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發病於3歲兒童,40%無法治癒,科學家發現了這種腦瘤的治療新策略

2020-11-13 文匯網

圖示: CXorf67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物標誌物,可以用於指導PFA亞型腫瘤的靶向治療。CXorf67低表達或無表達的PFA亞型室管膜瘤中,同源重組修復正常進行,腫瘤細胞存活(左); 而CXorf67高表達的PFA亞型室管膜瘤中,同源重組修復途徑被抑制,這時用PARP抑制劑藥物處理,腫瘤細胞即被殺死(右)。

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因此尋找有效的靶向性治療藥物成為神經外科學界治療該型腫瘤的一個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林、耶魯大學吳殿青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團隊聯合在室管膜瘤臨床樣品研究中首次發現,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進行治療的重要「指標」,證明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可能是治療兒童顱內PFA亞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該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11月13日凌晨在國際學術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上在線發表。

DNA受到損傷時,細胞會啟動修復機制,其中針對DNA雙鏈的同源重組修復和針對DNA單鏈的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介導的修復是至關重要的兩條修復途徑。當PARP的活性被抑制時,DNA單鏈斷裂後的修復機制發生「故障」,DNA必須另行開啟同源重組的修復功能。如果這時腫瘤細胞的同源重組修復存在缺陷,那麼細胞就無法進行DNA修復,從而死亡;而正常細胞的DNA同源重組修復沒有缺陷,所以不會被殺死,這樣PARP抑制劑就能特異性殺死腫瘤細胞。由於很多腫瘤中都發現存在同源重組修復缺陷,因此,PARP成為近年來生物學和醫藥領域備受矚目的一個腫瘤治療靶標。臨床上,已有靶向PARP的抑制劑被批准用於治療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存在同源重組缺陷的腫瘤。

在同源重組修復途徑中,PALB2蛋白和BRCA1蛋白以及BRCA2蛋白結合形成的BRCA1-PALB2-BRCA2複合物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與數據分析發現,當DNA出現損傷信號時,在PFA亞型室管膜瘤中普遍高表達的CXorf67蛋白能及時「響應」,大量「集結」於染色質,通過「競爭」結合PALB2蛋白,從而阻止BRCA2蛋白結合到PALB2蛋白上,進而抑制細胞的DNA同源重組修復過程。

在病人原代細胞和小鼠模型層面,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實驗證實,CXorf67高表達的腫瘤細胞對PARP抑制劑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以增強PARP抑制劑對腫瘤的殺傷作用,尤其是在與放射性治療聯合使用時更為顯著。該研究表明在PFA亞型室管膜瘤中普遍高表達的CXorf67蛋白可能成為一個「指標」,用於指導PFA亞型室管膜瘤的靶向PARP的治療。這一研究結果為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提供了新思路與新方法。下一步,研究人員和相關醫院將深入合作研究,就PARP抑制劑聯合化療治療PFA亞型室管膜瘤這一治療方法開展臨床實驗。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李林研究員、耶魯大學吳殿青教授和復旦大學兒童醫院李昊主任是該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韓記昌、餘蒙、柏亦沁和復旦兒童醫院餘建忠醫師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曾嶸研究員、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動物實驗技術平臺等的大力協助。

作者:許琦敏

相關焦點

  •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室管膜瘤現有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但缺乏有效的化療藥物。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無法接受放療,導致術後整體預後較差。
  • CAR-T新應用可治療復發性腦瘤,效果更好且副作用小
    近日,一個美國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新方法,用嵌合抗原受體 T 細胞(CAR-T)把針對性靶細胞直接注入腫瘤周圍的腦脊液組織,以治療腦瘤。世衛組織資料顯示,惡性腫瘤已成為兒童第二大死因。相比於成人癌症,患有復發性小兒實體瘤和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的患者幾乎沒有治療選擇,通常死於該疾病。(來源:pixabay)髓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是最為常見的兒童惡性腦腫瘤,兩種瘤對腦瘤患者的影響極大,並且在復發時基本無法治癒。
  • 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
    原標題:CXorf67蛋白抑制DNA損傷修復之謎被揭開治療兒童腦腫瘤有新策略(記者孫國根)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李昊教授、餘建忠主治醫師臨床科研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李林團隊、耶魯大學吳殿青團隊經多年研究,首次發現人體細胞內的CXorf67
  • 兒童腦瘤有治了!科學家完成首個大規模蛋白質基因組分析
    當時,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有缺陷的基因P53產生了隔代相傳,這種基因正是一種致癌因子。「是這個因素導致男孩罹患癌症嗎?感覺像是如此……但我們也不敢確定。」一些兒科腦瘤類型的預後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例如高級別膠質瘤和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改善患兒的治療策略迫在眉睫。
  • 科學家完成首個大規模蛋白質基因組分析 兒童腦瘤有治了
    圖片來源:《細胞》美國聖朱迪兒童研究醫院的一名患兒的遭遇曾讓人唏噓不已,他罹患了非常罕見的白血病,他的父親則在兩三年前31歲時死於腦癌。當時,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有缺陷的基因P53產生了隔代相傳,這種基因正是一種致癌因子。「是這個因素導致男孩罹患癌症嗎?
  • 新突破!廣州醫生團隊揭示膽道閉鎖發病新機制和治療新策略
    11 月 28 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在膽道閉鎖 ( biliary atresia,BA ) 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 "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
  • 兒童弱視 3~6歲治療最好
    兒童弱視 3~6歲治療最好 2018-04-10 15:57  來源: 廣州日報 該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徐小平教授介紹,兒童斜視和由此引發的弱視等問題,患病率大約為3%,大部分人及時治療可以消除影響,但因延誤治療將眼疾帶到成人,從而引發種種尷尬和其他問題的個案也不少。剛出生的寶寶七成眼位不正所謂斜視,就是眼位偏離正常位置,不在中央,或偏內,或偏外。
  • 讓癌細胞想辦法自我修復 上海科學家發現治療兒童腦腫瘤新策略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供圖室管膜瘤是兒童顱內常見的腦腫瘤,其中以PFA(posterior fossa group A,幕下A型)亞型的發病率及惡性程度為最高,主要發生在平均年齡為3歲的兒童中,約40%病患不可治癒
  • 我國學者發現一種治療惡性腦瘤的藥物新療法
    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膠質瘤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腦部腫瘤,現有治療手段單一且易復發。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方志友、陳學冉科研團隊篩選並實驗發現,藥物「金轉停」可控制這種惡性腦瘤的發展,延長患者生命,有望成為臨床治療膠質瘤的新手段。日前,國際知名醫學學術期刊《治療診斷學》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該成果。
  • 兒童惡性腫瘤 3歲5歲是高發期 建議每年做一次體檢
    18cm大,已經到了中晚期,無法手術,只能化療。昨日,在第20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上,重醫附屬兒童醫院腫瘤外科主任王珊介紹,和10年前相比,兒童惡性腫瘤發病數量多了40%左右,不過,如果家長能夠做到早發現,兒童腫瘤的治癒率可達到70%。  三齡童確診惡性腫瘤  昨日,記者在兒童醫院腫瘤外科病房見到了鑫鑫,父母正陪著他在看電視。
  • 多篇文章直擊腦瘤重要研究成果!
    細胞每次分裂,端粒都會縮短一點,最終它們短到無法保護DNA的地步,這時候細胞就「壽終正寢」了。而大多數癌症中的腫瘤細胞從人體幹細胞那裡「偷到」了「長生不老」的秘方。人體中的幹細胞能夠無限分裂,因為它們表達一種端粒酶,它能夠延長端粒的長度。通常,人體中只有幹細胞能夠靠這種方法「長生不老」,但是據科學家們的統計,高達90%的人類癌症能夠激活端粒酶。
  • 亨廷頓舞蹈症:全國有3萬發病者、50%遺傳、不可治癒,他們怎麼辦?
    他說,「希望這個病將來能被治癒,不要再有人重複我們的悲劇。」上海瑞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曹立介紹:「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發病年齡多在35到50歲,表現為舞蹈樣症狀、認知和精神障礙。」患者生命持續約10到20年,目前沒有治療方法。
  • 鑑定出膠質母細胞瘤的致癌基因,致命性腦瘤治療有希望
    近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李輝團隊鑑定出了膠質母細胞瘤的一個重要致癌基因,為這種致命的癌症揭示了一個新的治療靶點。癌基因對癌細胞的生存至關重要。沒有它們,癌細胞就會死亡。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許多癌症的針對性治療方法,而這些癌症都具有類似的「癌基因成癮性」。癌基因成癮是指腫瘤細胞依賴過度活躍的基因或途徑以實現其生長和存活。
  • 兒童腦膠質瘤不應該只關注手術!
    數據表明:我國每年至少有7000—8000名兒童被查出患腦腫瘤,其中70%—80%是惡性腫瘤。在兒童易患的惡性病變中,腦腫瘤僅次於白血病,排在第二位。有統計顯示,5-8歲是兒童腦瘤發病高峰。小兒發病年齡越小,腦腫瘤惡性程度越高,發病速度越來越快。
  • 王福生院士:中國3歲以下兒童慢性B肝治癒率可達80%
    王福生院士:中國3歲以下兒童慢性B肝治癒率可達80% @健康時報 11月10日消息,「兒童慢性B肝不需要治療的舊觀念得改了,現在要提倡早期積極治療!」
  • 為什麼免疫治療是這類惡性腦瘤的更優選擇?——小兒腫瘤學家專訪
    DIPG是一種罕見、致命的兒童腦瘤,診斷為這種疾病的患兒平均總生存期約為9個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別約為30%和 相比放化療,為什麼免疫治療是瀰漫內生型橋腦膠質瘤等腦瘤治療的更優選擇呢?
  • 5年生存率不足5%致命腦瘤,迎來免疫治療曙光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常見的一種腦瘤,也是當之無愧的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平均生存期僅1年,五年生存率不足5%。對於這種腫瘤,目前沒有任何治癒方法,治療很困難,主要是因為以下五個原因。
  • 惡性膠質腦瘤關鍵基因的突變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宣稱,他們發現了最致命的惡性膠質腦瘤最關鍵的基因突變,這對惡性膠質腦瘤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大意義,為癌症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窗口。  這種名為異檸檬酸脫氫酶(IsocitrateDehydrogenase,IDH)的基因是一類新陳代謝過程中的關鍵酶。杜克大學病理學系副教授閻海(音譯)團隊通過整體基因組測序篩選,發現IDH1和IDH2這兩個基因突變不僅在惡性膠質腦瘤晚期出現,在早期腫瘤中也存在。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證實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該腫瘤的有效手段,該成果對開闢新的靶向藥物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有重大意義。
  • 院士呼籲:以「功能性治癒」新思路對抗B肝
    通過有效推行預防B肝的計劃免疫,我國人群的B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左右下降到7.16%,其中5歲以下兒童慢性B肝感染率已降到1%以下,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低於1%的水平。但在我國7800萬B肝感染者中,約有2000萬人是慢性B肝患者。他們不僅需要長期甚至終身治療,為家庭、社會帶來巨大負擔,而且還有發展成肝硬化、肝癌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