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蘇州大學程堅/賈佳團隊發現硫化氫治療腦卒中的關鍵機制

2020-11-29 騰訊網

硫化氫和一氧化氮、一氧化碳被認為是氣體信號分子。上世紀末,對一氧化氮信號通路分子靶點和機制的研究,最終促成藥物「偉哥」的發現。硫化氫不僅具有廣泛和重要生理功能,被認為和癌症、唐氏症候群以及精神/神經類疾病密切相關;而且硫化氫在動物模型對腦卒中等多種疾病表現出治療作用。但硫化氫通過何種機制/途徑產生如此眾多和重要的生理及藥理作用,一直是未解難題。特別是,硫化氫對細胞呼吸鏈線粒體複合物IV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而決定硫化氫的治療作用能否向臨床轉化的關鍵是:硫化氫發揮治療作用的分子靶點和機制能否與上述毒性機制相區分。

蘇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程堅教授和藥學院賈佳教授課題組經過合作研究,利用出血性腦卒中模型發現硫醌氧化還原酶(SQR)是硫化氫發揮藥理作用的關鍵分子靶點。2020年8月26日,相關研究結果於以「SQR mediates therapeutic effects ofH2Sbytargeting mitochondrial electron flow to induce mitochondrial uncoupling」為題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

SQR是啟動硫化氫氧化代謝第一步的關鍵酶,其功能是將硫化氫氧化為過硫化物。由於SQR啟動了硫化氫的不可逆氧化代謝,所以長期以來SQR一直被認為抑制硫化氫信號傳導。然而,程堅和賈佳團隊發表的文章表明:SQR是介導內源和緩釋硫化氫胞內信號傳導的關鍵分子靶點。

為探索硫化氫藥理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多種細胞能量代謝測定技術,發現不論是內源性產生的硫化氫還是緩釋供體釋放的硫化氫在小膠質細胞均可導致線粒體解偶聯

線粒體解偶聯是指細胞在氧化葡萄糖等底物時釋放的能量不能被線粒體ATP合成酶用於合成ATP,而是以熱能的形式釋放。線粒體解偶聯劑對多種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神經炎症等疾病具有治療作用。目前已發現的線粒體解偶聯劑均是質子載體。

線粒體內膜兩側的質子梯度是驅動線粒體ATP合成酶合成ATP的能量來源。質子載體通過直接攜帶質子跨線粒體內膜降低線粒體內膜兩側的質子梯度,從而導致線粒體解偶聯。但質子載體型解偶聯劑毒性大,無法用於臨床。

上述結果表明硫化氫可導致線粒體解偶聯,但硫化氫是否也作為質子載體導致解偶聯?研究人員發現:硫化氫導致線粒體解偶聯依賴於內源性表達的SQR,而經典的質子載體FCCP導致線粒體型解偶聯的作用則不依賴於內源性SQR。

在小膠質細胞敲減內源性SQR阻斷硫化氫供體導致的線粒體解偶聯。原代神經元不表達內源性的SQR。相應地,外源硫化氫不能在神經元導致線粒體解偶聯,但FCCP在神經元也導致線粒體解偶聯。利用慢病毒技術導致原代神經元異源表達SQR後,外源硫化氫在神經元可導致線粒體解偶聯。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內源和緩釋供體釋放的硫化氫被SQR氧化後驅動電子在線粒體複合物I水平的反向傳遞,從而導致線粒體氧自由基的產生。線粒體氧自由基進而通過激活內源性解偶聯蛋白UCP2導致小膠質細胞線粒體解偶聯、以及下遊AMPK的活化。

相應地,敲減內源性線粒體複合物I亞基NDUFS3或UCP2,或利用複合物I抑制劑魚藤酮、UCP2激活抑制劑genipin或線粒體氧自由基清除劑MitoTempo均可阻斷硫化氫在小膠質細胞導致線粒體解偶聯的作用。此外,敲減內源性SQR和魚藤酮還抑制硫化氫激活AMPK的作用。這些結果表明硫化氫不是作為質子載體導致線粒體解偶聯,而是通過SQR激活內源性UCP2導致線粒體解偶聯。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內源性硫化氫和特定硫化氫緩釋供體僅通過SQR特異性地導致線粒體解偶聯,而不抑制線粒體複合物IV,提示硫化氫的生理/藥理機制可與其毒性機制相區分。

為進一步表明硫化氫通過SQR及下遊AMPK激活發揮藥理作用,研究人員在細胞模型利用紅細胞裂解液激活小膠質細胞,以模擬腦出血後小膠質細胞的激活及炎症應答。緩釋硫化氫供體顯著抑制多種促炎症因子在紅細胞裂解液激活的小膠質細胞中的誘導表達,而在小膠質細胞中敲減內源性SQR、線粒體複合物I亞基NDUFS3、以及AMPK則阻斷緩釋硫化氫供體對促炎症因子誘導表達的抑制作用。

相應地,緩釋硫化氫供體在紅細胞裂解液激活的小膠質細胞中顯著提高AMPK的活化水平,而在小膠質細胞敲減內源性SQR或線粒體複合物I亞基NDUFS3則阻斷緩釋硫化氫供體激活AMPK的作用。

本研究還首次構建了SQR條件性敲除小鼠,並與Cx3cr1-Cre小鼠雜交,獲得了在小膠質/巨噬細胞特異性敲除SQR的基因工程小鼠。利用基因敲除鼠,研究人員在腦出血動物模型獲得的結果進一步表明:小膠質/巨噬細胞特異性敲除SQR阻斷緩釋硫化氫供體在腦出血後抑制神經炎症、降低腦水腫及提高神經行為學功能的作用。綜上,利用腦出血細胞和動物模型,研究人員發現SQR是硫化氫發揮藥理作用的特異性分子開關。

這一研究表明SQR實際上發揮了硫化氫受體的功能:即SQR通過對硫化氫的氧化代謝啟動了硫化氫特異性的胞內信號傳導。該研究還首次表明SQR是導致線粒體解偶聯的分子新靶點。線粒體解偶聯劑對多種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炎症等相關疾病具有治療作用。因此,該研究對研發自主創新藥具有重要意義。以SQR作為首創的藥物靶標開發新型線粒體解偶聯劑的技術已申報國家發明專利。目前課題組正致力於以SQR為靶點合作開展新藥研發

論文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通訊作者為賈佳和程堅教授。賈佳和研究生王子闖、張敏潔為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學華子春教授、蘇州大學秦樾教授和蘇大附二院曹擁軍教授對論文亦有重要貢獻。

本文由程堅教授課題組供稿!

相關焦點

  • Science Daily:發現腦卒中後的大腦修復機制
    點擊查看 腦卒中是一種由於血凝塊堵塞大腦血管,導致血流中斷,因此造成大腦缺氧的狀態。許多神經元(缺氧)壞死後,可誘導機體運動、感覺及認知方面的問題。瑞典隆德大學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日前共同發現,大腦中風後,其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機制產生新神經元。
  • 科學家發現新療法可望促進腦卒中後血管再生
    近日,來自瑞士蘇黎世大學(UZH)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小鼠模型中發現,它也能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這項研究6月24日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為治療開闢了新途徑。目前,儘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只有少數幾種藥物療法可以減少腦卒中後的嚴重後果。  一種頗有前景促進生理功能恢復的新方法是修復受損腦區的血管系統。血管系統為受傷的組織提供氧氣和關鍵營養素。在中風患者中,這種修復過程受到多種機制的抑制。
  • 我國細胞治療獲得重大突破,腦卒中患者的希望來了
    臨床現狀:尚缺乏根本治療的方法目前臨床上針對腦卒中的治療方法包括三種:藥物治療,機械栓拉和預防。不同類型的腦卒中,其治療方式不同。阿替普酶溶解血栓,適用於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但臨床反響較差;機械栓拉只可以用於輔助治療,並且對年齡較大的患者不適用。腦卒中的死亡率隨年齡的增長有上升的趨勢,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
  • 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
    針對以上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張曉輝教授帶領團隊聯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開展「危重出血性疾病發病機制新發現和關鍵治療技術的創新及推廣」研究,項目組歷時11年,對危重出血性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多項危重出血性疾病關鍵治療技術,推廣到全國超過 90 家血液中心應用,在實施與應用推廣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 依達拉奉右莰醇(先必新)在中國獲批上市,給腦卒中患者帶來治療信心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約佔腦卒中的70%,在時間窗內開展靜脈溶栓治療(<6h)及血管內治療(取栓)等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1]。然而,中國腦卒中醫療質量評估(CHINA QUEST)研究表明,我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從發病到醫院的平均時間為20.0小時,發病3小時內到醫院的患者比例僅為21.3%,接受溶栓治療的比例僅為1.9%[3]。
  • 從「微小RNA/靶基因」入手精準治療「腦梗」
    根據《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提要》,在我國,腦卒中佔總死亡數量的22%,居於首位,約每5位死亡者中便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而在全部卒中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又佔80%以上。    腦卒中,就是普遍意義上的腦血管病,是神經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分為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種。出血性腦卒中常被稱為「腦溢血」,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指「腦梗」。
  • 科學家揭示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郭穎)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為開發帕金森病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又稱腦起搏器,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可以直接調控大腦不同的功能網絡,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
  • 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研究進展
    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的流行病學研究 Jonsson等從事一項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患者297例的前瞻性研究中,發現患者在發病4個月時有32%出現中度到重度腦卒中後中樞疼痛,在發病16個月後中度到重度疼痛患者的比例縮小為
  • 浙大學者發現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
    他們在研究中首次揭示了BNIP3L的泛素化降解是永久性腦缺血過程中線粒體自噬缺失的重要原因,發現通過抑制BNIP3L泛素化降解實現線粒體自噬的重啟可能是永久性腦缺血的潛在治療新策略,並為將卡非佐米用於缺血性腦損傷的治療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缺血性腦卒中,又稱腦缺血,是一類由於血管狹窄或閉塞造成的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及高復發率等特點。
  • 復旦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新方法
    圖說:腦卒中引起中性粒細胞跨越血管壁,並在腦組織中產生大量的DNA結構NETs(H3Cit),後者是抑制腦內血管新生和重塑的重要分子。來源/科研團隊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腦卒中患者多數會留有半身不遂和言語困難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如何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一直是困擾國際醫學界的一個難題。
  • 蘇州大學鄭慧團隊揭示線性泛素化調控IFN抗病毒信號的新機制
    近期,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鄭慧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Regulation of the linear ubiquitination of STAT1 controls antiviral interferon signaling」 的研究論文,鑑定了線性泛素化修飾的一個新的底物
  • 對付腦卒中 醫學界正探索幹細胞療法
    「這個實驗結果在幹細胞技術治療腦卒中領域是個非常重要的進展,II期臨床主要是驗證安全性,只有在安全的基礎上才能做下一步有效性的研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內科教授劉麗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劉麗萍表示,近年來高質量的臨床研究也發現了新的治療方法,如血管內開通治療、針對二級預防的藥物及手術治療等。「中國為腦血管病的治療提供了很多新的方案及臨床研究證據,但總體來說,腦卒中的防治依然面臨很重的疾病負擔,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最大的困難來自腦卒中這種疾病的特點,即個體化差異大,對救治條件要求非常高。
  • 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早期康復不可忽視!
    那麼,腦卒中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康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由霽達康復支持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康復醫學科的醫生廖華,為大家進行康復相關問題的科普,一起來看看吧。腦卒中康復黃金6個月,康復效果最顯著腦卒中康復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腦卒中後8-12周是患者身體功能障礙的快速恢復期。
  • 院士與著名學者齊聚蘇州大學,把脈質子重離子領域未來發展
    蘇州大學副校長陳衛昌教授、蘇州大學科技部部長鬱秋亞教授、蘇州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徐廣銀教授出席並致開幕辭。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學院院長、放射醫學與輻射防護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柴之芳院士致歡迎辭。
  • 蘇州納米所裴仁軍團隊在卟啉基MOF設計合成與腫瘤治療取得進展
    到目前為止,儘管文獻已經報導了一些卟啉有機配體的MOFs材料,然而對其生成機制、生物醫學應用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裴仁軍研究團隊對卟啉基MOFs的設計合成、生成機制以及應用於腫瘤的光動力治療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 腦卒中患者必做的康復治療方法——OT作業治療,你知道嗎?
    「腦卒中」俗稱「腦中風」,是腦血管方面的意外,主要包括腦出血和腦梗塞兩大類,無論中外,無論男女,無論職業,中風是整個人類面臨的巨大健康威脅。中國每年新發中風病人數百萬,死亡率非常高,在所有疾病中排第 2 位,大多數患者都會留下偏癱、說話障礙等後遺症,給其身心帶來了雙重傷害。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在人類與腫瘤的較量中,科研人員總試圖從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的代謝差異中,找尋腫瘤細胞快速增殖的秘密,進而通過靶向治療遏制腫瘤生長。,浙江大學醫學轉化研究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呂志民教授團隊、梁廷波教授團隊聯合臺灣地區中國醫藥大學洪明奇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腫瘤細胞脂質感應異常及脂質合成持續激活的重要機制。
  • Plant Cell | 硫化氫調控植物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H2S)是目前公認的一種信號分子,在植物生長發育及逆境脅迫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包括細胞自噬和脫落酸(Abscisic已有研究表明H2S通過獨立於活性氧的方式負調節擬南芥細胞自噬,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 九芝堂:「幹細胞治療腦卒中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獲批 將與天壇醫院...
    中國網財經2月20日訊(記者 杜丁)昨天,九芝堂美科(北京)細胞技術有限公司收到國家藥監局藥物審評中心(簡稱「CDE」)籤發的《臨床試驗通知書》,該公司幹細胞治療腦卒中新藥臨床試驗申請獲得批准。九芝堂美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公司IND獲批,是CDE批准的第一項使用進口乾細胞進行的臨床試驗,第一項使用骨髓來源間充質幹細胞進行的臨床試驗,也是第一項使用幹細胞治療神經系統大適應症的臨床試驗。這位負責人表示,IND獲批後,九芝堂美科將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合作開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試驗。
  • 中國藥科大學一科研團隊發現治療抑鬱症的新靶標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26日從中國藥科大學獲悉,該校洪浩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一種名為TGR5的受體與抑鬱行為相關,這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神經精神領域學術期刊《生物精神病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