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癌細胞想辦法自我修復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2020-11-13 新民晚報

圖說: CXorf67可以用於指導PFA亞型腫瘤的靶向治療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因此尋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療藥物成為神經外科學界治療該型腫瘤的一個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指標」,證明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可能是治療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這一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1月13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上在線發表。

人體細胞每天都在遭受著內源性及外源性損傷,而細胞中的DNA可以通過多種機制來改變和修復這些損傷。不僅正常細胞可以使用這些修復途徑,癌細胞也能在不斷增殖的細胞中修復損傷DNA。同源重組修復和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介導的修復是DNA損傷修復的兩種重要機制,其中同源重組修復參與DNA雙鏈損傷修復,PARP負責DNA單鏈損傷修復。

兩種修復機制中的一種發生修復過程障礙時,另一種機制可以代償修復。如果細胞的這兩種DNA損傷修復能力都發生「故障」,則可能促進細胞的凋亡。攜帶同源重組修復缺陷的腫瘤患者,使用PARP抑制劑,可以使兩種DNA損傷修復途徑均出現「故障」,進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發揮更強的抗腫瘤作用,即所謂「合成致死」作用機制。

據介紹,由於很多腫瘤中都發現存在同源重組修復缺陷,因此,PARP成為近年來生物學和醫藥領域備受矚目的一個腫瘤治療靶標。臨床上,已有靶向PARP的抑制劑被批准用於治療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存在同源重組缺陷的腫瘤。

在同源重組修復途徑中,PALB2蛋白和BRCA1蛋白以及BRCA2蛋白結合形成的BRCA1-PALB2-BRCA2複合物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與數據分析發現,當DNA出現損傷信號時,在PFA亞型室管膜瘤中普遍高表達的CXorf67蛋白能及時「響應」,大量「集結」於染色質,通過「競爭」結合PALB2蛋白,從而阻止BRCA2蛋白結合到PALB2蛋白上,進而抑制細胞的DNA同源重組修復過程。

在病人原代細胞和小鼠模型層面,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實驗證實,CXorf67高表達的腫瘤細胞對PARP抑制劑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以增強PARP抑制劑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尤其是在與放射性治療聯合使用時更為顯著。

該研究表明在PFA亞型室管膜瘤中普遍高表達的CXorf67蛋白可能成為一個「指標」,用於指導PFA亞型室管膜瘤的靶向PARP的治療。這一研究結果為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下一步,研究人員和相關醫院將深入合作研究,就PARP抑制劑聯合化療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這一治療方法開展臨床實驗。

據悉,該研究得到了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曾嶸研究員、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動物實驗技術平臺等的大力協助。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相關焦點

  •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因此尋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療藥物成為神經外科學界治療該型腫瘤的一個難題。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指標」,證明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可能是治療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
  • 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
    原標題: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記者孫國根)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昊教授、餘建忠主治醫師臨床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
  • 常發病於3歲兒童,40%無法治癒,科學家發現了這種腦瘤的治療新策略
    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因此尋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療藥物成為神經外科學界治療該型腫瘤的一個難題。
  • 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準確打擊
    10月3日電 (袁蕙芸 陳靜)記者3日獲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合作研究創新制定了肝癌治療精準策略。     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研究員覃文新告訴記者,肝癌精準治療策略有望為包括肝癌在內的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新思路。3日,Nature《自然》在線發表了這項合作研究成果。 中國是肝癌 「重災區」,在全球每年新增肝癌病例中,中國新增與死亡病例佔比不小。據介紹,肝癌是一種多基因參與、多因素介導、病理機制複雜的惡性腫瘤。
  • 科學家發現「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
  • 科學家發現修復受損DNA的新方法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在依賴於RNA的DNA修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已發表在8日的《Molecular Cell》上(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研究結果揭示了同源重組蛋白質Rad52的重要作用。這項成果還有助於幫助癌症治療確定新的靶標。
  • 誘導腫瘤細胞衰老,科學家找到「分步式」肝癌精準治療新策略
    新華社上海10月4日電(記者仇逸)先誘導腫瘤細胞衰老,再進行精準清除,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與荷蘭癌症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成果「誘導和利用腫瘤細胞弱點治療肝癌」在《自然》在線發表。
  • Cancer Discov:意外發現!免疫治療可以識別並治療化療耐藥腫瘤!
    研究發現,耐藥突變可以恢復BRCA1或BRCA2基因的活性,從而避免藥物治療的影響,這可能會使腫瘤容易受到免疫治療的影響。他們相信,這些基因的差異大到足以訓練人體的免疫系統識別和殺死修復BRCA基因的癌細胞--這為治療對現有藥物有耐藥性的癌症開闢了一種令人興奮的新方法。倫敦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彙編了一個資料庫,其中包括300多個報告的突變案例,這些突變改變了BRCA基因的活性,從而對PARP抑制劑產生耐藥性。
  • Cell子刊發現DNA修復酶可能是腦癌治療潛在靶點
    2016年1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快速分裂的細胞依賴於一種叫做Dicer的酶幫助它們修復因基因複製錯誤造成的DNA損傷。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Lineberger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基於Dicer在DNA修複方面發揮的作用找到了殺死腦部快速分裂的癌細胞的一種新潛在方法。
  • Cell death&differ:中國科學家發現抑制乳腺癌腫瘤幹細胞新策略
    2015年1月2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國際生物學期刊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發表了來自加拿大和中國科學家的一項最近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體內和體外實驗證明激活toll-like receptor 3(TLR3)能夠促進乳腺癌細胞向腫瘤幹細胞(CSC)轉化,產生幹細胞特徵,而TLR3的這種促CSC轉化效應需要同時激活β catenin和NF-κB信號通路才能發生。這一研究成果為癌症治療中抑制CSC產生提供了新的策略。 研究人員指出,在2012年的統計中,乳腺癌是導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疾病。
  • 科學家治療癌症新方法:納米機器人殺死癌細胞
    納米機器人或許將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方法,但前提是,科學家需要大量研究來證明它們在人體中的安全性。你還記得電影《我,機器人》(I, Robot)裡的場景嗎?蘇珊·卡爾文博士給智慧機器人桑尼注射了納米粒子,以消除他的人工智慧。注射液中那些銀色的小東西怎麼可能毀掉機器人的全部智能呢?
  • 錢程:靶向腫瘤幹細胞治療癌症的新策略
    上海2015年5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 5月8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5腫瘤幹細胞轉化醫學論壇"在上海好望角大飯店隆重開幕。來自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生物治療中心的錢程教授參加了此次論壇,並分享了題為"靶向腫瘤幹細胞治療癌症的新策略"的精彩報告。
  • 朱濤: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
    在2014腫瘤轉化醫學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朱濤教授分享了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朱教授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長期從事腫瘤分子病理及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發表SCI論文近60篇,篇均影響因子>5,論文他引總數超過2000次,H-index=24,朱教授此會議視頻已上傳至行雲學院以供交流學習。
  • 學者發現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新方法,雙管齊下「餓死」癌細胞
    學者發現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新方法,雙管齊下「餓死」癌細胞 周舟/新華社 2018-04-03 16:59 來源:澎湃新聞
  • Cell Stem Cell:科學家首次揭示起源癌細胞如何控制腫瘤侵襲和轉移
    腫瘤異質性是指不同患者腫瘤之間和同一個腫瘤內不同細胞之間的差異。這種異質性的存在會影響對癌症患者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為了解釋腫瘤的異質性科學家已提出了不同的機制,如上皮間質轉化(EMT),在該過程中上皮腫瘤細胞失去黏附力,並獲得間充質細胞的遷移特性,該過程與腫瘤轉移和耐藥性相關。
  • 揭開「最強大腦」秘密,兒童醫學國家隊布局研究兒童腦!未來全面...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將全面對接兒童健康新需求,組建出生缺陷、新生兒、血液腫瘤、傳染感染與免疫、疑難危重症、兒童保健與康復等六大臨床中心,未來兒科轉化醫學研究所也將與六大臨床中心聯手。其中,專家們將聯手研究兒童腦,試圖從循證醫學角度了解相關機制。與此同時,在即將破土動工的兒中心張江科學城院區內,轉化醫學研究將在新院區得到新一輪發展,一攬子國際一流的兒童血液、腫瘤研究將開啟,打造中國版本的MD ANDERSON。兒童白血病臨床研究也有新進展大腦中的秘密很多。
  • 癌細胞竟有「保護傘」——血腦屏障?但科學家探索到了解決方法
    血腦屏障本是為了保護大腦而存在的  相信大家對於血腦屏障這個詞語有一定的耳聞,比如,有時醫生在講解治療方案時會說到「某某藥物無法通過血腦屏障,對於腦部的癌細胞無法發揮作用」之類的話語。  那麼什麼是血腦屏障呢?
  • 新型免疫療法可激活癌細胞焦亡,抑制多種腫瘤生長
    來源:Nature 基於GSDME,波士頓兒童醫院聯合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新的癌症免疫治療方法 該研究由波士頓兒童醫院主任、哈佛醫學院Judy Lieberman教授及哈佛醫學院講師張志斌博士領導完成。研究發現,在22個癌症相關GSDME突變中,有20個降低了GSDME的功能。在表達GSDME的小鼠腫瘤中敲除GSDME可促進腫瘤生長,但在抑制GSDME表達的腫瘤中,GSDME異位表達則會抑制腫瘤的生長。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11月20日電( 孫國根陳靜)記者20日獲悉,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昊教授、餘建忠主治醫師臨床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證實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該腫瘤的有效手段,該成果對開闢新的靶向藥物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有重大意義
  • 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張冰課題組發現新的DNA修復通路
    上海交通大學張冰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張芳,博士生閆鵬一,於蕙菁以及副研究員樂黃鶯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DDR缺陷會導致損傷DNA的不斷累積,造成基因組的不穩定性並促進腫瘤的發生。因此闡釋DDR及DNA 修復機制,對於腫瘤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BRCA1是著名的腫瘤抑制基因, 在3%-18% 的所有乳腺癌和宮頸癌病人以及45%遺傳性乳腺癌和宮頸癌病人中都發現有BRCA1的突變。研究證明BRCA1突變是早髮型乳腺癌和宮頸癌的主要致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