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image:如何提高經顱技術靶向腦功能系統的準確性?

2021-01-10 腦科學君

2020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朝喆課題組圍繞「提高經顱技術靶向腦功能系統的準確性」在著名腦影像方法學期刊Neuroimage發表如下論文:「Targeting Brain Functions from the Scalp: Transcranial Brain Atlas based on Large-scale fMRI Data Synthesis」.近年來,經顱技術(近紅外成像fNIRS和經顱磁刺激TMS)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和臨床治療中發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然而經顱技術面臨著一個根本的技術挑戰,即如何在頭殼表面放置光極/線圈,以使得它們能夠有效地測量/調控到感興趣的腦功能活動。我們在此前研究中構建的經顱解剖圖譜可以將腦解剖信息以直觀的方式顯示在顱骨表面,提供一種直觀的可視化方式指導光極/線圈放置。但當研究者的目標是腦功能系統時,使用解剖圖譜就需要額外建立功能與解剖的對應關係,這一過程耗時耗力,並可能引入主觀因素帶來的誤差。此外,腦功能信息的原始空間尺度為體素級別,而解剖圖譜的空間尺度僅為解剖分區級別,使用解剖圖譜來表達功能信息會大大降低空間精度,喪失解剖分區內部的功能信息細節。因此,本研究旨在直接構建經顱功能圖譜。步驟如下:1. 基於大數據腦影像元分析建立具有高空間精度的腦功能圖譜 2. 基於此前建立的高解析度顱-腦對應關係,建立標準顱骨空間到功能信息的概率對應模型。也即將將腦功能圖譜直接表達在頭殼表面得到經顱功能腦圖譜(functional transcranial brain atlas, fTBA) 3. 給出在個體頭殼上如何根據fTBA完成放置的protocol

圖 1. fTBA的構建流程

圖2 頭殼導航系統,由3D磁定位儀和導航軟體構成。當定位儀探筆標記頭殼上任意一點時,這一位置會相應顯示在導航軟體的圖譜上。

基於該框架,我們構建了運動和工作記憶系統的經顱功能腦圖譜,並在fNIRS和TMS研究中進行了驗證:

圖3 左側.(a,d)運動相關腦功能圖譜(功能特異性圖譜: action execution和範式特異性圖譜:finger tapping) (b,e)運動相關腦圖譜的經顱技術可通達性,即圖1中的P(b|s) (c,f)運動相關的經顱腦功能圖譜右側. 工作記憶相關腦功能圖譜,可通達性,經顱腦功能圖譜

在fNIRS驗證實驗中,我們利用fTBA指導的光極放置可以觀測到被試在執行運動和工作記憶任務時的顯著激活,並表現出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敏感性:圖譜內通道可以成功檢測到任務相關的功能活動(顯著激活)。 特異性:圖譜內通道的平均激活水平顯著高於圖譜外通道。在TMS驗證實驗中,刺激運動區7*7網格所得到的MEP(運動誘發電位)map和fTBA map相似。此外,相比傳統的確定運動區位置的方法,如10-20系統C3和從Cz出發的5-cm放置原則,利用fTBA指導放置的刺激位點距離運動區的hot-spot點(MEP最大的位置)更近,能更精確地刺激到運動區。綜上,經顱功能圖譜解決了以腦功能系統為目標的研究中經顱導航的挑戰。通過將功能信息無損、高精度地顯示在顱骨表面,實現了更加精確、可靠的fNIRS光極及TMS線圈放置。根據感興趣的功能不同,經顱功能圖譜構建框架可以靈活訂製不同的功能系統及具體範式圖譜。

來源:北師大腦與認知科學

相關焦點

  • 經顱都卜勒超聲讓你輕鬆看清腦血管!
    21世紀以來,TCD技術在國內得到了普及,隨著人們對偏頭痛、不明原因卒中的認識的提高,TCD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寬,人們發現TCD有增強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的效果,這一發現標誌著TCD從診斷領域走向了治療領域。
  • 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研究進展
    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常用的經顱磁刺激方法,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法對於腦功能障礙疾病有著明確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已經證實重複經顱磁刺激能夠改善腦卒中運動障礙、偏側空間忽略,在腦卒中言語功能、吞咽功能的治療同樣有明確的效果。
  • 經顱磁刺激治療失眠的效果如何?
    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術是通過線圈產生高磁通量磁場無衰減地穿過顱骨,在神經組織中產生電場梯度。繼發產生感應電流,使神經細胞去極化。TMS 還可增加人類紋狀體和邊緣系統多巴胺釋放,腦內多巴胺神經元活動與睡眠-覺醒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對失眠症進行TMS 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睡眠覺醒調節機制,改善睡眠。TMS 作為一種新型無痛、無創的治療技術,治療效果好,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小,對患者的認知功能無損害,且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是失眠症安全有效的一種治療方法。
  • 神奇的機器 —重複經顱磁刺激--中國數字科技館
    目前,精神科疾病的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但經過系統的藥物治療後,仍有一部分病人因藥物不良反應、起效慢或因疾病本身較難治等原因,病情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近年來,非藥物治療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其中,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作為一種無疼、無創的物理治療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一些患者、家屬在求醫過程中有所接觸,但不知如何選擇。 關於這兩種治療技術的歷史、原理、治療方法和特點,我已經在雙相障礙系列文章裡面講過。 所以,下文對於上述內容不再重複介紹,而是著重介紹經顱磁刺激和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強迫症的具體情況,希望能增進患者、家屬對這些方面的理解。
  • Nat Biotechnol:讓gRNA形成髮夾結構可提高CRISPR系統的準確性...
    2019年4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可將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準確性平均提高50倍。他們認為它可以很容易地擴展到這種基因編輯技術的不斷擴大的其他形式。這種方法給用於識別待編輯的DNA序列的嚮導RNA(gRNA)添加一條短尾巴。
  • 經顱彩色都卜勒(TCCS)的臨床應用!
    點擊查看 經顱彩色都卜勒超聲(TCCS)是利用低頻探頭,使聲束通過成人顱骨透聲窗(顳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顱骨缺損區)而顯示顱內實質及血管結構,無創評價顱底血管血流動力學的檢查方法。1982年超聲應用於顱內血管的檢測——經顱都卜勒(TCD)。
  • |星形細胞瘤|神經系統|顱咽管瘤|腦...
    據悉,2003年,他曾患前列腺癌,經治療後抗癌成功;2016年7月,他因步態不穩至醫院求診,被診斷為腦幹腫瘤;2017年11月,他開始服用靶向藥治療,病況漸為好轉。2018年1月底,病況急速惡化,終於2個月後離世。隨著媒體報告,腦腫瘤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 我國科學家發現快速抗抑鬱的新手段:個體化視覺皮層經顱磁刺激
    除了使用不同抗抑鬱藥物治療,利用經顱磁刺激調控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等物理技術已被用於抑鬱症的臨床治療。然而,目前的額葉皮層經顱磁刺激幹預需要六周起效,治療有效率約為50-70%,而在額葉皮層的磁刺激還常伴頭痛、噁心等副作用,甚至導致患者終止治療。
  • 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 腦科學頂刊導讀83期
    頂刊導讀目錄   1,視頻遊戲過程中的計算成像顯示了皮層和皮層下情感網絡的動態同步  2,人類內側顳葉的單細胞神經元活動和決策自信度相關  3,感覺刺激分類提高決策準確性的神經基礎  4,感覺決策過程中的皮質狀態波動
  • 謝鵬教授談神經重症監護:重視腦功能監測6大策略
    神經重症監測包括:腦功能監測、腦外器官系統功能監測、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監測、營養代謝功能監測和神經系統危重症評價。其中,腦功能監測對腦功能損傷的診治及預後具有重要意義,其監測手段主要包括六個方面。腦電圖監測         腦電圖(EEG)監測對大腦的病理生理變化比較敏感,能夠捕捉腦細胞內或腦細胞間微小的代謝變化,從而對不同程度的腦功能障礙作出判斷。
  • 顱相學的消亡及其後浪腦科學,大道輪迴(三)
    但其核心理念卻「死而不僵」,換個形式在「後浪」腦科學中「輪迴轉世」。  1  顱相學的退潮與消亡  顱相學的市場化達到頂峰的時候,聲譽開始急劇下降。其腦功能定位的觀點受到了新的研究成果的挑戰。  大數據時代的「新科學」  站在今天的高度來重新審視顱相學,它在認識心理的準確性方面,的確不比手相學、面相學等高明多少。
  • 椎動脈雷帕黴素靶向洗脫支架系統產品獲批上市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經審查,批准了微創神通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的創新產品「椎動脈雷帕黴素靶向洗脫支架系統」註冊。 該產品為球囊擴張式藥物支架系統,由預裝的藥物支架和輸送系統組成。支架採用L605鈷基合金作為金屬支架平臺,經雷射切割而成,外表面刻有凹槽。
  • 兒童神經調控技術,幫自閉症、多動症孩子更好康復
    「大咖來了」第一場 在講堂中,他分享了兒童神經調控技術(經顱磁、腦電生物反饋治療 那麼神經調控技術到底是如何幫助孩子改善腦功能的呢?
  • 我院3D列印技術 助「狹顱症」寶寶重建顱骨
    9月14日,小豆豆從我院神經外科康復出院,醫院專家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豆豆的顱骨模型,準確實施顱骨重建手術,成功治癒了豆豆的狹顱症,這也意味著,豆豆今後有了全新的面貌,不僅頭型恢復正常,大腦發育也不再受阻礙。
  • fUS腦功能成像:比fMRI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信噪比
    然而,fMRI在小動物實驗上存在一些限制,一個是fMRI空間解析度不夠高,另一個是檢測時一般需要對動物進行麻醉,而麻醉對動物大腦功能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得到真正具有生理意義的結果。fUS(functional ultrasound)是一種全新的腦功能成像技術,具有比fMRI更高的空間解析度和信噪比,另外突破性的超小探頭適合於自由活動動物的檢測。
  • 一文總結:腦側支循環影像學評價方法
    對於缺血性卒中,無論何種原因和機製造成的缺血,腦側支循環能夠部分維持缺血半暗帶的血流量從而延遲和預防細胞死亡。既往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腦側支循環可延遲、甚至防止梗死的進展,與更好的臨床和功能結局有關,能增加血管再通率,降低出血轉化率,並可能延長血管內手術治療的時間窗。急性缺血性卒中後,患者腦側支循環狀態是臨床結局的一個強烈預測指標。
  • 經顱直流電刺激在感知覺中的應用
    最早的動物實驗已經證明tDCS可以影響視覺的感知和辨別,隨後在一項人體研究中,觀察到tDCS可以調節短序列經顱磁刺激(TMS)誘發的光敏閾值(phos-phenethresholds,PTs),也是視覺皮質興奮性的指標。tDCS在人類視覺皮層與極性相關的主要是對比敏感度、視覺誘發電位振幅、光幻視覺,發現tDCS對視覺皮層有興奮或抑制作用,但許多研究發現對運動皮層的影響更顯著,這與早期的動物研究結果一致
  • 肺癌靶向基因檢測:為何測?給誰測?如何測?
    但是實際調查發現,仍然有患者「盲吃」靶向藥,一些患者害怕不用藥病情會馬上進展而急匆匆吃一個靶向藥;一些患者懷疑基因檢測的準確性,索性以身試藥;還有的患者一次穿刺活檢之後沒有取到足夠的標本,就放棄了基因檢測。的確,這些都是阻礙我們進行「病理-基因-靶向藥」這一規範診療過程的現實因素,作為腫瘤科醫生,我們又該如何用所學來幫助患者克服這些困境呢?
  • Science Advances:無創神經調控技術新發現,不同腦區應答不同
    無創神經調控技術經顱磁刺激(TMS)的發展運勢而生。作為潛在的臨床無創幹預手段,TMS可以誘導大腦活性的改變並能夠長調節由疾病造成的神經網絡損傷。近年來,其在AD中的治療應用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不同研究和個體間的刺激效果卻大不相同,限制了TMS在研究或臨床環境中的大規模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