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2020-11-18 第一財經

新冠病毒出現至今,人類一直處在認知它的路上。

最近又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早期主要體現為免疫抑制,發展到後期重症會有較強的免疫應答,有部分患者會引發炎性風暴。這一發現,將為臨床藥物治療帶來了新的認知。那麼,早期使用激素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是否需要改變?

11月17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線上發表論文《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

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

「這是一個狡猾的病毒,突破了病毒學家與免疫學家的認知。這個發現對臨床有著不一般的意義,特別是要考慮,是否需要急著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高福對第一財經表示。

新冠肺炎的暴發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傳染病的發病機理以及與其他肺炎驅動因素的區別。

研究者使用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了來自新冠感染病例、健康供體和非新冠肺炎病例的尿液樣本。分子變化表明免疫抑制和緊密連接受損發生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如果將新冠肺炎患者進一步細分為中度和重度類型顯示,在重症患者中出現了活化的免疫應答。

研究者提出這種不尋常的病毒感染的發病機制「兩個階段」的機制,並為將來的機理和治療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源。

「在感染早期免疫抑制階段,在各種細胞因子並沒有產生時,用免疫調節的治療,特別是靶向各種白介素(IL)-6之類的如託珠單抗等效用應該要被重新審視。從我們正在進行中的其他各種研究數據,再結合大量同行評議過的文獻,和在合作中的治療非常成功的臨床大夫告知的經驗來看,在早期輕症的階段,提高免疫力,能幫助修復受損組織,降低膽固醇,能全面提高身體代謝機能,甚至在營養上有所針對,密切觀測免疫狀態,儘量避免炎症風暴產生的做法,應該都是有幫助的。」黃超蘭表示。

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八版)》顯示,在一般治療中的抗病毒藥物中,首選藥物α-幹擾素是免疫抑制劑。這一新科學發現,會使未來的新冠肺炎藥物治療將更趨於完善。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最近又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早期主要體現為免疫抑制,發展到後期重症會有較強的免疫應答,有部分患者會引發炎性風暴。這一發現,將為臨床藥物治療帶來了新的認知。那麼,早期使用激素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是否需要改變?
  • 高福等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
    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對新病毒SARS-CoV-2及其發病機制了解甚少。大流行初期,研究集中於重症和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治療,隨著病毒在全球傳播,有關30-50歲年輕感染者的信息更易於獲得。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
  •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
  • 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分子機制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據埃菲社西班牙卡斯特利翁7月23日報導,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學計算生物化學研究團隊成功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的分子機制,這可能有助於研製新的抗病毒藥物。主蛋白酶是新冠病毒複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酶之一。
  • 高福等團隊發文:首次提出新冠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
    11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中國團隊的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
  • 慢性蕁麻疹免疫學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 楚, 公認的核心環節是皮膚肥大細胞激活並釋放組胺 和其他促炎遞質, 這也是造成 CU 皮損血管擴張的原 因, 然而肥大細胞活化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未知 的;自身抗體如抗 IgE 抗體、抗高親和力 IgE Fc 受體 (FcεRI)抗體也是蕁麻疹重要的發病機制,但是該機制 僅涉及部分患者; 研究表明其他免疫遞質也參與發病 機制。
  • 黃超蘭團隊與高福團隊等合作發現早期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並或存在「兩階段」機制
    由SARS-CoV-2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行之有效的治療幹預措施對疫情的控制至關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開展協同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
  • 大骨節病病因與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對於大骨節病發病機制的研究眾多,國內外學者提出各種大骨節病環境病因假說,如低硒學說、糧食真菌毒素汙染學說和飲水中有機物中毒學說等。但至今尚無一種較為完善的發病機制學說。多數研究認為,硒的缺乏和穀物汙染是大骨節病的主要環境風險因素,多個環境和遺傳因素同時相互作用與大骨節病病因相關。
  • 中醫劉寧揭秘新冠病毒肺炎病理機制
    2月11日,國家中藥管理局派遣的國家中醫醫療隊第二批隊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景源名醫工作室主任、北京中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主任醫師劉寧,在湖北接受記者採訪,結合其對新冠病毒的科研和半個多月來的臨床醫療實踐與思考,發布了新冠病毒的綜合臨床症狀、體徵以及西醫的病理機制,並將其應用於臨床治療取得顯著療效的獨家中醫療法公之於眾,希望在臨床推
  • 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分子機制 或有助於研製抗病毒藥物
    據埃菲社西班牙卡斯特利翁7月23日報導,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學計算生物化學研究團隊成功揭示新冠病毒主蛋白酶SARS-CoV-2 Mpro的分子機制,這可能有助於研製新的抗病毒藥物。主蛋白酶是新冠病毒複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酶之一。這項研究的成果由卡塔日娜·斯維德雷克和比森特·莫利內爾共同獲得,並在不久前發表在英國《化學》期刊上。
  • 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
    針對以上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曉輝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開展「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研究,項目組歷時11年,對危重出血性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多項危重出血性疾病關鍵治療技術,推廣到全國超過 90 家血液中心應用,在實施與應用推廣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展示了COVID-19危重患者的臨床病理活檢,為深入了解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疾病進程提供了科學依據。COVID-19疫情已演變為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迄今為止,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仍無特效藥,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COVID-19危重患者的組織病理學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 重大發現:新冠病毒中發現神秘重疊基因,臨床意義還需進一步研究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美國更是創下了單日超20萬例確診病例的新紀錄。好消息是,美國製藥巨頭輝瑞當地時間9日宣布其新冠疫苗有效率高達90%。除了疫苗,針對新冠的其他研究也在進行,並且取得了一定成果。近日,研究人員在新冠病毒的遺傳密碼中發現了一個神秘的基因——這是一個在病毒基因組中幾乎看不到的部分,通常都被被研究忽視了。
  • 澳科學家最新研究:新冠病毒可在手機屏上存活一個月
    導讀:澳大利亞疾病預防中心的科學家表示,新冠病毒非常「堅固」,可以在室溫或20攝氏度的光滑表面上存活28天,例如手機屏幕和塑料鈔票上。相比之下,普通流感病毒生存期為17天。該研究強調了紙幣、觸控螢幕設備以及提手和扶手對傳播病毒的風險。
  • 新研究發現:新冠重症患者肺部存在高度促炎的巨噬細胞微環境
    目前,人們尚不清楚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相關的呼吸道免疫特徵。當地時間5月12日,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最新研究便聚焦新冠患者的呼吸系統免疫反應的異常情況。研究發現,新冠重症患者的肺部存在高度促炎的巨噬細胞微環境,研究者表示,這或許有助於理解新冠病毒所觸發的免疫反應背後的潛在機制。以上研究來自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復旦大學公附屬共衛生臨床中心、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免疫學系,通訊作者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研究所所長張政教授等。
  • 協和團隊揭示新冠病毒致多器官損傷病理學機制 系全球首次報導 為...
    協和團隊揭示新冠病毒致多器官損傷病理學機制 系全球首次報導 為開發新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線索2021-01-12 08:39:12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羅蘭 通訊員協宣 瀏覽次數:2 次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簡稱「武漢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聯合西湖大學郭天南課題組
  • Neuron最新:小細胞催產素神經元在自閉症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已經提出了大細胞和小細胞的催產素(OT)神經元可以服務於社會信息處理的兩個並行流,這些流允許單個分子編碼多種不同的行為學上不同的行為。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社交互動中特定領域的障礙,用於社會信息處理的並行迴路的存在對於理解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發病機理將具有重大意義。
  • 全國中高風險地區最新統計&新冠病毒疫苗接種30問
    一方面我國幾乎所有人都沒有針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對新冠病毒是易感的,感染髮病後,有的人還會發展為危重症,甚至造成死亡。接種疫苗後,一方面絕大部分人可以獲得免疫力;另一方面,通過有序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可在人群中逐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斷新冠肺炎的流行。3、新冠病毒疫苗怎麼打,去哪兒打?
  • 定量治療之免疫學視角下的白癜風發病機制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 遺傳易感、自身免疫、氧化應激等多種因素協同作用導致其發病。由於其發病機制複雜, 缺乏針對該疾病關鍵環節進行特異幹預和阻斷, 治療極為困難。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於自身免疫所介導的黑素細胞破壞, 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國外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從鼻腔進入腦部損害神經系統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新媒體專電 據印度報業託拉斯網站11月30日報導,研究人員說,新冠病毒可能通過鼻子就能進入人的腦部。全文摘編如下:雖然最近的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患者腦部和腦脊髓液中存在病毒核糖核酸,不過目前尚不清楚病毒是如何進入腦部以及如何在腦部分布的。來自德國沙裡泰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檢查了死於新冠肺炎的33名患者——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的鼻咽部位及腦部。鼻咽位於咽喉上部,連接鼻腔,很可能是感染並複製病毒的第一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