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兒子的頭型越長越不對勁,只前後長長,不左右長寬,像個橄欖球,明顯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日前,益陽沅江1歲7月小男孩豆豆(化名)因頭型異常、發育滯後就醫,並診斷為狹顱症,須立即手術。9月14日,小豆豆從我院神經外科康復出院,醫院專家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豆豆的顱骨模型,準確實施顱骨重建手術,成功治癒了豆豆的狹顱症,這也意味著,豆豆今後有了全新的面貌,不僅頭型恢復正常,大腦發育也不再受阻礙。
術前的豆豆
寶寶頭顱狀如「橄欖球」
原是患狹顱症全腦畸形
據豆豆的母親介紹,豆豆出生3個月大時,就發現他的腦袋偏長,比同齡小孩更長更窄。「當時也去當地醫院隨便檢查了一下,但沒有重視,以為慢慢能長好,誰知越大頭越尖,這才想起帶著孩子到大醫院檢查。」9月1日,豆豆媽媽帶著豆豆就診我院神經外科,並找到了專門從事小兒神經外科先天性疾病及腫瘤方面疾病研究的醫生符星。入院後,醫生為小豆豆安排了檢查,顱骨三維重建CT顯示豆豆的矢狀縫(矢狀縫是人體顱骨上的一條骨縫)是早閉的;腰椎穿刺測壓發現豆豆的顱內壓達到120mmHO,比正常孩子高(正常孩子的顱內壓是50-100mmHO),這明顯也是狹顱引起的一個顱壓增高,所以綜合診斷豆豆患的是少見的先天性狹顱症,並且已經嚴重畸形,前後徑變長,左右徑變窄,形如「橄欖球」。
術前CT三維:矢狀縫早閉
據神經外科符星醫生介紹,狹顱症是一種顱骨先天發育障礙性疾病, 因其顱骨不能隨生長發育而長大導致顱骨變形和腦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患兒出生時或出生後2個多月即出現某條顱縫或多條顱縫的早閉,伴發或繼發慢性顱內壓增高、頭顱外形異常、眼眶等部位發育異常。
3D模型助力
精準實施顱骨重建術
符星醫生表示,目前醫學上仍未明確該病的致病病因,而手術是治療狹顱症的唯一途徑,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顱骨重建,解除早閉顱骨對大腦發育阻礙,預防智力、精神、語言、運動等功能遲緩發育的發生。而豆豆已經因為狹顱症導致全腦畸形,需要行全腦顱骨重建,創面大、風險高,這無疑給手術增加了很大難度。
術前3D列印與頭型
術前,通過顱骨三維重建CT檢查,醫生看到了患兒顱骨的具體情況,並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豆豆的顱骨模型,手術團隊在模型上進行手術方案討論和演示,最終確定了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案。
「手術在豆豆頭顱兩邊每邊取下3條1cm*8cm大小的骨瓣,以此擴大顱腔容積,並將前額骨和後枕骨完全取下,做了花瓣樣的骨瓣,為孩子腦組織今後的生長留足空間。」按照在3D模型上討論的手術方案,由我院神經外科樊天禹主任醫師、丁有才副主任醫師、符星主治醫師組成的手術團隊,開始了豆豆的顱骨重建手術。「手術的難點是顱骨重塑創面大,如何避免在術中出現出血過量的情況。我們做好了輸血準備,手術區域有一部分是血管豐富的位置,醫生需要非常小心。」符星說。從開始準備,到手術完成,整整4個小時,整個手術切口做到了美容縫合,外表基本看不出來。在豆豆清醒的那一刻,手術團隊都鼓起了掌。這意味著,豆豆今後有了全新的面貌,大腦發育也不再受阻礙。
醫生提醒:
狹顱症患兒7個月-1歲手術最佳
「每一例狹顱症的矯形手術都是獨一無二的,以前進行顱骨矯形手術全靠術中解剖後按實際情況憑經驗實施,到底效果如何只能等手術結束,頭皮縫合完後才能看出來。現在3D列印技術的出現,術前按1:1的比例重現了患兒畸形的頭骨,不僅可以直觀地看到患兒顱骨的正常形態,還可以在上面進行演練。」神經外科符星醫師表示。
9月14日,在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和兒科重症監護室醫護人員的密切觀察、重點監測下,術後9天的豆豆康復出院。據悉,通過顱骨重塑手術,豆豆將擁有和正常小朋友一樣的腦容量,他的運動和語言等功能也將不再受到影響。符星表示,狹顱症患兒在7個月-1歲以內接受手術最佳。因此他提醒廣大家長,要注意孩子的頭圍,如有狹顱症患兒,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治療前後對比
撰寫丨高琳
編輯丨陳穎
審核丨李晶
多點關注
多份關愛
【來源:長沙市中心e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