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蘭團隊與高福團隊等合作發現早期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並或存在「兩階段」機制

2020-11-19 轉化醫學網

由SARS-CoV-2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行之有效的治療幹預措施對疫情的控制至關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開展協同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相關研究成果以「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 為題於11月17日線上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圖1. 新冠病毒感染的「兩階段」機制

研究者對來自健康志願者,COVID-19患者和非COVID-19肺炎患者的尿液樣本開展了基於DIA-PASEF方法的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結果顯示,與健康志願者和非COVID-19肺炎患者相比,共有1986個蛋白在COVID-19患者體內發生顯著變化,其中下調蛋白比上調蛋白的總數多出十倍,大量參與免疫應答和緊密連接形成的蛋白均呈現下調狀態。

圖2. 基於DIA-PASEF方法的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流程

為深入探索新冠肺炎的疾病進展機制,研究者將COVID-19患者劃分為輕中症組和重症組。進一步的研究結果表明,免疫應答在疾病進展早期呈現抑制狀態,在疾病進展晚期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上調。值得關注的是,與當前研究一致,近期陸續發表的多篇文章均報導COVID-19的臨床症狀主要呈現為免疫抑制,危重症患者有可能進一步出現「高炎症高細胞因子」症狀1-3。

圖3. 輕中症患者呈現免疫應答抑制(a)和重症患者呈現免疫應答上調(b)

此次,黃超蘭主任領銜的多組學中心團隊與高福院士領銜的多學科團隊緊密合作,充分利用前沿的高通量DIA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用高質量的數據為全面解讀COVID-19患者的臨床症狀提供了可靠的重要分子基礎和機制信息,有助於未來進一步探索優化的臨床治療方案設計。本研究示範了臨床,前沿技術和基礎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雙方團隊也在此課題基礎上繼續開展協同創新研究,持續為抗擊新冠病毒做出多方面的貢獻。本次研究得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教授,中國科學院高福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陳揚副研究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譚文杰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田文敏博士、張楠同學,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院長金榮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科技處馮英梅處長,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王思媛博士為本文的共同一作。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06-9

相關文章:

1.Chen, L., et al. Confronting the controversy: interleukin-6 and the COVID-19 cytokine storm syndrome. Eur Respir J, 56(4):2003006 (2020).

2.Leisman, D., et al. Facing COVID-19 in the ICU: vascular dysfunction, thrombosis, and dysregulated inflammation. Intensive Care Med, 46(6):1105-1108 (2020).

3.Sinha, P., et al. Is a "Cytokine Storm" Relevant to COVID-19? JAMA Intern Med, 180(9):1152-1154 (2020).

相關焦點

  • Nat Comm | 早期新冠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等機制
    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
  • 高福等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
    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對新病毒SARS-CoV-2及其發病機制了解甚少。大流行初期,研究集中於重症和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治療,隨著病毒在全球傳播,有關30-50歲年輕感染者的信息更易於獲得。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從新冠病毒出現至今,人類一直處在認知它的路上。最近又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早期主要體現為免疫抑制,發展到後期重症會有較強的免疫應答,有部分患者會引發炎性風暴。這一發現,將為臨床藥物治療帶來了新的認知。那麼,早期使用激素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是否需要改變?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從新冠病毒出現至今,人類一直處在認知它的路上。最近又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早期主要體現為免疫抑制,發展到後期重症會有較強的免疫應答,有部分患者會引發炎性風暴。這一發現,將為臨床藥物治療帶來了新的認知。那麼,早期使用激素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是否需要改變?11月17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線上發表論文《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
  •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
  •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
    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
  • 加州理工團隊揭示新冠病毒抑制宿主防禦的機制
    在受到病毒感染時,哺乳動物的先天免疫系統會迅速檢測並阻止病毒感染,無論病毒處於哪個生命周期階段(Chow et al., 2018; Jensen and Thomsen, 2012; Wilkins and Gale, 2010)。
  • 抗擊疫情 | 新突破!華理與武大團隊聯合發現強效抗新冠病毒候選...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並驗證了宿主細胞的二氫乳清酸脫氫酶(DHODH)抑制劑能夠通過抑制病毒複製和調節免疫兩種途徑發揮廣譜抗病毒藥效,發現了老藥來氟米特(Leflunomide)和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可滿足目前新冠肺炎臨床急需,同時,新設計的候選藥物S312和S416也有望開發成為抗RNA病毒的特效新藥,為將來冠狀病毒及其他急性RNA病毒的感染性疾病防控戰做好候選藥物的儲備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高福稱中國已成立國家新冠病毒中心:將負責收集病毒、基因組序列
    今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中關村論壇上發表演講時透露,目前我國已成立國家新冠病毒中心,以便更好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資料圖:高福 視頻截圖高福介紹,新成立的國家新冠病毒中心將負責收集病毒、基因組序列,進行新冠疫情防控相關的培訓、國際合作、協調全國活動、制定國家標準等工作。「目前全球仍處於新冠肺炎大流行早期。」高福說,新冠肺炎與流感最大的不同是它沒有季節性。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北京大學官網9月29日公開發布《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文章稱,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 聯合武漢病毒所,廣東團隊新冠研究取得2項重要發現,成果登上中國期刊!
    新冠病毒首要靶向人肺部上皮細胞,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傳統的病毒研究主要使用細胞模型和動物模型,但是體外細胞模型不能有效模擬體內的多細胞環境,而動物模型則存在明顯的物種差異,從而導致這些模型都有各自明顯的局限性。
  • 北京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從基因組水平上加深了我們對這種新型病毒的認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陸劍課題組與崔傑課題組通過對新冠病毒和近緣病毒進行系統發生分析,發現新冠病毒雖然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的基因組總體差異較小,但其基因組內中性進化位點的差異高達17%,表明新冠病毒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強的自然選擇。
  • 【學術前沿】李洪林/徐可團隊發現靶向宿主DHODH的強效抗新冠病毒...
    截至目前,新冠病毒已在全球感染達2000萬人,並致73萬人死亡,但是目前仍沒有研製出特效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病毒肆虐之下,尋找治療新冠肺炎的高效、低毒藥物,仍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對抗新冠病毒的當務之急。coronavirus SARS-CoV-2」,報導了靶向宿主細胞的二氫乳清酸脫氫酶(DHODH)抑制劑能夠通過抑制病毒基因組複製和調節免疫兩種途徑發揮廣譜抗病毒藥效,且所設計的兩個新型DHODH抑制劑S312和S416在細胞水平表現出高效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其中S416是目前已報導的體外抑制活性最強的抗新冠病毒候選新藥。
  • 清華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研究團隊最終發現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他們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助力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有力抗擊疫情,更為人類未來抗擊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譚旭研究員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感染抗體 人源單克隆抗體是什麼?
    據新華社,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參與這項研究。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北京化工大學童貽剛教授、範華昊副教授與國內多家團隊合作發現...
    該研究還發現,動物乳清蛋白如牛和羊乳清蛋白都具有抗新冠病毒作用,但是抑制效果明顯低於人的乳清蛋白。該研究結果提示母乳餵養對新生兒具有良好的抗新冠病毒保護作用。本文還排除了母乳抗新冠病毒作用來自於母乳中的抗體的可能性,並發現乳清蛋白還可抑制其他動物冠狀病毒的感染和複製。上述研究為開發新型抗新冠病毒藥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中國第五款新冠疫苗開啟三期臨床試驗 由高福團隊與智飛生物合研
    作為我國重點布局的五條疫苗路線之一,該疫苗由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和嚴景華團隊研發。微生物所與智飛生物(300122,股吧)於2020年3月23日正式籤署合作協議,聯合開展疫苗的研發工作。  新冠疫苗研發競速仍在繼續。
  • 清華大學等團隊研究發現抗新冠病毒潛在藥物分子
    研究團隊發現宿主蛋白MTHFD1(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研究團隊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夠幫助新冠病毒藥物研發,也為未來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2003年的SARS、2014年的伊波拉以及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均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並且諸多證據支持蝙蝠是這些致病病毒的共同的天然宿主,病毒從蝙蝠到某個中間宿主傳播最終導致了疫情的大規模暴發。雖然蝙蝠可以攜帶多種致病病毒,但是這些病毒卻不會對蝙蝠造成明顯的症狀,而蝙蝠對病毒的高度耐受性可能也是其能攜帶並傳播多種病毒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