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種常見顱內腫瘤鑑別診斷要點|顱內腫瘤|室管膜瘤|腦膜瘤|-健康界

2020-11-23 健康界

1. 星形膠質細胞瘤:腫瘤多發生在髓質。CT密度、MRI信號不均勻,增強掃描呈不規則強化或不規則環形強化,並隨腫瘤惡性程度增高而遞增,其強化程度不如腦膜瘤明顯,且不均一,不直接與腦膜相連,也不出現顱骨骨質改變。

(1-2級星型細胞瘤)

(星型細胞瘤2級)

(2級星型細胞瘤)

(漸變星型細胞瘤)

2. 少突膠質細胞瘤:CT示不規則混合密度影,病灶內條狀或片狀鈣化是其特徵表現。

(少突膠質母細胞瘤)

(間變少突)

3. 室管膜瘤:源於腦實質或源於側腦室而突入腦實質的室管膜瘤呈分葉狀,腫瘤內斑點狀細小鈣化;而星形膠質細胞瘤多呈圓形,鈣化較大呈片狀或弧形。

4. 腦膜瘤:腦實質外良性腫瘤,影像學示腦外佔位徵象。CT示圓形或類圓形稍高或明顯高密度影,增強明顯強化,瘤內可見囊變或鈣化,瘤周多伴水腫,以廣基與硬膜相連,多伴有附著處骨質改變。MRI腫瘤信號與灰質相似,T1等信號,T2高或等信號。腫瘤邊緣清楚,可見包膜、引流靜脈及顱骨改變。

(腦膜瘤)

(纖維型腦膜瘤)

(血管瘤型腦膜瘤)

(非典型腦膜瘤)

5. 轉移瘤:既往有腫瘤病史者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和局限定位體徵,首先考慮轉移瘤。無腫瘤病史,40歲以上人群短期內病情進展迅速,在腦皮質與髓質交界處出現圓形病灶,單發或多發,其密度不均勻,增強掃描示環形強化,可伴有顱骨轉移,為破壞性,也應考慮轉移瘤。其與腦內病灶有一定距離。多發性轉移瘤應與多發性腦膿腫、結核球、淋巴瘤、多發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膠質瘤相鑑別。單發轉移瘤與膠質瘤、淋巴瘤、腦膿腫鑑別。

6. 淋巴瘤:CT不均勻略高密度,增強後均勻強化,但邊緣不如腦膜瘤銳利,強化亦不如腦膜瘤明顯,且不與腦膜相連,亦無骨質改變。

7. 腦膿腫:CT示圓形或卵圓形密度減低影,增強後明顯環形增強,其病灶增強環多規則而連續,厚薄相對均勻,邊界清楚,周圍腦組織低密度水腫帶明顯。多發囊性轉移瘤和腦膿腫在CT上常難以區分,但腦膿腫有感染源或發熱史,抗感染治療後病灶縮小或消失。

8. 腦梗塞:與腦血管分布區相吻合,CT複查病灶密度進行性下降,邊界清楚,佔位徵象消失,並可出現局灶性腦萎縮。

9. 動靜脈畸形:CT示不規則混合密度,無佔位效應,鈣化明顯,可伴有局限性腦萎縮。MRI常見血管流空影。DSA可明確診斷。

鞍區腫瘤鑑別診斷

1. 垂體腺瘤:大多見於15歲以後患者,常有典型的雙顳側偏盲,視神經萎縮及內分泌改變。X線檢查示蝶鞍擴大,鞍底破壞,鈣化少見,腫瘤位於鞍內。CT呈等或高密度腫塊影,邊緣清楚,呈分葉狀,瘤內出血為高密度,無鈣化,增強不如腦膜瘤明顯,但囊變機會多。MRI示等T1、等T2信號,並發出血示T1高信號。微腺瘤尚未強化呈低信號。垂體上緣膨隆,垂體柄移位,是診斷垂體瘤的間接徵象。

(垂體腺瘤)

(垂體ACTH-PRL細胞腺瘤)

2. 鞍上腦膜瘤:多見於成年人,患者有視力下降、偏盲、視盤萎縮而無內分泌功能改變及下視丘損害症狀。腫瘤一般源於鞍結節、鞍隔或鞍旁。冠狀位掃描腫瘤不源於鞍內,蝶鞍不擴大;CT示腦膜瘤伴有骨質增生,鈣化略多,囊變少。MRI示T1低信號,T2高信號,可見正常垂體。CT及MRI強化程度高。CAG眼動脈供血,有腫瘤血管。

(鞍結節腦膜瘤MRI影像)

3. 顱咽管瘤:發病年齡較輕,常有尿崩、身體發育障礙、性功能障礙等內分泌改變,可發生在鞍上或鞍內。CT示病灶大部分為低密度區,與腦脊液相仿或略高,提示囊變,囊壁相對較薄,伴有或不伴實質部分,半數以上可見鈣化,囊壁鈣化呈蛋殼狀,實質部分為塊狀或點狀,增強後未鈣化部分及實質部分可增強。MRI示囊變部分T1為高信號或含高低信號,而垂體瘤囊變為低信號。

4. 異位松果體瘤(生殖細胞瘤):多發生於兒童及青春期,尿崩為首發及長期唯一症狀,蝶鞍形態大多正常。CT示鞍區類圓形高密度影,邊緣清楚,內有散在鈣化點,增強後均勻強化。MRI T1等或稍低信號,T2高信號。有時在術前與垂體瘤很難鑑別。(見三腦室後腫瘤鑑別診斷)

5. 星形細胞瘤:多源於視交叉、垂體柄或第三腦室前部,冠狀位可見其來源於鞍上,CT示病灶密度不均勻,以略低密度為主,間有等密度區,可伴有少許點狀鈣化,增強後強化程度低於垂體瘤。 

6. 表皮樣囊腫(膽脂瘤):位於鞍上或鞍旁,CT示水樣密度,CT值可低至-20Hu以下。囊壁可鈣化。MRI T1低信號,T2高信號,信號強度明顯高於腦脊液,增強後腫瘤內容物和包膜均不強化。

7. 蛛網膜囊腫:先天性多見,位於鞍上或鞍旁,CT密度、MRI信號均與腦脊液相似,囊壁如能顯示,也極薄且不強化,鄰近腦組織有受壓表現,局部顱骨變薄、膨隆。

8. 動脈瘤:CT見鞍上或鞍旁邊緣清楚的圓形稍高密度影,增強後明顯均一強化。MRI有流空現象,伴血栓形成和瘤腔內有渦流存在時信號強度複雜。如疑有動脈瘤,應行DSA檢查以定性。

幕下小腦半球及蚓部腫瘤鑑別

1. 髓母細胞瘤:常見於兒童,好發與蚓部,常侵入或累及四腦室。CT病灶多為高密度,邊界清楚,增強後成均勻一致增強。MRI T1和T2分別示低、等或高信號,少見鈣化、出血、囊變和壞死。T2相信號強度及增強後強度不及血管母細胞瘤。沿蛛網膜下腔種植轉移是髓母細胞瘤的特徵,而星形膠質細胞瘤好發於小腦半球,若發生在小腦蚓部,則難以與髓母鑑別。

(髓母細胞瘤)

(髓母細胞瘤)

2. 血管母細胞瘤:囊結節型囊腔大結節小,增強後可見結節增強。實質型腫瘤T2信號明顯升高,增強後顯著強化,瘤內或瘤周可見血管流空信號。少數病人有家族史和伴發視網膜血管瘤或胰、腎等部位病變,有利於診斷。

3. 室管膜瘤:源於四腦室的室管膜瘤侵及小腦半球、蚓部,與小腦星形細胞瘤相鑑別,前者囊變率低,常呈分葉狀及斑點狀細小鈣化。

(側腦室室管膜瘤)

(四腦室室管膜瘤)

4. 囊性膠質瘤:囊壁有不規則強化,壁結節多較大而強化不及血管母細胞瘤明顯,不伴有異常血管流空影。 

5. 腦膿腫:有感染史,膿腫壁有環形強化,且厚薄一致,無壁結節。膿腫周圍水腫明顯。(參見幕上腫瘤鑑別診斷7) 6. 出血:多發生在中老年,CT出血呈局限性高密度,無增強效應。星膠伴出血多見於兒童、青少年,血腫周圍出現增強現象。 

7. 轉移瘤:見幕上腫瘤鑑別診斷5。

橋角腫瘤鑑別診斷

1. 聽神經瘤:常以耳聾、耳鳴起病,三叉神經痛少見。以內聽道為生長中心,內聽道擴大,兩側相差2mm有意義。CT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一般會鈣化,較少廣基與巖骨相連,均勻或不均勻強化。MRI T1示低或低、等混合信號,T2為高等信號,呈鼠尾狀突入內聽道,邊緣光滑,囊變多見。

2. 腦膜瘤:發病年齡、病程與聽神經瘤相似,但腦膜瘤的聽力減退較輕,前庭功能改變不明顯,而面神經和三叉神經症狀較重,其不以內聽道為中心,鄰近巖骨尖有破壞和巖骨骨質增生。CT示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卵圓形腫塊,均勻增強,與巖骨廣基相連,內聽道正常,有時腫瘤鈣化。MRI T1等信號為主,T2高信號,囊變少見,明顯均勻強化。(見幕上腫瘤鑑別診斷4)

3. 上皮樣囊腫(膽脂瘤):青年人陣發性三叉神經痛,主要限於第三支,或有面肌痙攣、視力減退,視神經萎縮或原因不明多次腦膜炎發作,聽力減退不明顯,前庭功能正常。CT示低密度病灶,輪廓清,無囊變及強化,形態不規則,邊緣不整,可沿腦池竄行至顱中窩或腦幹腹側面,MRI信號與脂肪或腦脊液相似,T1高信號,T2信號減弱,與聽神經瘤正好相反,「脂肪-腦脊液平面」為膽脂瘤破裂後的特殊表現,巖骨與內聽道無改變。 

4. 三叉神經鞘瘤:早期出現非典型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減退和運動根受累症狀,耳聾出現較晚較輕,腫瘤位於三叉神經節附近不累及內聽道,故無內聽道擴大。CT等或低密度腫塊,均勻或環狀強化。MRI T1低信號,T2高信號,與聽神經瘤MRI徵像相似,常跨中、後顱窩呈啞鈴狀,顱底像可見圓孔或卵圓孔擴大。

5. 蛛網膜囊腫:無內聽道擴大,CT低密度,增強無強化。 

6. 膠質瘤:顱內壓增高和小腦、腦幹症狀出現較早。MRI示腫瘤從小腦、腦幹或四腦室向橋角發展,T1低信號,T2高信號,增強除小腦腫瘤囊變外,其餘均明顯強化。顱底骨質無改變,內聽道正常。

三腦室後部(松果體區)腫瘤鑑別診斷

1. 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臨床出現鄰近結構受壓、顱內壓增高及內分泌症狀,頭顱片示顱內壓增高及松果體區異常鈣化,兒童在該區出現直徑超過1cm的鈣化斑,應懷疑生殖細胞瘤。CT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腫塊,內含高密度鈣化斑,腫瘤呈圓形或蝴蝶狀,增強後腫塊強化,邊緣清晰。MRI T1等信號,T2高信號,增強後腫塊明顯強化,邊緣更清晰,T1和T2相腫瘤鈣化斑為低信號。生殖細胞瘤對放療特敏感,故試驗性放療後病變可縮小或消失。 

2. 畸胎瘤:頭顱片常見腫瘤鈣化斑,如發現有牙齒或骨骼影,有助定性診斷。CT掃描多為囊性,示混雜密度,邊緣清晰,瘤內高密度鈣化斑和低密度囊腔,增強掃描腫塊明顯強化,而囊變區不強化。MRI T1示混雜信號:脂肪為高信號,實質為等信號,牙齒和鈣化為低信號。 

3. 松果體細胞瘤:因松果體細胞有抑制性腺的作用,患兒不出現生殖細胞瘤的第二性徵早熟,青、中年則表現性功能減退。CT示均勻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腫塊,增強掃描強化程度不如生殖細胞瘤明顯。

 4. 膠質瘤(星膠、多形膠):腫瘤向四周組織浸潤性生長,臨床表現與生殖細胞瘤相似。CT示混雜密度,增強後明顯強化。MRI T1低信號,T2高信號,瘤周有明顯水腫帶。 

5. 上皮樣囊腫(膽脂瘤):CT示低密度,包膜有不全鈣化和散在鈣化斑。MRI信號介於腦組織與腦脊液之間,T1低信號,T2高信號。(見鞍區腫瘤鑑別診斷6及橋角腫瘤鑑別診斷3)

腦室腫瘤

1.三腦室前:星膠、室管膜瘤、膠樣囊腫、室管膜囊腫、脈絡叢乳頭狀瘤、顱咽管瘤。

2. 三腦室內:膠質瘤、室管膜瘤、粘液囊腫、乳頭狀瘤。

3. 三腦室後(松果體區):膠質瘤、生殖細胞瘤、畸胎瘤、表皮樣囊腫、松果體細胞瘤。

4. 四腦室:室管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

5. 側腦室:前室管膜瘤、後脈絡叢乳頭狀瘤和腦膜瘤、腦實質膠質瘤突入。

側腦室三角區腫瘤鑑別診斷

1.腦膜瘤位置較深與膠質瘤混淆,膠質瘤為不均勻密度病灶,邊界常不規則和不清楚。

2. 脈絡叢乳頭狀瘤常位於三角區,主要發生在小兒和少年。腦膜瘤多發生在中年人。CAG對腫瘤定性有幫助:脈絡膜前動脈增粗及腫瘤染色。

3. 室管膜瘤多發生在前角或體部。(參見幕上腫瘤鑑別診斷)

腦室內外腫瘤鑑別

枕骨大孔區腫瘤不同組織來源

1. 髓母細胞瘤和星形膠質瘤由小腦扁桃體長入枕大孔區。

2. 室管膜瘤和乳頭狀瘤由四腦室正中孔進入。

3. 延髓內神經膠質瘤以室管膜瘤和星膠常見。

4. 腦膜瘤由枕大孔區腦脊膜長出。

5. 神經鞘瘤從後組顱神經以及上頸部脊神經根發出。

顱內鈣化病灶鑑別診斷

1.星形膠質細胞瘤:多為斑點裝鈣化,遠不如少突膠質細胞瘤鈣化明顯,且常出現瘤內囊變和環形增強。

2. 少突膠質細胞瘤:CT示大腦半球(尤其額葉)略低或等密度病灶,邊界不清,病灶內出現大而明顯條狀或斑片狀鈣化。

3. 腦膜瘤:多呈斑點狀均勻散布,腫瘤邊界清楚,平掃均勻稍高密度,常伴骨質增生改變。

4. 顱內動靜脈畸形:病灶內出現條狀明顯鈣化,無佔位效應,增強可見血管增強影。

5. 腦內結核瘤:伴斑片狀鈣化,病灶多較小,而周圍水腫相對明顯。

 腦外腫瘤特徵

1.腦白質塌陷徵:腦外腫瘤嵌入腦灰質,使其下方腦白質受壓,由指狀突入而變平,且腦白質與顱骨內板間距離增寬。

2. 腫瘤廣基與硬腦膜相連。

3. 局部骨質改變:隨腫瘤性質而異,可增生、可破壞,如腦膜瘤骨質增生,聽神經瘤內聽道擴大,垂體瘤蝶鞍擴大鞍底破壞,脊索瘤骨質破壞。

4. 鄰近腦池腦溝變化:局部腦池填塞,未填塞部分擴大,對側腦池變狹,局部腦溝可增寬。

5. 靜脈竇閉塞:CT平掃見靜脈竇內高密度,增強後掃描無增強,MRI T1和T2均為高信號,與血液回流受阻有關。

來源|影領學苑

免責聲明: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九風醫學教育立場。我們轉載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顱內腫瘤早期有4症狀 應該如何診斷?
    原標題:顱內腫瘤早期有4症狀 應該如何診斷?   顱內腫瘤又稱腦腫瘤、顱腦腫瘤,是指發生於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包括起源於神經上皮、外周神經、腦膜和生殖細胞的腫瘤,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蝶鞍區的顱咽管瘤與顆粒細胞瘤,以及轉移性腫瘤。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下顱內腫瘤的4種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顱內腫瘤有什麼症狀?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0日電( 孫國根陳靜)記者20日獲悉,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昊教授、餘建忠主治醫師臨床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
  • 腦膜瘤長在嘴裡?口腔腦膜瘤是什麼?
    對腫瘤相關標記物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圖2),以確認腦膜瘤的診斷,並排除其他類似腫瘤,如轉移癌、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等。腦膜瘤是腦膜上皮細胞的良性腫瘤。腦膜瘤可以發展為原發性顱內腦膜瘤的直接延伸,也可以發展為真正的原發性顱外腦膜瘤。顱外(異位)腫瘤多見於頭頸部,與顱內無聯繫。最常見的顱外部位是眼眶。發生在口腔的腦膜瘤極為罕見。發性顱外腦膜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尤其是在口腔中。第一例口腔內腦膜瘤是由Brown等人於1976年報導的,其表現為上頜前區根尖周放射顯像。
  • 第十二章 腫瘤免疫細胞化學--第一節 神經腫瘤免疫細胞化學
    這些腫瘤,一般情況下,應用H·E染色,在光鏡下便可作出病理診斷。但是,有時對其細胞起源、細胞學類型、分化程度,特別是各腫瘤間的鑑別,診斷相當困難。早期,Emg與Bigbee報導,GFAP抗體在星形神經膠質細胞及其腫瘤內呈特異性地定位,其它膠質成分、神經元及其腫瘤均不著色。後來,人們發現,GFAP不僅在星形神經膠質細胞及其腫瘤中存在,還見於各類型的星形細胞、混合性膠質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室管膜下巨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含膠質成分的髓母細胞瘤和神經鞘瘤等腫瘤中。
  • 顱內腫瘤和顱內腦瘤是一個東西嗎?什麼表現呢?怎麼辦呢?
    顱內腫瘤和顱內腦瘤來講,其實都是一種病變組織形式, 第一點、從原理上來講,其實就是一些細胞的異常增生,這種細胞沒有正常組織的形態,比如說腦膜瘤多是以腦膜上皮細胞的增生為主,膠質瘤多是以神經膠質細胞的異常增生為主,而有些也會異常增生之後分泌一些異常的激素或者是物質而導致一些相關的症狀,比如說垂體瘤或者是脈絡叢乳頭狀瘤。
  • |星形細胞瘤|神經系統|顱咽管瘤|腦...
    本文帶領大家初步認識腦腫瘤:一、認識腦腫瘤腦腫瘤又稱腦瘤、顱內腫瘤,是指發生於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包括起源於神經上皮、外周神經、腦膜和生殖細胞的腫瘤、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蝶鞍區的顱咽管瘤與顆粒細胞瘤,以及轉移性腫瘤。
  • 視力模糊竟是顱內腫瘤作祟
    廣州一阿姨視力模糊兩年一直以為是老花眼,直到最近,她才知道罪魁禍首竟是顱內一個雞蛋大小的腫瘤。今年49歲的芳姨(化名),近兩年來看東西總是模模糊糊。5月初,芳姨莫名其妙開始頭痛頭暈,「安靜或者休息的時候稍微好一點,其他時間整個頭都脹痛。」備受折磨的她去醫院做了顱腦檢查,被查出顱內有巨大佔位性病變。
  • 「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病例」膠質母細胞瘤
    病史摘要:患者女,75歲,頭疼頭暈一月餘,外院CT,MR平掃顯示顱內右側側腦室后角外側佔位性病變。多見於50 歲以上;顱內高壓症狀及局部定位症狀常見;好發於深部腦白質,佔星形細胞瘤的60-75%,腫瘤進展快,沿白質束擴展,通過胼胝體擴展到對側大腦半球呈「蝴蝶」狀;發病率依次為顳葉、頂葉、額葉和枕葉。2.影像表現MRI平掃常為混雜信號,常伴出血、囊變。
  • 12種松果體區腫瘤的影像表現
    ,約佔顱內腫瘤的1%。DWI是鑑別表皮樣腫瘤與蛛網膜囊腫的有效方法,通過表觀彌散係數反映了表皮樣瘤內部的固體性質,而蛛網膜囊腫為純液。 與松果體母細胞瘤不同,中分化松果體實質腫瘤轉移不常見。
  • 顱內生殖細胞腫瘤研究進展_顱內生殖細胞腫瘤_MiRNA_神經外科_醫脈通
    然而,近年研究顯示,顱內生殖細胞腫瘤可能來源於顱內神經幹細胞。這有可能推翻人們普遍接受的IGCTs來源於原始生殖細胞。總之,目前IGCTs病因仍不明了,仍需繼續研究。 最常見的部位是松果體區(50%~60%)和鞍區(30%~40%)。發生在鞍區的GCTs,內分泌功能異常最為常見,大多數患者存在尿崩症的症狀,如多尿、煩渴,同時也會伴隨著其他內分泌失調表現,比如生長緩慢、皮質功能減退、性早熟和甲狀腺功能低下。
  • 多模態神經導航技術在顱內腫瘤手術的應用進展
    顱底腫瘤種類較多,常見種類有垂體瘤、顱咽管瘤、鞍結節腦膜瘤和海綿竇腫瘤。顱底腫瘤多發生於顱底及相鄰部位,有些腫瘤可由顱外向顱內發展,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開顱手術由於顱底特殊的解剖特徵,導致治療達不到滿意效果。經鼻內鏡手術由於視野有限更容易造成頸內動脈損傷而導致死亡。隨著內鏡技術與顯微外科技術不斷發展,採用內鏡經鼻治療鼻腔深部及顱底病變的指徵正在不斷擴大。
  • 【臨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的臨床特點及診療
    侵襲性生長,廣泛腦脊液播散,預後極差,大部分仍需通過病理診斷才能確診。組織形態學屬於惡性小圓細胞腫瘤,分為中樞性和外周性,外周性較常見,文章報導較多,中樞性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相對較少見,而幕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更為罕見,僅佔整個腦腫瘤的 0.1%左右,且多見於兒童,成人非常罕見。
  • 盤點常見的15種腦膜瘤及病理分級
    腦膜瘤非常常見,90-95%,其危害性極大,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發病率佔顱內腫瘤的19.2%,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略多,如患者治療不及時,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
  • 空軍總醫院:鞍區腫瘤的臨床特徵與術中解剖
    鞍區是顱內的一個特殊區域,組織結構複雜,毗鄰神經、血管較多,是顱內腫瘤的好發部位,以垂體瘤、顱咽管瘤、Rathke囊腫、鞍結節腦膜瘤最常見,在臨床工作中,由於對鞍區的解剖特點不熟悉,4種疾病的內在特徵認識不足,短期內不能作出正確診斷,影響手術入路的選擇。臨床表現垂體瘤患者出現內分泌失調,閉經、泌乳,均不同程度的存在視力、視野障礙,90%患者視乳頭萎縮。
  • 膠質瘤是惡性的顱內腫瘤,為什麼還要手術切除?
    談「瘤」色變是每一個腫瘤患者在被確診時的第一反映,大多數人在第一次聽到腫瘤的時候,很容易想到是癌症,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是癌症,腫瘤有良性也有惡性,只有惡性的才被稱為癌症。
  •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
  • 腫瘤標誌物,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目前腫瘤標誌物主要用於以下幾方面:①腫瘤的早期發現;②腫瘤普查、篩查;③腫瘤的診斷、鑑別診斷;④腫瘤患者手術、化療、放療的療效監測;⑤腫瘤復發指標;⑥腫瘤的預後判斷;⑦尋找不知來源的轉移性腫瘤的原發病灶。
  • 第306醫院顧建文:鞍隔腦膜瘤容易被誤診為垂體瘤
    一、鞍隔腦膜瘤的影像學診斷意義目前, 臨床及影像學仍將起源於鞍結節、鞍隔、蝶骨平臺, 解剖範圍直徑不超過3 cm以內的腦膜瘤統稱為鞍上腦膜瘤。鞍隔腦膜瘤是指自鞍隔腦膜的蛛網膜顆粒生長的腦膜瘤, 較為罕見, 國內僅見25例報導。以往影像學缺乏對鞍隔腦膜瘤的認識, 容易誤診為垂體瘤者, 神經外科多採用經口、鼻、蝶竇入路鞍底行鞍內腫瘤切除術。
  • 讓癌細胞想辦法自我修復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因此尋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療藥物成為神經外科學界治療該型腫瘤的一個難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