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自噬新...

2021-01-13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9月16日電 (許瑋)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基礎醫學院鍾清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utophagy》(IF=11.059),發表題為「ZNNT1 long noncoding RNA induces autophagy to inhibit tumorigenesis of uveal melanoma by regulating key autophagy gene express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析了lncRNA ZNNT1通過直接調控自噬關鍵基因ATG12,誘導腫瘤細胞自噬,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 ,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在UM中發現了一種與自噬調控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 ZNNT1(lncRNA ZNNT1)。通過MTOR抑制劑Rapamycin和PP242等自噬誘導劑處理UM細胞,並結合非編碼RNA基因晶片和RACE技術,發現並鑑定了異常表達的lncRNA ZNNT1。對lncRNA ZNNT1進一步進行核漿分離實驗,發現其亞細胞定位主要在細胞核內,並在核內發揮轉錄調控功能。當在UM細胞中外源性過表達lncRNA ZNNT1時,能夠誘導細胞自噬,引發LC3-II的聚積,並在體內外均能抑制UM的增殖與生長,直接證明了lncRNA ZNNT1在UM中具有顯著的抑癌功能。通過iTRAQ蛋白質組學技術發現,當在UM細胞中過表達lncRNA ZNNT1時,自噬相關基因ATG12蛋白水平表達量顯著提高。而通過實驗進一步敲低ATG12,可以降低lncRNA ZNNT1誘發的自噬水平,削弱其抑癌功能,進而全面闡述了lncRNA ZNNT1與自噬基因ATG12的調控關係。通過黑色素瘤病人組織樣本研究,發現lncRNA ZNNT1處於低表達水平,揭示了lncRNA ZNNT1潛在的臨床價值。論文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等資助。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國外其發病率佔眼內惡性腫瘤的首位,而在國內則僅次於發生於嬰幼兒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居眼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大約50%的原發性UM患者最終會發生轉移,肝臟是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死亡率高。範先群教授團隊長期深耕於眼惡性腫瘤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尤其專注於葡萄膜黑色素瘤和視網膜母細胞瘤等眼內惡性腫瘤的研究。2015年,範先群課題組在《Genome Biology》(IF=14.028)發表題為「Long non-coding RNA ROR decoys gene-specific histone methylation to promote tumorigenesis」的研究論文,提出UM發生中基於長鏈非編碼ROR(lncRNA-ROR) 的「陷阱修飾」學說,被F1000評價為「揭示腫瘤發生新機制,是腫瘤研究的範例」。2019年,他們再次在美國基因和細胞治療學會官方雜誌《Molecular Therapy》(IF=8.402) 發表題為「A Cohesin-Mediated Intrachromosomal Loop Drives Oncogenic ROR lncRNA to Accelerate Tumorigenesis」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lncRNA-ROR 通過形成染色體內環構象,激活lncRNA ROR內源性表達,從而促進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2018年範先群教授團隊還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IF=15.621) 發表了封面論文「Emancipating Target Functionalized Carbon Dots from Autophagy Vesicles for a Novel Visualized Tumor Therapy」。該研究通過構建新型葉酸功能化修飾N摻雜碳點(FN-CDs),鑑定了觸發腫瘤細胞凋亡的關鍵吩嗪結構官能團,並與臨床常用的抗瘧疾藥物氯喹(CQ)聯用,實現了UM的可視化高效治療,掀開了自噬在UM領域研究的新篇章。

  (論文原文連結:https://www.tandfonline.com/eprint/JHFN6IIYV2TSG8CZGM7S/full?target=10.1080/15548627.2019.1659614)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上海九院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
    2019年09月0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基礎醫學院鍾清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utophagy》(IF=11.059),發表題為「ZNNT1 long noncoding RNA induces autophagy to inhibit tumorigenesis of uveal
  • 「科學網/文匯/中新網等」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團隊為...
    據悉,範先群團隊開展RB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發現眼動脈超選擇介入化學治療可顯著提高RB的保眼率,提高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水平。相關論文信息:https://molecular-cance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3-020-01232-3【話匣子】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研究揭示視網膜母細胞瘤生長新機制 http://www.news1296.com/smg/cms/app/5.5.0/share.html?
  • 新型TCR療法tebentafusp治療葡萄膜黑色素瘤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在研TCR療法tebentafusp(IMCgp100)治療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3期IMCgp100-202臨床試驗(NCT03070392)的陽性結果。數據顯示,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與研究者選定的治療選擇相比,tebentafusp治療表現出強勁療法、顯著延長了總生存期(OS)。
  • ...膜黑色素瘤進軍_葡萄膜黑色素瘤_納武利尤單抗_伊匹木單抗_醫脈通
    前言:葡萄膜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中一種罕見類型,對於轉移性的葡萄膜黑色素瘤至今尚無標準治療方案,免疫單藥對其療效甚微。近期JCO報導一項單臂的II期研究,探索了免疫雙藥是否可帶來療效的改善。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最常見的成人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約佔每年確診的黑色素瘤總數的5%左右。
  • Tebentafusp在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中顯示出活性
    根據在歐洲醫學腫瘤學會(ESMO) 2020年免疫腫瘤學虛擬大會(Abstract 64MO)上發表的2期研究結果,Tebentafusp在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顯示出臨床益處,包括目標病灶減少。 研究人員注意到,gp100在黑色素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中高度表達。
  • 新型TCR療法tebentafusp治療葡萄膜黑色素瘤...
    tebentafusp被設計成專門靶向gp100,這是一種在黑色素細胞和黑色素瘤中表達的譜系抗原。tebentafusp是使用Immucore公司ImmTAC技術平臺開發的第一個分子,旨在重新定向和激活T細胞以識別和殺死腫瘤細胞。
  • 國外看病有新藥:罕見黑色素瘤有望迎來頭個新藥
    葡萄膜黑色素瘤,也稱為眼內黑色素瘤或眼黑色素瘤,是一種罕見的癌症。據國外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了解到,該病只佔所有黑色素瘤的5%。如果早期發現,那麼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預後比較好。但是約一半的患者,黑色素瘤會復發並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 脈絡膜黑色素瘤
    【概述】脈絡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多見的眼內原發性惡性腫瘤,起源於葡萄膜色素細胞,西方國家發病率為6/1000,
  • 中山醫院團隊發現黑色素瘤進展及免疫逃逸新機制
    黑色素瘤是來源於黑色素細胞的高度惡性腫瘤,易發生局部和遠處轉移。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200,000新發病例,導致約55,000名患者死亡[1]。近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腫瘤患者帶來福音,其療效在黑色素瘤中尤為顯著,然而免疫治療不應答及耐藥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進一步探索黑色素瘤發生發展及免疫耐受機製成為當前研究熱點。
  •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
    張雅鷗團隊在《自噬》發文揭示調控細胞自噬的microRNA和天然小分子化合物   清華新聞網12月27日電(通訊員 萬剛)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命與健康學部健康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張雅鷗教授和許乃寒副教授團隊近期在《自噬》(Autophagy
  • 湘雅醫院皮膚科陳翔教授、劉洪教授團隊在《Cancer Cell》發表研究...
    湘雅醫院皮膚科黑素瘤團隊查房合影。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均為湘雅醫院皮膚科。劉洪教授和匡欣薇博士後為共同第一作者;陳翔教授和劉洪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腺苷信號通路ADORA1-ATF3軸調控腫瘤PD-L1的分子機制;提出了ADORA1靶向拮抗劑聯合PD-1阻斷劑有效治療黑色素瘤的新策略;並鑑定出了預測PD-1阻斷劑治療效果的可靠篩選方法。據悉,這一原創性研究成果對於黑素瘤等腫瘤患者的診療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 木犀草素對人脈絡膜黑色素瘤細胞株C918血管生成擬態形成的影響
    脈絡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眼內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該腫瘤早期症狀不明顯,易漏診、誤診,且惡性程度高、易全身轉移,嚴重危及患者生命[1]。Maniotis等[2]發現,人葡萄膜惡性黑色素瘤中存在除腫瘤血管生成這一經典途徑以外的腫瘤血供方式——血管生成擬態,即具有侵襲性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細胞可以在無血管內皮細胞參與的情況下,通過自身變形和基質重塑形成由細胞外基質界定的微循環血供管道,促進腫瘤生長和轉移[3]。
  • Nature:可視化觀察黑色素瘤早期轉移,鑑定出一種新的治療靶標
    這篇論文的新穎之處之一是開發MetAlert黑色素瘤模型。這些研究人員開發出不用外科手術或者其他的幹預措施就能夠揭示出黑色素瘤如何在全身發揮作用(即便在轉移發生之前)的小鼠模型。這種成像策略建立在CNIO研究員Sagrario Ortega團隊利用基因修飾獲得當淋巴管遭受致病性激活時會發光(生物發光)的小鼠之上。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細胞通過自噬在其內部降解和循環利用有害的或受損的組分,從而讓我們的身體保持健康。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英國華威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Ioannis Nezis博士和同事們揭示出炎症與自噬存在新的關聯。他們證實自噬存在功能故障會導致組織炎症,從而讓人更容易患上有害的疾病,特別是腸道疾病。這一發現可能更好地治療,甚至預防結腸癌、克羅恩病和其他的腸道疾病。
  • 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繪製ACE2泛癌分析圖譜—新聞—科學網
    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繪製ACE2泛癌分析圖譜揭示ACE2高表達惡性腫瘤患者易患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中,很多都是老年人或合併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腫瘤患者由於自身處於免疫異常狀態
  • CDR1as促進黑色素瘤侵襲和轉移
    CDR1as促進黑色素瘤侵襲和轉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9:55:59 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Eva Hernando和Douglas Hanniford合作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納米脂質體攜帶特效藥可靶向殺滅黑色素瘤細胞
    核心提示: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納米顆粒,其可以將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直接運輸到癌症患處。藥物可以被包裝裝載於脂質球中,這種脂質球明顯小於頭髮的寬度,這就可以使得脂質球溶解於血流中從而抑制副作用的產生。包含藥物的納米顆粒隨後會隨著血流運輸至腫瘤患處,在腫瘤患處不斷積累並且釋放藥物殺滅癌細胞。
  • 質子重離子又有新突破!國內首例脈絡膜黑色素瘤重離子治療成功
    脈絡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見的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好發於中老年人,為徹底清除腫瘤,很大一部分患者需要進行眼球摘除術,會對身體和心理造成巨大創傷。7月22日,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孔琳教授團隊聯手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錢江教授團隊,成功開展國內首例脈絡膜黑色素瘤的「無創」重離子治療,順利為患者進行了第一次針對腫瘤病灶的「立體定向爆破」。
  • 【重磅】武漢協和蘭曉莉教授團隊研發的靶向黑色素瘤的正電子新藥18F-PEG-FPN獲得國家專利
    武漢協和蘭曉莉教授團隊研發的靶向黑色素瘤的正電子新藥18F-PEG-FPN於2020年獲批國家專利,並於國家智慧財產權網公布。專利項目名稱:同位素取代的靶向黑色素瘤的正電子顯像劑及其製備方法與用途,公開(公告)號 : CN107556236B。
  • Science: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分析黑色素瘤
    在過去兩年來,在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骨幹成員、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Aviv Regev的領導下,計算生物學家、細胞迴路專家和布羅德研究所成員Levi Garraway的癌症研究團隊合作接受這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