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顧與回放|全國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規範化線上巡講第四講順利...

2021-01-09 騰訊網

基於提高全國病理醫生對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水平的初衷,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堅教授牽頭,聯合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業委員會病理協作組和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理專業委員會胃腸間質瘤協作組,共同開展的《全國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規範化》線上巡講(基石藥業承辦)第四講於2020年12月23日成功召開。直播歷時1小時30分鐘,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千餘名病理同仁在線參與、互動學習、共同討論。

會議特邀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王堅教授擔任主持、安徽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孟剛教授做專題報告、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陳鷺姍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沈豔瑩教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梅開勇教授擔任病例分享講師。

會議在王堅教授的開場致辭中拉開序幕,王教授回顧了過去全國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規範化線上巡講前三講的內容,此次是該課程的最後一講,本講就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中的疑難問題進行了匯報和分享。兩位胃腸間質瘤病理診斷方面的權威專家孟剛教授和梅開勇教授以及兩位青年才俊陳鷺姍教授和沈豔瑩教授帶來臨床罕見GIST理論知識和病例的分享和討論,以此促進GIST病理診斷的學習和交流,為更多特殊、疑難病例的精準診斷賦能。

王堅教授做開場致辭

在王堅教授的介紹後由孟剛教授就《野生型GIST病理診斷有關問題探討》做專題報告:

孟剛教授做《野生型GIST病理診斷有關問題探討》專題報告

孟剛教授就野生型GIST病理診斷內容進行了回顧,報告從野生型GIST的定義、診斷標準、存在問題、類似病變及鑑別診斷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孟剛教授詳細講解了野生型GIST的定義,根據野生型GIST的分類從SDH有無缺陷的視角分析了SDH缺陷型野生型GIST、非SDH缺陷型野生型GIST等內容,並詳細講述了SDH缺陷型GIST的臨床病理特點,針對非SDH缺陷型野生型GIST根據基因突變介紹了BRAF突變野生型GIST、NF1突變野生型GIST,KRA S突變野生型GIST病理特徵等內容。報告詳實,內容豐富,加深了大家對野生型GIST的了解和認知,為在線同仁提供了GIST豐富的診斷信息。

在接下來的案例分享環節,第一位分享者是陳鷺姍教授匯報的一例「兒童SDH缺陷型胃腸間質瘤」病例:

陳鷺姍教授分享GIST病例

該案例為兒童的SDH缺陷型胃腸間質瘤。通過對該患者的詳細診斷描述、臨床檢查、大體檢查、病理分析、以及主要的免疫組化結果、分子檢測結果,提示該患者為胃腸間質瘤,SDH缺陷型,伴SDHC胚系突變(二代測序) 。兒童GIST較為罕見,主要發生於胃,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但約45%可伴有轉移(LN、腹膜、肝),病理形態學多為上皮樣型或上皮樣-梭形細胞混合型,85%不伴有KIT或PDGFRA突變,腫瘤臨床表現為惰性。

目前臨床上對於小兒GIST的最佳治療方案是腫瘤完整切除並無假性囊腫破裂。未來對於野生型GIST的治療仍需進一步的探索,根據腫瘤不同的突變類型行個體化治療或者利用新一代的測序技術發現新的分子靶點亦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治療方式。

第二位分享者是沈豔瑩教授帶來的「同時性/異時性散發性多發胃腸間質瘤」病例:

沈豔瑩教授分享GIST病例

沈教授通過一例同時性/異時性散發性多發胃腸間質瘤的案例,詳細介紹了散發性多發胃腸間質瘤的臨床病理特徵、診斷線索及其預後特點,同時還介紹了所在醫院對散發性多發GIST的病理特徵、預後以及與轉移性GIST的臨床病理特徵的分析與研究。臨床表現顯示:大部分GIST表現為一個單發病灶,多發病灶的GIST與家族性GIST或症候群性GIST有關,多發GIST非常罕見。通過仁濟醫院GIST病理診斷數據分析顯示,散發性多發GIST佔比達到1.63%,該類型GIST病理特徵表現為:散發性多發GIST常發生在老年人,女性比男性更常見,且主要位於胃,一般腫瘤體積較小,核分裂指數低,危險指數多為低危或者極低危,與文獻報導的臨床表現一致。通過仁濟醫院散發性多發GIST病理特徵顯示在同一患者的不同腫瘤病灶具有不同的KIT/PDGFRA基因突變的模式,在低危組中,散發性多發GIST的復發率與單發性GIST的復發率沒有統計學差異(P=0.448),在中、高危GIST組中,散發性多發GIST患者的預後也並不比同一危險度同樣治療方法下的單發性GIST差。

在本案例匯報中,由於KIT/PDGFRA的基因分析未能顯示腫瘤的多樣性,最初很難確定是多發性還是轉移性GIST。針對同一患者的多個病灶的核分裂指數始終一致,多個病灶中一致的且高的核分裂指數提示:腫瘤為轉移瘤。

第三位案例為梅開勇教授帶來的一例原發於肝臟的GIST病例。

梅開勇教授分享GIST病例

該案例的患者為肝佔位入院,實驗室和影像學提示是具塊型肝細胞肝癌,並行介入治療,在介入治療後進行肝6/7段切除術,病理檢測結果為:CD117、DOG1陽性,Ki67約15%、肝胞標記物Arginase-1、Hepatocyte陰性,基因檢測發現KIT exon9和PDGFRA exon18均有突變,通過病理學檢查和基因檢測證實為原發於肝臟的上皮樣胃腸間質瘤。臨床上PDGFRA突變型GIST相對少見且預後良好,晚期PDGFRA exon18突變型GIST推薦使用阿泊替尼(Avapritinib)進行治療。

根據目前的文獻報導以及臨床經驗,很少有發生於肝臟的原髮型GIST,此外該患者為KIT和PDGFRA雙突變類型,臨床上更是罕見,研究意義極大。因此對於病理專家在工作中遇到特殊部分的胃腸間質瘤在排除原發灶後仍需結合基因檢測進一步進行診斷以協助臨床進行正確的治療,該案例也為大家提供了極為罕見的雙突變類型,如果大家在今後工作中遇到類似的病例可以相互交流和探討。

會議最後,王堅教授、孟剛教授、梅開勇教授,陳鷺姍教授和沈豔瑩教授五位專家對3個病例中相關的內容進行了互動溝通及在線解答與拓展,解決了廣大在線聽課同仁的真實臨床操作過程中的問題並在交流中進行互動,罕見精彩病例的分享也為病理診斷賦能新思路。

在此感謝各位老師們夯實的理論知識分享和優秀案例的分析展示。

今天因為你的分享,讓我元氣滿滿!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相關焦點

  • 2020版中國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在京發布
    工人日報客戶端8月22日電 8月22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承辦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2020版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發布會暨北京大學胃腸間質瘤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 胃腸間質瘤診療中的陷阱與困境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推薦理由 胃腸間質瘤
  • 這種罕見病不再小眾,「隱形殺手」胃腸間質瘤在「協和標準」下現...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下簡稱協和醫院)普外科兼胃腸外科主任陶凱雄教授認為,隨著檢出率的增加,加上華中地區患者集中武漢就醫,胃腸間質瘤早已不再小眾。胃腸間質瘤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由於它早期基本無症狀,不大產生壓迫感和出血,所以診出率較低,長期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疾病。近年來,隨著診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檢出率明顯上升。
  • 小胃腸間質瘤診療中國專家共識
    來源:醫世象 胃腸間質瘤(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根據發病部位、大小、核分裂象及有無破裂等,GIST的惡性潛能從極低危至高危不等。
  • 汪明教授:胃腸間質瘤後線治療TKI藥物解讀
    導語:日前,NCCN指南和CSCO 指南相繼更新了胃腸間質瘤的部分。其間四線治療從無到有,後線治療的動態值得關注。 百字文摘 晚期胃腸間質瘤(GIST)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為主,現有的GIST治療藥物以伊馬替尼為代表,普遍採用ATP結合區策略,抑制酪氨酸激酶的致癌活化。
  • 東西方胃腸道間質瘤的比較和思考
    02 臨床表現 一般認為GIST來自消化道中非神經但與神經關係密切的間質細胞(Cajal 間質細胞)的變異。臨床上可以表現有噁心、腹部疼痛、腹盆腔包塊、消化道出血以及腸梗阻等;還有15%~30%的GIST,無明顯的臨床症狀,僅在屍檢或手術治療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5]。
  • 間質瘤是癌症嗎 預防間質瘤的方法
    什麼是間質瘤?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那麼間質瘤是癌症嗎?為什麼會患上間質瘤呢,間質瘤的臨床表現有哪些?間質瘤的手術治療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間質瘤是癌症嗎間質瘤它是胃腸壁上的一種腫瘤。
  • 什麼是胃腸間質瘤?再三忠告:飲食上,別再犯這些錯
    工作繁忙、學業繁重,人們的生活,仿佛忙到按時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飲食上的怠慢也成了現代人的毛病,而這種壞習慣實則已暗中在一步一步摧毀著胃腸道的健康。如今,胃腸道疾病問題可謂是急劇攀升。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疾病中的較為嚴重的一種,是一類起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佔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近年來,其病發率越來越高,人們對其預防、治療等方面的關注也是日漸上漲。胃腸間質瘤如何預防?飲食不健康是當代人的通病,其是胃腸道疾病出現的主要導火線。因此為預防胃腸間質瘤的出現,飲食方面的調整不可或缺。
  • CSCO首次發布胃腸道間質瘤診療指南,基石藥業阿泊替尼片入選一線...
    近日,由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寫了首版《CSCO胃腸間質瘤診療指南》(下稱《指南》)。這是CSCO針對胃腸間質瘤(GIST)推出的首部指南。此前數年,中國GIST臨床診療主要遵循由CSCO編寫的《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以下簡稱《共識》)。與《共識》相比,《指南》的推薦等級更高,更強調權威性和實用性。
  • 反覆黑便、腹痛沒在意 女子硬是拖成了間質瘤
    女子出現解黑便、腹痛的症狀,一直沒當回事,自己買藥吃也不見好,直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到醫院一查發現竟是因為得了間質瘤。44歲的彭女士,家住鄂州,今年3月份開始出現黑便、貧血的症狀,但是他沒當回事,到了5月份開始,又開始出現腹痛、發熱,又拖了兩個月後才來醫院就診。
  • 新型TKI藥物治療胃腸間質瘤的優勢分析
    高志冬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科室主任助理 博士,碩士生導師 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器官功能保護專委會 秘書長 國家衛健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外科學專家委員會 秘書長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胃腸間質瘤診療專委會
  • 專家:胃腸道間質瘤無特異性症狀 計劃推出新治療指南
    中新網廣州6月3日電 (蔡敏婕)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中國每年發病人數約為2至3萬例。目前,靶向治療是不可切除或復發轉移性胃腸道間質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胃外科主任周志偉近日在廣州介紹,隨著對胃腸道間質瘤疾病機制研究的深入,發現靶向治療對胃腸道間質瘤有效,這引發臨床醫生對這罕見癌種的關注。「早期來說沒有症狀,到了中晚期會有一些臨床表現,包括腹塊、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腸梗阻等。」周志偉稱,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症狀沒有特異性,導致誤診率高。
  • 我不是藥神:伊馬替尼拯救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故事
    潛伏水底的大白鯊——GIST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2017版中國胃腸間質瘤診斷治療共識對GIST的定義如下:GIST 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在生物學行為上可從良性至惡性,免疫組化檢測通常表達CD117 和DOG1 陽性,顯示卡哈爾細胞(Cajal cell
  • 2020《CSCO GIST指南》巡講收官之作,關注繼發突變的基因異質性
    為了推進GIST指南在全國範圍內的落地實施,2020年12月12日,GIST領域權威專家在會議主席CSCO胃腸間質瘤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葉穎江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陶凱雄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曹暉教授帶領下,在海口進行了以「擎創未來,樂力新生」為主題的2020年CSCO
  • 胃腸道間質瘤近 10 年研究總結(Surgery 綜述)
    發病率和病理分型在美國,胃腸道間質瘤年發病率估計在每百萬 3~7 人之間。歐洲、韓國和香港報導的更高些,為每百萬 15~20 人。由於發病率數據是從腫瘤登記的大數據中提取的,而其中不記錄良性腫瘤,通常假設胃腸道間質瘤的真實發病率可能更高。胃腸道間質瘤診斷的新發病例自 1998 年以後成倍增加。
  • 「彩虹奇蹟」消化道腫瘤規範化診療專家巡講培訓項目(德州站)在我市召開
    9月10日,由山東省抗癌協會主辦,我市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協辦的「彩虹奇蹟」消化道腫瘤規範化診療專家巡講培訓項目順利召開。
  • 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理診斷
    來源:醫脈通 病理診斷是神經內分泌腫瘤(NET)診斷的金標準,長期以來,NET早期診斷比率偏低,規範化的病理診斷對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研發| 胃腸道間質瘤(GIST)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發格局一覽
    作者 | 腙嗪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起源於 Cajal 間充質細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佔軟組織肉瘤的1/5。
  • 線上相聚,雲端綻放 | 中國血液腫瘤精準醫療高峰論壇暨第二屆高博...
    > 論壇為期半天,採用線上直播形式,共有來自全國10個城市18家醫院,12位講者,28位主持人和討論嘉賓,總計40位專家進行演講或討論,其中外籍專家2人(美國、英國)。線上觀眾4萬餘人次,分布於全國33個省市,覆蓋約400多家醫院。
  • 第四屆全國間質性肺疾病學術會議紀要
    文章作者:餘紅 張湘燕 2013年11月16日至17日,由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貴州省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主辦,貴州省人民醫院、貴州省呼吸疾病研究所承辦的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間質性肺疾病學術會議在貴州省貴陽市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