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修補術前後的顱內壓變化對顱內生理的影響
國際論文:從顱內壓的角度分析顱骨缺損修補的重要性
董月青主任的昏迷促醒中心
Rigshospitalet(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發表在J Neurosurg, 2020年的一篇臨床研究。
開顱去骨瓣減壓術(DC)通過增加顱腦的容積,使得顱腦外傷(TBI)或大腦中動脈(MCA)梗塞後發生嚴重腦水腫患者得以生存,但失去顱骨保護的大腦會暴露在大氣壓下,從而改變顱內血流動力學和腦脊液(CSF)動力學。這些變化被認為與DC併發症的發病機制有關,例如腦積水、水囊瘤形成和「環鑽症候群」(皮瓣塌陷症候群)。通過顱骨修補術重建顱頂後,併發症通常會改善,這說明大塊顱骨缺損與DC後顱內異常情況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此修補顱骨勢在必行,但是至於理由下面就通過顱骨修補對顱內壓的了解來解釋一下。
研究團隊討論了關於顱骨修補術對ICP動力學影響的三個主要發現:
第一個作用:重新開放腦脊液-蛛網膜顆粒-靜脈竇的循環通路。在顱骨修補術後的最初24小時內,平均ICP從顱骨修補術前的大約-2 mmHg逐漸增加到大約4 mmHg。這種逐漸升高的原因可能是CSF的生成,估計約為500毫升/天,這將使ICP緩慢升高至CSF排出渠道(例如蛛網膜粒)的開放壓閾。來自動物研究的數據表明,顱骨蛛網膜粒的開放壓約為3-5 mmHg,且CSF壓至少必須高於矢狀竇壓才能建立通過該路徑引流所需的靜水壓梯度。
第二個作用,顱骨修補後,動脈壓力波通過顱內腔產生的搏動,可驅動顱內液體運動,包括毛細血管血流、CSF循環和淋巴液流動。大腦的剛性封閉使其在動脈壓力波的傳播方面具有獨特性,動脈壓力波的傳播幾乎(瞬間)從動脈壁轉移到顱內腔的其他內容物:腦實質、CSF和腦靜脈和靜脈竇中的靜脈血。顱骨修補術後顱內搏動的恢復先前已在使用相差MRI評估CSF流量和使用經顱都卜勒(TCD)超聲檢查的矢狀竇流量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動脈壓力波通過顱內腔產生的搏動被認為可驅動顱內液體運動,包括毛細血管血流、CSF循環和淋巴液流動。
第三個作用,顱骨修補後對大腦血流和大腦的代謝都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評估顱骨修補術前後使用TCD和CT灌注的患者的較大研究也顯示顱骨修補術後腦血流(CBF)有所改善,而使用18FDG-PET的類似研究表明,顱骨修補術術後同側半球的腦代謝增加。顱內壓力的穩定,腦脊液循環的建立和腦代謝的增加與「環鑽症候群」中所包含症狀的緩解以及顱骨修補術後神經功能改善有關。
#腦外傷#因此,顱骨缺損影響了顱內壓的變化,腦脊液循環的異常,腦代謝降低或大氣壓對腦實質的直接影響,這些都會導致腦功能的障礙。同時支持早期行顱骨修補術的策略,因其可恢復ICP生理性的晝夜節律變化,而這對於顱內液體循環運動很重要,可能是正常腦功能和顱內搏動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