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李女士半個月前開始出現頭痛伴噁心、嘔吐症狀,站立、走路時加重,躺臥時減輕,同時頸部僵硬、疼痛,眩暈,視物模糊晃動。她曾做過頭顱CT、磁共振檢查,先後被診斷為神經痛、頸椎病,也有診斷為偏頭痛、腦膜炎,但接下來的治療始終不見好轉,只能天天躺在床上。最後經腰穿證實,李女士腦脊液無法流出,即壓力為「0」。檢查脊髓磁共振水成像,發現她的頸胸交界處腦脊液漏,經治療,3天後頭痛消失,活動自如。診斷結果證實,引起李女士頭痛的元兇是低顱壓症候群。
分析:臨床上,這種病例並不少見,然而常常會誤診為其他疾病。醫生分析人體正常顱內壓的範圍在80毫米汞柱至180毫米汞柱。顱內壓力主要通過腦脊液的分泌調節維持穩定,一般成人的腦脊液容量平均為130毫升,而腦脊液是每天不斷分泌,同時又不斷被吸收,是一個循環的動態平衡過程。如果人的腦脊液分泌減少或損失過多,就易形成低顱壓症候群。
本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過度節食減肥,攝入水分和鹽分不足,天氣炎熱或過度汗蒸,低血壓等容易引發腦脊液分泌不足;而女性的局部腦脊膜薄,在過度體力勞動、提拉重物、頭及脊椎外傷、脊髓神經根撕裂等情況下,易使腦脊膜破裂造成腦脊液漏。
臨床上,直立性頭痛是低顱壓症候群的典型症狀。也就是說,與體位有關,患者站著或坐著15分鐘內,就會頭痛或明顯加劇,躺下或頭低足高位就緩解或消失。除了最典型的直立性頭痛,低顱壓症候群還可伴有眩暈、噁心、嘔吐、頸部僵硬、聽覺異常等症狀。
低顱壓症候群多數情況下不會引起嚴重後果,情況較輕者可臥床休息,採取頭低足高位,患者要多飲水和生理鹽水,或通過靜脈補液以緩解症狀。若症狀沒有緩解,可應用小劑量的糖皮質激素等。而病情較嚴重、對上述方法48小時仍無效者,需要磁共振椎管釓造影成像檢查,找出「漏水」的位置,再進行針對性治療。
王仲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