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發現一種治療惡性腦瘤的藥物新療法

2021-01-2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徐海濤)膠質瘤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腦部腫瘤,現有治療手段單一且易復發。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方志友、陳學冉科研團隊篩選並實驗發現,藥物「金轉停」可控制這種惡性腦瘤的發展,延長患者生命,有望成為臨床治療膠質瘤的新手段。日前,國際知名醫學學術期刊《治療診斷學》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該成果。

  作為一種惡性腦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發病率較高,治療藥物匱乏,而且術後復發率高。由於人腦天然具備一種「血腦屏障」保護機制,很多藥物難以穿透,無法對腫瘤部位進行治療。同樣由於這種保護機制,國際醫學界新興的細胞與免疫抗癌療法也很難獲得期望的療效。

  探索膠質瘤的發病機理,尋找治療的「靶點」,是近年來國際神經腫瘤研究領域的重要挑戰和熱點。經研究發現,人腦中的兩種蛋白複合物「ZDHHC17」與「MAP2K4」對記憶、學習等功能有重要作用,但當兩者相遇,將會產生「致癌」的活性,最終導致膠質瘤出現及惡性發展。

  針對這一現象,中科院合肥腫瘤醫院研究員方志友、副研究員陳學冉等人分析了這兩種蛋白複合物的結構特徵,並利用「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劑」化合物庫,篩選發現「金轉停」這種藥物對膠質瘤有治療效果。

  據介紹,「金轉停」原為一種提高人體免疫力、治療類風溼的藥物,研究人員發現它不僅能有效抑制「ZDHHC17」與「MAP2K4」的結合以及相互間的信號傳遞,還可以顯著的阻斷膠質瘤細胞的增殖與侵襲等惡性行為的發展。同時,動物學實驗也顯示,通過這種藥物治療,被移植膠質瘤的動物生存期明顯延長。

  這項研究揭示了膠質瘤發生的根源,還為治療膠質瘤、預防復發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人員表示,下一步有望開展相關臨床試驗,期待可以提升膠質瘤的臨床治療效果。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免疫治療是這類惡性腦瘤的更優選擇?——小兒腫瘤學家專訪
    DIPG是一種罕見、致命的兒童腦瘤,診斷為這種疾病的患兒平均總生存期約為9個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別約為30%和 相比放化療,為什麼免疫治療是瀰漫內生型橋腦膠質瘤等腦瘤治療的更優選擇呢?
  • 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家開發出治療惡性腦瘤的新型療法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1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國外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 對於腦瘤細胞,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到底是怎麼清除的?
    事實上,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是一種獨特的方法,可以為腦瘤團塊和微觀浸潤提供腫瘤細胞選擇性高能能量轉移(LET)粒子放射療法,同時避免對周圍正常腦組織的放射損傷。α粒子和 Li 的非常短的路徑長度(<9μm)可以對腦瘤細胞進行高LET照射,而不會對腦瘤細胞造成不良影響,B卸載正常細胞。在過去的15年中,已經在核反應堆上使用兩種可用的硼藥物和中子束進行了八項針對膠質母細胞瘤(GBM)的非隨機前瞻性外束BNCT試驗。報告的進展中位時間和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6-12和12-27 mos。
  • 中國科學家發現治療膠質瘤的關鍵小分子藥物
    膠質瘤是顱內十分常見的腦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0%-50%左右。不僅非常常見,而且腦膠質瘤跟一顆「毒瘤」一樣,它的每一個特點都散發出恐懼的味道,每一個標籤都讓人望而生畏:1、死亡率高中國膠質瘤患者每年約新增4-8萬人,同時年死亡人數也高達3萬人。
  • 多篇文章直擊腦瘤重要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之前研究表明GBM幹細胞的一個亞群體具有轉分化成腫瘤內皮細胞(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TDEC)的能力,幫助腫瘤抵抗抗血管生成治療藥物。BMP9能夠參與癌細胞分化、侵襲和轉移,是一個有望實現損傷GBM侵襲性的重要分子。
  • 中國學者發現兒童顱內惡性室管膜瘤新型靶向治療方法
    「CXorf67蛋白」可以作為兒童顱內惡性腫瘤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劑的一個重要生物標誌物,並證實PARP抑制劑聯合放療是治療該腫瘤的有效手段,該成果對開闢新的靶向藥物治療兒童顱內PFA型室管膜瘤有重大意義。
  • Mol Cancer Res:靶向致命腦瘤的癌症幹細胞群體有望解決治療抵抗和...
    2016年7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通過研究找到了治療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及神經膠質瘤幹細胞的潛在靶點
  • 5年生存率不足5%致命腦瘤,迎來免疫治療曙光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最常見的一種腦瘤,也是當之無愧的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平均生存期僅1年,五年生存率不足5%。對於這種腫瘤,目前沒有任何治癒方法,治療很困難,主要是因為以下五個原因。
  • 惡性膠質腦瘤關鍵基因的突變
    核心提示:研究人員發現,IDH1和IDH2基因突變只出現在惡性膠質瘤中,在病人正常的組織細胞中則沒有,這是這項研究最關鍵的發現之一,因為這樣靶向治療才有意義,也才可能實現。
  • 王大陸母親因腦腫瘤破裂突然離世,面對毫無症狀的腦瘤該怎麼破?
    據悉,王大陸的母親發病前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和徵兆,在8月5日突然被發現在床上昏迷不醒,家人緊急將其送往醫院,被診斷為突發腦幹腫瘤破裂。雖經手術治療,但最終仍回天乏術,王媽媽在9日凌晨離世。
  • 將CAR-T細胞療法與特殊抑制劑藥物相結合有望治療多類型癌症
    腫瘤微環境中錯綜複雜的血管「迷宮」依然是細胞療法滲透並治療實體瘤最困難的障礙之一,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ancer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將CAR-T細胞療法與PAK4抑制劑藥物相結合或能促進工程化細胞突破並攻擊腫瘤
  • 得了腦瘤都需要做手術
    得了腦瘤都需要做手術嗎? 腦瘤的治療還是以手術治療為主。腦瘤治療根據病灶大小和部分可選擇手術,放療和化療,輔之以中醫保守治療。腦瘤的治療方案已經比較成熟,多數有效,而且可以輔以中醫藥提高治療成功率,減少腫瘤的復發轉移。
  • 我國科學家領跑國際幹細胞治療藥物研究
    2004年12月,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趙春華領銜的課題組申報的全國第一個幹細胞創新藥物——「骨髓原始間充質幹細胞」正式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臨床批件進入臨床試驗,成為我國第一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研究的幹細胞治療藥物。
  • 新發現:激活Wnt蛋白可治療耐藥性髓母細胞瘤
    該病多見於兒童,髓母細胞瘤生長極為迅速、手術不易徹底切除、並沿腦脊液播散性種植,治療比較困難。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有了新發現,有望治療髓母細胞瘤。對兒童來說,腦癌總是一個毀滅性的診斷,但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近日已經找到了一種方法,有望治療最嚴重的兒童腦癌。
  • 納米藥物如何有效攻克多種類型癌症?
    【1】又一個納米藥物進入臨床!劍指惡性腦瘤!新聞閱讀:Human nanomedicine drug showing promise in solid cancers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症中心——詹姆斯癌症醫院和Solove研究所(OSUCCC-James)正同其他三個研究中心一起進行納米藥物BXQ-350治療實體瘤(包括難治療的惡性腦瘤等)的研究。
  • 腦瘤的原因有哪些?遺傳?外傷?射線?藥物?
    關於腦瘤的原因,目前尚沒有一種完全明確的說法。都是一些猜測或者是假說。並不像吸菸導致肺癌,肝炎造成肝癌,這種情況是有一定的關聯,而更多的都是一些假設和猜測。一般情況下最常見的一種說法就是遺傳性因素有關,尤其是對於嬰兒或者是青少年時期就會發現的顱內腫瘤,這個時候往往是與遺傳有關,並且也與某些基因的變化組合有關係。還有一部分成年人的膠質瘤,這個也發現與基因是有一定關係的。
  • 納米技術精準給藥,可否對抗低生存率的腦瘤?
    納米技術精準給藥,可否對抗低生存率的腦瘤?實現精準醫療有兩種手段,一是使用機器人的物理手段,精準去除異常細胞;二是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精準投放藥物以達到治療效果。當利用微控和生物手段的精準醫療對準癌症,顯示出了具有潛力的未來臨床應用希望。近日,美國化學學會在ACS Nano上就報導了一項基於納米醫學的膠質母細胞瘤(GBM)化學免疫治療(CIT)策略。
  • 我國學者揭示心肌梗死後自主神經重構現象
    我國學者揭示心肌梗死後自主神經重構現象
  • Frontiers in Oncology & Neuro-Oncology:精準療法治療治療惡性...
    2018年2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們開發出了一種新的靶向治療惡性大腦膠質瘤的方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Neuro-Oncology》雜誌上。
  • 羅氏貝伐珠單抗膠質母細胞瘤適應症獲批, 為中國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
    此次新適應症獲批將為中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擇。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最常見且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顱內腫瘤。2017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數據顯示,我國腦瘤的發病率為7.61/10萬,其中膠質母細胞瘤佔惡性腦腫瘤的46.1%,年發病率約為2.8/10萬1,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和治癒率低的特點,被認為是神經外科領域治療難度最高的腫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