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2020-12-06 光明日報

【科技前沿】

本報北京5月12日電(記者晉浩天)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日前發表在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對新冠病毒基因組的演化動態進行深入研究和解讀。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從基因組水平上加深了我們對這種新型病毒的認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陸劍課題組與崔傑課題組通過對新冠病毒和近緣病毒進行系統發生分析,發現新冠病毒雖然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的基因組總體差異較小,但其基因組內中性進化位點的差異高達17%,表明新冠病毒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非常強的自然選擇。通過對新冠病毒和來自馬來穿山甲的冠狀病毒的核苷酸比較,推測新冠病毒與其分歧事件並非近期發生,也說明新冠病毒的起源可能更為複雜。

陸劍課題組與崔傑課題組通過對當時公共資料庫中僅有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全序列進行分子演化系統分析,首次發現依據兩個高度連鎖的突變位點(分別位於參考基因組的第8782和28144位),可以把新冠病毒主要分為「L」和「S」兩個譜系,因基因組28144位突變對應的胺基酸分別是亮氨酸(L)和絲氨酸(S)而得名。在103個新冠病毒樣品中,72個為「L」譜系,29個為「S」譜系;在另外2個樣品中,1例可能是L和S譜系的混合體,而另1例由於發生了突變而不屬於這兩個譜系。雖然「L」譜系比「S」譜系更為普遍,但是進一步分析表明,「S」譜系更接近在蝙蝠和穿山甲體內發現的病毒,提示「S」更為古老。他們的數據分析還表明,新冠病毒的L和S兩個譜系不是新近由於鹼基發生變化而產生的,而是在病毒暴發的早期可能就已經存在了。陸劍介紹,「我們的研究從分子演化的角度加深了對新冠病毒的認識」。

「我們之前的研究是根據當時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全序列進行分子演化系統分析,得出了初步的階段性結果;下一步我們還要連點成線,並結合臨床數據和流行病學結果開展深入研究。」陸劍課題組正在深入研究新冠病毒序列在世界範圍內的變化趨勢,並與廣州醫科大學、武漢大學相關團隊展開合作,將進化分析與臨床數據相結合,做進一步研究。「我們希望和病毒學家、臨床大夫等更多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進一步合作,結合更多的基因組數據、臨床信息及實驗數據來更好地了解病毒,在充分認識病毒的基礎上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法,服務於科學的抗疫政策的制定,最終戰勝疫情。」陸劍說。

相關焦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北京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日前發表在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 學術頭條: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新技術讓蚊子只產雄性後代...
    這項研究分析了9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支氣管肺泡免疫細胞,或許有助於理解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所觸發的免疫反應背後的潛在機制。北京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傑課題組合作撰寫的論文《SARS-CoV-2的起源與持續進化》,日前發表在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英文綜合性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 黃超蘭團隊與高福團隊等合作發現早期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並或存在「兩階段」機制
    由SARS-CoV-2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行之有效的治療幹預措施對疫情的控制至關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開展協同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
  • 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
    新華社倫敦7月28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
  • 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譜系或在蝙蝠中已傳播幾十年
    來源:科技日報國際戰「疫」行動 科技日報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張夢然)一項最新病毒學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或在40年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其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 研究人員: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
    新華社倫敦7月28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
  • 《自然-微生物學》雜誌最新溯源: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數十年!「陰謀論」站不住腳了
    每經編輯:彭水萍據新華社,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 探尋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開展...
    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不同的主要譜系,從基因組水平上加深了我們對這種新型病毒的認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陸劍課題組與崔傑課題組通過對當時公共資料庫中僅有的103個新冠病毒基因組全序列進行分子演化系統分析,首次發現依據兩個高度連鎖的突變位點(分別位於參考基因組的第8782和28144位),可以把新冠病毒主要分為「L」和「S」兩個譜系,因基因組28144位突變對應的胺基酸分別是亮氨酸(L)和絲氨酸(S)而得名。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北京大學官網9月29日公開發布《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文章稱,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
  • 《自然-微生物學》雜誌發文:新冠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數十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當地時間28日,《自然-微生物學》在線發表了國際團隊的研究成果,認為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是由40至70年前的一個與之非常接近的病毒演化而來,實際上這類病毒已經在蝙蝠中傳播數十年。研究人員認為,病毒的溯源對於未來控制疫情至關重要。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目前關於新冠病毒(SARS-CoV-2)的基因組調查數據表明,病毒存在著大量的單核苷酸變異(SNVs),此前尚無研究表明突變與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改變直接相關。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從新冠病毒出現至今,人類一直處在認知它的路上。最近又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早期主要體現為免疫抑制,發展到後期重症會有較強的免疫應答,有部分患者會引發炎性風暴。這一發現,將為臨床藥物治療帶來了新的認知。那麼,早期使用激素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是否需要改變?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從新冠病毒出現至今,人類一直處在認知它的路上。最近又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早期主要體現為免疫抑制,發展到後期重症會有較強的免疫應答,有部分患者會引發炎性風暴。這一發現,將為臨床藥物治療帶來了新的認知。11月17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線上發表論文《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
  • 科學研究發現,新冠病毒40至70年前分化自蝙蝠病毒
    作者:馮麗妃新冠病毒可能在40-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一發現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相關研究結果7月2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一直有難度,因為已知冠狀病毒會重組(不同病毒之間交換遺傳物質),而且病毒的小的基因組亞區可能具有不同的祖先起源。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40至70年前分化自蝙蝠病毒
    作者:馮麗妃新冠病毒可能在40-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一發現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相關研究結果7月28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一直有難度,因為已知冠狀病毒會重組(不同病毒之間交換遺傳物質),而且病毒的小的基因組亞區可能具有不同的祖先起源。
  • ​印度媒體:研究人員發現7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變種
    據印度報業託拉斯8月15日報導,印度當地研究人員在東部奧裡薩邦發現了7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變種。據報導,做出這一研究結果的團隊來自新德裡的基因組與整合生物學研究所(CSIR-IGIB)以及奧裡薩邦首府布巴內什瓦爾的醫學研究所和SUM醫院。
  • 北大團隊新發現:某些抗體結合可抑制新冠病毒突變體
    近日,北京大學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在《細胞》雜誌發文,揭示新冠中和抗體功效和機制。在前期篩選的可抑制新冠病毒的高活性抗體BD-368-2基礎上,團隊進一步發現BD-368-2與新冠病毒Spike三聚體的相互作用機制,並成功解析了二者形成複合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另外,該抗體與其他抗體形成的抗體「組合」還可應對新冠病毒突變體。
  • 印度新冠病毒大規模變異:發現73個新型變種
    環球網本月16日消息,據印度報業託拉斯報導,印度當地研究人員在東部奧裡薩邦發現了7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新型變種。做出這一研究結果的團隊來自新德裡的基因組與整合生物學研究所以及奧裡薩邦首府布巴內什瓦爾的醫學研究所和SUM醫院。
  • 新冠病毒跟蝙蝠啥關係?最新研究說——
    來源:新華國際頭條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7月27日,旅客在德國杜塞道夫國際機場等候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新華社/路透 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鑑定為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
  • 新冠病毒跟蝙蝠啥關係?最新研究說
    一個國際團隊28日在英國期刊《自然·微生物學》發表報告說,新冠病毒可能在40至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7月27日,旅客在德國杜塞道夫國際機場等候接受新冠病毒檢測。新華社/路透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有不小難度,因為不同病毒之間會交換遺傳物質而重組,病毒基因組亞區可能起源於不同的祖先。已有的研究將蝙蝠病毒RaTG13鑑定為與新冠病毒關係最密切的病毒,也有研究在穿山甲體內發現了相似的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