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專家雲集,共論病毒學發展!2020全國病毒學會議舉行

2020-10-21 復旦大學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如何?我國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我國病毒學科如何進一步發展?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2020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在上海隆重舉行。來自全國病毒學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齊聚線上線下,交流我國醫學病毒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尤其是抗擊新冠病毒與疾病的中國經驗,同時展望中國病毒學發展的未來。

會議圍繞病毒學研究前沿熱點問題,根據今年新冠疫情特點,設置了新冠病毒與疾病、病毒學基礎研究和病毒學應用研究三個專題,邀請了五十餘名來自全國各地、各單位的醫學病毒學領域專家學者與會。根據新冠防疫要求,此次會議採取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註冊參會2116人,線上觀看直播人數累計七千餘人,同時在線人數最多達1743人。此次會議由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學會醫學病毒專科分會主辦,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健委重點實驗室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承辦,上海市微生物學會、中華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學專委會共同協辦。會議由中華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主任委員舒躍龍教授,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學專委會主任委員郭德銀教授和中華醫學會醫學病毒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袁正宏研究員共同擔任大會主席。

大會主席袁正宏主持開幕式

袁正宏在開幕式主持中指出,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全國醫學病毒學界專家學者挺身而出,在病原發現,溯源研究,診斷試劑、疫苗和藥物研發,臨床救治以及感染和致病機制研究等方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敢於擔當,為國家和全球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堅實的科學技術支撐。不少投身抗疫的優秀專家學者代表均參與此次大會,分享真知灼見。

大會主席舒躍龍發表致辭

在全球抗疫背景之下,今年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的舉行更顯意義非凡。舒躍龍在大會致辭中表示,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舉辦全國醫學病毒學大會,目的在於總結經驗教訓、交流最新研究進展、規劃未來發展方向,不斷推動我國醫學病毒學的發展,不斷提高我國應對傳染病特別是新發突發傳染病的能力。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聞玉梅院士作主旨演講「我國發展病毒學的短板和建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清華大學饒子和院士,以及二十多位專家等先後做了精彩報告,從病毒鑑定、檢測診斷、研究模型,病毒感染、免疫與致病機理,疫苗和治療幹預研究等多方面集中展示了我國醫學病毒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同時,與會專家就相關基礎、臨床和戰略性問題開展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聞玉梅院士作主旨演講

「今天大家能夠相聚在上海開這樣一個大會,代表病毒學家在抗疫中取得了初步成績。」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治療性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名譽主任聞玉梅在主旨演講開頭對今年大會的舉行表示熱烈祝賀。「我們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國家對於病毒學科的重視,怎麼做都不為過,尤其是要有長遠的建設規劃。」聞玉梅在演講中針對當前病毒學科發展過程中的短板,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以舉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擴大原有基礎,儘快建立堡壘型分工合作的國家級研究基地;儘快建立我國病原微生物信息及資源庫;重點支持病毒免疫學與病毒流行病學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對全國已有的P3實驗室全面檢查與評估;全面平衡地繼續重視危害人民健康的其它病原體等。

高福院士作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報告中將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的關鍵概括為十二個字,「科學基礎、民眾理解、政府決策」。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家第一時間向世界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在世界各國加緊研製新冠疫苗的過程中,中國同樣走在了前列。這些都與我國對於科技的總體布局和長期投入密不可分,「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取得一系列進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中國科學家也長期堅持國際合作,不斷汲取先進經驗。」高福指出,在科學判斷的基礎上,政府積極有效的防疫措施與民眾齊心協力的抗疫行動共同助力抗疫成果的取得。

陳薇院士作線上學術報告

疫苗,是終結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介紹了該團隊重組新冠肺炎疫苗試驗的最新進展。2020年3月16日,陳薇團隊的重組新冠疫苗在武漢啟動一期臨床試驗,這也是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啟動,8月11日,疫苗獲得國家專利,成為國內首個進入臨床獲得專利權的新冠疫苗。目前,該疫苗已經獲得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批准,開展三期臨床試驗。

饒子和院士作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饒子和回顧了他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從SARS以來長期奮戰在冠狀病毒基礎研究第一線,致力於冠狀病毒關鍵蛋白、轉錄複製複合物的研究和關鍵藥靶及抗病毒新藥的研發過程。其團隊多年的研究積累為此次第一時間開展新冠病毒相關科研攻關以及迅速獲得突破奠定了基礎。饒子和介紹了團隊自新冠疫情以來,已先後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與抑制劑複合物以及新冠病毒RNA依賴的RNA聚合酶的原子級別晶體結構,並現場展示了最新製作的RTC複合物模型。這些工作為深入研究新型冠狀病毒複製的分子機理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並為開發抗新冠特效藥開闢了新途徑。在學術報告環節,來自復旦上醫的專家學者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復旦大學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姜世勃教授分享了研發高效廣譜抗新冠疫苗的進展,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博士生導師、研究員蔡啟良分享了病毒性腫瘤治療新策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分享了臨床救治新冠的最新進展,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應天雷分享了新一代抗病毒抗體研究。

部分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是我國病毒學界傳統盛會,為病毒學研究及相關傳染病防控方面專家學者和研究生搭建了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據悉,今年的會議是時隔5年再度在滬舉行。大會主席袁正宏表示,這顯示了上海的病毒學工作者隊伍近年來日益發展壯大,同時,通過和全國同行的交流,可以進一步加快上海在病毒學和相關疾病學科的發展。今年的會議由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健委重點實驗室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聯合承辦,也是基礎和臨床領域強強聯手,加強交流的一次嘗試。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行一方面系統展示了病毒學領域為疫情防控所提供的重要科技支撐,另一方面也交流了對新冠病毒等相關病毒學前沿問題的探索和思考,對進一步明確學科發展思路,進而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復旦上醫」微信公眾號

編輯:李斯嘉

相關焦點

  • 2020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在上海舉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張欣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2020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病毒學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線上線下齊聚此次會議,交流我國醫學病毒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尤其是抗擊新冠病毒與疾病的中國經驗,同時展望中國病毒學發展的未來。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在滬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的700餘名專家學者代表,圍繞「新冠病毒研究與轉化醫學信息學」、「計算、進化與比較基因組學」等12個方向和「腦科學與生物信息學」等4個新興方向進行研討與交流。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致開幕詞,他在致辭中指出生物信息學已經從一個關注較少的領域發展為在生物學研究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參與承辦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參與承辦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20-09-30  瀏覽:
  • 2020年全國師範院校學工部長論壇在湖北師範大學舉行
    中國網黃石11月29日訊「深化高等師範院校學生工作合作共同體建設,努力培育『四有』好老師」專題培訓會暨2020年全國高等師範院校學工部長論壇11月27日在湖北師範大學舉行。2020學工部長論壇開幕式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湖北省教育廳思政與社科處副處長雷松,重慶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陳志軍,遼寧師範大學副校長叢茂國,四川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黃鋼威,全國高等師範院校學生工作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隋璐璐,湖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周啟紅,湖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雷儒金出席開幕式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陳潤生院士等獲頒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
  • 「東亞古典學與湖湘文化」學術會議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
    本網記者 閆勇/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閆勇)2019年9月27日,由湖南師範大學東北亞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湖南師範大學辭賦駢文研究中心協辦的「東亞古典學與湖湘文化」學術會議在湖南省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中和樓國際多功能會議室舉行。
  • 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在校舉行
    哈工大報訊(市政/文)12月21日至2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我校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13全國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學術研討會在校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學應用研究和譜儀研製新進展」。
  • 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通知
    2020年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將於11月21-25日(21日報到,25日離會)在成都市新希望高新皇冠假日酒店召開。為慶祝中國電鏡學會成立四十周年,本屆年會的主題是「顯微學激發新希望」。
  • 36本病毒學期刊2020年影響因子預測
    不過小編還是排除萬難,給各位帶來了2019年36本病毒學期刊影響因子!Cell Host & Microbe(預估IF=16.763),依然是病毒學期刊老大,當仁不讓。近年來國內實驗室在該雜誌上也發表了不少文章,但總體呈下降趨勢。
  •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組概念的提出及常用技術蛋白質組(proteome)這一概念由Wilkins和Williams等在1994年首次提出,以它作為研究對象的蛋白質組學是後基因組時代產生和發展的一門新興學科,其從整體上分析組織,細胞內動態變化的蛋白質組成、表達水平與翻譯後修飾,探索蛋白質的功能及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與聯繫
  • 凝聚產學研頂尖力量,海爾生物醫療助力國家病毒資源庫建成
    12月4日,國家病毒資源庫揭牌籤約儀式在武漢舉行,這不僅標誌著湖北省特色生物資源的科學化管理與保藏邁上新臺階,還推動了我國生物樣本存儲進入自動化、智能化時代。現場,國家病毒資源庫2020年建設與運行研討會也同期召開,來自醫療疾控、檢驗檢疫和科學教育等多個領域共建單位的80多位專家代表參會。
  • 賽默飛: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感染致病機制的亮點研究
    儀器信息網訊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中國和國際的迅速傳播引發了全球衛生緊急情況。儀器信息網在密切關注疫情發展態勢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等相關研究進展。
  • 走進細胞組學最前沿!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舉行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
  •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定於11月12日在廣州舉行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任珊珊 通訊員文朝陽、陳鋆、餘廣彪)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定於
  •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普及腫瘤防治知識 聚焦前沿學術交流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11月12—15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和廣東省抗癌協會承辦的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將於廣州舉行。10月16日,2020CCO萬人科普下基層活動在廣州正式啟動,由廣東省抗癌協會各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專家,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中青年專家,以及廣東省癌症康復者協會選派的康復者代表共100餘人,組成了8支科普宣傳隊伍,在廣東省內開展了為期一周,共計53場的巡迴科普、義診活動,把腫瘤防治的知識和理念帶給基層醫院、社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的人民群眾,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 法國病毒學專家:「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法國病毒學領域權威迪迪埃·拉烏爾 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傳染病、微生物以及病毒的研究,在他看來,所謂「新冠病毒來自實驗室」的說法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而中國在防控疫情方面取得的成效,與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值得肯定和讚賞。
  • 多學科專家共論新冠病毒與...
    3月27日,「病毒演變、進化、傳播的基礎研究與防治實踐(從SARS到COVID-19)」研討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辦。曾在SARS一線開展研究並取得了卓越成效、長期從事病毒基礎研究和相應疫苗研發,以及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一線的知名院士、專家等多位重量級嘉賓,從多學科、多角度探討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
  • 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2020年中成果總結
    關鍵詞:宏基因組學/轉錄組學/空氣動力學/氣溶膠/微滴數字PCR/COVID-191.人物簡介藍柯,生於1971年12月,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擔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微生物學會病毒專業委員會委員、17屆國際卡波氏肉瘤病毒大會主席
  • 百餘全球頂尖科學家共議「組學與人類健康」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在武漢開幕
    央廣網武漢10月26日消息(記者張晶 通訊員龔碧婧 麥絲綺)10月26日上午,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在武漢開幕。本屆大會以「組學與人類健康」為主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20餘位院士及百餘位組學領域頂尖科學家參會。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先旺等嘉賓出席大會開幕式。
  • 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在青島舉行 開啟國際技術合作新篇章
    11月21日,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細胞組學會議(ICG-15 CELLOMICS)在青島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青島中德生態園管委、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國際海洋基因組學聯盟和青歐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