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病毒演變、進化、傳播的基礎研究與防治實踐(從SARS到COVID-19)」研討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辦。曾在SARS一線開展研究並取得了卓越成效、長期從事病毒基礎研究和相應疫苗研發,以及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一線的知名院士、專家等多位重量級嘉賓,從多學科、多角度探討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
研討會由上海市科協生物醫藥專業委員會主辦,市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盟、市微生物學會、市預防醫學會、市細胞生物學學會、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承辦,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支持。
在這個開放、融合、創新的學術交流平臺上,院士專家們提出了哪些有意思的觀點?
趙國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微生物學會榮譽理事長
SARS病毒從動物傳到人,以及人傳人過程中,關鍵位點發生了變化,感染力也發生了變化。但新冠病毒的感染能力一直很強,其關鍵位點也沒有發生大的突變。按現有數據來看,新冠病毒的突變速率要比SARS病毒慢了一個數量級。從這個角度看,新冠病毒早已變得非常適應人體細胞環境,可以說是適應性突變後期的病毒。
聞玉梅
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微生物學會榮譽理事長
目前研發的滅活疫苗、減毒疫苗、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都是主動免疫疫苗。主動免疫疫苗可以預防疾病,但研製周期長。在疫苗完成之前,可以採用被動免疫的辦法,即使用抗體來獲得短期的免疫能力。
可以建立應急疫苗體系。這些疫苗的使用,如同戰場上的急救,可在人體內形成短期的非特異性。這些疫苗要性能穩定、便於儲備、價格便宜。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能迅速發揮保護作用。
寧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長
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瑞金醫院基本完成了羥氯喹的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目前實驗數據已經鎖定。研究表明,羥氯喹不能起到預防的作用,也不能作為病毒轉陰的作用。該藥的主要能發揮作用的時間段是在疾病的中後期。
饒子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新冠病毒聯合攻關團隊率先在國際上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RdRp(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7-nsp8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揭示了該病毒遺傳物質轉錄複製機器核心「引擎」的結構特徵。
該研究吸引了很多國內外同行前來尋求合作,在這個特殊的情況下,攻關團隊選擇了來者不拒,以此推動治療新冠肺炎有效藥物的研發。
戚中田
海軍軍醫大學教授、全軍生物偵檢與防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市微生物學會顧問
病毒進化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動物進化,比如新冠病毒在自然宿主蝙蝠體內進化,通過中間宿主感染到人;二是人體進化,病毒通過野生動物-人的路徑傳播,那些與動物有大量接觸的人首先感染了病毒,但此時病毒還沒有致病性,而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時發生了突變,進化出致病性。
袁正宏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上海市微生物學會理事長
除了人的胃以外,肝細胞感染新冠病毒是比較確定的,腎臟也是一個感染部位,可以看到在腎細胞上有一些新冠病毒的複製,但是目前來說,感染程度還是比較低的。
盧洪洲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
最近新聞裡有人說在樓道裡感染了新冠病毒,這聽起來不太可信。因為病毒在流動的空氣裡是飄移的,它不是固定在某個位置上的。人要感染上病毒,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病毒要是活的;其二,病毒要達到一定的量。要致病,人一次要感染上1000個以上新冠病毒,愛滋病病毒大約是100個,而伊波拉病毒人只要感染上一個就會得病。
張文宏
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組長、上海市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無論無症狀攜帶者對疫情產生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對於輸入性的疫情所帶來的風險時刻要提高警惕。此外,無症狀攜帶者在輸入性疫情承擔怎麼樣的角色,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在第一次疫情中,我們的專業組已經報導了無症狀攜帶者的存在。
無症狀攜帶者的存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我們主動篩查一些密切接觸者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病人攜帶病毒,但是從來不發病。而且他攜帶病毒延續的時間會超過3個星期。這樣的人如果不去醫院治病,就不會被發現;他如果從海外回來,不被檢測,也不進行隔離,或者哪怕進行了隔離,兩個星期內他沒有發病,第三個星期他就出去了,出去的時候病毒是陽性的,就會造成極大的傳播風險。
所以上海市從頭到尾採取的措施都是非常嚴格的,從最早期進來的航班開始進行檢測,現在擴大到所有進來的航班都要檢測。此外,進滬還要隔離兩個禮拜。事實上,還有一個網絡是大家看不見但同樣重要的——由上海市衛健委組建的170多家發熱門診和180多家發熱的哨點門診,在這個網絡下,哪怕有漏網之魚,也會被篩查到,然後疾控中心會對相關的病例進行追蹤。
我相信上海整個的體系是做得比較完善的。但是不是能保證將來永遠沒有本地病例?我個人覺得最好還是斷了這個念想。因為全世界的疫情沒有控制好,說一個病例都不會漏進來,也是不科學的。我們要做好準備,萬一有病例進來,大家也不用一驚一乍。
吳凡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成員、中國-WHO聯合考察專家組成員、上海市預防醫學會會長
接下來上海的策略應該是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就是口岸,這個籬笆扎得越緊,我們內部的壓力就越小。第二道關口就是我們老百姓個人的自我防護。這樣,哪怕有感染的風險,老百姓能防護好自己也就沒問題。最後一道防線還是我們的醫療衛生系統:發熱門診如何在第一時間就能搞清楚是不是新冠病毒感染。上海市新增了170多個發熱門診點,希望監測防控網絡織得密一點、靈敏一點。
柯櫻
上海醫藥總監、上海醫藥研發管理中心副主任
對於重大的傳染病,科技創新能力中有一點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臨床研究能力。上海這次在第一時間向疫區派出了醫療隊。在派出醫療隊的同時,應該同時派出臨床研究團隊。因為如何做治療、如何做臨床驗證是需要臨床研究團隊支持的。
張強
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聯席總裁,上海市科協常委
疫情期間,影像設備發揮了重要作用。聯影醫療從小年夜就開始緊急為武漢供用設備,先後派出200多名工程師進駐湖北。聯影還和上海市公衛中心合作,研發出新冠肺炎輔助診斷系統,並在武漢多家醫院推廣使用。
陳紅專
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藥物研究所所長、上海市藥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西醫協同的診療方案在此次新冠肺炎治療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如阻止輕症患者向危重症轉化,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和多種併發症的發生。
目前全國開展的針對新冠病毒的臨床試驗中,中醫藥相關的有幾十項,上海牽頭的項目數量全國第二。
疫情在全球暴發後,很多國家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很感興趣,在世界中醫聯合會的邀請下,我們正在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進行翻譯。
李佳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新冠病毒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很有可能要長期應對。但沒有特效藥,永遠是我們頭上懸著的一把劍。
藥物所很早就啟動了新藥研發工作,包括高通量化合物篩選、中醫藥、小分子抗病毒藥物、幹擾素、以及抗體等相關研究。隨著科學家對新冠病毒感染過程越來越清晰、科學層面的理解越來越深,相信會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新冠病毒不會成為人類的大災難,隨著科學力量的聚集,一定可以把它的影響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耿美玉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未來人類可能要面對兩大敵人,第一是慢性疾病,第二就是突發性傳染病。
之所以會出現無症狀感染者,我覺得是機體微生態的宿主和病毒的交互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沒有任何證據,但可以從皮膚的角度,尋找一些無症狀感染者的抗體,這或許有助於幫助我們找到病毒傳染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思考,新冠患者的細胞因子風暴問題啟示我們,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治療技術,或許是未來細胞治療的方向。
郭曉奎
國家熱帶病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健康學院副院長、上海市微生物學會秘書長
對於疫情防治來說,科技支撐很重要,但大眾教育和科學普及也很重要,尤其是醫學教育,要借鑑中國智慧和經驗,找到不足和短板。
從經驗來說,要強調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從學術角度,就是把人的健康、動物健康、環境健康綜合考慮,這些都應該納入醫學教育體系。
這次疫情中很多醫護人員也感染了,這反映了我國醫學教育的短板,在臨床醫學培訓過程中缺乏安全相關教育,此外,全球化視野也是短板之一。
在聽取了院士專家的報告和討論後,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科協榮譽委員、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市科協生物醫藥專業委員會主任陳凱先表示,與新冠病毒相關各領域的科學家們進行交流討論非常有必要,能夠讓基礎研究和疾病防控形成交叉與關聯,有助於資源的協同。例如,病毒的分離鑑定和培養體系,對新藥的研發非常重要;對病毒特徵的研究,又能促進疾病的預防和控制。上海最有條件進行多學科交叉科研布局,可形成協同攻關網絡。
上海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表示,在疫情防控中,上海科協不辱使命、主動作為,聯合200多家學會(協會、研究會),以及各區、高校、企業等基層科協,在科研攻關、科普教育、企業服務、輿論宣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我們必須相信科學、依靠科學,運用科學力量戰勝疫病。
上海市科協黨組成員、二級巡視員黃興華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