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頭娃娃」讓爸媽「頭大」不已 顱縫再造給孩子成長「留空間」

2020-12-08 騰訊網

人類的頭骨精密而堅固,但它並不是一整塊的,而是像拼版一樣,一塊塊拼接而成。解剖學上,顱骨之間借少量結締組織相連形成的縫隙叫顱縫,根據位置還有額縫、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等不同名稱。顱縫可以說與生俱來,新生兒的顱骨尚未發育完全,顱縫間隙較寬,為腦部發育留出足夠的空間。

顱縫早閉 不僅是顏值受損

由於出生後大腦處於快速生長階段,此時顱縫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神經外科6A病區主任侯增欣介紹,正常人的顱縫閉合較晚,除額縫外,其餘顱縫直至成年後才漸趨融合。因此一旦任何一條顱縫或幾條顱縫過早閉合,會出現不同的顱外形異常,並影響腦部正常發育。在醫學上,這種疾病被稱為顱縫早閉,又名「狹顱症」。

顱縫示意圖

據統計,顱縫早閉在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0.25‰,男孩居多,約佔總數的61%~80%。目前已知病因包括原發性(如遺傳因素等)、代謝性(如佝僂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醫源性(腦積水患兒以低壓分流管引流後繼發等)。[1]

有著多年外科臨床診療經驗的侯增欣主任表示,顱縫早閉患兒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頭型異常。如額縫早閉會形成三角頭畸形;矢狀縫過早閉合,可能形成舟狀頭或發生長頭畸形;一側冠狀縫過早閉合,將發生斜頭畸形;兩側冠狀縫過早閉合,則會形成短頭或發生扁頭畸形;而多條顱縫均過早閉合的患兒一般頭顱較小,會形成尖頭(塔頭)畸形。

除了顏值大受影響外,在嬰兒期如果出現一條或多條顱縫過早閉合,會影響顱骨的生長與擴張,而大腦卻繼續生長,顱骨薄弱處代償性擴大有限,常常會導致顱內壓增高,表現為易激惹、視力下降、智力低下、腦積水、精神活動異常、癲癇發作等。

錯過最佳時間窗 治療仍有必要

侯增欣主任介紹,顱縫早閉的診斷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患者的頭型異常,這需要由經驗豐富的神經外科醫生來判斷;其次就是通過對患者顱骨CT的三維重建,進一步明確顱縫閉合情況,為後續選擇治療方案提供客觀依據。

顱骨CT的三維重建是診斷顱縫早閉的重要參考依據

顱縫早閉患兒一旦確診,主要靠外科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擴充顱腔容積,給腦組織生長發育留出空間。目前對於顱縫早閉患者手術時機以及手術步驟的爭論仍未停止。

有研究文獻指出,嬰幼兒大腦發育迅速,2歲已達成人的70%~80%,故2歲前手術最為恰當。[2]亦有研究稱,嬰幼兒在1歲以內大腦發育較快,手術越早越好,最佳手術時機應在顱內壓增高症狀及表現明顯之前。後期手術主要改善頭顱及面骨畸形,減少頭顱異常給患者帶來的壓力。但對於年齡較大的患者,也不應該放棄治療。[3]

侯增欣主任表示,通常認為新生兒出生後1-2年是腦發育的關鍵期。但隨著人類對腦科學探究的深入,一些新的論點被不斷拋出。

被世界公認的四大頂尖學術刊物之一的期刊《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今年3月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此外,這種結構是成年哺乳動物大腦中最獨特的現象之一,即貫穿整個一生中會不斷增加新的神經元。

nature 官網截圖

「從臨床上看,大眾對顱縫早閉這種疾病還是知之甚少,尤其在一些欠發達地區,不少患兒在被確診時,往往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侯增欣主任指出,這並不意味著應該放棄治療。在各類顱縫早閉患者中,存在多條顱縫早閉(又被稱為症候群型)的患者,除了外觀受影響外,往往因腦發育不全而出現智力低下、精神活動異常和癲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症候群型患者中有相當比例會出現上呼吸道梗阻的情況,其夜間睡眠極度困難,且有隨時窒息的可能。對於此類患者,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通過手術幹預改善症狀。

此前,侯增欣主任曾為一名14歲的顱縫早閉患者進行了顱縫再造手術,術後該患者在智力、語言、人際溝通和行為能力方面改善較為明顯。

量身定製 為十齡童「再造」顱縫

一個月前,年僅10歲的文文(化名)在父母緊緊牽護下來到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長相清秀可愛,撲閃著一雙大眼睛的他非常愛笑,惹人喜愛。可是,一旦父母脫手,文文便會到處亂跑、手舞足蹈,動作極不協調。對於大家焦急的呼喚,文文沒有任何回應。

文文母親坦言,在6個月大的時候,文文就被發現晚上睡覺非常容易驚醒,去當地醫院檢查後發現文文腦積水並立即進行了治療。此後,文文經常高燒,生長發育遲緩,不會說話,智力低下。更令文文父母「頭大」的是,孩子經常半夜醒來後不再入睡,一刻都離不開家人看護。隨著年齡的增長,文文又出現了癲癇症狀,在來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前,一個月要發作4、5次。多年來,文文的父母為救治兒子操碎了心,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相信會有奇蹟發生。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神經外科6A病區主任侯增欣主任在詳細了解文文的病情病史後,對患兒的頭圍進行測量,結果為51cm,略小於該年齡段頭圍的參考最低值53cm。頭型從側面看則呈明顯的「橫窄豎高」,呈「尖頭」形。隨後,通過對文文顱骨CT的三維重建,可見其冠狀縫、矢狀縫等顱縫已融合,據此診斷為顱縫早閉。

患兒頭型(左)與正常頭型(右)對比

對於是否對患兒開展顱縫再造手術,侯增欣主任領銜的醫療團隊進行了嚴謹的評估討論,雖然患兒已錯過了治療最佳時間窗,但根據相關輔助檢查,文文的顱神經未發現異常,通過顱縫再造手術,可以擴充顱腔容積,給受到壓迫的腦部留出空間,緩解症狀。

侯主任為患兒家屬講解顱縫再造手術方案

顱縫再造,當然不是簡單地用銑刀在顱骨上隨便開幾條縫隙。術前,侯增欣主任根據文文的病情特點,專門設計了一套手術方案,並與家屬進行了充分溝通和講解。方案要儘可能擴充顱腔,更要考慮患兒的手術耐受性,及其多動、容易跌倒可能造成顱骨骨折的風險性。在明確手術風險並獲得家屬支持同意後,侯主任為文文開展了顱縫再造手術。

侯主任為患兒進行手術

術中可見,患兒的冠狀縫和矢狀縫已緊密融合,侯增欣主任用銑刀、電鑽等手術器械,按照設計的方案銑開顱骨,去除游離骨瓣,全程動作小心輕柔,避免傷及血管和腦部重要功能區。經過4小時的手術,人造顱縫成功重建完成。

術後,經過近一個月的住院治療,文文身體狀況恢復良好,在夜間睡眠、行動協調能力和交流意識等方面較手術前有比較明顯的改善。期間,患兒癲癇也未再發作過。

目前,文文已順利出院,一個月後,他需要再次來院複查,侯增欣主任將對其進行系統評估檢查,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顱縫早閉如能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效果總體滿意。對於像文文這樣在兒童期實施手術的患兒,後續還要加強康復訓練和心理輔導,使其各項神經功能儘可能得到恢復。」侯主任如此總結。

參考資料:

【1】科普中國;

【2】狹顱症手術治療新進展,作者:侯智、楊輝,《實用醫院臨床雜誌》2013年9月第10卷第5期p22-25;

【3】顱縫再造術治療狹顱症(附13例臨床分析),作者:石亞偉、毋江、史建軍、蔣帥,《臨床神經外科雜誌》2007年9月第4卷第3期p136

專家簡介

侯增欣副主任醫師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神經外科6A病區主任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協會會員

主攻方向:

1.小腦萎縮、小腦性共濟失調、小兒各類發育畸形和腦先天性疾病、腦外傷;

2.精通各類腦腫瘤、顱腦損傷、椎管脊髓腫瘤、腦功能性疾病、腦血管病等臨床診斷與治療;

3.擅長顯微外科進行各種顱內腫瘤高難度手術,尤其對腦膜瘤顯微手術及其疑難病例的處理經驗豐富。

門診時間:周一全天

編輯:布衣、Blue

你可能還想看

告訴別人你「在看」~~~

相關焦點

  • 6歲男孩患顱高壓 頭圍比正常成年人大11釐米
    紅網長沙5月4日訊(記者 易徵洋 通訊員 姚家琦 趙向榮 劉齡予 楊立移)「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一對好朋友快樂父子倆」。國產動畫片《大頭兒子小頭爸爸》裡的大頭娃娃以其聰明、機靈、善良、可愛的形象深受孩子們的喜歡,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個這樣的「大頭娃娃」。因為顱高壓壓迫腦組織,已6歲多的他才剛學會在大人地攙扶下小心地行走。
  • 三齡童患罕見"狹顱症" 腦袋又尖又長似扁舟/圖
    華聲在線訊 一般幼兒一般長到18—20個月顱縫才閉合,但湖南冷水江市的笑笑(化名)3個月大時所有縫隙就基本已完全閉合。顱縫過早閉合,讓3歲的他腦袋又尖又長,看上去極似舟形,後被確診為罕見的「狹顱症」。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專家採用國際新技術,為笑笑成功施行了「狹顱症骨縫再造術」,讓他的小腦袋圓周增長了4釐米。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已於5月20日出院。
  • 七個月大寶寶頭型酷似外星人 只因……
    家住永州的唐女士,今年二月份生下了一個男寶寶,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她卻發現孩子的頭型,跟其他孩子有些不太一樣,看似來酷似「外星人」。「之前我們一直以為寶寶的頭型是睡成這樣的,直到寶寶一個月大的時候,生病了去打針,然後醫生就說,我崽的頭很長,不一定是睡成這樣子的。」起初,唐女士以為是孩子睡覺習慣不太好導致,可到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狹顱症。「每個人頭上都會有很多的縫,如果中間這一條提前閉合的話,那麼就會導致腦容量受到影響。」
  • 中日韓女星都在剪「娃娃頭」,既仙氣又清純,少女感十足!
    最近,有一種叫「娃娃頭」的髮型很火,中日韓女明星都在剪。這種髮型使得整個人看起來又仙氣又清純,少女感十足!娃娃頭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百搭,還可以修飾臉型,掩蓋臉部缺點,如果大家實在不知道選擇什麼樣的髮型的話,娃娃頭可以作為首選哦!本期綿綿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這個近期人氣很高的娃娃頭髮型。 說起娃娃頭,就不得不說到國內實力小花張子楓,她就擁有這種髮型。
  • 四川萬源發現「外星娃」 鸚鵡頭青蛙眼臉像瓦刀(圖)
    四川萬源發現「外星娃」 鸚鵡頭青蛙眼臉像瓦刀(圖)   近日,萬源市的一個小村莊裡傳出一件怪事,村口老李家的媳婦生了一個「外星娃」,長著鸚鵡一樣鼓起的額頭、青蛙一樣大而突出的眼睛,整張臉像一把瓦刀。
  • 四川發現「外星娃」 鸚鵡頭青蛙眼臉像瓦刀(圖)
    四川萬源發現「外星娃」 鸚鵡頭青蛙眼臉像瓦刀(圖)  近日,萬源市的一個小村莊裡傳出一件怪事,村口老李家的媳婦生了一個「外星娃」,長著鸚鵡一樣鼓起的額頭、青蛙一樣大而突出的眼睛,整張臉像一把瓦刀。
  • 四川萬源發現「外星娃」 長著鸚鵡頭青蛙眼
    他長著鸚鵡一樣鼓起的額頭、青蛙一樣大而突出的眼睛,整張臉像一把瓦刀,因長相奇特被人們議論紛紛。    每次他們抱著孩子外出,都會有市民指指點點。他們聽在耳裡,更傷在心裡。即使有些善意的詢問和關心,在老李夫婦看來也顯得有些多餘。心憂孩子的病情,也受不了村民的指手畫腳,老李和媳婦決定帶著1歲大的兒子四處求醫。
  •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顱縫再生可減輕顱骨融合症的顱骨和神經認知缺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15:04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顱面分子生物學中心Yang Chai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需要留縫嗎?留多大的縫?
    600×1200的地磚的伸縮縫留多少,在這個問題中就是問的規格尺寸是600x1200的,尺寸比較大的瓷磚作為地磚鋪貼的時候縫隙留置的要求。個人給出的觀點就是留置的縫隙一般2mm到5mm都是可以的。但是留縫的具體的多少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選擇。為此個人給大家提供以下三種方案。
  • 如何構建適宜於嬰幼兒的成長空間?這裡有一個樣板
    嚴格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標準下,如何構建適宜於嬰幼兒的成長空間?記者走訪了成都市高新區首家備案認證的託育機構-金蘋果吚呀學苑。如何打造嬰幼兒成長空間?從孩子的需求出發如果你把孩子送到託育中心,他們一天就有近1/2的生活、玩耍時間是在活動室裡度過的,而12-36月齡的嬰幼兒喜歡扶、站、爬及努力行走,他們需要充足的陽光,需要自然的色彩,需要玩耍的空間,需要符合他們生理、心理的生活物品及遊戲材料……這樣一間活動室的規劃、設計與布置就顯得格外重要。
  • 調查:成都娃娃初五開始補課 爸媽帶上飯菜陪讀
    寒假衝刺班,父母陪孩子補課。  「寒假裡,教室就是我們的根據地,我們為何要帶飯菜,因為不少娃娃都要趕場,一天跑幾個課堂。」「我們比上班族還辛苦,別人都大年初七上班,我們從大年初五就開始補課!」  不僅如此,今年的補課大軍中不僅學生多,還出現了陪讀的父母身影,不少家長甚至帶著飯菜,方便孩子吃飯。  娃娃初五開始補課 爸媽帶上飯菜陪讀  在成都市方池街上的一家培訓機構,記者坐在「奧數寒假班」聽了半節課。比上班族恢復上班還早,這裡大年初五就開始行課了。教室裡,不僅有近30名六年級的小孩在補習,還坐了十幾位父母。
  • 黑瓜子、白瓜子、尖頭瓜子都是什麼植物長出來的?
    再說說大家熟悉的尖頭瓜子,這下小夥伴們豁然開朗了吧,對,這些都是向日葵屬(Helianthus),向日葵品種的種子。別看我又小又黑,可我能榨油啊!目前,全世界種植向日葵面積約有2000萬公頃,是僅次於大豆的第二大油料作物。一般可分為「食用型」,「油用型」與「觀賞型」三大類型。食用型向日葵植株高大,最高可達3米左右,種皮多具有黑白色條紋。
  • 《異客》之鬼偶娃娃,女孩好心幫助走丟的孩子,可竟是食人的怪物
    從店裡的大桶裡我居然找到了幾件小孩的衣服,只不過款式很古老,先湊合著吧,孩子穿上這衣服剛剛好,只是褲腿稍微長了點,稍微往上卷一卷也挺好看的,而且我還發現他是個男孩子,留著長頭髮的男孩子。「你叫什麼名字啊?」這個時候我才想起問他的名字。「「我要找娃娃,姐姐。」
  • 我院3D列印技術 助「狹顱症」寶寶重建顱骨
    術前的豆豆寶寶頭顱狀如「橄欖球」原是患狹顱症全腦畸形據豆豆的母親介紹,豆豆出生3個月大時,就發現他的腦袋偏長,比同齡小孩更長更窄。「當時也去當地醫院隨便檢查了一下,但沒有重視,以為慢慢能長好,誰知越大頭越尖,這才想起帶著孩子到大醫院檢查。」
  • 圓扁頭的差距,不只是顏值這麼簡單
    《滿洲源流考》曾記載:"兒生數日,置臥具,令兒仰寢其中,久而腦骨自平,頭形似匾。"清朝時期,在富裕一點的家庭中,如果誰家孩子沒有睡成扁頭,就會遭到其他人的恥笑,覺得沒把孩子養育好。而這種觀念在北方影響比較大,所以導致現在,還有很多老一輩認為,孩子沒有睡成扁頭,那是媽媽沒有帶好。
  • 無縫瓷磚是什麼意思 瓷磚留縫多大比較合適
    瓷磚留縫多大比較合適?針對這些問題,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吧。無縫瓷磚是什麼意思無縫磚一般都是大規格的瓷磚,比如300*450、330*600、360*660、600*900、660*1000等等,由於尺寸大,使用瓷磚塊數少,再加上採用無縫工藝,迎合了現代消費時尚,產品鋪貼出來的裝飾效果要比有縫磚美觀的多。
  • 波比娃娃實驗:為什麼你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實際上,兒童在成長初期的行為習慣,多半來自於自己父母的影響。表姐小美是一個性格不太溫和,有些暴躁的媽媽,對待孩子的時候也容易因為脾氣的問題而傷害孩子,有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她過分了。逐漸地,孩子也習慣了媽媽無釐頭的指責,像是學習一樣,在對待自己的朋友時,也容易意氣用事,經常和小朋友打架,最後回家被叫家長。
  • 新手爸媽必看 如何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如今的80後一代人,很多都已經結婚生子,而關於孩子今後的興趣愛好培養,不少新手爸媽都在想一個問題: 我該讓孩子聽什麼音樂?如何培養他對於音樂的興趣? 而許多家長則想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讓孩子從小就接觸音樂。不過,我們要知道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孩子並不是你的第二人生,想要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並不能強求,而是要誘導。
  • 叮叮抓娃娃聯合《放開我北鼻3》呼籲家長陪伴孩子
    隨著節目的熱播,一款在線抓娃娃App也進入觀眾的視野。作為在線抓娃娃行業裡的佼佼者,叮叮抓娃娃選擇合作《放開我北鼻》,正是想通過這檔極具創新精神的真人秀節目,向觀眾傳達父母應當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更多關心,與他們一起成長,打破大人打破大人與小孩之間的次元壁壘,回歸童真世界的理念。
  • 別再讓孩子從1數到100,這方法才能鍛鍊智力,多數爸媽忽視了
    研究發現,兒童時期的智力水平有40%是由遺傳決定的,比如爸媽都屬於IQ>125的高智商人群,那麼他們的孩子也大概率天生聰明。編輯:邱寫寫智力伴隨我們的一生,從學生時代一直到步入社會,智力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成績和排名,還會關係到我們的工作和收入。每個爸媽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在智力上「後浪推前浪」,實現大腦的最大程度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