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6月3日電 (蔡敏婕)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中國每年發病人數約為2至3萬例。目前,靶向治療是不可切除或復發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周志偉近日在廣州介紹,隨著對胃腸道間質瘤疾病機制研究的深入,發現靶向治療對胃腸道間質瘤有效,這引發臨床醫生對這罕見癌種的關注。
「早期來說沒有症狀,到了中晚期會有一些臨床表現,包括腹塊、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腸梗阻等。」周志偉稱,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導致誤診率高。
「在病情比較早期或者在腫瘤小於2至3公分的情況下,是可以被治癒的;即便腫瘤大到5公分以上,到了疾病的中期,通過手術和術後靶向藥物的輔助治療,大部分患者也能被治癒;只有它轉移到遠處,發展為晚期的時候,治療效果難預料。」周志偉說。
對於局限性可切除的胃腸道間質瘤,手術切除是首選治療方法,而復發轉移性的胃腸道間質瘤則以分子靶向治療為主。
目前,靶向治療是不可切除或復發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隨著治療時間延長患者會逐漸出現腫瘤耐藥情況。
中山大學腫瘤醫院胃外科副主任醫師邱海波表示,目前胃腸道間質瘤領域治療的難點是基因繼發突變導致的耐藥問題。今年5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批准瑞普替尼新藥上市申請,瑞普替尼成為胃腸道間質瘤領域首個獲批的四線治療藥物。
此外,隨著近年來胃腸道間質瘤在診斷、治療及研究領域取得快速進展,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已經對一些關鍵內容進行討論,計劃在今年6月推出《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指南(2020年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