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顱症」寶寶重建顱骨記

2020-12-06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長沙4月17日電(記者帥才 姚羽)17日,一場特殊的手術在湖南省兒童醫院進行。1歲多的寶寶晨晨(化名)患有狹顱症,他將接受顱骨重建手術。新華社記者陪伴晨晨完成了這場手術。

1歲多的寶寶晨晨(化名)患有狹顱症,他將接受顱骨重建手術。新華社記者帥才攝

據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吳水華介紹,狹顱症是一種顱骨先天發育障礙性疾病, 因其顱骨不能隨生長發育而長大導致顱骨變形和腦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患兒出生時或出生後2個多月即出現某條顱縫或多條顱縫的早閉,伴發或繼發慢性顱內壓增高、頭顱外形異常、眼眶等部位發育異常。

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範雙石說,手術是治療狹顱症的唯一途徑,其主要目的是擴充顱腔容積,解除早閉以及定容顱腔顱骨對大腦發育的阻礙。嬰幼兒大腦發育迅速,2歲已達到成人的70%-80%,因此2歲之前手術最為合適。

通過3D列印技術,醫生重建了晨晨的顱骨模型進行手術方案演示。新華社記者帥才攝

術前,通過3D列印技術,醫生重建了晨晨的顱骨模型進行手術方案演示。吳水華說,通過三維CT檢查,醫生看到了患兒顱骨的具體情況,並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晨晨的顱骨模型,湖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外科手術團隊在模型上進行手術方案討論和演示,最終確定了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案。

「手術時長約為4小時。術中擬切除晨晨24塊骨條,形成9塊浮遊骨瓣,以此擴大顱腔容積,為孩子腦組織今後的生長留足空間。」吳水華介紹。

據介紹,手術的難點是顱骨重塑創面大,如何避免在術中出現出血過量的情況。「我們做好了輸血準備,手術區域有一部分是血管豐富的位置,醫生需要非常小心。」吳水華說。

晨晨被送到手術室,接受麻醉。新華社記者帥才攝

「通過顱骨重塑手術,晨晨將擁有和正常小朋友一樣的腦容量,他的運動和語言等功能也將不再受到影響。我們已經進行了35例類似的手術,大部分患兒愈後都很好。」吳水華說。

最終經過4個多小時的手術,手術團隊成功完成晨晨顱骨重塑手術,擴大顱腔容積。晨晨術中出血量約200毫升,目前孩子生命體徵平穩。

「術後要注意觀察晨晨頭部創面的滲血情況,密切監護孩子的各項生命體徵,術後一周內重點預防創面的感染。預計術後7到10天可出院。晨晨可以申請愛心救助基金,最高可獲得三萬元人民幣左右的救助。」範雙石醫生說。

記者了解到,像晨晨這樣的患兒可以獲得公益救助項目的支持。國家衛生部門和中國出生缺陷幹預救助基金會共同發起了大型公益救助項目——國家出生缺陷幹預救助項目,項目涵蓋先天性結構畸形多個救助病種,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都可申請救助。

範雙石醫生對晨晨頭顱手術區域進行標記,吳水華醫生和手術團隊在尋找晨晨手術最合適的體位。新華社記者帥才攝

「孩子出院後,我們還會進行隨訪。孩子重獲健康,我們才感到所有付出沒有白費!」結束手術後的下午三點鐘,吳水華醫生、範雙石醫生和麻醉醫師朱詩莉終於可以吃口「午飯」了。

「現代醫學正朝著精準醫學的方向邁進,3D列印技術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神經外科、骨科等學科中,給患者帶來了便利。」吳水華欣慰地說。

相關焦點

  • 我院3D列印技術 助「狹顱症」寶寶重建顱骨
    9月14日,小豆豆從我院神經外科康復出院,醫院專家通過3D列印技術,一比一立體重建了豆豆的顱骨模型,準確實施顱骨重建手術,成功治癒了豆豆的狹顱症,這也意味著,豆豆今後有了全新的面貌,不僅頭型恢復正常,大腦發育也不再受阻礙。
  • 三齡童患罕見"狹顱症" 腦袋又尖又長似扁舟/圖
    華聲在線訊 一般幼兒一般長到18—20個月顱縫才閉合,但湖南冷水江市的笑笑(化名)3個月大時所有縫隙就基本已完全閉合。顱縫過早閉合,讓3歲的他腦袋又尖又長,看上去極似舟形,後被確診為罕見的「狹顱症」。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專家採用國際新技術,為笑笑成功施行了「狹顱症骨縫再造術」,讓他的小腦袋圓周增長了4釐米。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已於5月20日出院。
  • 3D設計「頭骨拼圖」 8個月男嬰狹顱症獲矯治
    3D設計「頭骨拼圖」 8個月男嬰狹顱症獲矯治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施捷
  • 3D技術輔助精準"顱骨拼圖" "洋蔥頭"寶寶換新顏
    日前,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鮑南將3D列印技術運用於嚴重小兒狹顱症的矯治手術中,並獲得成功。如今,佳佳的腦袋圓潤飽滿,五官端正可愛。  來自江蘇的患兒佳佳出生後,父母就發現他的面容有異於正常孩子。輾轉當地多家醫院就診無效後,父母帶著佳佳來到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神經外科,診斷為非常嚴重的狹顱症。
  • 「尖頭娃娃」讓爸媽「頭大」不已 顱縫再造給孩子成長「留空間」
    目前已知病因包括原發性(如遺傳因素等)、代謝性(如佝僂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醫源性(腦積水患兒以低壓分流管引流後繼發等)。[1] 有著多年外科臨床診療經驗的侯增欣主任表示,顱縫早閉患兒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頭型異常。
  •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5:04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顱面分子生物學中心Yang Chai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七個月大寶寶頭型酷似外星人 只因……
    家住永州的唐女士,今年二月份生下了一個男寶寶,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她卻發現孩子的頭型,跟其他孩子有些不太一樣,看似來酷似「外星人」。「之前我們一直以為寶寶的頭型是睡成這樣的,直到寶寶一個月大的時候,生病了去打針,然後醫生就說,我崽的頭很長,不一定是睡成這樣子的。」起初,唐女士以為是孩子睡覺習慣不太好導致,可到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狹顱症。「每個人頭上都會有很多的縫,如果中間這一條提前閉合的話,那麼就會導致腦容量受到影響。」
  • 上海醫生為8個月大狹顱症患兒重拼顱骨,小「外星人」變可愛
    上海醫生為8個月大狹顱症患兒重拼顱骨,小「外星人」變可愛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2016-05-30 16:00 來源
  • 滬醫生為8個月大狹顱症患兒重拼顱骨 "外星人"變可愛
    在此次治療過程中,醫學專家由於在術前運用了3D列印技術,等比還原患兒顱骨,使得術中手術更具精確性、減少出血風險等,並且使重塑後的面容更具家族特徵。5月31日,這名患兒將出院迎接自己的首個六一兒童節。  該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鮑南表示,小宇患有非常嚴重的狹顱症,又稱顱縫早閉或顱縫骨化症,這是一種胎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疾病,新生兒發生率為0.6/1000。一般而言,人腦在出生2個月後,腦重量會增加20%,到6個月時增加一倍,為了給腦預留足夠的生長空間,人在出生後,顱骨之間會留有數條縫隙,直到腦發育完成後,顱縫才會逐漸閉合。
  • 顱相學為什麼是偽科學?
    顱相學的發明者:弗朗茲·約瑟夫·加爾顱相學最初被稱作顱骨檢查術(cranioscopy),它是由維也納醫生弗朗茲·約瑟夫·加爾(Franz Joseph Gall)發明的。*譯者註:Cranioscopy是加爾創造的術語,是顱相學(phrenology)的前身,加爾對該項技術命名的初衷也是基於根據顱骨的外部解剖結構進而推斷大腦的功能定位這一觀點。
  • 國際論文:從顱內壓的角度分析顱骨缺損修補的重要性
    顱骨修補術前後的顱內壓變化對顱內生理的影響國際論文:從顱內壓的角度分析顱骨缺損修補的重要性董月青主任的昏迷促醒中心通過顱骨修補術重建顱頂後,併發症通常會改善,這說明大塊顱骨缺損與DC後顱內異常情況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此修補顱骨勢在必行,但是至於理由下面就通過顱骨修補對顱內壓的了解來解釋一下。
  • 歷史|「科學」與「偽科學」之間——從顱相學到大腦分區
    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某種腦功能很強大,對應的某個腦區就很發達,覆蓋這個腦區的顱骨就會突出。加爾把顱骨分為37個區域,分別與某種特徵對應。比如,耳朵上方的顱骨突出代表有「破壞欲」,後腦勺的顱骨發育得好代表「善於交際」,額頭寬廣代表有「想像力」。當時有很多人相信加爾的理論,選擇配偶的時候還要照著顱相學畫冊觀察一番,以免遇人不淑。
  • ​【奧秘】顱骨的奧秘
    顱骨由15種骨頭構成,由包括腦在內的腦顱和構成臉的面顱兩部分組成。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之前幾篇關於強迫症的文章裡提及了,目前國內外精神科對強迫症的治療首選專業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其次;而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和腦深部電刺激(DBS)則屬於更加次要的治療方法,應對相對更少。
  • 顱骨修補後對腦神經恢復有幫助嗎
    核心提示:顱骨作為人體腦組織的重要保護傘,一旦出現顱骨缺損狀況,其危害性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生活中一些人因為某種原因導致出現顱骨缺損問題,不僅形象受損,健康安全也嚴重受到了威脅。顱骨缺損得做顱骨修補手術,幫助減輕傷害。那麼,到底顱骨修補後對腦神經恢復有幫助嗎?很多患者對這個問題都倍感擔憂。
  • 人體解剖學:中軸骨及其連結 | 顱骨(一)
    顱骨共23塊,彼此借骨連結形成顱 skull,位於脊柱的上方。除下頜骨和舌骨外,其餘各骨均借縫或軟骨牢固相連,保護與支持腦、感覺器以及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起始部分。顱骨分為腦顱骨和面顱骨。腦顱骨:有8塊,包括不成對的額骨、蝶骨、篩骨和枕骨,以及成對的顳骨和頂骨。
  • 經顱彩色都卜勒(TCCS)的臨床應用!
    點擊查看 經顱彩色都卜勒超聲(TCCS)是利用低頻探頭,使聲束通過成人顱骨透聲窗(顳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顱骨缺損區)而顯示顱內實質及血管結構,無創評價顱底血管血流動力學的檢查方法。1982年超聲應用於顱內血管的檢測——經顱都卜勒(T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