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3D列印技術 助「狹顱症」寶寶重建顱骨

2020-12-06 瀟湘名醫

「感覺兒子的頭型越長越不對勁,只前後長長,不左右長寬,像個橄欖球,明顯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日前,益陽沅江1歲7月小男孩豆豆(化名)因頭型異常、發育滯後就醫,並診斷為狹顱症,須立即手術。9月14日,小豆豆從我院神經外科康復出院,醫院專家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豆豆的顱骨模型,準確實施顱骨重建手術,成功治癒了豆豆的狹顱症,這也意味著,豆豆今後有了全新的面貌,不僅頭型恢復正常,大腦發育也不再受阻礙。

術前的豆豆

寶寶頭顱狀如「橄欖球」

原是患狹顱症全腦畸形

據豆豆的母親介紹,豆豆出生3個月大時,就發現他的腦袋偏長,比同齡小孩更長更窄。「當時也去當地醫院隨便檢查了一下,但沒有重視,以為慢慢能長好,誰知越大頭越尖,這才想起帶著孩子到大醫院檢查。」9月1日,豆豆媽媽帶著豆豆就診我院神經外科,並找到了專門從事小兒神經外科先天性疾病及腫瘤方面疾病研究的醫生符星。入院後,醫生為小豆豆安排了檢查,顱骨三維重建CT顯示豆豆的矢狀縫(矢狀縫是人體顱骨上的一條骨縫)是早閉的;腰椎穿刺測壓發現豆豆的顱內壓達到120mmHO,比正常孩子高(正常孩子的顱內壓是50-100mmHO),這明顯也是狹顱引起的一個顱壓增高,所以綜合診斷豆豆患的是少見的先天性狹顱症,並且已經嚴重畸形,前後徑變長,左右徑變窄,形如「橄欖球」。

術前CT三維:矢狀縫早閉

據神經外科符星醫生介紹,狹顱症是一種顱骨先天發育障礙性疾病, 因其顱骨不能隨生長發育而長大導致顱骨變形和腦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患兒出生時或出生後2個多月即出現某條顱縫或多條顱縫的早閉,伴發或繼發慢性顱內壓增高、頭顱外形異常、眼眶等部位發育異常。

3D模型助力

精準實施顱骨重建術

符星醫生表示,目前醫學上仍未明確該病的致病病因,而手術是治療狹顱症的唯一途徑,其主要目的是通過顱骨重建,解除早閉顱骨對大腦發育阻礙,預防智力、精神、語言、運動等功能遲緩發育的發生。而豆豆已經因為狹顱症導致全腦畸形,需要行全腦顱骨重建,創面大、風險高,這無疑給手術增加了很大難度。

術前3D列印與頭型

術前,通過顱骨三維重建CT檢查,醫生看到了患兒顱骨的具體情況,並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豆豆的顱骨模型,手術團隊在模型上進行手術方案討論和演示,最終確定了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案。

「手術在豆豆頭顱兩邊每邊取下3條1cm*8cm大小的骨瓣,以此擴大顱腔容積,並將前額骨和後枕骨完全取下,做了花瓣樣的骨瓣,為孩子腦組織今後的生長留足空間。」按照在3D模型上討論的手術方案,由我院神經外科樊天禹主任醫師、丁有才副主任醫師、符星主治醫師組成的手術團隊,開始了豆豆的顱骨重建手術。「手術的難點是顱骨重塑創面大,如何避免在術中出現出血過量的情況。我們做好了輸血準備,手術區域有一部分是血管豐富的位置,醫生需要非常小心。」符星說。從開始準備,到手術完成,整整4個小時,整個手術切口做到了美容縫合,外表基本看不出來。在豆豆清醒的那一刻,手術團隊都鼓起了掌。這意味著,豆豆今後有了全新的面貌,大腦發育也不再受阻礙。

醫生提醒:

狹顱症患兒7個月-1歲手術最佳

「每一例狹顱症的矯形手術都是獨一無二的,以前進行顱骨矯形手術全靠術中解剖後按實際情況憑經驗實施,到底效果如何只能等手術結束,頭皮縫合完後才能看出來。現在3D列印技術的出現,術前按1:1的比例重現了患兒畸形的頭骨,不僅可以直觀地看到患兒顱骨的正常形態,還可以在上面進行演練。」神經外科符星醫師表示。

9月14日,在醫院神經外科醫生和兒科重症監護室醫護人員的密切觀察、重點監測下,術後9天的豆豆康復出院。據悉,通過顱骨重塑手術,豆豆將擁有和正常小朋友一樣的腦容量,他的運動和語言等功能也將不再受到影響。符星表示,狹顱症患兒在7個月-1歲以內接受手術最佳。因此他提醒廣大家長,要注意孩子的頭圍,如有狹顱症患兒,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治療前後對比

撰寫丨高琳

編輯丨陳穎

審核丨李晶

多點關注

多份關愛

【來源:長沙市中心e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狹顱症」寶寶重建顱骨記
    1歲多的寶寶晨晨(化名)患有狹顱症,他將接受顱骨重建手術。新華社記者陪伴晨晨完成了這場手術。1歲多的寶寶晨晨(化名)患有狹顱症,他將接受顱骨重建手術。新華社記者帥才攝據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吳水華介紹,狹顱症是一種顱骨先天發育障礙性疾病, 因其顱骨不能隨生長發育而長大導致顱骨變形和腦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患兒出生時或出生後2個多月即出現某條顱縫或多條顱縫的早閉,伴發或繼發慢性顱內壓增高、頭顱外形異常、眼眶等部位發育異常。
  • 3D設計「頭骨拼圖」 8個月男嬰狹顱症獲矯治
    3D設計「頭骨拼圖」 8個月男嬰狹顱症獲矯治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施捷
  • 3D技術輔助精準"顱骨拼圖" "洋蔥頭"寶寶換新顏
    兒童醫學中心用3D列印技術重現患兒畸形頭骨。(資料)  東方網5月31日消息:頭顱高聳、前額扁平、眉骨眼眶深度內陷、頂骨開裂,8個月的男嬰佳佳活像個外星人。日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鮑南將3D列印技術運用於嚴重小兒狹顱症的矯治手術中,並獲得成功。如今,佳佳的腦袋圓潤飽滿,五官端正可愛。  來自江蘇的患兒佳佳出生後,父母就發現他的面容有異於正常孩子。輾轉當地多家醫院就診無效後,父母帶著佳佳來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神經外科,診斷為非常嚴重的狹顱症。
  • 三齡童患罕見"狹顱症" 腦袋又尖又長似扁舟/圖
    華聲在線訊 一般幼兒一般長到18—20個月顱縫才閉合,但湖南冷水江市的笑笑(化名)3個月大時所有縫隙就基本已完全閉合。顱縫過早閉合,讓3歲的他腦袋又尖又長,看上去極似舟形,後被確診為罕見的「狹顱症」。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專家採用國際新技術,為笑笑成功施行了「狹顱症骨縫再造術」,讓他的小腦袋圓周增長了4釐米。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已於5月20日出院。
  • 3D列印顱骨、腦膜、血管……列印「器官」還有多遠?
    3D列印材料修補重建了受創的顱骨、脊柱、盆骨……這也的案例越來越多地被媒體報導。重要成果包括:基於3D列印技術的神經外科複雜疾病模型重構和術前模擬研究;基於3D列印技術的立體定位導向系統和間質放化療研究;3D列印技術在複雜顱面、顱底重建修復外科中的應用研究;基於3D列印技術具有緩釋功能的人工腦膜研究(已實現產業化);基於3D列印技術的顱內惡性腫瘤個體化間質治療可降解載體研究。
  • 上海醫生為8個月大狹顱症患兒重拼顱骨,小「外星人」變可愛
    在此次治療過程中,醫學專家由於在術前運用了3D列印技術,等比還原患兒顱骨,使得術中手術更具精確性、減少出血風險等,並且使重塑後的面容更具家族特徵。5月31日,這名患兒將出院迎接自己的首個六一兒童節。該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鮑南表示,小宇患有非常嚴重的狹顱症,又稱顱縫早閉或顱縫骨化症,這是一種胎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疾病,新生兒發生率為0.6/1000。一般而言,人腦在出生2個月後,腦重量會增加20%,到6個月時增加一倍,為了給腦預留足夠的生長空間,人在出生後,顱骨之間會留有數條縫隙,直到腦發育完成後,顱縫才會逐漸閉合。
  • 「尖頭娃娃」讓爸媽「頭大」不已 顱縫再造給孩子成長「留空間」
    目前已知病因包括原發性(如遺傳因素等)、代謝性(如佝僂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醫源性(腦積水患兒以低壓分流管引流後繼發等)。[1] 有著多年外科臨床診療經驗的侯增欣主任表示,顱縫早閉患兒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頭型異常。
  • 滬醫生為8個月大狹顱症患兒重拼顱骨 "外星人"變可愛
    在此次治療過程中,醫學專家由於在術前運用了3D列印技術,等比還原患兒顱骨,使得術中手術更具精確性、減少出血風險等,並且使重塑後的面容更具家族特徵。5月31日,這名患兒將出院迎接自己的首個六一兒童節。  該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鮑南表示,小宇患有非常嚴重的狹顱症,又稱顱縫早閉或顱縫骨化症,這是一種胎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疾病,新生兒發生率為0.6/1000。一般而言,人腦在出生2個月後,腦重量會增加20%,到6個月時增加一倍,為了給腦預留足夠的生長空間,人在出生後,顱骨之間會留有數條縫隙,直到腦發育完成後,顱縫才會逐漸閉合。
  •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5:04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顱面分子生物學中心Yang Chai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七個月大寶寶頭型酷似外星人 只因……
    家住永州的唐女士,今年二月份生下了一個男寶寶,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她卻發現孩子的頭型,跟其他孩子有些不太一樣,看似來酷似「外星人」。「之前我們一直以為寶寶的頭型是睡成這樣的,直到寶寶一個月大的時候,生病了去打針,然後醫生就說,我崽的頭很長,不一定是睡成這樣子的。」起初,唐女士以為是孩子睡覺習慣不太好導致,可到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狹顱症。「每個人頭上都會有很多的縫,如果中間這一條提前閉合的話,那麼就會導致腦容量受到影響。」
  • 廣州團隊的新技術,研究3d列印骨頭,原材料是骨粉和生物膠水
    現在人們在不斷追求高質量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逐漸的注意起了人體的健康狀況,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骨科醫療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中內固定器材有著非常重要的貢獻作用。不過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就發明了內固定金屬器材,而且逐漸的進入了臨床,使用這種器材不需要很久的癒合時間,因為它可以幫助患者進行骨骼結構重建,從而使得康復的時間會大大的縮短。
  • 我院放療科在西南地區首次將3D列印補償膜技術應用於鼻腔NK/T腫瘤放射治療
    近日,我院放療科團隊在西南地區首次將3D列印補償膜技術應用於鼻腔NK/T腫瘤放射治療。3D列印技術是指將某些特定材料採用分層加工、疊加成形的列印方式來快速構成物體的技術。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放射治療領域是近年來比較新穎的概念。
  • 3D列印技術:3D列印珠寶首飾
    3D列印為設計增添了視覺複雜性,已成為創新藝術家和設計師創新性地挑戰傳統珠寶和配飾的推動者。時裝領域多年來一直在應用3D列印技術,以減少產品上市時間和降低成本,但主要是為了開發很難以其他方式製造的產品。對稱性,細節和可用設計的無限結合,為新公司打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
  • 3D列印藝術:這5種3D列印方式推動藝術創意的新方向
    感覺3D列印技術就是為創造新事物而生的,為設計和製造過程帶來了新的方式。因此,我們看到藝術家開始注意並利用該技術的獨特品質來創作3D列印藝術。通過逐層製作授予的設計自由度和3D可列印材料的多功能性為各類藝術家開闢了新的前沿。經濟實惠的3D列印技術有助於在雕塑,時尚,裝置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和規模創新,以及跨學科的合作。
  • 顱相學為什麼是偽科學?
    顱相學的發明者:弗朗茲·約瑟夫·加爾顱相學最初被稱作顱骨檢查術(cranioscopy),它是由維也納醫生弗朗茲·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發明的。*譯者註:Cranioscopy是加爾創造的術語,是顱相學(phrenology)的前身,加爾對該項技術命名的初衷也是基於根據顱骨的外部解剖結構進而推斷大腦的功能定位這一觀點。
  • 兒童神經調控技術,幫自閉症、多動症孩子更好康復
    2020年8月,我院特別為家長和孩子們策劃了一場Q博士暑期特別課堂「大咖來了」。 邀請6位大咖,從兒童康復技術、親子相處、多動症家庭幹預策略、語言能力提升、兒童生長發育營養和心理調節等方面,為家長帶來滿滿的乾貨。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TOP:10種最具創新性的3D列印醫療植入體
    與使用傳統方法相比,3D列印解決方案在設計、製造時間和相關成本方面都更為合適。本期,3D列印技術參考對這些創新應用逐一介紹。這是國際上首例低齡兒童下頜骨缺損3D修復重建手術。2018年4月,Myburgh接受了世界首例3D列印上頜骨重建手術。醫生通過定製的3D列印頜骨重建技術,採用鈦合金框架承載移植骨,從而得以植入牙齒;並從患者手臂上取下一些皮膚用來製作嘴唇。患者最終恢復容貌,整個手術,僅花費3000澳幣。
  • 顱骨修復術前溝通
    多方面的原因導致顱骨缺損,由於腦組織失去了正常的顱骨的屏蔽作用而容易第二次受傷,且顱骨缺損會引起各種症狀和影響外觀,這就需要進行顱骨修補術。  什麼時間進行手術會比較好?  術後患者恢復良好的情況下,就可儘早行顱骨修補手術。我院提倡早期行顱骨修補術,即在顱骨缺損處由膨起變平或凹陷時就做修補。
  • 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發展進行概述
    本文旨在對3D列印技術的原理及其在骨科的應用進行概述,並對其在未來的發展提出展望。目的是加深臨床醫生對3D列印技術的理解,同時也有利於其臨床轉化,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一、什麼是3D列印技術 3D列印技術又稱為"快速原型技術(rapid prototyping)"或"增材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