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Rep:突破!科學家開發出能同時有效診斷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的...

2020-11-30 生物谷

2017年12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利用紅外光譜法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檢測技術,或能同時對淋巴瘤和黑色素瘤進行診斷。研究者利用中紅外光譜法分析了來自實驗小鼠機體的血清,隨後將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黑色素瘤小鼠同健康小鼠成功進行了區分;電磁波譜的中紅外光譜區通常用來在分子水平下對生物性樣本進行特性分析。

圖片來源: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研究者表示,紅外光譜法能檢測由非霍奇金淋巴瘤和皮下黑色素瘤誘發的生化改變,這種技術有望作為一種新型的癌症篩查手段。目前多項研究發現,很多地區種人們患黑色素瘤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在過去10年裡,淺膚色人群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從3%增加到了7%;此外,目前在美國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所有癌症中佔到了4.3%的比例,然而當前用於癌症診斷的策略包括組織檢查和活檢,這些手段非常耗時昂貴,且都是侵入性的操作。

開發一種能檢測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的快速可靠的檢測手段對於研究者而言非常重要,因為這些癌症的早期診斷和療法開發或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況;在衰減全反射(ATR)採樣模式中的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學技術(FTIR)或能提供比其它震動光譜學技術更高質量且再現性較好的結果。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ATR-FTIR光譜學技術開發出了一種診斷潰瘍性結腸炎的簡單快速的血檢技術。

研究者Perera表示,我們的目標就是利用紅外光譜學技術診斷多種疾病,本文研究中我們就利用該技術成功對淋巴瘤和黑色素瘤進行了診斷;儘管本文研究是對小鼠進行的,但該研究結果或許同樣適用於人類機體,因為小鼠和人類共有多種生物標誌物和化學物質,此前對結腸炎的研究中,研究者就在患病人類和小鼠機體中鑑別出了特殊的化學物質。本文中,利用收集的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生物標誌物,研究人員就能針對這些特殊的標誌物吸收峰開發出檢測器,這樣臨床醫生就能利用該技術來對患者的血液樣本進行檢測。

在嬰兒期醫生就會開始追蹤檢測患者的血液數據,同時隨著時間推移對其監測來測定患者的血液相關數據是否會發生改變,在對血液樣本進行對比之前和之後,這些數據通常都會被輸入到電腦程式中,利用合適的統計學分析軟體來確定是否兩組數據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當然了,醫生並不需要進行這樣的統計學分析。

本文研究對於未來科學家們利用體液樣本來開發有效診斷黑色素瘤和淋巴瘤的新型診斷技術至關重要,未來研究者Perera及其同事將會利用來自人類患者的樣本進行紅外光譜分析來對癌症及其它疾病進行有效診斷。(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Hemendra Ghimire, Mahathi Venkataramani, Zhen Bian, et al.ATR-FTIR spectral discrimination between normal and tumorous mouse models of lymphoma and melanoma from serum samples. Scientific Reports 7, Article number: 16993 (2017) doi:10.1038/s41598-017-17027-4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如何利用聯合療法來有效治療多種癌症?
    在2014年,針對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新組合療法因有助延長這些患者的壽命而上市。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威斯達研究所和中國杭州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出為何這些復發會發生。儘管這些組合療法阻斷癌細胞用來促進它們生長的主要通路,但是這些癌細胞像繞道的車輛那樣繞過這種阻斷,利用其他的通路繼續生長和擴散。這些由PAK酶家族控制的平行通路為治療黑色素瘤提供有吸引力的新靶標。
  • 脈絡膜黑色素瘤
    病理上,黑色素瘤分為有黑色素和無黑色素兩種類型,多數黑色素瘤內部結構均勻,較大腫瘤內可伴有出血或壞死,罕見鈣化;無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瘤細胞雖無黑色素顆粒分布,但dopa實驗仍為陽性,表明仍有產生色素的能力。色素含量多少與惡性程度無關。
  • MDM2拮抗劑可抵消黑色素瘤對CDK4/6抑制劑的抗性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和範德比爾特大學林格拉姆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種針對黑色素瘤患者的潛在二線治療方案。這種潛在的治療方案聯合使用CDK4/6抑制劑與MDM2拮抗劑,從而使得這些抑制劑對黑色素瘤有效。CDK4/6抑制劑是一類用於治療某些乳腺癌的藥物,MDM2拮抗劑當前仍處於開發當中。通過使用黑色素瘤患者來源的腫瘤異體移植小鼠模型,Vilgelm及其同事們首次揭示了CDK4/6抗性出現的分子機制,然後測試了這種聯合治療是否會逆轉這種抗性過程。
  • 20%黑色素瘤長期完全緩解!這家公司正開發領先的實體瘤細胞治療
    全球科學家正各顯神通,讓免疫細胞能進入腫瘤內環境並識別和殺傷癌細胞。Immetacyte,一家英國新銳創業公司就在開發稱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的全新技術,有著針對實體瘤,創造新奇蹟的潛力。Immetacyte CEO,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榮譽教授RobertHawkins接受MED24採訪時表示,使用天然TIL治療腫瘤這一概念由來已久,但技術實現有難度,世界上僅有兩家公司在開發。Immetacyte開發的TIL生產方式十分安全,首個適應症是惡性黑色素瘤,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Cell Mol Life Sci:人體的天然信號載體可以幫助黑色素瘤擴散
    2020年3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芬蘭的一項新研究為黑素瘤細胞如何通過其分泌的胞外囊泡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人員發現,黑素瘤細胞分泌的胞外囊泡利用所謂的hedgehog信號通路來強化其目標細胞的惡性特性。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更好的黑色素瘤治療和診斷方法。
  • Cell:黑色素瘤的異質性阻礙了有效的免疫反應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黑色素瘤中,如果腫瘤中的細胞能夠分化為更加多樣化的亞型,那麼它就不太可能受到免疫系統的影響,這就降低了免疫療法發揮療效的機會。這些研究結果可能為設計針對癌症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工具,並且為研發抗癌疫苗指明了新的途徑。
  • 出國看病科普:惡性兒科黑色素瘤的多樣化表現形式
    兒童和青少年的惡性黑色素瘤很少見,但診斷起來很困難,主要在於致命疾病可以以多種不同表現方式表現出來。麻省總醫院(MGH)和波士頓哈佛大學皮膚科的Elena B.
  • Cell Rep:不同腫瘤細胞可相互協作促進惡性黑色素瘤的擴散
    2014年7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皮膚癌細胞可以互相合作實現在機體中的快速擴散,某些黑色素瘤細胞生長速度尤其之快
  • 質子重離子又有新突破!國內首例脈絡膜黑色素瘤重離子治療成功
    脈絡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見的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好發於中老年人,為徹底清除腫瘤,很大一部分患者需要進行眼球摘除術,會對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創傷。數月前,患者陳先生(化名)右眼視力突然快速下降,超聲診斷及磁共振檢查提示,右眼球內實質性佔位,後極部視網膜脫離,最終確診為脈絡膜黑色素瘤,醫生建議做眼球摘除術或保留眼球的放射治療。
  • |黑色素瘤|諾貝爾獎|抑制劑|抗癌|獲獎|基因|-健康界
    本庶教授是日本18年來第18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2001年,日本政府在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曾提出過一個「諾貝爾獎培養目標」,當時的目標是「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海外輿論曾指出:「日本政府口出狂言」。現在才過去17年,已拿了18個。
  • Nature:檢測黑素細胞基因組,有望預測黑色素瘤風險
    皮膚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細胞(皮膚中產生色素的細胞)引起的皮膚癌,光照是形成黑色素瘤的主要誘變因素。對黑色素瘤腫瘤組織的測序發現,體細胞突變與之密切相關,因此早期診斷意義重大。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發生在腫瘤形成過程中,以及在腫瘤轉化過程中其積累速度是否加快。由於黑色素細胞在皮膚中稀疏分布,整體細胞測序並不適用於檢測黑色素細胞突變。
  • Nature:可視化觀察黑色素瘤早期轉移,鑑定出一種新的治療靶標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Spanish 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Centre, CNIO)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他們開發出的一種新的成像技術,首次能夠在小鼠體內追蹤黑色素瘤進展的早期階段,從而能夠詳細地研究這個過程,並且鑑定出一種潛在新的藥物靶標。
  • 納米脂質體攜帶特效藥可靶向殺滅黑色素瘤細胞
    核心提示: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納米顆粒,其可以將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直接運輸到癌症患處。藥物可以被包裝裝載於脂質球中,這種脂質球明顯小於頭髮的寬度,這就可以使得脂質球溶解於血流中從而抑制副作用的產生。包含藥物的納米顆粒隨後會隨著血流運輸至腫瘤患處,在腫瘤患處不斷積累並且釋放藥物殺滅癌細胞。
  • Nature:抑制U34-tRNA酶有望治療對靶向療法產生抵抗性的惡性黑色素瘤
    2018年6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列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治療對已對靶向療法產生抵抗性的惡性黑色素瘤的機會。他們揭示出惡性黑色素瘤細胞能夠重編程它們的蛋白合成機制,並且在產生抵抗性期間對一個新的修飾tRNA的酶家族上癮。
  • 20年臨床研究表明幹擾素治療對多數III期黑色素瘤病人無益
    2016年2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名為「Sunbelt Melanoma Trial」的臨床研究最終結果表明,根據目前的臨床診斷手段,對於大多數黑色素瘤癌症三期病人來說幹擾素治療並不會給他們帶來獲益。
  • 中山醫院團隊發現黑色素瘤進展及免疫逃逸新機制
    黑色素瘤是來源於黑色素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易發生局部和遠處轉移。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0,000新發病例,導致約55,000名患者死亡[1]。近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腫瘤患者帶來福音,其療效在黑色素瘤中尤為顯著,然而免疫治療不應答及耐藥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進一步探索黑色素瘤發生發展及免疫耐受機製成為當前研究熱點。
  • 新型TCR療法tebentafusp治療葡萄膜黑色素瘤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在研TCR療法tebentafusp(IMCgp100)治療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3期IMCgp100-202臨床試驗(NCT03070392)的陽性結果。數據顯示,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與研究者選定的治療選擇相比,tebentafusp治療表現出強勁療法、顯著延長了總生存期(OS)。
  • Nature:測量單個皮膚細胞中積累的DNA突變可預測黑色素瘤風險
    黑色素瘤通常僅在幾十年的突變損傷積累後才會出現,但有些人的風險比其他人更大。有了我們開發的技術,那些積累突變最多的人可以被更密切地監測,並可以尋求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陽光照射。」黑色素瘤產生於一種稱為黑素細胞(melanocyte)的皮膚細胞中。黑素細胞製造黑色素,從而有助於保護包括大量存在的角質細胞在內的皮膚細胞免受陽光損傷。但是。
  • 40年來首個重大突破!新型TCR療法tebentafusp治療葡萄膜黑色素瘤...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在研TCR療法tebentafusp(IMCgp100)治療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3期IMCgp100-202臨床試驗(NCT03070392)的陽性結果。數據顯示,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與研究者選定的治療選擇相比,tebentafusp治療表現出強勁療法、顯著延長了總生存期(OS)。
  • JCI:研究證實缺氧誘導因子HIF與黑色素瘤轉移相關
    2013年4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人員已經發現,調節血液中氧氣水平的轉錄因子在皮膚癌黑色素瘤的蔓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研究發表在4月8日的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雜誌上,研究小組發現黑色素瘤轉移與一對轉錄因子HIF1和HIF2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