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文章直擊腦瘤重要研究成果!

2020-11-26 生物谷

一直以來,腦瘤都是讓研究人員非常棘手的癌症難題,如果癌症發生轉移,更是能夠威脅患者的生命,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腦瘤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相關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

【1】Cancer Cell:科學家揭開惡性腦瘤「長生不老」的秘密

doi:10.1016/j.ccell.2018.08.003

近日。在Cancer Cell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位於TERT基因啟動子上的基因突變如何賦予腫瘤細胞「長生不老」特性的秘密。這一發現可能提供治療癌症的新方法。

「長生不老」是癌症細胞的關鍵特徵之一。健康細胞通常只能進行有限次數的細胞分裂,而腫瘤細胞則能夠無限制地不斷分裂增生。通常,健康細胞的壽命由染色體兩端稱為端粒(telomeres)的結構來決定。它們就像鞋帶兩頭的塑料套保護鞋帶不會因為磨損而脫線一樣,負責保護染色體結構的穩定。細胞每次分裂,端粒都會縮短一點,最終它們短到無法保護DNA的地步,這時候細胞就「壽終正寢」了。

而大多數癌症中的腫瘤細胞從人體幹細胞那裡「偷到」了「長生不老」的秘方。人體中的幹細胞能夠無限分裂,因為它們表達一種端粒酶,它能夠延長端粒的長度。通常,人體中只有幹細胞能夠靠這種方法「長生不老」,但是據科學家們的統計,高達90%的人類癌症能夠激活端粒酶。TERT基因是編碼端粒酶複合體的重要基因之一,超過50種人類癌症在TERT基因的啟動子上存在突變,這讓名為GABP的轉錄因子能夠與它結合,並且激活TERT基因,讓腫瘤細胞能夠不受限制地生長。啟動子像汽車的點火開關,而GABP就像插進點火開關的那把鑰匙,插進去一擰,車子就發動起來了。

【2】Nature重磅:一種靶向腦部腫瘤的新型CAR-T系統,讓腦瘤無處可逃

doi:10.1038/s41586-018-0499-y(最新提醒:這篇論文因存在問題於2019年2月20日被撤回。

利用T細胞免疫治療成功治療腦癌的前提之一就是工程化的T細胞可以進入大腦組織並接觸癌細胞,但是臨床實驗及基礎研究都顯示這是很難實現的,因為大腦中存在著一種叫做血腦屏障的系統,會阻礙T細胞進入大腦組織。

而近近日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炎性大腦疾病(像多發性硬化症)中,腦部血管的內皮細胞會上調ICAM1和VCAM1的表達,從而引導炎前免疫細胞穿過血管進入大腦的炎症部位。而在發生腦癌的情況下,腫瘤血管內皮竟然會下調這些分子以逃避免疫識別,從而避免免疫殺傷。

但是研究人員卻發現了一個意外的現象,那就是腫瘤的內皮會上調活化白細胞粘附分子(activated leuk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ALCAM)的表達,這就使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創造一個ALCAM限制的歸巢系統(homing system,HS)來克服這種免疫逃逸機制。

【3】Cancer Res:藥物司美替尼或能靶向作用特殊標誌物殺滅兒童腦瘤細胞

doi:10.1158/0008-5472.CAN-18-0027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尼託巴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通過靶向作用特殊標誌物或能有效殺滅腦瘤細胞;腦瘤在所有兒童癌症中佔到了大約20%的比例,而且其也是加拿大20歲以下兒童癌症相關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儘管目前患者的臨床治療預後得到了極大改善,但由於化療和放療所帶來的毒性副作用,很多患者的認知和機體活動都受到了明顯的影響。

研究者Tamra Werbowetski-Ogilvie博士表示,目前我們迫切需要開發出更好、更具靶向性且毒性較低的療法來增強患者的存活率以及長期的生活質量。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腦瘤幹細胞表面鑑別出了一種名為CD271的標誌物,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一種診斷音蝟成神經管細胞瘤(Sonic Hedgehog medulloblastoma tumours)的新型診斷工具。

【4】Cell Death Differ:治療腦瘤有新招 BMP9成克敵制勝法寶

doi:10.1038/s41418-018-0149-9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是一種高度血管化並具有很強侵襲性的腦部腫瘤,具有很強的傳播能力能夠侵入到周圍的組織。除此之外,之前研究表明GBM幹細胞的一個亞群體具有轉分化成腫瘤內皮細胞(tumor-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TDEC)的能力,幫助腫瘤抵抗抗血管生成治療藥物。

BMP9能夠參與癌細胞分化、侵襲和轉移,是一個有望實現損傷GBM侵襲性的重要分子。最近來自義大利的研究人員發現BMP9能夠通過抑制PI3K/AKT/MAPK和RhoA/Cofilin這兩條信號途徑觸發人源GBM細胞內SMAD激活,強烈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侵襲。

【5】Oncogene:聯合療法可以顯著延緩兒童惡性腦瘤生長

doi:10.1038/s41388-018-0135-1

成神經管細胞瘤(MB)是兒童最常見的惡性腦瘤。MYC基因通常會過量表達,與MB預後較差很相關。BET溴結構域可以識別乙醯化賴氨酸殘基,通常會促進並維持MYC基因轉錄。而一些特殊的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s)可以促進癌細胞中MYC基因的穩定性。

為了尋找更佳的MB治療方法,來自烏普薩拉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Fredrik J. Swartling教授的帶領下發現使用BET溴結構域抑制劑和CDK2抑制劑聯合靶向MYC表達和MYC穩定因子可以抑制MB細胞生長,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Oncogene》上,題為「Combined BET bromodomain and CDK2 inhibition in MYC-driven medulloblastoma」.

【6】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一種罕見的兒童腦瘤的細胞起源

doi:10.1126/science.aao4750

瀰漫性中線膠質瘤(diffuse midline glioma, DMG)是一類少見的、侵襲性的且出現在腦幹中的兒童腫瘤。這類致命性腫瘤的細胞根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總醫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和波士頓兒童癌症與血液疾病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來自4名DMG患者的3300多個細胞的基因表達,發現這類腫瘤可能起源自少突膠質祖細胞(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 OPC)樣細胞,這些OPC樣細胞處於一種未成熟的可快速分裂的幹細胞樣狀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4月20日的Science期刊上。

這些發現提示著DMG是突變、發育狀態和細胞類型相結合在一起的產物。它們也表明誘導這些未成熟的細胞成熟可能是一種治療這種疾病的有希望的方法。

與大多數腦瘤不同的是,DMG(也稱為擴散型內因性腦橋神經膠質瘤,英文名為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縮寫為DIPG)將自我編織進腦幹的結構中。直到最近,外科醫生才有可能對這類腫瘤進行活檢,從而開啟了一系列旨在理解這類腫瘤的研究。

迄今為止開展的少量DMG活檢已讓科學家們發現這類腫瘤攜帶著一種特徵性突變,即H3K27M。這種突變影響組蛋白H3,而組蛋白H3影響著整個基因程序是開啟還是關閉。

【7】Nature重磅!機器學習更準確鑑定腦瘤種類

doi:10.1038/nature26000

一個國際團隊將甲基化指紋信息輸入到一種機器學習算法中,以找到不同種類的腦瘤。在他們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中,該團隊描述了他們如何通過研究DNA甲基化指紋信息創造一個可以鑑定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系統,同時他們還報導了這種算法的準確率。

對醫生而言,準確鑑定病人特殊種類的腫瘤很困難,因為檢測種類很少,但是腫瘤種類卻很多,現在已知超過100種,還有一些未知的腫瘤。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甲基化,這個過程會誘導DNA功能改變,尤其是抑制基因轉錄。甲基化是一個正常過程,它的特點就是會留下特殊的信號。值得注意的是癌細胞中也會發生這個過程,因此研究人員嘗試了使用樣品中腫瘤細胞的這種特點作為指紋信息來鑑定腫瘤種類。他們創造了一個基於機器學習算法的系統,使用甲基化指紋信息作為它的學習材料。

【8】JCO:利用智能炸彈病毒有望開發出腦瘤免疫療法

doi:10.1200/JCO.2017.75.8219

在一項1期臨床試驗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一種經過基因改造後攻擊最為常見的最為致命性的腦瘤類型的感冒病毒(即下文提及的腺病毒)允許20%的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存活三年或更長的時間。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2月13日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期刊上。

這種經過改造的腺病毒被稱作Delta-24-RGD或DNX-2401。這些研究人員一次性將它直接注射到25名在接受手術切除和其他治療後發生膠質母細胞瘤復發的患者的腫瘤中,其中這個患者群體的中位生存期通常為6個月。

論文主要作者、神經外科教授Frederick Lang博士說,「在5名長期存活的患者中,有3人實現持久性的完全緩解,這對膠質母細胞瘤的I期臨床試驗而言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很多I期臨床試驗可能有一名患者表現很好,因此我們的結果是不尋常的,但我們總是謹慎地評估這種非常難以治療的疾病的結果。」

【9】Oncogene Oncotarget:解析兒童腦瘤亞型的分子特性有望幫助開發新型個體化抗癌療法

doi:10.1038/onc.2017.276   doi:10.18632/oncotarget.20949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gene和Oncotarget上的兩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對常見的兒童腦瘤—小兒輕度神經膠質瘤(PLGG)進行研究發現,在突變基因與其它基因相結合的過程中或許存在關鍵的生物學差異能夠驅動兒童癌症的發生,相關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有效的抗癌療法來精準靶向作用患者機體的腫瘤。

博士後研究者Payal Jain表示,精細闡明這些腫瘤亞型的分子藍圖或能幫助我們不斷深入探索精準醫學,更好地治療兒童腦瘤;文章中,研究人員對驅動癌症發生非常關鍵的RAF基因家族成員進行了分析,其中兩種相關基因:CRAF和BRAF能夠表達各自的蛋白,這些蛋白是關鍵的信號激酶;其中一種基因突變會誘發該基因與伴侶基因相結合,從而表達異常的融合蛋白,進而誘發癌症。

【10】PNAS:科學家發現治療並預後惡性腦瘤潛在靶點

doi:10.1073/pnas.1609758114

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癌症科學研究所(CSI)的科學家們發現蛋白BCL6可能是預測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病人預後的標記物,而GBM是腦瘤中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

這項由CSI獨立研究院H. Phillip Koeffler教授領導的 研究發現BCCL6表達較低的GBM病人生存率高於該蛋白表達水平較高的病人。這項研究還表明BCL6蛋白可能是治療GBM的一個潛在靶標——控制BCL6的表達水平和活性可能有助於治療該疾病。

GBM是一種惡性腫瘤,會導致大腦中的細胞快速增殖並轉移,同時對傳統治療方案具有高度耐受性。這使得GBM的治療異常艱難而充滿挑戰。GBM病人確診後生存時間通常短於15個月。這項新研究探索了BCL6蛋白在GBM中的作用以及BCL6與另一個促GBM基因AXL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發現BCL6及其「小夥伴」NCoR可以一起增加AXL的表達,從而促進GBM的進展。(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聚焦幹細胞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5】Sci Rep: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成功調節受體機體移植組織的免疫排斥反應doi:10.1038/s41598-019-57088-1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海道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其能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調節機體對移植器官的免疫反應。
  • 多篇文章解讀血清素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1】Nature:重磅!文章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血清素在小鼠海馬體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者Catia M Teixeira博士表示,首先我們發現,當機體學習期間血清素從海馬體的內源池中被釋放後,機體對所學事件的記憶就會增強,因此研究人員推斷,通過鑑別出一種主要參與的血清素受體,就能夠對機體記憶的表現進行藥物測試;的確,研究者發現,利用藥物對5-HT4受體功能的系統性調節就能增強記憶的形成。
  • 多篇文章解讀DNA損傷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我們都知道,機體DNA損傷如果得不到及時修復就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危害,比如癌症或衰老等,近年來科學家們在DNA損傷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相關研究報告,分享給大家!
  • 多篇文章聚焦癌症異質性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異質性研究上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免疫系統對這種異質性的貢獻可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小組報導約30%的肝細胞癌(HCC)患者會出現這種異質性,HCC是最常見的肝癌,其中一些腫瘤通過劫持不同基因網絡快速生長。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該研究表明,活化T細胞中,PD-1首先經過內化和泛素化,最終被蛋白酶體降解。FBXO38是PD-1的E3連接酶,介導Lys48連接的多泛素化和隨後的蛋白酶體降解。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T細胞中的Fbxo38並不影響T細胞受體和CD28的信號轉導,但會提高腫瘤浸潤T細胞中PD-1的表達水平,導致小鼠腫瘤進展加快。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來自西奈山醫院的研究人員應用一種新型的機器學習方法對超過10萬多人進行研究,在大腦13個區域中鑑別出了413個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通過對組織中的基因表達情況進行檢測分析不僅能幫助研究者鑑別出與精神分裂症相關的基因,還能發現出現異常表達的大腦區域。
  • 多篇文章聚焦細胞重編程研究領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細胞重編程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4】Cell Stem Cell:將誘導多能幹細胞重編程為強大的自然殺傷細胞 增強抗腫瘤的潛力和活性doi:10.1016/j.stem.2020.05.008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並剔除一個關鍵基因,開發出了能在體內和體外對特定白血病具有更強抵禦活性的自然殺傷細胞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中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中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研究者表示,15年多來,一直沒有新的藥物來治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更不用說預防了。」Hamilton說,這些研究人員偶然發現了這種潛在的藥物。他們當時在研究血小板內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所謂的病理環境下,即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時。他們發現了一種感興趣的酶:PI3KC2α,分離出編碼這種酶的基因,並培育出缺少這個基因的小鼠。
  • 多篇重要文章解析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研究者Esteller表示,我們通過對頭、頸、食道和子宮頸進行研究發現,鱗狀上皮腫瘤(squamous tumors)中SVIP基因的活性會缺失,SVIP基因會抑制對細胞平衡非常重要的蛋白質退化,而SVIP基因功能的錯誤會誘發細胞代謝機體的破壞,這就會讓葡萄糖的生理途徑以一種可控的方式來獲取能量,最終其會被一種「快餐」分子所替代,這種分子能為腫瘤提供廉價的能量。
  • 多篇文章解讀近期端粒相關研究成果!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DNA末端的特殊結構,如今很多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端粒的長度與很多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導來解析科學家們在端粒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果,分享給大家!
  •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聚焦癌細胞耐藥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功,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細胞耐藥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研究者表示,這種所謂的細胞壓力反應在多種疾病發生和機體對化療耐受性上扮演著關鍵角色,細胞壓力反應時一組能促進細胞在壓力狀況下存活的遺傳程序;深入理解細胞壓力反應或能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有效克服化療耐受性的新型治療策略,在此背景下,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全面的分析方法深入揭示了未摺疊蛋白反應(UPR,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發生的分子機制,UPR是一種由未摺疊蛋白質所誘導的細胞壓力反應
  • 癌症生物標誌物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在癌症還能通過手術治療的早期作出診斷,對改善預後極其重要。" 該研究的領導者、日本神奈川北裡大學聯合醫學科學學院分子診斷部門的Yuichi Sato博士解釋道,"我們需要更好的早期診斷生物標誌物。"文章中,研究人員首次闡明了ARID1a在調節DNA錯配修復(MMR)上扮演的關鍵角色,DNA的錯配修復時細胞糾正DNA損傷的正常過程;研究者指出,利用靶向作用PD-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療法或能成功減輕機體的腫瘤負擔,並且延長攜帶ARID1a缺失腫瘤的小鼠模型的壽命。
  • 多篇文章解讀近期痴呆症研究領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痴呆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總體而言,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2017年柳葉刀委員會(Lancet Commission)對痴呆症預防、幹預和護理所模擬的9個潛在的可修飾的風險因素,包括教育水平較低、高血壓、聽力障礙、吸菸、肥胖、抑鬱症、缺乏體育鍛鍊、糖尿病和社會接觸少,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The Lancet上題為「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谷 君 說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這種由兩部分組成的方法涉及將一個編碼免疫激活物的基因注射到腦瘤部位中並服用一種激活這個基因的藥物,從而導致免疫激活物---白細胞介素12(IL-12)---的產生和免疫細胞滲入到腫瘤組織中。這些結果還提示著這種治療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 多方合作在Cell上發表整合蛋白基因組揭示兒童腦瘤背後的通路研究
    兒童腦瘤(pediatric brain tumors)是幼兒癌症中致死率較高的癌症,儘管基因組學研究已經揭示了兒童腦瘤的部分機制,但是由於兒童腦瘤的基因組具有低突變性(low mutational burden)等特點,僅僅依靠基因組學,或者轉錄組學數據,無法準確的定位其背後的生物學通路。
  • 河南農大張改平院士團隊重要研究成果被《病毒學》選錄為亮點文章
    《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利用病毒凋亡模擬入侵宿主細胞機制研究》(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Utilizes Viral Apoptotic Mimicry as an Alternative Pathway To Infect Host Cells)在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入侵機制方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被選為病毒學雜誌當期亮點文章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GPCR,即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其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科學家們圍繞GPCR進行了大量研究,同時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期GPCR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近期多篇重要成果解讀癌症幹細胞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頭頸鱗狀細胞癌(HNSCC)進行研究識別出了殘留的癌症幹細胞(CSCs)或許會作為癌症對免疫療法耐受的機制,靶向作用CSCs或有望增強免疫療法的效率從而減少腫瘤的復發和轉移的發生。
  • 我國學者發現一種治療惡性腦瘤的藥物新療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腫瘤醫院方志友、陳學冉科研團隊篩選並實驗發現,藥物「金轉停」可控制這種惡性腦瘤的發展,延長患者生命,有望成為臨床治療膠質瘤的新手段。日前,國際知名醫學學術期刊《治療診斷學》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該成果。  作為一種惡性腦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發病率較高,治療藥物匱乏,而且術後復發率高。
  • 清華張強鋒博士Cell發布RNA研究重要成果
    來自史丹福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繪製活細胞中的RNA雙鏈圖譜揭示出了高階轉錄組結構。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布在5月12日的《細胞》(Cell)雜誌上。史丹福大學的Howard Y. Chang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Chang教授出生於臺灣,畢業於哈佛大學,現任史丹福大學首席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