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文章解讀臍帶血幹細胞領域研究進展

2020-11-30 生物谷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研究文章來解讀臍帶幹細胞如何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重磅!臍帶幹細胞可用於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原文出處:Stem cell therapy could help mend the youngest of broken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來自臍帶的幹細胞可能是下一代自體移植物的關鍵所在,可以減少新生兒因為患有某些先天性心臟病而需要接受的手術的數量。

先天性心臟病(CHD)是最常見的出生缺陷。單單英國每年就有4000名新生兒被診斷患有CHD,由於治療和護理技術的進步,現在已經由8/10的CHD患兒可以健康長大。

然而這些疾病的唯一治療方法就是修復性手術——用一塊叫做移植物的組織替代受損組織。由於兒童的心臟常常會長大超出修復的移植物,因此兒童在童年期間需要反覆進行手術。

現在,來自布裡斯託大學布裡斯託心臟研究所的的Massimo Caputo和Paolo Madeddu教授利用臍帶和胎盤幹細胞培養出了一種細胞移植物,能夠像活組織一樣生長,因此它可以與兒童心臟組織一起生長。這意味著這種新型移植物可以替代需要移植更大移植物的多次手術,因為兒童的心臟只需要一次手術就可以長好。

【2】J Pediatr:臍帶血幹細胞有助治療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doi:10.1016/j.jpeds.2013.12.011

早產兒有增加患上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的風險,其中BPD是一種嚴重的肺部疾病,也是死亡和長期併發症產生的一種主要原因。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韓國三星醫學中心和三星生物醫學研究所的Won Soon Park博士和同事們在I期臨床試驗中將源自人臍帶血的間充質幹細胞氣管內移植到有更高風險患上BPD的9名極早產兒(very preterm infant, 胎齡為24到26周)體內。所有接受這種治療的嬰兒耐受性良好,沒有任何直接的嚴重副作用。

33%的接受這種治療的嬰兒患上中度支氣管肺發育不良(moderate BPD),沒有人患上重度支氣管肺發育不良(severe BPD),而72%的配對的對照組 (matched comparison group)嬰兒患上中度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和重度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極早產兒的另一個嚴重副作用是需要進行外科手術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在經受治療的嬰兒體內,這種副作用往往更少發生。

【3】Stem Cells:臍帶血幹細胞有望治療異位性皮膚炎

doi:10.1002/stem.2401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這一病名是由瓦也斯(Wise)和蘇茲伯格(Sulzberger)在1933年最早提出的。

異位性皮膚炎,又名異位性溼疹或遺傳過敏性溼疹,是一種與遺傳有密切關係的皮膚疾病,因遺傳導致皮膚異常而發生病變,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當即異常敏感,好發於嬰幼兒時期,也因此,有些人會稱之為「嬰兒溼疹」。

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復發性、瘙癢性皮膚病。異位性的含義:(1)有易患哮喘,過敏性鼻炎,溼疹的家族性傾向;(2)對異種蛋白過敏;(3)血清中IGE值高;(4)血液嗜酸粒細胞增多。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除有特定的溼疹臨床表現外,還具有上述四個特點。

【4】Thorax:人臍帶血幹細胞有望治療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doi:10.1136/thoraxjnl-2012-202323

加拿大渥太華醫院研究所(Ottawa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新生兒學家Bernard Thébaud博士在一篇發表在Thorax期刊上的論文中提出了一種利用來自臍帶血的幹細胞來治療一種之前被認為無法醫治的疾病,即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

在加拿大和美國,BPD每年大約影響著1萬名極早產新生兒(very premature newborns)。這些嬰兒的肺部並沒有足夠地發育來維持它們,因此他們必須通過呼吸機接受氧氣。然而,機械通氣和氧氣組合使用會損傷肺部和阻止它們的發育。此外,長期呆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也影響著這些極早產新生兒身體其他部分(包括視網膜、腎臟和大腦)的正常發育。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給新生大鼠供應氧氣的實驗提供一些非常重要的發現。他們利用新生大鼠的肺部發育來模擬在第24周出生的早產新生兒的肺部發育。

【5】專家: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已經成熟

臍帶血是胎兒娩出斷臍後殘留在臍帶和胎盤中的血液,富含造血幹細胞,可用於治療急、慢性白血病和某些惡性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專家指出,目前我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已經成熟,但國內臍帶血臨床應用發展並不平衡。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中國臍帶血大會暨中國婦幼保健協會臍帶血應用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表示,我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已處於成熟且不斷發展的階段,近年來,我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的臨床供應量取得了長足發展。

郭燕紅也指出,各地在臍帶血臨床應用方面,發展仍不平衡,主要是由於一些地方臨床應用能力和技術水平上的不足造成的。臍帶血應用專業委員會的成立,有助於加強國內的學術交流、技術交流、人才培養,同時也搭建了一個國際化的交流平臺。

【6】幹細胞大牛Cell子刊發文 找到增加臍帶血幹細胞供應的新方法

最近一支國際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了有效利用臍帶血,增加臍帶血幹細胞供應的基因開關,對於需要通過幹細胞移植對抗疾病的癌症病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

研究人員表示,該研究提供了一種有望從臍帶血中獲得更多幹細胞的新方法,而臍帶血可以由公共臍帶血庫提供。

臍帶血中的幹細胞數量非常稀少,正常收集的臍帶血中的幹細胞不足以用於人類移植。該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獲得更多臍帶血幹細胞的方法,確保更多病人能夠獲得血液幹細胞治療。這項研究找到的這種新方法有望用於臨床治療,使得對臍帶血的使用成為可能。

【7】Blood:提高臍帶血來源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率的新藥物

doi:10.1182/blood-2012-12-475392

最近在Blood雜誌上,波士頓兒童醫院Leonard Zon醫學博士報告了他們所發現的新藥物的安全性試驗結果。

斑馬魚是一個非常好的系統,用於評估潛在藥物,Zon說,當你發現一個新的治療方案,並將來進入臨床治療患者,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感覺。

這種藥物名稱為ProHema,是Zon實驗室在搜索能提高運用臍帶血來移植造血幹細胞(HSC)成功率方法時發現的。ProHema是前列腺素E2(PGE2)的一種化學衍生物,從臨床前和臨床數據來看,其可能會幫助骨髓捐贈者臍帶血來源的細胞移植手術。

雖然臍帶是一種有效的移植來源,但患者無法找到合適的供體。並且通常單一的臍帶很少包含足夠的造血幹細胞來移植到成年患者體內。目前的方法是每次移植時使用來自兩個不同個體的臍帶血,而這就提高了風險,因為來自兩個不同個體的免疫細胞可能開始互相攻擊。此外,臍帶是昂貴的,供應有限。

【8】ACS Chem. Neurosci.:首次將臍帶血幹細胞分化為大腦少突膠質細胞

doi:10.1021/cn200082q

臍帶血幹細胞有史以來第一次被轉化為其他類型細胞,即大腦少突膠質細胞(oligodendrocyte),從而可能最終導致人們為脊髓損傷和多發性硬化症以及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開發出新的治療方法。

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工程師James Hickma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2012年1月18日那期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期刊上發表這一研究成就。他說,「這是第一次利用非胚胎性幹細胞(non-embryonic stem cell)開展這項研究。我們對這項研究的最終意義感到非常激動,因為它克服了胚胎幹細胞存在的很多障礙。」

臍帶血幹細胞不會產生倫理困境,因為它們來自被丟棄的臍帶。另一個大的益處是人們已經發現臍帶細胞並不導致免疫反應,這可能簡化它們在醫學治療中的潛在應用。

【9】央視重磅報導我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存儲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輝煌的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在二胎開放,國民健康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提供健康醫療的解決方案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重視的問題。

2015年8月21日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的《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也正是在新興轉化醫學醫療方向上的一次政策性的鋪路。同時制定的《幹細胞製劑質量控制及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被認為是這一產業終於開始市場化的信號。12月1日,國家衛計委又發布《關於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備案工作的通知》,推動了上述政策的貫徹落實,加速了產業的落地轉化。生物治療在全球大熱的今天,我國自然不落人後。

任何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基礎建設,在生物治療領域,臍帶血保存開展最早,也是基礎中的基礎,但是又由於技術和資本實力等各方面的制約,我國相對於歐美主要國家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世界上建立第一家臍血庫開始,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經有40餘個國家建立了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存儲庫,大力發展臍帶血庫更成為美國、加拿大、日本等諸多發達國家的國家戰略。經過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國內諸多企業的共同努力,我國已經逐漸趕上發達國家,並出現超車的跡象。

【10】Nature Medicine:新方法使臍帶血幹細胞增數百倍

doi:10.1038/nm.2080

美國科學家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讓每千克臍帶血中的幹細胞數量從20萬激增到6億,大大增強了臍帶血的威力和安全性,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白血病患者的福音,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醫學》雜誌上。

目前,治療白血病的方法包括化療和骨髓移植等,然而,尋找匹配的骨髓非常困難,而且移植帶來的併發症風險較高,尤其是排異反應嚴重。因此,臍帶血成為了較好的替代品。

臍帶血是胎兒娩出、臍帶結紮並離斷後殘留在胎盤和臍帶中的血液,通常是廢棄不用的。然而近十幾年的研究發現,臍帶血中含有可重建人體造血和免疫系統的造血幹細胞,可用於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等多種疾病。(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盤點!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全球韓國最初利用臍帶血幹細胞成功治療腦源性麻痺
    原標題:韓國全球最初利用他人臍帶血幹細胞成功治療腦源性麻痺2013年1月16日下午,在京畿道城南市盆唐車醫院康復治療中心,29個月大的鄭藝苑(音,女)是一個患有先天性腦源性麻痺症的孩子。以前她抓著東西只能站立30秒左右,還不會爬。
  • 多篇文章解讀「鐵死亡」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鐵死亡」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基於對小鼠和人癌細胞的研究,增加的鐵死亡會讓免疫療法更有效地殺死癌症。鐵死亡是一種細胞死亡形式,不同於更為人熟知和充分研究的細胞凋亡。它依賴於鐵,但對它的理解知之甚少。已知它參與大腦和腎損傷。這項研究是首次將它與免疫介導的癌細胞死亡相關聯在一起。
  • 醫藥界的諾貝爾獎:2014年美國蓋倫獎揭曉——C肝、臍帶血幹細胞...
    2014年10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蓋倫獎(Prix Galien Award)被公認為製藥和生物醫療行業的最高榮譽,旨在褒獎醫療、科學在研究與創新領域所取得的卓越貢獻,被譽為「醫藥界的諾貝爾獎」。
  • ...丨疫情下的生命營救 青島國金中醫醫院為石家莊護送臍帶血幹細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高明莉 楊曉彤 青島報導1月16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因疫情按下「暫停鍵」之時,青島國金中醫醫院「逆行而上」,將搶救患者的臍帶血幹細胞從青島安全護送至石家莊平安醫院,為生命按下「重啟鍵」。
  • 上海成功探索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罕見重症免疫缺陷疾病患者
    上海成功探索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罕見重症免疫缺陷疾病患者 2018但臍帶血幹細胞移植將給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18日,經過中國幹細胞集團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共同努力,9歲的高IgE症候群患者樂樂順利接受了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並將從此開啟嶄新的人生。據悉,用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高IgE症候群的病例此前在中國鮮有報導。
  • 多篇文章解讀示蹤技術在多疾病領域的研究進展
    示蹤技術是利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標記物在體內或體外跟蹤其行徑、轉變和代謝等過程的一種技術,近年來科學家利用示蹤技術在多種疾病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年來和示蹤技術相關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近年來科學家們圍繞GPCR進行了大量研究,同時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期GPCR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徐華強教授也是2015年的那篇Nature論文的通信作者。徐華強教授說,「我們的改進的結構就像是一張路線圖,裡面填充著更多的細節和地理特徵。多年來,這個領域試圖解答抑制蛋白如何精確地與GPCR相互作用。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提供的關於視紫紅質的這個答案將促進人們開展新的研究和設計更好的藥物,以便最終讓全世界的患者受益。」
  • 臍帶血臨床研究獲可喜進展,入選「梅斯2020中國十大醫療事件」
    近日,梅斯醫學發布了「2020中國十大醫療事件」,「臍帶血幹細胞臨床研究獲可喜進展」與「國內首個5G醫療新基建項目落地」、「國產新冠疫苗進入全球疫苗頭部方陣」、「中國成為全球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研究主要貢獻者之一」、「中國擬建立藥品真實世界數據研究體系」等9大著名醫療事件入選。
  • 近期多篇重要成果解讀癌症幹細胞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頭頸鱗狀細胞癌(HNSCC)進行研究識別出了殘留的癌症幹細胞(CSCs)或許會作為癌症對免疫療法耐受的機制,靶向作用CSCs或有望增強免疫療法的效率從而減少腫瘤的復發和轉移的發生。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異質性的發生及研究進展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腫瘤異質性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CNA),相比常規的基因組分析步驟而言,這種新方法還能以較低的成本保持較高的準確度,這或為後期研究人員開發基因組驅動的靶向性療法以及在液體活檢中對患者的疾病進展進行檢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 凝聚頂尖科技的臍帶血幹細胞成功治療罕見病
    黏多糖貯積症,是一組先天性新陳代謝異常的罕見病,由於患者體內缺乏溶酶體酶而不能分解體內的黏多糖,令黏多糖在體內不斷累積,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繼而傷害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患者多因其引發的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而在青少年期就病故。
  • 多篇文章解讀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進展!
    神經退行性疾病是機體神經元結構或功能逐漸喪失而引發的一類疾病,起包括帕金森疾病、阿爾茲海默病、亨廷頓氏病等;目前這類疾病病因尚不明確並無有效治癒手段,且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科學家們在退行性疾病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多篇文章解讀近期痴呆症研究領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共同解讀近期科學家們在痴呆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總體而言,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2017年柳葉刀委員會(Lancet Commission)對痴呆症預防、幹預和護理所模擬的9個潛在的可修飾的風險因素,包括教育水平較低、高血壓、聽力障礙、吸菸、肥胖、抑鬱症、缺乏體育鍛鍊、糖尿病和社會接觸少,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The Lancet上題為「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 多篇文章解讀科學家們在調節性T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調節性T細胞(Treg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這些多能祖細胞可從多種成年和出生後的組織中分離出來,能夠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與Treg一樣,MSC通過抑制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應答而構成重要的免疫調節種群。【3】新發現!
  • 多篇文章解讀科學家們在調節性T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調節性T細胞(Treg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這些多能祖細胞可從多種成年和出生後的組織中分離出來,能夠分化為多種細胞類型。與Treg一樣,MSC通過抑制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應答而構成重要的免疫調節種群。【3】新發現!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泛素化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該研究表明,活化T細胞中,PD-1首先經過內化和泛素化,最終被蛋白酶體降解。FBXO38是PD-1的E3連接酶,介導Lys48連接的多泛素化和隨後的蛋白酶體降解。條件性基因敲除小鼠T細胞中的Fbxo38並不影響T細胞受體和CD28的信號轉導,但會提高腫瘤浸潤T細胞中PD-1的表達水平,導致小鼠腫瘤進展加快。
  • 多篇研究成果聚焦甲基化研究領域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甲基化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研究者Tengteng Wang表示,我們想通過研究確定是否DNA甲基化會影響阿司匹林在乳腺癌患者機體中的效應,文章中我們對乳腺腫瘤組織中以及患者血液中循環細胞中的DNA甲基化進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控制13個乳腺癌相關基因表達的DNA位點,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分析了DNA甲基化對使用阿司匹林與乳腺癌患者死亡之間關聯的影響效應。
  • 多篇文章聚焦幹細胞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諸如胚胎幹細胞和誘導多能幹細胞等多能幹細胞能夠分化為多種類型的細胞,其通常能作為機體組織移植的替代來源,但當移植供體的器官或組織時,移植物就會被排斥,並最終被受體機體的免疫系統破壞,對於多能幹細胞衍生的細胞或組織而言也是如此,因此,在再生醫學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功調節宿主對移植物的免疫反應。
  • 多篇文章聚焦成纖維細胞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成纖維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但是鑑於這種方法缺乏進展以及腫瘤被不同的腫瘤支持細胞類型(基質)包圍著,「我們認為減少對癌症的關注,更多地關注基質(stroma)可能會更好,其中基質是包圍著癌症並讓它生長的支持組織;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基質對癌細胞有重要影響。Lengyel說,「在這種情況下,它讓它們變得更為惡性、更具侵略性和更具浸潤性。基質通常比癌症本身更大。」
  • 多篇文章聚焦自噬研究領域新亮點!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自噬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doi:10.1038/s41467-019-08729-6自噬(Autophagy)是一種重要的機體生物性循環機制,其能有效維持機體所有組織內部的自我平衡,很多研究都嘗試理解機體自噬水平的降低與老化進展之間的關聯,然而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並未給出一種清楚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