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研究進展

2020-12-06 醫脈通
作者:田康,王德強,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康復科

 

中樞性疼痛已被國際疼痛研究協會定義為,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或功能障礙引發的疼痛。中樞性疼痛主要原因有腦卒中、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等。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central post stroke painCPSP)是最常見的一種中樞神經性疼痛,是某些腦區血管損傷導致相應軀體部位疼痛的疼痛症候群。目前針對CPSP多採用綜合治療,包括經顱磁刺激治療、藥物治療、患者教育、認知行為治療等,本文就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進行闡述。

 

1.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的流行病學研究

 

Jonsson等從事一項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患者297例的前瞻性研究中,發現患者在發病4個月時有32%出現中度到重度腦卒中後中樞疼痛,在發病16個月後中度到重度疼痛患者的比例縮小為21%,還得出女性、抑鬱量表評分高和糖化血紅蛋白高的患者CPsP發病率更高的結論。Hansen等研究腦卒中患者275例,CPSP發病率為10.5%,研究結論認為一半以上的患者卒中6個月以後發病。張曉玲等前瞻性研究腦卒中患者1 130例,隨訪1個月,卒中後疼痛547例,其中CPSP患者80例。其研究樣本量較大但隨訪時間較短,1個月以後可能會有新發病的患者沒有隨訪造成遺漏。以上研究的CPSP的診斷均由神經科醫師根據CPSP的診斷標準確定,均將外周神經病變、心理原因、褥瘡、肩關節周圍炎、緊張性頭痛、深靜脈血栓等疼痛病因排除在外。可見要得到CPSP的準確患病率需要長時間(1年以上)的隨訪。目前關於國內CPSP發病率數據缺乏,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統計。

 

2.經顱磁刺激的工作原理

 

經顱磁刺激的工作原理要從人體結構說起,人體內血管中充滿了水、鈉、鉀、鈣等物質,可認為是導體。外部磁場的運動和血液的流動能夠產生切割磁力線的作用產生感應電流,感應電流改變細胞靜息電位,從而產生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生物學效應。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常用的經顱磁刺激方法,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法對於腦功能障礙疾病有著明確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已經證實重複經顱磁刺激能夠改善腦卒中運動障礙、偏側空間忽略,在腦卒中言語功能、吞咽功能的治療同樣有明確的效果。Sacco等將健康受試者14位納入研究,首先應用辣椒辣素刺激受試者引起疼痛,然後應用經顱磁刺激(10 Hz,共2 000脈衝)刺激大腦初級運動區、左背外側前額葉及枕部中線,使用MPQ疼痛量表(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對辣椒辣素應用之前、辣椒辣素後30 min和經顱磁刺激後進行疼痛評估,只有刺激大腦初級運動區的受試者疼痛減輕。

 

由此可見,經顱磁刺激不僅能改善腦卒中患者各種功能障礙,且經顱磁刺激大腦的特定部位具有明顯的鎮痛效果。

 

3.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原理

 

目前對於中樞性生理疼痛了解甚少,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病理生理機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已經提出有中樞敏化、異位電活動增加、丘腦血流動力學改變,神經系統脫抑制狀態、中樞的可塑性改變理論,並被廣泛接受。Rossi等研究證實經顱磁刺激能夠影響患者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自主神經功能系統。最近研究從機制說明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原理,由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1)脫抑制理論

 

Dejerine在1911年提出了脫抑制理論,正常情況下中樞系統各個核團、脊髓、皮層間相互平衡,CPSP患者在丘腦脊髓傳導通路損傷後導致外側丘腦解除抑制,神經興奮性明顯增高,神經過度活躍引起自發性疼痛或痛覺過敏。Hosomi等對CPSP患者行經顱磁刺激治療後,結果顯示患者大腦靜息閾值和運動誘發電位振幅(反映大腦皮質興奮性的指標)均降低。大腦皮質興奮性降低和中樞神經系統脫抑制狀態得到緩解,最終患者疼痛減輕。此研究結論符合脫抑制理論的機制。

 

(2)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改變

 

腦卒中後受損區域大腦皮層內神經元細胞異常放電,持續異常的病理生理狀態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可塑性改變。目前治療CPSP患者的慢性疼痛藥物作用機制就是利用降低神經興奮性緩解疼痛。Hosomi等指出用神經系統可塑性改變理論來解釋CPSP發病機制是不完整的,提出了腦網絡重組障礙學說,影像學已經證實沒有單一的「疼痛皮質」的存在,疼痛的感知由多個皮層區域共同參與,典型CPSP是多維度神經網絡模型,包括感官、情感和認知多個區域平行處理產生的。Hansen等研究發現高達50%的CPSP患者在6個月以後逐漸開始發病,而不是卒中發病後立即出現,證明CPSP是一個漸進地、自我適應的可塑的疼痛網絡重組過程。Ohn等對CPSP患者進行經顱磁刺激治療後,除使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患者疼痛之外,還應用了彌散張量成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測量來觀察患者大腦興奮性變化,檢測指標包括大腦靜息閾值、運動誘發電位振幅、皮質緘默期的持續時間,得出結論:經顱磁刺激治療是通過作用於丘腦皮質束調整疼痛網絡發揮鎮痛作用。

 

(3)丘腦血流動力學病變

 

CPSP最早就是在丘腦損傷患者中發現,研究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證實CPSP患者丘腦局部腦血流量降低,丘腦處於低代謝狀態,丘腦的病變與CPSP密切相關。May等將志願者36位納入研究,採用l Hz的經顱磁刺激顳皮層連續5 d,然後PET顯示雙側聽覺皮層灰質的厚度增加。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灰質的厚度增加代表細胞外液和血流量的擴張,從而認為經顱磁刺激具有改善患者局部腦血流量的作用。

 

(4)調節神經遞質的表達

 

Michael等將受試者20位分為兩組,實驗組給予左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經顱磁刺激(20 Hz,20 min/d),對照組給予假刺激,連續刺激5 d後實驗組受試者的皮質穀氨酸/穀氨醯胺比例會增加,而對照組無明顯改變,研究證實了經顱磁刺激能夠調節患者的神經遞質。除此之外,Ci-ampi等設計研究先用冷痛刺激患者左魚際誘發疼痛,然後將健康志願者12位分為3組,分別給予氯胺酮、安慰劑、經顱磁刺激(10 Hz,80%靜息運動閾值,每日共1 500脈衝)刺激右側初級運動區(primary motor area,M1),記錄受試者治療前後靜息疼痛刺激運動閾值、閾上運動誘發電位、短期內抑制反應(腦皮質興奮性參數),只有氯胺酮和經顱磁刺激組疼痛評分下降,但經顱磁刺激組疼痛靜息運動閾值、閾上運動誘發電位、短期內抑制無明顯變化,間接得出經顱磁刺激的鎮痛作用與天冬氨酸穀氨酸受體有關。

 

除此之外,Hasan等和Lefaucheur等對伴有感覺異常的CPSP患者行經顱磁刺激治療,發現不僅患者疼痛減輕且溫度感知覺改善,證明重複經顱磁刺激在治療中樞性疼痛和溫度覺有顯著交互作用。以上研究說明CPSP患者的疼痛和溫度覺異常存在關聯。

 

4.經顱磁刺激的臨床應用

 

(1)刺激部位

 

Hiravama等將難治性中樞神經痛患者20例納入研究,在導航系統引導下行經顱磁刺激治療,選擇10 Hz的經顱磁刺激刺激患者中央後回、運動前區和輔助運動區,治療後應用VAS疼痛評分評價患者疼痛。刺激M1區部位患者50%出現疼痛減輕,持續時間約3 h,其他部位疼痛評分差異較前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結論認為,M1部位是經顱磁刺激治療CPSP唯一有效的作用靶點。De Oliveira等明研究針對左側運動前區/前額葉背外側皮層,並得出結論刺激該區域並沒有減輕CPSP患者疼痛的作用。Sacco等受試者先用辣椒辣素引起疼痛對,後經顱磁刺激大腦初級運動區、左背外側前額葉和枕部中線,研究結果同樣是大腦初級運動區經顱磁刺激後受試者疼痛較前減輕。目前在經顱磁刺激治療CPSP作用靶點的研究中,只有M1區作用靶點作用得到了證實。

 

(2)刺激頻率

 

刺激頻率是經顱磁刺激的重要參數,高頻TMS刺激(>1 Hz)可以增強皮質興奮性,低頻TMS刺激(≤1 Hz)會抑制皮質興奮性。目前應用經顱磁刺激治療CPSP刺激頻率多採用5 Hz或者10 Hz,只有Lefaucheur等採用1 Hz,但是他在經顱磁刺激治療後沒有起到鎮痛效果。鑑於以上研究,高頻刺激可以有效治療CPSP患者的疼痛,而低頻刺激起不到鎮痛的效果。

 

(3)靶點定位和導航系統

 

Mylius等運用腦磁共振數據進行三維重建,利用重建數據來幫助確定經顱磁刺激靶點位置。為了比較該方法比其他傳統確定靶點位置方法定位的準確性,試驗設計分多種測量志願者50位雙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和M1區的坐標。結果顯示用其他傳統標準化程序定位的坐標多在M1區(靶目標)後緣,而行三維重建的坐標位於M1區(靶目標)。結論是,利用磁共振導航系統定位靶點比其他傳統確定靶點位置方法更加精準。除了在定位上的技術發展,目前已有同時檢測頭部作用靶點和經顱磁刺激的線圈系統。

 

Ayache等設計試驗研究導航程序能否提高經顱磁刺激鎮痛效果,研究將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性疼痛患者66例分為假刺激組、有導航經顱磁刺激組和無導航的經顱磁刺激組。導航組利用芬蘭Nexstim導航系統,採用磁共振成像立體定位技術,藉助於紅外攝像系統監測頭顱的坐標,患者的頭部和刺激線圈在同一個坐標配準系統,線圈的位置和方向實時可視、可控;非導航組使用10~20國際腦電系統定位。兩組採用10Hz經顱磁刺激持續刺激M1區,每日共計3 000個脈衝,應用VAS疼痛評分評估疼痛程度。結果:導航組和非導航組在經顱磁刺激治療後患者疼痛均得到緩解,導航組疼痛減輕效果更好;假刺激組在治療後疼痛評分無明顯變化。得出結論:導航後的經顱磁刺激治療CPSP患者具有更好的止痛效果。經顱磁刺激如何準確地定位作用靶點,直接影響著經顱磁刺激的治療效果,在先進的影像學技術進行精準定位幫助下,經顱磁刺激的治療效果會得到提升。

 

在臨床應用中,Matsumura等對CPSP患者研究在藥物(硫噴妥鈉、嗎啡)治療基礎上加用經顱磁刺激治療,藥物治療和經顱磁刺激治療並非同時進行,試驗設計是先使用藥物評估後再應用經顱磁刺激治療,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治療基礎上使用經顱磁刺激治療CPSP效果更好。這一研究結果在臨床中具有指導意義。

 

5.總結

 

經顱磁刺激作為一種CPSP無創性治療方法,有明確的治療效果,同藥物相比沒有明顯副作用。經顱磁刺激治療後後續鎮痛時間較長,缺點是只能在有治療儀器的場所進行,患者必須在醫院或康復中心接受治療。目前經顱磁刺激在CPSP治療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CPSP患者個體之間受損的部位不同,疼痛的臨床表現不同,如何權衡經顱磁刺激治療中的部位、頻率、治療時間,這將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來源:實用疼痛學雜誌2016年12月第12卷第6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重複外周磁刺激治療疼痛的研究進展_重複外周磁刺激_疼痛_麻醉科...
    磁刺激根據作用靶點的不同分為經顱磁刺激和外周磁刺激(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PMS)。當磁刺激儀作用靶點定位於外周神經時,稱為PMS,當PMS為重複、連續刺激時稱為rPMS。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01、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強迫症 早在2008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批准將重複經顱磁刺激應用於難治性抑鬱症患者的治療;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經顱磁刺激治療對於強迫症有相應的文獻支持,但證據有限,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並未批准相關的適應證。
  • 【TMS技術】英文指南:經顱磁刺激治療疼痛研究指南
    循證研究證實,重複 rTMS 療程可以產生累積的疼痛減輕,但是對於兼顧長期效果及安全性的最佳時機仍不明確。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研究清楚的是, rTMS 是否可考慮用於急性痛,如術後疼痛。另外, rTMS 聯合藥物或物理治療其效果是否會增加也還沒有研究清楚。至於 rTMS 緩解疼痛的最佳治療部位,主要爭議是在軀體疼痛部位所對應的皮質,還是在中央前回臨近的皮質之間。
  • 經顱磁刺激治療失眠的效果如何?
    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術是通過線圈產生高磁通量磁場無衰減地穿過顱骨,在神經組織中產生電場梯度。繼發產生感應電流,使神經細胞去極化。TMS 可使皮質興奮性、血流灌注、代謝和神經內分泌等發生變化,以其可進行深部刺激、無痛、非介入等優點,在基礎和臨床研究與應用中得到迅速發展。5-HT對睡眠-覺醒周期具有調節作用,是NREM期睡眠起始的必要條件。對失眠症進行TMS治療,可以增加突觸間隙的5-H濃度,能夠改善睡眠,改善患者抑鬱和焦慮狀態。
  • 神奇的機器 —重複經顱磁刺激--中國數字科技館
    目前,精神科疾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但經過系統的藥物治療後,仍有一部分病人因藥物不良反應、起效慢或因疾病本身較難治等原因,病情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近年來,非藥物治療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其中,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作為一種無疼、無創的物理治療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醫學研究推薦更好的減肥方法——經顱磁刺激技術(TMS)
    --副作用較大 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減肥治療方式對於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意義重大。 近期,一項發表在《Brain Stimulation》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利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可以改變腦皮質活動從而降低肥胖患者對食物的渴求程度
  • 我國科學家發現快速抗抑鬱的新手段:個體化視覺皮層經顱磁刺激
    除了使用不同抗抑鬱藥物治療,利用經顱磁刺激調控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等物理技術已被用於抑鬱症的臨床治療。然而,目前的額葉皮層經顱磁刺激幹預需要六周起效,治療有效率約為50-70%,而在額葉皮層的磁刺激還常伴頭痛、噁心等副作用,甚至導致患者終止治療。
  • 63歲老太失眠焦慮多年,直到遇上神奇的經顱磁刺激術……
    「焦慮抑鬱不可怕,正確認識很關鍵,科學治療更重要,少走誤區少繞路,專科醫院更專業。」拿了藥,醫生還給張女士推薦了經顱磁刺激治療輔助,藥物治療配合物理治療,效果更可靠。張女士懷著嘗試的心態做了一次治療,「沒什麼太多感覺,這設備行不行啊?」。治療師告訴她,一要有治療的療程,二要有治療的參數,三要有治療強度和脈衝數,說白了就是有累積效應,效果是靠足夠的療程、強度、脈衝數來保證的。
  • 司法部介紹戒毒新科技:虛擬實境、「經顱磁刺激」戒治效果好
    「有的項目經實證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戒治效果,如內觀療法戒毒項目、經顱磁刺激戒毒項目、虛擬實境毒癮評估與康復訓練系統等,為科學戒毒、精準戒毒提供了科技支撐。」在「6·26」國際禁毒日前一天,司法部副部長劉志強在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 【TMS資訊】假如18歲史學奇才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也許不會因為抑鬱症而輕生
    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條微信是:說明書上寫藥的副作用是增重,結果我吃了後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林嘉文看起來很陽光,但卻患上了抑鬱症,學校還請醫生曾給他做過心理治療,而且家裡一直在為他抗抑鬱藥物治療,但還是走上了自殺這條路。
  • 超聲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由於CNS疾病的病因和發病尚不明確,出現症狀前不易確診;且血腦屏障的存在導致能進入患者腦組織的藥量很低,給預防和治療CNS疾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目前臨床上已經開展應用經顱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transcranial MR 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tcMRgFUS)治療震顫、運動障礙等。近年來出現的超聲神經調控新技術也開始了臨床前研究。
  • 神秘的神經電刺激治療丨治網癮?近代酷刑?電刺激治療是什麼?
    在此基礎之上,神經調控(Neuromodulation)這項生物醫學工程技術應運而生,其概念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術,採用電刺激或藥物手段改變中樞神經、外周神經或自主神經系統活性從而來改善患病人群的症狀、提高生命質量。以電、磁、光、超聲波這四種常見的能量形式進行神經調控的治療方法統稱為神經治療學(Neurotherapeutics)。神經調節分類
  • 經顱直流電刺激在感知覺中的應用
    最早的動物實驗已經證明tDCS可以影響視覺的感知和辨別,隨後在一項人體研究中,觀察到tDCS可以調節短序列經顱磁刺激(TMS)誘發的光敏閾值(phos-phenethresholds,PTs),也是視覺皮質興奮性的指標。tDCS在人類視覺皮層與極性相關的主要是對比敏感度、視覺誘發電位振幅、光幻視覺,發現tDCS對視覺皮層有興奮或抑制作用,但許多研究發現對運動皮層的影響更顯著,這與早期的動物研究結果一致
  • 這些「電刺激」療法,對抑鬱症的有效率有多高?
    01、重複經顱磁刺激:整體安全、有效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是一種無創的神經刺激技術,早在12年前,rTMS就獲美國FDA批准用於抑鬱症的治療,尤其是可用於經一種抗抑鬱藥足量足療程治療後,抑鬱症狀仍改善不明顯的患者。
  • 帶狀皰疹治療不及時 擔心遺留後遺神經痛
    對此病毒沒有免疫的兒童感染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後,發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後無臨床表現,皰疹病毒隱藏在脊髓神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當人體抵抗力低下或勞累、感染、感冒時,病毒病毒伺機大量生長繁殖,沿神經纖維侵犯、破壞神經和皮膚,導致皮膚和神經炎症,帶狀皰疹由此「誕生」,單側皮膚出現沿神經分布的紅斑、簇集性水泡,並伴有神經痛,是帶狀皰疹的典型症狀。
  • 河南省食藥監局醫療器械抽檢 昊德康公司經顱磁刺激治療儀等產品不...
    河南省昊德康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1批次經顱磁刺激治療儀,設備或設備部件的外部標記不合格。  南京小松醫療儀器研究所生產的1批次低頻脈衝電針治療儀,工作數據準確性、控制器的操作部件不合格。  對上述抽檢中發現的不符合標準規定產品,河南省食藥監局已按要求移送企業所在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相關企業進行調查處理。
  • Neuroimage:如何提高經顱技術靶向腦功能系統的準確性?
    Atlas based on Large-scale fMRI Data Synthesis」.近年來,經顱技術(近紅外成像fNIRS和經顱磁刺激TMS)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和臨床治療中發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
  • 外泌體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進展
    2.外泌體對缺血組織的保護作用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在受到低氧刺激時能反應性地增加外泌體分泌,這些受低氧刺激分泌的外泌體,可被鄰近細胞攝取,或通過循環傳輸被遠處細胞攝取。研究發現人體多種臟器,如心臟和腦等器官都能通過遠程缺血預處理提高缺血耐受能力。
  • 前沿:幹細胞移植治療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最新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腦室內或靜脈移植間充質幹細胞後,幹細胞能自動遷徙到受傷的腦組織處並分化為神經元,同時還能通過旁分泌方式產生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otrophic factor,BDNF)等,以提高幹細胞的增殖、分化為神經元的能力,促進腦功能恢復,為幹預腦出血後神經功能障礙帶來新途徑。
  • 脈衝射頻技術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研究進展
    在應用脈衝射頻技術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過程中,存在如何選擇治療時機、選用何種方法進行穿刺定位、射頻參數描述不規範、如何更好利用PRF治療PHN等問題。 國內外學者對脈衝射頻的研究也多針對上述問題展開。雖然國內對PRF治療PHN的研究日趨廣泛,但尚缺乏對其進行概括性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