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臨床研究表明幹擾素治療對多數III期黑色素瘤病人無益

2020-12-06 生物谷

                        

2016年2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項名為「Sunbelt Melanoma Trial」的臨床研究最終結果表明,根據目前的臨床診斷手段,對於大多數黑色素瘤癌症三期病人來說幹擾素治療並不會給他們帶來獲益。來自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將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了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

這項開始於1997年的臨床研究共包含超過3600名臨床病人,這些病人的單個淋巴結中有少量的黑色素瘤,其中一部分病人接受高劑量的幹擾素治療,另外一部分病人只進行簡單的觀察。研究人員對參與研究的病人進行了長達10年的跟蹤調查以確定病人的無病生存率以及整體生存率。

1995年幹擾素通過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黑色素瘤,在檢測該藥物作用效果的臨床研究中,參與研究的病人都攜帶多個較大的可通過觸摸診斷的黑色素瘤轉移淋巴結,但隨著90年代前哨淋巴結活檢技術(SLN)的發展,醫生可以檢測到淋巴結中觸摸無法察覺到的微小腫瘤。

由於黑色素瘤出現在參與Sunbelt臨床研究的病人的淋巴結中,因此他們被診斷為癌症III期,但是由於淋巴結中的腫瘤較少,他們相比於SLN技術出現之前被診斷為癌症III期的病人來說出現癌症復發的風險也相對更低。文章作者McMasters指出,他們還對只能通過PCR技術在分子層面上進行診斷的癌症III期病人進行了臨床研究。

McMasters表示,他們進行這項臨床研究的目的在於研究幹擾素治療是否對低風險的癌症III期病人有效,但研究結果表明幹擾素治療似乎並沒有為這些病人帶來更多獲益,甚至沒有改善病人生存率的趨勢。由於幹擾素治療方法也帶有一定毒性,因此這項研究間接地為病人減輕了治療痛苦,同時節省了治療費用。基於這些發現,研究人員認為不適合推薦只在一個淋巴結中出現少量腫瘤的病人進行幹擾素治療。

基於目前的檢測手段,大部分癌症III期病人的淋巴結中都只有非常少量的腫瘤。因此雖然幹擾素是FDA審批通過的黑色素瘤輔助治療藥物,但是對於多數病人來說未來或許會有更好的治療選擇。對黑色素瘤的深入研究將進一步推動新藥物和治療方法的開發。(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 10.1200/JCO.2015.63.3776 

Final Results of the Sunbelt Melanoma Trial: A Multi-Institutional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 Evaluating the Role of Adjuvant High-Dose Interferon Alfa-2b and Completion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Patients Staged b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Kelly M. McMasters⇑, Michael E. Egger, Michael J. Edwards, Merrick I. Ross, Douglas S. Reintgen, R. Dirk Noyes, Robert C.G. Martin II, James S. Goydos, Peter D. Beitsch, Marshall M. Urist, Stephan Ariyan, Jeffrey J. Sussman, B. Scott Davidson, Jeffrey E. Gershenwald, Lee J. Hagendoorn, Arnold J. Stromberg and Charles R. Scoggins

Purpose The Sunbelt Melanoma Trial i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evaluating the role of high-dose interferon alfa-2b therapy (HDI) or completion lymph node dissection (CLND) for patients with melanoma staged by sentinel lymph node (SLN) biopsy.

Patients and Methods Patients were eligible if they were age 18 to 70 years with primary cutaneous melanoma ≥ 1.0 mm Breslow thickness and underwent SLN biopsy. In Protocol A, patients with a single tumor-positive lymph node after SLN biopsy underwent CLND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bservation versus HDI. In Protocol B, patients with tumor-negative SLN by standard histopat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underwent molecular staging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Patients positive by RT-PCR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bservation versus CLND versus CLND+HDI. Primary end points were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Results In the Protocol A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FS (hazard ratio, 0.82; P = .45) or OS (hazard ratio, 1.10; P = .68) for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to HDI versus observation. In the Protocol B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verall DFS (P = .069) or OS (P = .77) across the three randomized treatment arms. Similarly, efficacy analysis (excluding patients who did not receive the assigned treatment) did not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FS or OS in Protocol A or Protocol B. Median follow-up time was 71 months.

Conclusion No survival benefit for adjuvant HDI in patients with a single positive SLN was found. Among patients with tumor-negative SLN by conventional pathology but with melanoma detected in the SLN by RT-PCR, there was no OS benefit for CLND or CLND+HDI.

相關焦點

  • 輔助治療III期黑色素瘤!默沙東腫瘤免疫療法Keytruda(可瑞達)獲...
    2018年12月18日/生物谷BIOON/--腫瘤免疫治療巨頭默沙東(Merck & Co)近日宣布,歐盟委員會(EC)已批准PD-1腫瘤免疫療法Keytruda(中文商品名:可瑞達,通用名: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單抗,民間俗稱K藥),用於輔助治療已經完全切除的III期黑色素瘤及淋巴結受累的成人患者。
  • 20%黑色素瘤長期完全緩解!這家公司正開發領先的實體瘤細胞治療
    細胞治療技術(celltherapy)創造過許多治癒血液腫瘤的奇蹟,然而對於實體瘤卻效果欠佳。Immetacyte開發的TIL生產方式十分安全,首個適應症是惡性黑色素瘤,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是存在於病人腫瘤內部的白細胞(T細胞,B細胞,NK細胞等)。
  • 脈絡膜黑色素瘤
    病理上,黑色素瘤分為有黑色素和無黑色素兩種類型,多數黑色素瘤內部結構均勻,較大腫瘤內可伴有出血或壞死,罕見鈣化;無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瘤細胞雖無黑色素顆粒分布,但dopa實驗仍為陽性,表明仍有產生色素的能力。色素含量多少與惡性程度無關。
  • 新型TCR療法tebentafusp治療葡萄膜黑色素瘤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在研TCR療法tebentafusp(IMCgp100)治療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3期IMCgp100-202臨床試驗(NCT03070392)的陽性結果。數據顯示,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與研究者選定的治療選擇相比,tebentafusp治療表現出強勁療法、顯著延長了總生存期(OS)。
  • 40年來首個重大突破!新型TCR療法tebentafusp治療葡萄膜黑色素瘤...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在研TCR療法tebentafusp(IMCgp100)治療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3期IMCgp100-202臨床試驗(NCT03070392)的陽性結果。數據顯示,研究達到了主要終點:與研究者選定的治療選擇相比,tebentafusp治療表現出強勁療法、顯著延長了總生存期(OS)。
  • FDA受理百時美黑色素瘤藥物Yervoy sBLA,或成20年來首個輔助治療新...
    (ipilimumab,易普利姆)補充生物製品許可(sBLA),該sBLA尋求批准Yervoy作為一種輔助治療藥物,用於已完成手術切除伴有高復發風險的3階段黑色素瘤患者。FDA已指定處方藥用戶收費法(PDUFA)目標日期為2015年10月28日。如果獲批,Yervoy將成為近20年來用於3階段黑色素瘤患者輔助治療的首個新治療選擇。Yervoy sBLA的提交,是基於一項隨機雙盲III期研究CA184-029 (EORTC 18071) 的積極數據。
  • Nature:黑色素瘤如何對抗腫瘤免疫做出反應?
    Nature:黑色素瘤如何對抗腫瘤免疫做出反應?-γ(IFNγ)信號,並可以改善黑色素瘤患者對檢查點免疫療法的反應。然而,在黑色素瘤患者中,使用抑制IDO1與阻斷PD1通路相結合的臨床試驗,與單獨的PD1通路阻斷相比,並沒有提高治療的療效,這表明我們對IDO1的作用以及隨之而來的色氨酸在mRNA翻譯和癌症進展中的降解不完全了解。
  • ...膜黑色素瘤進軍_葡萄膜黑色素瘤_納武利尤單抗_伊匹木單抗_醫脈通
    前言:葡萄膜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中一種罕見類型,對於轉移性的葡萄膜黑色素瘤至今尚無標準治療方案,免疫單藥對其療效甚微。近期JCO報導一項單臂的II期研究,探索了免疫雙藥是否可帶來療效的改善。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最常見的成人原發性眼內惡性腫瘤,約佔每年確診的黑色素瘤總數的5%左右。
  • 高危3期黑色素瘤術後輔助治療!諾華Tafinlar+Mekinist結果公布
    結果顯示,在高危III期BRAF突變陽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手術切除黑色素瘤後使用靶向組合療法Tafinlar(dabrafenib)與Mekinist(trametinib)進行術後輔助治療,可提供長期、持久的無復發生存(RFS)益處:有一半以上(52%)的患者在5年內存活且無復發。
  • NEJM突破性成果 聯合免疫療法顯著縮小黑色素瘤的腦轉移
    《NEJM》雜誌最近報導了一項突破性成果:德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PD-1單抗Opdivo(nivolumab)聯合CTLA-4單抗Yervoy(ipilimumab)治療黑色素瘤腦轉移,在中位隨訪14.0個月的94例患者中,擴散到其大腦中的黑色素瘤範圍得到顯著縮小。
  • 遠大醫藥(00512):TAVOTM 治療耐藥轉移性黑色素瘤註冊性臨床試驗...
    智通財經APP訊,遠大醫藥(00512)公布,該集團在腫瘤免疫領域及 DNA 技術研發平臺 OncoSec Medical Incorporated (NASDAQ:ONCS) (OncoSec,為該集團的一間聯營公司)發布核心產品 TAVOTM 與 KEYTRUDA® (可瑞達,通用名: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單抗)聯合治療抗 PD-1 檢查點耐藥轉移性黑色素瘤的註冊性
  • 出國看病資訊,使用生物製劑不會增加黑色素瘤發病率
    出國看病資訊,使用生物製劑不會增加黑色素瘤發病率市場信息網   2020-12-01 09:55:33   來源:    評論:   長期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慢性病,會不會增加黑色素瘤發病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Shamarke Esse等研究人員近期給出了答案。
  • 治療罕見黑色素瘤!AB Science新型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2019年08月06日訊 /生物谷BIOON/ --AB Science公司近日公布靶向抗癌藥masitinib黑色素瘤III期臨床研究AB08026的分析數據。該研究是一項開放標籤對照研究,在受體酪氨酸激酶c-Kit(CD117)近膜結構域(JMD)中存在一個突變的不可切除性或轉移性III期或IV期黑色素瘤患者中開展,評估了masitinib(7.5mg/kg/天)相對於達卡巴嗪(dacarbazine)的療效和安全性。主要終點是客觀緩解率(ORR)。
  • 哪些痣易癌變為惡性黑色素瘤呢?
    黑色素瘤雖然發病率不高,但其致死率卻高居皮膚癌死亡率的首位,需要我們特別警惕。近年來,黑色素瘤在我國的發病率呈現快速增長趨勢,近5年來其發病率已經提高了5倍。由於多數黑色素瘤是由於色素痣反覆摩擦和損傷引起,因此,了解那些易癌變為惡性黑色素瘤的痣非常重要。那麼,哪些痣易癌變為惡性黑色素瘤呢?跟隨下文一起來了解下吧!
  • 國外看病有新藥:罕見黑色素瘤有望迎來頭個新藥
    葡萄膜黑色素瘤,也稱為眼內黑色素瘤或眼黑色素瘤,是一種罕見的癌症。據國外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了解到,該病只佔所有黑色素瘤的5%。如果早期發現,那麼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預後比較好。但是約一半的患者,黑色素瘤會復發並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 戰「黑」取得新進展 肢端黑色素瘤迎來裡程碑式研究成果
    文:小餅肢端黑色素瘤是亞洲黑色素瘤的主要發病亞型,常見於足底、手掌和甲下。相較於皮膚黑色素瘤,肢端黑色素瘤有著相對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徵以及基因突變特點,預後更差、死亡風險更高,其免疫治療有效率較低,尚無良好的治療策略。
  • PD-1抑制劑與CTLA-4抑制劑、兩藥聯合治療黑色素瘤OS對比數據公布
    PD-1抑制劑與CTLA-4抑制劑、兩藥聯合治療黑色素瘤OS對比數據公布
  • Nature:抑制U34-tRNA酶有望治療對靶向療法產生抵抗性的惡性黑色素瘤
    2018年6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列日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治療對已對靶向療法產生抵抗性的惡性黑色素瘤的機會。他們揭示出惡性黑色素瘤細胞能夠重編程它們的蛋白合成機制,並且在產生抵抗性期間對一個新的修飾tRNA的酶家族上癮。
  • Nature:可視化觀察黑色素瘤早期轉移,鑑定出一種新的治療靶標
    肺部淋巴管(綠色)中的轉移性黑色素瘤細胞(紅色),圖片來自CNIO。2017年7月3日/生物谷BIOON/---皮膚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是一種最為致命性的皮膚癌。對它的早期檢測是特別重要的。
  • Tebentafusp在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中顯示出活性
    根據在歐洲醫學腫瘤學會(ESMO) 2020年免疫腫瘤學虛擬大會(Abstract 64MO)上發表的2期研究結果,Tebentafusp在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顯示出臨床益處,包括目標病灶減少。 研究人員注意到,gp100在黑色素細胞和黑色素瘤細胞中高度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