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2020-11-25 生物谷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我國科學家發現FBXO38介導PD-1泛素化及調節T細胞抗腫瘤免疫

doi:10.1038/s41586-018-0756-0

1月28日,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FBXO38 mediates PD-1 ubiquitination and regulates anti-tumour immunity of T cells」的文章,報導了PD-1的降解機制及其在臨床前模型的抗腫瘤免疫中的重要性。

腫瘤微環境會誘導功能性T細胞高表達抑制性受體PD-1,通過與腫瘤細胞表面的配體PD-L1結合,顯著抑制功能性T細胞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抗PD-1及其配體(PD-L1)的抗體抑制劑已成為治療多種腫瘤的特效藥物。目前,我們對PD-1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還不是十分清楚。該研究表明,活化T細胞中,PD-1首先經過內化和泛素化,最終被蛋白酶體降解。FBXO38是PD-1的E3連接酶,介導Lys48連接的多泛素化和隨後的蛋白酶體降解。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T細胞中的Fbxo38並不影響T細胞受體和CD28的信號轉導,但會提高腫瘤浸潤T細胞中PD-1的表達水平,導致小鼠腫瘤進展加快。

【2】Cell Res:武漢大學生科院發現去泛素化過程介導抗病毒免疫應答新機制

doi:10.1038/s41422-018-0107-6

在固有免疫應答中,宿主的模式識別受體(PRR)檢測病原體的抗原 相關分子模式(PAMP)是啟動應答的第一步。病毒核酸是典型的PAMP,能夠被RLR、TLR和NLR等受體分子識別,隨後觸發信號轉導導致I型幹擾素和促炎症細胞因子的表達和釋放。

MAVS是介導細胞抗病毒應答的重要接頭分子,之前研究表明這個蛋白的活性和穩定性受到泛素化修飾的廣泛調控。但是MAVS的去泛素化過程如何受到調控還不清楚。來自武漢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上報導了他們關於MAVS去泛素化參與細胞抗病毒應答的最新進展。

【3】Cell:揭示病原菌對宿主蛋白進行新型泛素化修飾的分子機制

doi:10.1016/j.cell.2018.04.023

5月3日,《細胞》(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紐約大學合作的研究論文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Non-canonical Ubiquitination Catalyzed by SidE。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SidE與ubiquitin和配體的多個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結合大量的生化實驗和突變體分析,揭示了SidE同ubiquitin及其配體的新穎互作方式和催化機制。

泛素化修飾調控著真核細胞幾乎所有的生命活動。在與宿主的長期博弈過程中,病原菌進化出了多種方式來幹預宿主的泛素修飾系統,從而達到增強侵染效率和逃避免疫監視的目的。以往報導的泛素化修飾(不論是宿主自身的,或是病原參與的),均是通過經典的E1-E2-E3三酶級聯反應進行催化。

【4】JCI:泛素化修飾讓前列腺癌更容易發生轉移

doi:10.1172/JCI96060

受體酪氨酸激酶是癌症的重要驅動因素。除了基因的異常改變,野生型受體酪氨酸激酶的異常激活也會促進癌症進展。但是受體酪氨酸激酶如何促進前列腺癌,隱藏其中的機制目前仍然不明確。最近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華人科學家Ping Yi等人發現一種泛素化修飾能夠導致受體酪氨酸激酶活性異常促進前列腺癌轉移。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受體酪氨酸激酶上發生的非降解功能泛素化修飾能夠調節其激酶活性促進受體酪氨酸激酶介導的前列腺癌轉移。TRAF4是一個E3泛素連接酶,在發生轉移的前列腺癌中高水平表達。研究人員發現TRAF4介導的泛素化修飾是調節RTK介導的前列腺癌轉移的重要因素。

【5】Autophagy:新技術幫助科學家們觀察蛋白泛素化過程

doi:10.1080/15548627.2017.1407889

穩態調節指的是細胞進化出複雜的系統,從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維持內在穩定以及生理上的健康與平衡。這些系統對於細胞在壓力狀態下的反應尤其重要。舉例來說,當細胞受到極限溫度、紫外照射等刺激下,如果不能夠保持穩態,就很容易發生病變。

細胞自噬是細胞維持穩態平衡的關鍵過程。自噬過程能夠降解細胞中的有毒成分。舉例來說,自噬作用能夠清除錯誤摺疊的蛋白,這一過程如果無法順利進行,將會導致蛋白的沉積。

根據最近發表在《Autophag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來自日本的研究者們描述了一種新的方法,該方法能夠揭示自噬作用的分子機制。他們的研究重點在於泛素蛋白,即該過程的關鍵信號分子。

【6】J Immunol:RORγt泛素化抑制Th17活性

doi:10.4049/jimmunol.1600548

CD4細胞分化形成的Th17細胞能夠保護機體抵抗病原體侵染,同樣也參與了多種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生,例如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等等。RORgt是Th17細胞形成的標誌性轉錄因子。在TGF-b以及IL-6的共同刺激下,天然T細胞能夠最終分化形成Th17,IL-23與IL-1則能夠促進這一分化過程。

RORgt的突變會導致小鼠與人類中炎症的免疫缺陷症狀。由於其轉錄因子的特性,此前的研究著重於它在介導Th17分化中的作用,並且發現RORgt能夠直接刺激IL-17基因的表達。然而,對於RORrt的轉錄後調節機制,目前研究的卻不夠充分。由於Th17細胞能夠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包括IL-17A,IL-17F,IL-22以及GM-CSF,從而介導炎症反應,因此,Th17細胞一直被認為是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潛在靶點。學術界與製藥界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用於治療Th-17相關自體免疫疾病的RORgt抑制劑。因此,理解RORgt的轉錄後調控作用不僅僅能夠加深對其調節Th17分化作用的認識,而且還能夠促進新型的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療法的開發。

【7】Mol Cell:科學家發現不需要E3連接酶的泛素化過程

doi:10.1016/j.molcel.2016.04.022

癌症包含了超過100種不同的疾病,但所有癌症都是由於細胞和基因脫離了正常的分裂過程,在體內按照自身計劃進行複製所導致。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為研究人員提供導致癌症發生的基因突變或細胞變化信息之外,也提供了一些信息可以用於癌症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的開發。

來自美國Moffitt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了一種調節蛋白活性的新機制,這種叫做SETDB1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活性能夠受到該機制調控,該蛋白在多種癌症類型中都存在表達上調的情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

【8】Nature:一個頂三個!發現單個酶足以完成泛素化過程!

doi:10.1038/nature1765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鑑定出單個酶能夠做三種酶做的工作,其中這三種酶是控制一種常見的細胞信號轉導過程所必需的,而且這一過程正被人們作為治療靶標進行研究。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4月1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論文通信作者、普渡大學生物科學教授和普渡大學炎症、免疫學與傳染病研究所研究員Zhao-Qing Luo說,這個被稱作泛素化的信號轉導過程在諸如免疫反應之類的眾多重要細胞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泛素化過程經常被病原體劫持以便能夠讓感染在宿主內擴散。

Luo說,「這個信號轉導過程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許多公司正在開發藥物來來控制它並用它治療疾病。這一發現顛覆現有的觀點,這是因為我們之前僅僅知道三種分別被命名為E1、E2和E3的酶啟動這一過程。如果一種酶完成同樣的任務,那麼它可能潛在地讓治療目標更加容易實現。然而,還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

【9】Immunity:去泛素化效應負向調控天然免疫信號

doi:10.1016/j.immuni.2015.09.010

模式識別受體(PRR)是天然免疫中重要的識別元件。它可以識別來自於外來微生物的組成部分(PAMPs)以及自身死亡細胞的組成部分(DAMPs)。模式識別受體包括多種類型:toll樣受體(toll like receptor),這一類受體主要嵌於細胞膜與胞內體中;RIG like receptor,這類受體存在於胞漿中;最近剛發現的胞漿DNA受體,也存在於胞漿中。模式識別受體能夠引發炎症反應,誘導I型幹擾素的釋放,然而,如果這一信號失去控制的話,將會引發更加嚴重的炎症以及自身免疫病。因此,為了保證天然免疫反應能夠有效針對外源微生物,同時避免了自體物質引發的炎症反應,該信號必須受到嚴格的調控。

泛素是一類長達76個胺基酸的短肽,在泛素連接酶的催化作用下,各類蛋白質將被泛素化引發信號的傳遞。根據泛素的數量不同,泛素化的方式可以分為單泛素化(mono-ubquitination)、多泛素化(poly-ubiquitinatin)。泛素的連結方式有多種:多個泛素之間可以通過其內部的7個賴氨酸(K)中的任意一個進行連接,也可以首尾相連(即線性泛素化連接)。其中研究最多的一類是48位的泛素化連接,該形式的泛素化能夠啟動蛋白酶體的降解反應;另外一類是63位的泛素化連接,能夠活化部分蛋白進行信號的傳遞。與此相對應,細胞內還有一系列的去泛素化酶可以用於消除已經被泛素化蛋白上的泛素標籤。去泛素化過程用於調控信號的開閉。

【10】Cell death differ:類泛素化E3連接酶調節小鼠造血功能

doi:10.1038/cdd.2015.51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differenti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ufm1連接系統的E3連接酶RCAD/Ufl1對於調節造血幹細胞功能及小鼠造血發育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Ufm1(ubiquitin-fold modifier1)連接系統是一種新的類泛素修飾系統,與其他的一些類泛素修飾系統具有類似的生化特徵。Ufm1途徑通過特異性的E1(uba5),E2(ufc1),E3三種酶催化介導對靶蛋白對修飾,但關於E3連接酶的研究一直較少。

之前有研究報導稱RCAD/Ufl1具有ufm1 E3連接酶功能,能夠介導對DDRGK1和ASC1的類泛素化修飾(ufmylation),並且RCAD/Ufl1在雌激素受體途徑,未摺疊蛋白應答(UPR)以及神經退行性病變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GPCR,即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其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科學家們圍繞GPCR進行了大量研究,同時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期GPCR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多篇文章解讀血清素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1】Nature:重磅!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凱斯西儲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了一種高性能的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血清素激活其受體的全部過程,揭示血清素受體的分子細節有望改善藥物的開發來治療多種人類疾病。
  • 多篇文章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褪黑激素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褪黑激素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東京醫科牙科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褪黑激素及其兩種代謝產物或能幫助機體記憶在大腦中停留,並可能保護小鼠和人類避免大腦認知能力下降。測試小鼠記憶力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依靠其檢查陌生物體的自然傾向,如果有選擇的話,小鼠會花費更多時間去檢查不熟悉的物體而不是熟悉的物體。
  • 多篇文章解讀DNA損傷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我們都知道,機體DNA損傷如果得不到及時修復就會引發一系列健康危害,比如癌症或衰老等,近年來科學家們在DNA損傷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中,小編整理了相關研究報告,分享給大家!
  • 多篇文章聚焦幹細胞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來自梅奧診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機體心臟病發作後幹細胞激活的心臟癒合機制,研究者發現,幹細胞能將心肌組織恢復到心臟病發作之前的狀況,這或許就為後期研究者闡明這些幹細胞的作用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年來胚胎幹細胞研究領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近年來在胚胎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doi:10.1038/s41586-020-2383-9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胚胎幹細胞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模型來研究人類的早期發育階段。
  • 多篇重要文章解析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表觀遺傳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doi:10.1038/s41586-019-1411-021世紀,表觀遺傳學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其產生了讓研究人員感興趣和憧憬的東西,當然了,這其中也存在一些大肆宣傳的成分,本文中,我們回顧了表觀遺傳學在過去幾十年裡是如何演變的,同時分析了近年來改變科學家們對生物學理解的一些研究進展;我們討論了表觀遺傳學和DNA序列改變之間的相互作用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中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中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研究者表示,15年多來,一直沒有新的藥物來治療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更不用說預防了。」Hamilton說,這些研究人員偶然發現了這種潛在的藥物。他們當時在研究血小板內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在所謂的病理環境下,即心臟病發作或中風時。他們發現了一種感興趣的酶:PI3KC2α,分離出編碼這種酶的基因,並培育出缺少這個基因的小鼠。
  • 多篇文章解讀近期痴呆症研究領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痴呆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of the Lancet Commission」的綜述報告中,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此前的9種痴呆症可修飾風險因素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三種新型的且已經有令人信服證據的風險因素,包括過度飲酒、創傷性腦損傷和空氣汙染;如今研究人員已經完成了最新的綜述和薈萃分析,並將這三種風險因素納入到更新的12種風險因素的痴呆症預防生命周期模型中,研究者表示,在個體生命過程中重點針對上述12種可修飾的風險因素或能預防或減緩全球
  • 近期多篇重要成果解讀癌症幹細胞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頭頸鱗狀細胞癌(HNSCC)進行研究識別出了殘留的癌症幹細胞(CSCs)或許會作為癌症對免疫療法耐受的機制,靶向作用CSCs或有望增強免疫療法的效率從而減少腫瘤的復發和轉移的發生。
  • 多篇文章解讀「鐵死亡」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鐵死亡」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這些發現表明靶向這一途徑有潛力讓最熱門的癌症治療---免疫療法---更加有效,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研究者表示,鐵死亡之前已被定義,但是人們並不知道它與癌細胞死亡或免疫細胞有關。這將為科學家們探索開闢了一個巨大的窗口。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當免疫療法增強T細胞的活性時,這會增加腫瘤細胞中的氧化脂質水平,從而導致鐵死亡。
  • 解讀近年來結核病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
    那麼近年來科學家們在結核病研究領域都有哪些重磅級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報導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重要的是,這種新的策略也對潛在藥物的工作機理提供了關鍵的早期見解,比如它們是以模擬現存抗TB藥物的方式靶向分子靶標,還是它們代表著進入微生物生化領域的新途徑?
  • 多篇文章直擊腦瘤重要研究成果!
    一直以來,腦瘤都是讓研究人員非常棘手的癌症難題,如果癌症發生轉移,更是能夠威脅患者的生命,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腦瘤領域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中小編就整理了相關的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通常,人體中只有幹細胞能夠靠這種方法「長生不老」,但是據科學家們的統計,高達90%的人類癌症能夠激活端粒酶。TERT基因是編碼端粒酶複合體的重要基因之一,超過50種人類癌症在TERT基因的啟動子上存在突變,這讓名為GABP的轉錄因子能夠與它結合,並且激活TERT基因,讓腫瘤細胞能夠不受限制地生長。啟動子像汽車的點火開關,而GABP就像插進點火開關的那把鑰匙,插進去一擰,車子就發動起來了。
  • 多篇文章聚集科學家們在代謝性疾病研究領域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發表的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他們在代謝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來自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攝入高水平的碳水化合物或能幫助調節機體中特殊基因的表達,從而幫助降低個體患肥胖、高血壓、2型糖尿病和其它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 多篇文章聚集科學家們在代謝性疾病研究領域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發表的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他們在代謝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均衡攝入或能幫助有效預防肥胖、糖尿病等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doi:10.1093/ajcn/nqaa233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攝入高水平的碳水化合物或能幫助調節機體中特殊基因的表達
  • 多篇文章解讀示蹤技術在多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
    示蹤技術是利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標記物在體內或體外跟蹤其行徑、轉變和代謝等過程的一種技術,近年來科學家利用示蹤技術在多種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和示蹤技術相關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多篇文章解讀臍帶血幹細胞領域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文章來解讀臍帶幹細胞如何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三星醫學中心和三星生物醫學研究所的Won Soon Park博士和同事們在I期臨床試驗中將源自人臍帶血的間充質幹細胞氣管內移植到有更高風險患上BPD的9名極早產兒(very preterm infant, 胎齡為24到26周)體內。所有接受這種治療的嬰兒耐受性良好,沒有任何直接的嚴重副作用。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塔哥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闡明了糖尿病、肥胖與機體晝夜節律鍾(生物鐘)之間的關聯。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文章,共同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來自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促進艱難梭菌在低氧環境下生存的分子機制,艱難梭菌是一種僅能在無氧環境中生長的病原體,該菌是與抗生素使用引發的相關腸道問題的主要原因,歐盟每年大約會有12.4萬人感染艱難梭菌,平均每人會造成大約5000英鎊的損失;艱難梭菌,尤其是致病性的變種是引發衛生保健系統中高度流行性感染的一個重要原因,其還會阻礙抗菌療法的應用,除非研究人員揭示了背後的分子機制並開發出了行之有效的幹預措施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文章,共同聚焦科學家們近年來在星形膠質細胞研究上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但是,科學家們仍在了解這些連接如何對新的經歷和信息作出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令人吃驚地發現了一種大腦免疫細胞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