於少見的間葉組織腫瘤,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 0.1%~3%。GIST可以發生於消化道任何部位,以胃和小腸最為常見。由於GIST起病隱匿,且容易被常規檢測手段忽略,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發現,對患者造成致命傷害。靶向藥物的出現改變了GIST治療現狀,而近年來臨床和基礎研究進一步改善了GIST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 專家:胃腸道間質瘤無特異性症狀 計劃推出新治療指南
    中新網廣州6月3日電 (蔡敏婕)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中國每年發病人數約為2至3萬例。目前,靶向治療是不可切除或復發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周志偉近日在廣州介紹,隨著對胃腸道間質瘤疾病機制研究的深入,發現靶向治療對胃腸道間質瘤有效,這引發臨床醫生對這罕見癌種的關注。「早期來說沒有症狀,到了中晚期會有一些臨床表現,包括腹塊、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腸梗阻等。」周志偉稱,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導致誤診率高。
  • 阿泊替尼帶來高客觀緩解率 為胃腸間質瘤治療帶來新選擇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伊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分別是GIST的一、二、三線治療藥物,但PDGFRA外顯子18突變,尤其是D842V突變的患者對現有靶向藥物不敏感,該類患者群體治療藥物匱乏。
  • 汪明教授:胃腸間質瘤後線治療TKI藥物解讀
    百字文摘 晚期胃腸間質瘤(GIST)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為主,現有的GIST治療藥物以伊馬替尼為代表,普遍採用ATP結合區策略,抑制酪氨酸激酶的致癌活化。
  • 新型TKI藥物治療胃腸間質瘤的優勢分析
    副秘書長 中國醫師協會微創外科醫師青年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 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青年委員會 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委會 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外科學組
  • 胃腸道間質瘤(GIST)靶向新藥!
    胃腸道間質瘤(GIST)靶向新藥!avapritinib將於9月在歐盟獲批,已提交中國上市申請!來源:麻省醫療國際在中國,每年約有 2~3 萬患者被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GIST 是一種罕見腫瘤,約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的 0.1%~3%,以胃和小腸最為常見。
  • Pubmed GIST文獻月評第四十六期(Oct 2020)
    【摘要】:胃腸間質瘤(GIST)起源於胃腸道肌間神經叢中的Cajal間質細胞(ICCs)。對於我這麼一個臨床醫生而言,點評該文章是一個很艱難的事。我就談談我讀完文章後一點粗淺的認識吧。第一,伊馬替尼治療GIST取得巨大成功以後,目前各方研究的重點都放在了伊馬替尼耐藥機制和耐藥後藥物的研發。現有的另外四種治療GIST的藥物仍把重點放在了KIT和PDGFRA上,針對了相同基因不同位點的繼發性突變進行研究。
  • 《我不是藥神》引熱議,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到底是個啥?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電影《我不是藥神》正在熱映,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圍繞著一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TKI治療很有效  目前國內採用最廣泛的一線治療方案,就是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其一代藥物就是影片中提及的救命藥伊馬替尼,二代藥物有尼洛替尼、達沙替尼。目前應用TKI治療的患者,90%可長期存活,並且其服用方便,副作用較小,一般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