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基於代謝組學預測了雜交稻的產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去年3月,張啟發院士的研究團隊利用來自一個優良水稻雜種的實驗種群,分析了小RNA(sRNA)數量變異的遺傳學基礎,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生命科學領域頂級雜誌《eLife》(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eLife最新文章 )。9月,張啟發院士和華中農業大學的練興明教授合作,通過分析1479個水稻品種繪製出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出了水稻改良的育種印跡。
-
賽默飛:病毒感染中基於代謝及脂質組學的亮點研究成果
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近年來,組學研究成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點,對於病理、毒理學、藥物動力學等具有重要價值,相關高水平學術期刊大量報導了科研人員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於此次疫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
湘大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被美國化學會和期刊評為亮點文章
,並被美國化學會和期刊評為亮點文章分別進行了專題報導。胡夏一副教授團隊針對現有化學吸收法捕集CO2大規模工業化的重要瓶頸問題-高熱能消耗,創新性的提出了「能量操作窗口(EOW)」概念用於評價CO2吸收劑的能量閾值以提升能量利用效率。
-
河南農大院士校長的開學第一課引反響:這個非常時期最有價值的教育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2月15日,在全國上下共同戰「疫」時期,河南農業大學開啟了網絡開學第一課,授課老師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改平。一時間,這堂關於「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的開學課走紅,院士校長的殷殷囑託,燃起了大學生新學期新生活的明燈,引發熱烈反響。
-
像用PH試紙一樣簡單的,去檢測病毒——張改平院士
「如果檢測細菌和病毒的時候,都像用PH試紙一樣,輕輕一試就行,那該有多方便」,二十多年前,在英國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回到在河南農科院工作的張改平這樣想。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人物簡介】黃維,男,漢族,1963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有機電子學與柔性電子學的主要奠基者 ,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
河南大學研究成果創世界記錄,獲院士親自頒獎!
10月19日晚,第十四屆全國雷射技術與光電子學學術會議(LTO 2020)暨2019中國光學十大進展頒獎晚會在上海大華虹橋假日酒店隆重召開,七百餘名中外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參會。在本次大會中,共表彰了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獲獎成果。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近年來,組學研究成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重點,對於病理、毒理學、藥物動力學等具有重要價值,相關高水平學術期刊大量報導了科研人員利用組學技術開展的病毒致病病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對於此次疫情的進一步研究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
2020年中國農業科研「亮點」論文成果
傅向東供圖主要作者: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團隊與三個實驗室聯合攻關進展亮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報導了赤黴素信號傳導新機制提高水稻產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成果。從攜帶「綠色革命」基因sd1的水稻品種93-11中,篩選到一個產量性狀(分櫱)對氮素響應不敏感的突變體,並克隆了控制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關鍵基因NGR5。
-
聯合武漢病毒所,廣東團隊新冠研究取得2項重要發現,成果登上中國期刊!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榮知立團隊和武漢病毒所陳新文團隊,在Protein & Cell(2019年影響因子10.164)雜誌上合作發表題為"Host metabolism dysregulation and cell tropism identification in human airway and
-
鄭大·仁師大家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尼克·萊蒙: 我想為河南人民...
早在2005年10月,他就受聘為鄭州大學分子腫瘤學客座教授。尼克·萊蒙是世界著名的分子腫瘤學、基因治療和醫學轉化研究專家,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堪稱「癌症剋星」。 尼克的祖父曾是一名海員,年輕時常年往來香港、上海,祖父帶回的精美中國工藝品和東方故事,讓他從小就對中國充滿嚮往。「我是英國人的臉,中國人的心。」10月19日,尼克·萊蒙再次提起他的「中國情緣」。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尼克·萊蒙:我想為河南人民的健康做點事情
河南日報記者 史曉琪 通訊員王元鋒張寧「我要把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建設成國際一流的醫學科學院。」2015年,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成立,尼克·萊蒙被聘為院長。當年58歲的他,信心十足。在此之前,尼克·萊蒙已與鄭州大學結緣多年。早在2005年10月,他就受聘為鄭州大學分子腫瘤學客座教授。
-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關取得系列研究進展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黃超蘭團隊與高福團隊等合作發現早期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並或存在「兩階段」機制
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開展協同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
-
頂尖專家雲集,共論病毒學發展!2020全國病毒學會議舉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以及二十多位專家等先後做了精彩報告,從病毒鑑定、檢測診斷、研究模型,病毒感染、免疫與致病機理,疫苗和治療幹預研究等多方面集中展示了我國醫學病毒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
-
河南科研人員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再獲重大進展!
近日,河南大學抗體藥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馬遠方教授團隊發表研究成果:基於納米硒法聯合檢測人體抗新冠病毒IgM和IgG抗體。迅速反應,組建以班子成員、支部委員及骨幹黨員為主的新冠病毒診斷應急攻關團隊。
-
疫情時期,說說我國乙型腦炎病毒研究的奠基人黃禎祥院士
從此時開始新中國成立的不到10年間,黃禎祥做出了兩次重要的人生選擇。第一次是在留美期間,由於其首創的被譽為「在醫學病毒學的發展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的病毒體外培養法,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高校和研究機會紛紛許以優厚的待遇,希望他留在美國。但黃禎祥拒絕了,1943年,他回到中國,並出任當時的中央衛生實驗院醫理組主任。
-
河南首位!這位從孤兒院走出的院士,名字被載入《世界名人錄》!
學子們很難想到這樣一位慈祥的長者,竟是河南省本土培養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就是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養潔。1997年他的名字被收錄入《世界名人錄》中;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2003年,75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他慶功祝賀。現在,90多歲高齡的他仍堅守在教研一線。
-
江蘇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入選Nature研究亮點!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健教授課題組在明朝末年崇禎大旱的氣候演化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以&34;為題在2020年8月出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發表;8月25日,Nature雜誌將該論文遴選為Research Highlights(研究亮點)論文進行了介紹。
-
李蘭娟院士團隊發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兩種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李蘭娟院士說,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1)阿比朵爾在10~30微摩爾濃度下,與藥物未處理的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達到60倍,並且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