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類出血性疾病的分析與防控關鍵技術
魚類出血性疾病的分析與防控關鍵技術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6-01-10 18:05:00魚類出血病是指由致病因子引起的以出血為特徵的一類魚病,致病因子一般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應激和藥物中毒等多種因素。因此本文就魚類出血性病有關的病理學概念和發病機製做了簡要介紹,並根據不同病因和症狀提出了魚類出血性疾病不同的防治方案,以期為臨床上更好的研究和防治該類疾病提供基礎。
-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
國際首例,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病理活檢報導發現了什麼?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展示了COVID-19危重患者的臨床病理活檢,為深入了解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和疾病進程提供了科學依據。COVID-19疫情已演變為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迄今為止,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仍無特效藥,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COVID-19危重患者的組織病理學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
定量治療之免疫學視角下的白癜風發病機制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 遺傳易感、自身免疫、氧化應激等多種因素協同作用導致其發病。由於其發病機制複雜, 缺乏針對該疾病關鍵環節進行特異幹預和阻斷, 治療極為困難。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於自身免疫所介導的黑素細胞破壞, 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自身免疫性疾病繼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
經典的TMA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HUS)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二者具有上述相同的臨床特徵和病理學改變,僅在臨床表現上略有不同,在發病機制上既有側重又有重疊,因此現在多認為這是同一類疾病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統稱為TTP-HUS。
-
免疫調節治療在呼吸危重症領域前景廣闊!
胸腺法新可提高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生存率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李琦教授介紹了「新冠肺炎免疫機制及免疫調節治療」相關報告。他從新冠肺炎患者免疫功能狀態、新冠肺炎患者病理特徵、胸腺法新(胸腺肽α1)用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可能機制及獲益三個方面進行了重點講解。
-
中國學者率先闡明SLE發病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
沈南團隊研究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仁濟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月9日電 (記者 陳靜)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發於女性,能夠造成多個器官受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者危及生命。但是該病的病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癒手段。
-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
一、ET發病機制研究的進展2005年發現JAK2V617F突變為PV、ET、PMF的共同遺傳學基礎,且在PV、PMF、ET患者中的發生率為95%、65%、55%。該突變的發現對ET的診斷和治療產生了巨大影響。JAK2為非受體型酪氨酸蛋白激酶的一種,通過激活促紅細胞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TPO)等參與造血細胞的增殖。
-
復旦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
這一發現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找到一個全新防治靶點。據鬱金泰介紹,這次新發現的基因(FAM171A2),可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前體顆粒蛋白(progranulin, PGRN)生成,影響PGRN水平,而PGRN是一種分泌型多功能糖蛋白,在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均有分布,它參與了神經發育、再生,神經炎症、自噬等生命活動。如發生PGRN的功能障礙,就會導致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
-
新突破!廣州醫生團隊揭示膽道閉鎖發病新機制和治療新策略
11 月 28 日凌晨,來自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科研團隊聯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在膽道閉鎖 ( biliary atresia,BA ) 的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研究長文 "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
-
Nat Genet:開發出能深入研究人類遺傳性疾病發病機制的新方法
2020年7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諸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和血細胞相關特性疾病等多種遺傳性免疫性疾病都是因為關鍵蛋白質沒有產生或功能障礙而導致的,然而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引發這些疾病背後的原因;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名為m6A(N6-甲基腺苷)的特殊形式的
-
研究新發現 為激素無效的血小板減少患者帶來希望
該研究首次發現阿託伐他汀能夠提高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受損血管內皮祖細胞的數量和功能,從而修復巨核細胞功能損傷,提升血小板的數量,減少患者出血症狀,為激素無效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患者帶來希望。血小板減少症並不罕見,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可以發生於兒童、成年的常見出血性疾病。
-
消化道出血您知多少?教您如何認識並應對消化道出血——南陽醫專一...
消化道出血臨床上常見的急症、危重症。消化道出血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無論是哪種原因引起的出血,都提示您的消化道出現問題了,需要重視起來,並儘快進一步診治。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從新冠病毒出現至今,人類一直處在認知它的路上。最近又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早期主要體現為免疫抑制,發展到後期重症會有較強的免疫應答,有部分患者會引發炎性風暴。這一發現,將為臨床藥物治療帶來了新的認知。那麼,早期使用激素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是否需要改變?
-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發病機制或存在「兩個階段」
最近又一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早期主要體現為免疫抑制,發展到後期重症會有較強的免疫應答,有部分患者會引發炎性風暴。這一發現,將為臨床藥物治療帶來了新的認知。那麼,早期使用激素藥物以及免疫抑制劑是否需要改變?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特邀】蘇州大學程堅/賈佳團隊發現硫化氫治療腦卒中的關鍵機制
硫化氫和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被認為是氣體信號分子。上世紀末,對一氧化氮信號通路分子靶點和機制的研究,最終促成藥物「偉哥」的發現。硫化氫不僅具有廣泛和重要生理功能,被認為和癌症、唐氏症候群以及精神/神經類疾病密切相關;而且硫化氫在動物模型對腦卒中等多種疾病表現出治療作用。
-
「中國經驗 世界分享」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省級分中心...
推進優質診療共享 助力「健康中國2030」 2020年11月7日——為了促進國家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以及發病機制、流行病學研究的深化,降低我國主要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提高早診率及治療控制率發揮領軍作用,「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省級分中心」項目建設11月7日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式啟動。
-
為膿毒症尋「良方」 浙大突破關鍵技術讓數萬患者受益
浙江大學醫學院方向明教授團隊經過近20年的研究,探索膿毒症發病機制,創立了圍術期救治關鍵技術,目前已讓數萬患者受益。1月10日,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圍術期膿毒症預警與救治關鍵技術的建立和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自身炎症性疾病可精準治療了
很多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類單基因的遺傳病,通常講來就是周期性、反覆性的發燒伴隨皮疹、關節炎等症狀。之前一般認為是感染引起的,很少與遺傳病聯繫起來,所以在治療上以廣譜性抗生素類藥物為主,但是實際上並沒有效果。
-
Neuron最新:小細胞催產素神經元在自閉症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
,確定了小細胞OT神經元在ASD發病機理中的關鍵作用,並首次揭示了催產素途徑特異的致病機制可解釋廣泛的自閉症病因中的社會障礙。對OT神經元中的大細胞和小細胞電生理學特徵進行檢測表明了電生理和解剖學分類系統的近乎完美的一致。 然後,使用高解析度的全長測序技術,在通過分子技術富集了OT神經元的樣本中,確定了OT神經元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轉錄亞型。通過跨兩個獨立的區別特徵(投射靶標和線粒體密度)交叉驗證這些轉錄譜,這些研究首次建立了用於區分大細胞和小細胞OT神經元亞型的轉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