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都在這裡! |黑色素瘤|諾貝爾獎|抑制劑|抗癌|獲獎|基因|-健康界

2021-01-07 健康界

日本榮獲諾貝爾獎

日 本 本 庶 教 授PD-1之父

-日本免疫療法 文JMT-

10月1日上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5時30分)79歲的本庶教授被授予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

本庶教授是京都大學的特約教授,研究免疫學。本庶教授是日本18年來第18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2001年,日本政府在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曾提出過一個「諾貝爾獎培養目標」,當時的目標是「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海外輿論曾指出:「日本政府口出狂言」。現在才過去17年,已拿了18個。

一輩子搞研究的本庶教授

79歲的本庶教授,一輩子沒有離開過校園,無論是在美國進修還是在京都大學讀博士後做教授都呆在學校的研究室裡搞研究,他在獲得一系列細胞新發現。

按照本庶教授的說法:「要幹到幹不動為止」正因為日本人骨子裡的這種偏執與匠心精神。世界尖端醫學研究的核心高地,號稱「萬能細胞」的iPS細胞,就誕生於京都大學校園實驗室。

本庶教授的「PD-1」基因是在1992年發現的。基本原理是:人體中最多的免疫細胞(T細胞),在與癌細胞的結合中,免疫功能無法發揮作用,這是因為兩種細胞之間存在著一種阻斷物質,那就是本庶教授發現的「PD-1」基因。只要抑制「PD-1」基因,就可以打通免疫細胞與癌細胞之間的阻斷,使得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能夠逐步吞噬癌細胞,最終消滅癌細胞。

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1973)的橫濱藥科大學校長江山崎玲於奈教授對於本庶教授的這一重大發現的評價是:「為全人類最終戰勝癌症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2002年,本庶教授的這一研究成果在小白鼠身上得到了驗證。但這一項研究成果從發現到變成藥物,並實現臨床使用,花了整整22年的時間。本庶教授深知自己研究成果的意義,因此在完成小白鼠實驗後,他下決心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物藥品,以此來拯救癌症患者。

結果,他起初找了很多海外製藥公司但都收到拒絕的結果,因為整個社會對於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的療法,持懷疑態度。

本庶教授的「PD-1」基因是在1992年發現的。基本原理是:人體中最多的免疫細胞(T細胞),在與癌細胞的結合中,免疫功能無法發揮作用,這是因為兩種細胞之間存在著一種阻斷物質,那就是本庶教授發現的「PD-1」基因。只要抑制「PD-1」基因,就可以打通免疫細胞與癌細胞之間的阻斷,使得人體自身的免疫細胞能夠逐步吞噬癌細胞,最終消滅癌細胞。

最終一家名叫「小野藥品工業」(ONO)的公司,向本庶教授伸出了合作之手。2014年9月,小野藥品工業公司生產的第一款抗癌藥ニボルマブ(Nivolumab)獲準投放市場。這款藥能夠激活體內原有的細胞殺傷腫瘤細胞,副作用小,目前的臨床數據顯示,肺癌,黑色素瘤,腎癌等7種惡性腫瘤中部分患者可以到達完全緩解,效果非常明顯。小野藥品工業公司稱,4年來,共有2萬5000名癌症患者使用了這款Nivolumab抗癌新藥,其中在2017年的一年中,使用了這一抗癌新藥的患者:黑色素瘤患者540人、肺癌患者7300人、腎癌患者2200人、淋巴癌患者190人、頭頸癌患者2400人、胃癌患者4200人,合計共1萬6830人。

解 密 就 是 PD-1 抑 制 劑!

過去的四五年裡,在癌友圈聲名鵲起,被譽為冉冉升起的抗癌明星;甚至被部分「不明真相」的「吃瓜病友」,譽為:能治癒癌症的神藥——這就是PD-1,或者說的更準確一些,就是PD-1抑制劑!

1. PD-1抑制劑是什麼?

PD-1抑制劑,包括PD-1抗體和PD-L1抗體,是一種腫瘤免疫治療新藥。不同於手術、放化療和靶向藥,PD-1抑制劑本身並不能直接殺傷癌細胞,而是通過激活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抗癌。

PD-1抑制劑,2006年開始做第一項臨床試驗,2014年9月正式上市,此後接連被《科學》、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評選為「年度最大進展」,PD-1抑制劑的發明人也已經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醫學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醫學獎。醫學界普遍預計,該重大發明會在最近的幾年內,最終問鼎諾貝爾醫學獎。

2. PD-1抑制劑已經批准的適應症有哪些?

自2014年9月以來,PD-1抑制劑已經被美國FDA正式批准用於:惡性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肝癌、胃癌、腎癌、膀胱癌、頭頸部腫瘤、霍奇金淋巴瘤、Merkel細胞癌以及所有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的實體瘤。

此外,PD-1抑制劑在結直腸癌、食管癌、三陰性乳腺癌、鼻咽癌、卵巢癌、宮頸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膠質瘤、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間皮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其他多種實體瘤中,顯示出了初步的、鼓舞人心的療效。

3. 使用PD-1抑制劑,如何評價療效?

對於絕大多數實體瘤(淋巴瘤除外),PD-1抑制劑起效平均時間大約是2-4個月。因此,用藥以後,每隔6-8周,複查一次影像學是最標準的。

影像學提示腫瘤縮小或者穩定,可以繼續用藥。如果影像學提示腫瘤增大,但是患者一般情況可以再用藥2-3次,以觀後效,因為1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假進展「;如果第二次複查,腫瘤繼續增大,那就考慮換藥。

如何通過聯合治療,提高治癒率?

目前,PD-1抑制劑主流的搭檔有如下幾個:

(1) 聯合另一個免疫治療藥物

PD-1抑制劑聯合CTLA-4抗體,已經被批准用於惡性黑色素瘤;在腎癌、TMB高的非小細胞肺癌中三期臨床試驗已經成功。此外,IDO抑制劑、TIM-3抑制劑、LAG-3抗體等新型的免疫治療新藥,正在研發中。

(2) 聯合化療

PD-1抑制劑聯合化療,已經被批准用於晚期非鱗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類似的方案,用於胃癌、腸癌、三陰性乳腺癌等也有不錯的初步數據。

(3) 聯合放療

PD-1抑制劑聯合放療,在肺癌、惡性黑色素瘤等腫瘤中,已有不錯的數據;回顧性研究甚至提示,放療聯合PD-1抑制劑,可以將生存期提高數倍。

(4) 聯合靶向藥

PD-1抑制劑聯合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藥(貝伐、阿西替尼、樂伐替尼、卡博替尼等),已有不錯的初步數據;但聯合EGFR抑制劑(如易瑞沙、特羅凱、凱美鈉、阿法替尼、泰瑞沙等),需要當心,可能發生嚴重的副作用。

(5) 聯合溶瘤病毒

PD-1抑制劑聯合溶瘤病毒T-VEC,在惡性黑色素瘤中,有效率超70%,完全緩解率突破30%,非常有前景。在其他腫瘤中,多種溶瘤病毒正在研發中。

(6) 聯合個性化腫瘤疫苗

基於腫瘤基因突變所產生的新生抗原(neoantigen),可以設計和合成多肽或RNA疫苗。PD-1抗體聯合這類私人訂製、個性化腫瘤疫苗,已經有初步的成功經驗,可以預防腫瘤復發,可以初步臨床治癒晚期腫瘤。

(7) 聯合特異性腫瘤免疫細胞治療

PD-1抑制劑聯合CAR-T等新型的特異性腫瘤免疫細胞治療,在血液腫瘤中,已有初步的、不俗的數據。

相關焦點

  • Mol Can Therap:實驗性抗癌藥物TAK-733或是新一代殺滅黑色素瘤的...
    2014年1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上的一項研究成果中,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一種名為TAK-733的實驗性藥物對植入人類腫瘤樣本的小鼠進行試驗,發現該藥物對11隻小鼠中的10隻都具有抗癌活性
  • MDM2拮抗劑可抵消黑色素瘤對CDK4/6抑制劑的抗性
    這種潛在的治療方案聯合使用CDK4/6抑制劑與MDM2拮抗劑,從而使得這些抑制劑對黑色素瘤有效。CDK4/6抑制劑是一類用於治療某些乳腺癌的藥物,MDM2拮抗劑當前仍處於開發當中。通過使用黑色素瘤患者來源的腫瘤異體移植小鼠模型,Vilgelm及其同事們首次揭示了CDK4/6抗性出現的分子機制,然後測試了這種聯合治療是否會逆轉這種抗性過程。
  • ...Cancer Res:黑色素瘤耐藥不要怕!BRAF抑制劑聯合T細胞過繼療法...
    2019年2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威斯塔研究所和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的聯合研究團隊近日發現BRAF靶向療法會使耐藥性黑色素瘤細胞對殺傷性T細胞的攻擊更敏感,相關研究結果於近日發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該研究表明過繼性T細胞療法也許可以讓對BRAF抑制劑產生耐藥性的病人獲益。
  • PD-1抑制劑與CTLA-4抑制劑、兩藥聯合治療黑色素瘤OS對比數據公布
    PD-1抑制劑與CTLA-4抑制劑、兩藥聯合治療黑色素瘤OS對比數據公布
  • 治療罕見黑色素瘤!AB Science新型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2019年08月06日訊 /生物谷BIOON/ --AB Science公司近日公布靶向抗癌藥masitinib黑色素瘤III期臨床研究AB08026的分析數據。該研究是一項開放標籤對照研究,在受體酪氨酸激酶c-Kit(CD117)近膜結構域(JMD)中存在一個突變的不可切除性或轉移性III期或IV期黑色素瘤患者中開展,評估了masitinib(7.5mg/kg/天)相對於達卡巴嗪(dacarbazine)的療效和安全性。主要終點是客觀緩解率(ORR)。
  • Nature genetics:轉座子突變分析發現黑色素瘤驅動基因
    ,同時還發現了1232個可能驅動黑色素瘤發生的候選癌基因。 黑色素瘤是一種轉移性極高的惡性皮膚腫瘤,其發生可能受到環境和基因的共同影響。在黑色素瘤中,BRAFv600e是一個重要的基因突變,對於黑色素瘤的發生具有重要驅動作用。雖然接近一半的人類黑色素瘤病人都攜帶BRAFv600e突變,但協同這些突變共同促進黑色素瘤發生的基因一直沒有研究。
  • ...膜黑色素瘤進軍_葡萄膜黑色素瘤_納武利尤單抗_伊匹木單抗_醫脈通
    前言:葡萄膜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中一種罕見類型,對於轉移性的葡萄膜黑色素瘤至今尚無標準治療方案,免疫單藥對其療效甚微。近期JCO報導一項單臂的II期研究,探索了免疫雙藥是否可帶來療效的改善。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最常見的成人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約佔每年確診的黑色素瘤總數的5%左右。
  • Cell:黑色素瘤的異質性阻礙了有效的免疫反應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黑色素瘤中,如果腫瘤中的細胞能夠分化為更加多樣化的亞型,那麼它就不太可能受到免疫系統的影響,這就降低了免疫療法發揮療效的機會。這些研究結果可能為設計針對癌症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方案提供了更好的工具,並且為研發抗癌疫苗指明了新的途徑。
  • 中山醫院團隊發現黑色素瘤進展及免疫逃逸新機制
    黑色素瘤是來源於黑色素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易發生局部和遠處轉移。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0,000新發病例,導致約55,000名患者死亡[1]。近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腫瘤患者帶來福音,其療效在黑色素瘤中尤為顯著,然而免疫治療不應答及耐藥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進一步探索黑色素瘤發生發展及免疫耐受機製成為當前研究熱點。
  • Nature:可視化觀察黑色素瘤早期轉移,鑑定出一種新的治療靶標
    肺部淋巴管(綠色)中的轉移性黑色素瘤細胞(紅色),圖片來自CNIO。2017年7月3日/生物谷BIOON/---皮膚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是一種最為致命性的皮膚癌。對它的早期檢測是特別重要的。
  • 戰「黑」取得新進展 肢端黑色素瘤迎來裡程碑式研究成果
    文:小餅肢端黑色素瘤是亞洲黑色素瘤的主要發病亞型,常見於足底、手掌和甲下。相較於皮膚黑色素瘤,肢端黑色素瘤有著相對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徵以及基因突變特點,預後更差、死亡風險更高,其免疫治療有效率較低,尚無良好的治療策略。
  • 國外看病有新藥:罕見黑色素瘤有望迎來頭個新藥
    葡萄膜黑色素瘤,也稱為眼內黑色素瘤或眼黑色素瘤,是一種罕見的癌症。據國外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了解到,該病只佔所有黑色素瘤的5%。如果早期發現,那麼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預後比較好。但是約一半的患者,黑色素瘤會復發並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 新型TCR療法tebentafusp治療葡萄膜黑色素瘤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在研TCR療法tebentafusp(IMCgp100)治療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3期IMCgp100-202臨床試驗(NCT03070392)的陽性結果。數據顯示,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與研究者選定的治療選擇相比,tebentafusp治療表現出強勁療法、顯著延長了總生存期(OS)。
  • Array黑色素瘤新藥三期臨床大獲成功,有望明年上市!
    Array牽手Pierre Fabre探路腫瘤新藥)Binimetinib是以MEK為靶點的抗黑色素瘤新藥,是高效的BRAF抑制劑,適應於NRAS 基因突變型黑色素瘤患者,該類型佔黑色素瘤患者的20%。
  • 淋巴可保護轉移性黑色素瘤細胞免於肥大症
    淋巴可保護轉移性黑色素瘤細胞免於肥大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02:45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Sean J. Morrison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脈絡膜黑色素瘤
    【概述】脈絡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多見的眼內原發性惡性腫瘤,起源於葡萄膜色素細胞,西方國家發病率為6/1000,
  • 出國看病科普:惡性兒科黑色素瘤的多樣化表現形式
    兒童和青少年的惡性黑色素瘤很少見,但診斷起來很困難,主要在於致命疾病可以以多種不同表現方式表現出來。麻省總醫院(MGH)和波士頓哈佛大學皮膚科的Elena B.
  • Nature:檢測黑素細胞基因組,有望預測黑色素瘤風險
    皮膚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細胞(皮膚中產生色素的細胞)引起的皮膚癌,光照是形成黑色素瘤的主要誘變因素。對黑色素瘤腫瘤組織的測序發現,體細胞突變與之密切相關,因此早期診斷意義重大。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發生在腫瘤形成過程中,以及在腫瘤轉化過程中其積累速度是否加快。由於黑色素細胞在皮膚中稀疏分布,整體細胞測序並不適用於檢測黑色素細胞突變。
  • ...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自噬新...
    該研究解析了lncRNA ZNNT1通過直接調控自噬關鍵基因ATG12,誘導腫瘤細胞自噬,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 ,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在UM中發現了一種與自噬調控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 ZNNT1(lncRNA ZNNT1)。
  • 上海九院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
    該研究解析了lncRNA ZNNT1通過直接調控自噬關鍵基因ATG12,誘導腫瘤細胞自噬,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 ,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通過MTOR抑制劑Rapamycin和PP242等自噬誘導劑處理UM細胞,並結合非編碼RNA基因晶片和RACE技術,發現並鑑定了異常表達的lncRNA ZNNT1。對lncRNA ZNNT1進一步進行核漿分離實驗,發現其亞細胞定位主要在細胞核內,並在核內發揮轉錄調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