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長在嘴裡?口腔腦膜瘤是什麼?

2020-11-30 健康界

一名64歲女性患者到口腔頜面外科門診就診,主訴硬顎大面積無痛性腫脹(圖1)。患者報告說,她口腔中的腫脹已經存在了22年。病人的醫療和家族史並不顯著。也沒有暴露於輻射的歷史。入院當天的臨床檢查顯示,硬顎右側有一個巨大的硬顎腫脹(3釐米×3釐米)。腫脹被正常黏膜覆蓋,並顯示出輕微的藍色。暫時診斷為良性周圍神經腫瘤和小涎腺良性腫瘤。進行了CT掃描,沒有發現骨受累的跡象。

圖1:術前臨床照片顯示硬顎腫脹3×3釐米

對病變進行了切口活檢。對腫瘤相關標記物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圖2),以確認腦膜瘤的診斷,並排除其他類似腫瘤,如轉移癌、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等。

圖2:(a)腎細胞癌糖蛋白、(b)S100、(c)嗜鉻素、(d)p63、(e)PanCK(放大,×100)免疫組化反應陰性。

腦膜瘤是腦膜上皮細胞的良性腫瘤。腦膜瘤可以發展為原發性顱內腦膜瘤的直接延伸,也可以發展為真正的原發性顱外腦膜瘤。顱外(異位)腫瘤多見於頭頸部,與顱內無聯繫。最常見的顱外部位是眼眶。發生在口腔的腦膜瘤極為罕見。

發性顱外腦膜瘤是一種罕見的腫瘤,尤其是在口腔中。第一例口腔內腦膜瘤是由Brown等人於1976年報導的,其表現為上頜前區根尖周放射顯像。

據我們所知,報告了19例口腔原發性腦膜瘤。其中,13例為女性患者,本案也是如此。然而,在報導的病例中,年齡範圍很廣——在10歲到77歲之間;在本案中,患者64歲。

顱外腦膜瘤的組織病理學標準與顱內腦膜瘤相似。所有記錄的病例都有相同的特徵:梭形細胞或上皮樣細胞增生和梭形小體。在該病例中,診斷具有挑戰性,因為腫瘤與周圍神經來源的其他腫瘤實體相似,並且腫瘤的位置不常見。使用腫瘤相關標記物的免疫組化小組來確認診斷並避免不必要的積極治療。文獻報導的19例病例中,大多數是使用免疫組化標記進行診斷的。所有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診斷腦膜瘤的報導病例觀察到腫瘤細胞對針對EMA(上皮膜抗原)和波形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呈陽性染色,對S-100蛋白無免疫反應,這與我們的發現相似。然而,EMA和波形蛋白對於區分腦膜瘤和神經束膜瘤是沒有用的,因為它們都表達EMA和波形蛋白的陽性,但是神經束膜瘤的細胞是紡錘形和細長形的,然而,在我們的病例中,它們是圓形和多角的(腦膜向日葵型)。

不幸的是,該沒有接受手術切除,因為失去了與病人的聯繫,所以沒有進行隨訪。然而,大部分病例經手術切除後均成功治療,且無復發。一些研究,如Rommel等人20的研究,只對患者進行隨訪,而不進行手術幹預。然而,其他人更喜歡進行積極的治療,如節段下頜骨切除術或節段切除。

總之,口腔腦膜瘤是一種罕見的口腔內良性腫瘤。免疫組化標記是實現最終診斷的重要工具,特別是用於與周圍神經起源的組織學模擬實體(如神經束膜瘤和神經束膜瘤)進行鑑別,並避免不必要的侵襲性治療。波形蛋白和EMA是確認顱外腦膜瘤診斷的兩個重要標誌。

相關焦點

  • 腦膜瘤5cm是幾級?巨大腦膜瘤手術後仍有希望治好!
    點擊查看 談起腫瘤,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治之症」「無可救藥」,可是對於腦膜瘤來說,它是一種顱內良性腫瘤,具有生長慢,病程長等特點,及時治療是能得到好的生存期的。但如果腦膜瘤長到了5cm,嚴重嗎?臨床是幾級?還能治好嗎?
  • 顱底腦膜瘤手術後遺症及規避策略
    關於什麼是手術後併發症的觀點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並且已經進行了許多嘗試來將這些事件分類為醫學或外科手術,輕度或嚴重事件,或者根據嚴重程度對其進行分級。這對於評估結果以及比較技術或治療方法很有用。顱底腦膜瘤手術後遺症及規避策略介紹。      腦膜瘤一直在神經外科醫師的心靈中佔有特殊的位置。
  • 盤點常見的15種腦膜瘤及病理分級
    腦膜瘤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大部分來自蛛網膜細胞,其好發部位與蛛網膜纖毛分布情況相平行,多分布於矢狀竇旁、大腦凸面、蝶骨嵴、鞍結節、嗅溝、橋小腦角和小腦幕等部位。惡性腦膜瘤的生長特性、細胞形態具有惡性腫瘤的特點,並且可以發生轉移。
  • 深度剖析非典型腦膜瘤案例報告兩則,腦膜瘤放療利弊一覽
    腦膜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包括WHO I級(81.1%)、「非典型」WHO II級(16.9%)和間變性(1.7%)或WHO III級腫瘤。雖然I級和II級腫瘤以女性為主,但間變性(惡性)腦膜瘤沒有。
  • 腦室內腦膜瘤能治好嗎?
    腦室內腦膜瘤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腦膜瘤。它們佔所有顱內腦膜瘤的0.5-3%,並且在年輕時比其他部位的腦膜瘤更常見。它們通常很大,因為它們無症狀的發展,通常發現時已經很大了。近年來,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展,為神經外科醫生提供了精確診斷和指導手術方法的機會。
  • 15種腦膜瘤影像學表現,你會診斷哪些?
    MRI 特點為平掃呈不均勻長 T 1 長 T2 異常信號 , 增強掃描呈不均勻或蜂窩狀強化。 07 分泌型腦膜瘤 一種少見的腦膜瘤亞型,佔所有腦膜瘤 1% ~ 4. 4% 。大多數 SM好發於顱底,尤其是巖斜區和蝶骨翼。
  • 蓬萊市人民醫院成功切除巨大腦膜瘤
    水母網10月17日訊(通訊員 孟彥祥 秦麗) 近日,蓬萊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成功為一名巨大腦膜瘤的患者實施了手術治療,這也是該院近年來所完成的最大腦膜瘤切除。今年50多歲的李大媽,於半年前出現了頭痛、嗜睡症狀,但當時症狀較輕,粗心的家人還以為是勞累過度造成,並沒有引起重視。
  • 第306醫院顧建文:鞍隔腦膜瘤容易被誤診為垂體瘤
    一、鞍隔腦膜瘤的影像學診斷意義目前, 臨床及影像學仍將起源於鞍結節、鞍隔、蝶骨平臺, 解剖範圍直徑不超過3 cm以內的腦膜瘤統稱為鞍上腦膜瘤。鞍隔腦膜瘤是指自鞍隔腦膜的蛛網膜顆粒生長的腦膜瘤, 較為罕見, 國內僅見25例報導。以往影像學缺乏對鞍隔腦膜瘤的認識, 容易誤診為垂體瘤者, 神經外科多採用經口、鼻、蝶竇入路鞍底行鞍內腫瘤切除術。
  • 蓬萊市人民醫院完成一巨大腦膜瘤切除術
    蓬萊市人民醫院完成一巨大腦膜瘤切除術 2016-03-16 11:26:12 來源:水母網
  • 腦膜瘤復發可以預測嗎?研究表明子結構可以可靠地預測腫瘤復發
    點擊查看   腦膜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腦瘤,雖然通常是良性的,但約五分之一的腦膜瘤在手術切除後仍會復發。當前腦膜瘤分類不一定預測腫瘤是否會復發,但研究人員發現使用分子可能更好地預測腦膜瘤復發,研究報告發布在《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美國科學院學報》上。
  • 12種常見顱內腫瘤鑑別診斷要點|顱內腫瘤|室管膜瘤|腦膜瘤|-健康界
    CT密度、MRI信號不均勻,增強掃描呈不規則強化或不規則環形強化,並隨腫瘤惡性程度增高而遞增,其強化程度不如腦膜瘤明顯,且不均一,不直接與腦膜相連,也不出現顱骨骨質改變。(纖維型腦膜瘤)(血管瘤型腦膜瘤)
  • 腦子裡長了「雙胞胎」腫瘤!究竟病起何處?
    腦袋裡長一顆瘤子都已經夠嗆了,而47歲的老章卻查出「雙胞胎」腫瘤。這是什麼體驗?老章以前一直覺得自己身體很好,只是從5月開始,老章時不時就覺得頭痛頭暈,還有點噁心反胃。後來慢慢覺得自己右邊手腳沒力。更沒想到的是,到5月底的時候,老章的右手已經抬不起來,右腳無法行走了。
  • 寧波65歲老太長了「青蛙」眼,一查竟然是腦子裡長了個瘤
    到了神經外科,接診的醫生高峰主任醫師安排她做了個腦部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李老太得的是額部腦膜瘤。  據高峰介紹,李老太之所以眼睛會失明是因為腦子裡長了個腫瘤,壓迫到了視神經,影響了視力。隨著腫瘤的不斷滋長,最終擴散到了眼眶裡,腫瘤越來越大,導致眼眶裡根本包不牢了,只能往外頂,於是就出現了眼球往外凸的症狀。
  • 福建女子左眼失明 竟是腦子裡長了個……這個病老少不分 視力下降...
    直到最近檢查才發現,原來問題竟出在腦子裡,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腫瘤!後在朋友的介紹下,家屬帶她到解放軍第四七六醫院(原福州空軍醫院)神經外科就診,袁邦清主任給予進行MR檢查,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原來,導致她左眼瞳孔散大、失明的原因竟是腦部鞍區長了個腦膜瘤,壓迫視神經所致。鞍結節腦膜瘤屬於良性腫瘤,是較常見的腦膜瘤。
  • 經常不規律臉痛、耳朵痛,竟是因為腦子裡長了瘤!
    磁共振檢查結果一看,果然是三叉神經痛,但不是常見的血管壓迫神經的三叉神經痛,而是在三叉神經邊上長了個表皮樣囊腫,是表皮樣囊腫的壓迫導致了徐先生這個不規律發作的三叉神經痛。經檢查發現,李女士的三叉神經旁長了一個腦膜瘤,是腦膜瘤壓迫了神經導致的三叉神經痛。經過手術治療,兩位患者的三叉神經痛都痊癒了。楊樹旭主任醫師介紹,一般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又稱特發性三叉神經痛,繼發性三叉神經又稱為症狀性三叉神經痛。
  • 過了長個子的年齡再長個一定要當心
    昨天手術的病人是一位75歲的老大爺,近幾年感覺經常碰頭,而且個子也高了,老大爺很納悶:都這年齡了,怎麼還長個啊?儘管如此,也沒有怎麼當回事,家人發現不對勁,怎麼頭都變形了?一直催促到醫院做了頭顱CT和核磁共振,結果發現了問題,原來是頭頂部長了個腦膜瘤,不僅壓迫腦子,還侵及了顱骨,並長到了皮下,比正常高出了2~3公分。手術可稱得上「大工程」,腫瘤侵及範圍廣,開顱就相當困難,鑽孔一定要在正常顱骨,要儘可能地控制出血。腫瘤侵及矢狀竇,而且完全閉塞,把侵及矢狀竇的腫瘤徹底切除,並切除受累的大腦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