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張欣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2020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病毒學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線上線下齊聚此次會議,交流我國醫學病毒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尤其是抗擊新冠病毒與疾病的中國經驗,同時展望中國病毒學發展的未來。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如何,我國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我國病毒學科如何進一步發展?會議圍繞病毒學研究前沿熱點問題,根據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特點,設置了新冠病毒與疾病、病毒學基礎研究和病毒學應用研究三個專題,邀請了5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各單位的醫學病毒學領域專家學者。這場會議,線上觀看直播人數累計7千餘人。
此次會議由上海市醫學會、上海市醫學會醫學病毒專科分會主辦,復旦大學醫學分子病毒學教育部/衛健委重點實驗室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承辦。在全球抗疫背景之下,今年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的舉行更顯意義非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參加會議並做發言。他在報告中將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的關鍵概括為12個字,「科學基礎、民眾理解、政府決策」。他說,疫情發生後,中國科學家第一時間向世界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在世界各國加緊研製新冠疫苗的過程中,中國同樣走在了前列。「這些都與我國對於科技的總體布局和長期投入密不可分。」高福說,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取得一系列進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中國科學家也長期堅持國際合作,不斷汲取先進經驗。
高福稱,在科學判斷的基礎上,政府積極有效的防疫措施與民眾齊心協力的抗疫行動共同助力,才取得了如今的抗疫成果的取得。
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治療性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名譽主任聞玉梅在會上說,當前我國抗疫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國家對於病毒學科的重視,怎麼做都不為過,尤其是要有長遠的建設規劃。」
聞玉梅在演講中針對當前病毒學科發展中的短板,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擴大原有基礎,儘快建立堡壘型分工合作的國家級研究基地;儘快建立我國病原微生物信息及資源庫;重點支持病毒免疫學與病毒流行病學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對全國已有的P3實驗室全面檢查與評估;全面平衡地繼續重視危害人民健康的其他病原體等。
聞玉梅院士
疫苗,是終結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介紹了該團隊重組新冠肺炎疫苗試驗的最新進展。2020年3月16日,陳薇團隊的重組新冠疫苗在武漢啟動一期臨床試驗,這也是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疫苗。4月12日,疫苗二期臨床試驗啟動,8月11日,疫苗獲得國家專利,成為國內首個進入臨床獲得專利權的新冠疫苗。陳薇介紹,目前,該疫苗已經獲得俄羅斯和巴基斯坦批准,開展三期臨床試驗。
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是我國病毒學界傳統盛會,為病毒學研究及相關傳染病防控方面專家學者和研究生搭建了高層次學術交流平臺。據悉,今年的會議是時隔5年再度在滬舉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