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究推薦更好的減肥方法——經顱磁刺激技術(TMS)

2021-01-07 騰訊網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出爐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度肥胖與12種癌症存在密切關聯。肥胖症會導致從癌症到心臟病等多種疾病。然而,對於大多數患有肥胖症的人來說,行為改變很難實現。

節食減肥?--反彈更胖

運動減肥?--周期太長,難以堅持

藥物減肥?--副作用較大

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減肥治療方式對於改善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意義重大。

近期,一項發表在《Brain Stimulation》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表明,利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可以改變腦皮質活動從而降低肥胖患者對食物的渴求程度

經顱磁刺激儀

一 材料與方法

該研究是一項隨機、單盲、平行假刺激對照實驗。共43名肥胖患者(體質指數BMI≥25 kg/m )隨機被分為2組:TMS組(21人)接受10Hz、110%MT的rTMS刺激左側DLPFC,刺激5s,串間隔25s,共40個脈衝串,2000個脈衝;假刺激組將線圈於頭頂上半球間裂縫頂點處垂直呈90°放置,10%RMT。兩組共接受為期4周8次的TMS刺激。主要的結果是測量從基線到4周的體重變化,次要結果包括人體測量指標、BMI、心血管危險因素、CT評估的內臟脂肪、食物攝入量、食慾和不良事件的變化。

二 結果

1、體重變化

假刺激組受試者在4周內的體重變化沒有差異,但rTMS組受試者在接受8次刺激後的體重較基線明顯減輕。同樣,rTMS組與假刺激組相比,體重指數、脂肪量、骨骼肌質量、腰圍和內臟脂肪組織在第4周均有明顯下降。

受試者身體成分變化

2、食慾及食物攝取量

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測量飢餓(Hunger)、飽腹感(Fullness)、食慾(Desire)和預期食物消耗(consumption)的結果顯示,雖然兩組在飽腹感和食物消耗量方面無統計學差別,但真rTMS組表現出更強飽腹感和更少食物消耗量的趨勢;而且相比對照組,真rTMS組表現出更低飢餓感和渴求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食慾及食物攝取量

經過8次rTMS治療後,真刺激組受試者每天消耗的總熱量少於對照組,此外,rTMS組在第4周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明顯低於假刺激組。

從基線到第4周受試者食物攝入量的變化

4、心血管代謝風險因素的變化

與假刺激組相比,真刺激組治療4周之後發現,rTMS治療有益於葡萄糖的代謝,同時還能降低空腹胰島素濃度。

受試者心血管代謝因素的變化

03 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8次給予左側DLPFC的高頻 rTMS治療可以顯著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該研究結果還提示rTMS可降低與肥胖相關的心臟代謝風險,是治療肥胖的有效選擇。

rTMS作為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調控技術,通過調節與飲食行為和肥胖密切相關的神經網絡來降低對食物的渴望,這種綠色健康,有效的方法值得在肥胖方面大力推廣。

文章出處:Kim S-H et al. The effects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body weight and food consumption in obese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Brain Stimulation, 2019.

相關焦點

  • 【TMS技術】英文指南:經顱磁刺激治療疼痛研究指南
    王譯擘 譯 胡永生 校)《中國疼痛醫學雜誌》2016年第22卷第5期,國外醫學動態,第329-330頁。TMS 活化短的皮質內中間神經元和聯繫遠隔 結構的長軸突。傳送軸突(尤其是那些有彎曲的軸 突),比胞體更加容易興奮,因此 rTMS 有遠程效果。 循證研究證實,重複 rTMS 療程可以產生累積的疼痛減輕,但是對於兼顧長期效果及安全性的最佳時機仍不明確。
  • 經顱磁刺激治療腦卒中後中樞神經痛研究進展
    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常用的經顱磁刺激方法,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此法對於腦功能障礙疾病有著明確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已經證實重複經顱磁刺激能夠改善腦卒中運動障礙、偏側空間忽略,在腦卒中言語功能、吞咽功能的治療同樣有明確的效果。
  • 神奇的機器 —重複經顱磁刺激--中國數字科技館
    因此近年來,非藥物治療引起了廣大學者的重視,其中,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作為一種無疼、無創的物理治療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什麼是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e,簡稱TMS)是Barker等人於1985年首先創立的一種方法,具有無疼、無損傷、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等優點,很快得到了臨床應用。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之前幾篇關於強迫症的文章裡提及了,目前國內外精神科對強迫症的治療首選專業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其次;而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和腦深部電刺激(DBS)則屬於更加次要的治療方法,應對相對更少。
  • 經顱磁刺激治療失眠的效果如何?
    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術是通過線圈產生高磁通量磁場無衰減地穿過顱骨,在神經組織中產生電場梯度。繼發產生感應電流,使神經細胞去極化。TMS 可使皮質興奮性、血流灌注、代謝和神經內分泌等發生變化,以其可進行深部刺激、無痛、非介入等優點,在基礎和臨床研究與應用中得到迅速發展。5-HT對睡眠-覺醒周期具有調節作用,是NREM期睡眠起始的必要條件。對失眠症進行TMS治療,可以增加突觸間隙的5-H濃度,能夠改善睡眠,改善患者抑鬱和焦慮狀態。
  • 63歲老太失眠焦慮多年,直到遇上神奇的經顱磁刺激術……
    拿了藥,醫生還給張女士推薦了經顱磁刺激治療輔助,藥物治療配合物理治療,效果更可靠。張女士懷著嘗試的心態做了一次治療,「沒什麼太多感覺,這設備行不行啊?」。治療師告訴她,一要有治療的療程,二要有治療的參數,三要有治療強度和脈衝數,說白了就是有累積效應,效果是靠足夠的療程、強度、脈衝數來保證的。
  • 我國科學家發現快速抗抑鬱的新手段:個體化視覺皮層經顱磁刺激
    除了使用不同抗抑鬱藥物治療,利用經顱磁刺激調控背外側前額葉皮層等物理技術已被用於抑鬱症的臨床治療。然而,目前的額葉皮層經顱磁刺激幹預需要六周起效,治療有效率約為50-70%,而在額葉皮層的磁刺激還常伴頭痛、噁心等副作用,甚至導致患者終止治療。
  • 【TMS資訊】假如18歲史學奇才接受經顱磁刺激治療,也許不會因為抑鬱症而輕生
    林嘉文被著名歷史學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讚為「解放後如此年齡著書寫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後最年輕的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作者」「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達不到,帶博士也帶不到他現在這個水準。」據新聞報導,林嘉文是23日晚上在家裡跳樓自盡的,其生前患抑鬱症已有段時間,一直是靠吃藥控制。
  • 司法部介紹戒毒新科技:虛擬實境、「經顱磁刺激」戒治效果好
    「有的項目經實證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戒治效果,如內觀療法戒毒項目、經顱磁刺激戒毒項目、虛擬實境毒癮評估與康復訓練系統等,為科學戒毒、精準戒毒提供了科技支撐。」在「6·26」國際禁毒日前一天,司法部副部長劉志強在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 Neuroimage:如何提高經顱技術靶向腦功能系統的準確性?
    Atlas based on Large-scale fMRI Data Synthesis」.近年來,經顱技術(近紅外成像fNIRS和經顱磁刺激TMS)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和臨床治療中發揮著日漸重要的作用。
  • 重複外周磁刺激治療疼痛的研究進展_重複外周磁刺激_疼痛_麻醉科...
    目前對於其治療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多,以藥物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阿片類藥物、激素、抗癲癇類藥物、抗抑鬱類藥物)、針灸療法、脊髓電刺激療法等為主,但藥物治療副作用多且有一定的依賴性,而針灸及脊髓電刺激為侵入性治療方法,經皮電刺激效果甚微且需要直接接觸患者因而有燙傷的風險。
  • 河南省食藥監局醫療器械抽檢 昊德康公司經顱磁刺激治療儀等產品不...
    河南省昊德康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1批次經顱磁刺激治療儀,設備或設備部件的外部標記不合格。  南京小松醫療儀器研究所生產的1批次低頻脈衝電針治療儀,工作數據準確性、控制器的操作部件不合格。  對上述抽檢中發現的不符合標準規定產品,河南省食藥監局已按要求移送企業所在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相關企業進行調查處理。
  • 這些「電刺激」療法,對抑鬱症的有效率有多高?
    01、重複經顱磁刺激:整體安全、有效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是一種無創的神經刺激技術,早在12年前,rTMS就獲美國FDA批准用於抑鬱症的治療,尤其是可用於經一種抗抑鬱藥足量足療程治療後,抑鬱症狀仍改善不明顯的患者。
  • 經顱直流電刺激在感知覺中的應用
    最早的動物實驗已經證明tDCS可以影響視覺的感知和辨別,隨後在一項人體研究中,觀察到tDCS可以調節短序列經顱磁刺激(TMS)誘發的光敏閾值(phos-phenethresholds,PTs),也是視覺皮質興奮性的指標。tDCS在人類視覺皮層與極性相關的主要是對比敏感度、視覺誘發電位振幅、光幻視覺,發現tDCS對視覺皮層有興奮或抑制作用,但許多研究發現對運動皮層的影響更顯著,這與早期的動物研究結果一致
  • 中國科學家研究證明:大腦接受電刺激效果因人而異
    這聽起來像是異想天開,但認知神經科學卻正在一本正經地探討這個想法的可行性,給大腦「充電」的經顱電刺激技術正在研究界嶄露頭角。我國科學家經過研究證明,經顱電刺激通過外置電源和放置在頭皮表面的電極,可以對人腦施加微弱的直流、交流或者隨機強度的電刺激,最大電流強度通常在1~2毫安之間,單次刺激時間一般小於30分鐘。這項研究發表在2020年第4期的美國期刊《先進科學》雜誌。
  • 經顱都卜勒超聲讓你輕鬆看清腦血管!
    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腦血管患病率逐漸升高,經顱都卜勒超聲目前已經成為研究腦血管疾病病因、發病機制、治療觀察和預後判斷不可或缺的重要檢測手段。經顱都卜勒,也被稱作經顱都卜勒血流圖、腦血流圖等,是利用超聲都卜勒效應來檢測顱內腦底動脈環上的各個主要動脈的血流動力學、血流生理參數的一項無創傷性腦血管疾病的檢查方法。其應用低頻脈衝都卜勒技術,通過探頭髮射和接收不同深度組織反射的脈衝聲波,直接記錄顱內血管都卜勒信號,為無創傷性腦血流循環的研究及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
  • 利用TMS-EEG進行意識評估有助於腦損傷患者的治療
    阿爾託大學與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TMS-EEG(經顱磁刺激腦電同步記錄)裝置檢測評估人類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大腦活動是否會受到做夢或者不做夢的的影響
  • 神秘的神經電刺激治療丨治網癮?近代酷刑?電刺激治療是什麼?
    在此基礎之上,神經調控(Neuromodulation)這項生物醫學工程技術應運而生,其概念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術,採用電刺激或藥物手段改變中樞神經、外周神經或自主神經系統活性從而來改善患病人群的症狀、提高生命質量。以電、磁、光、超聲波這四種常見的能量形式進行神經調控的治療方法統稱為神經治療學(Neurotherapeutics)。神經調節分類
  • 頭疼躺下就好 警惕低顱壓症候群
    最後經腰穿證實,李女士腦脊液無法流出,即壓力為「0」。檢查脊髓磁共振水成像,發現她的頸胸交界處腦脊液漏,經治療,3天後頭痛消失,活動自如。診斷結果證實,引起李女士頭痛的元兇是低顱壓症候群。  分析:臨床上,這種病例並不少見,然而常常會誤診為其他疾病。醫生分析人體正常顱內壓的範圍在80毫米汞柱至180毫米汞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