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疼躺下就好 警惕低顱壓症候群

2020-11-25 今晚報

  病例:李女士半個月前開始出現頭痛伴噁心、嘔吐症狀,站立、走路時加重,躺臥時減輕,同時頸部僵硬、疼痛,眩暈,視物模糊晃動。她曾做過頭顱CT、磁共振檢查,先後被診斷為神經痛、頸椎病,也有診斷為偏頭痛、腦膜炎,但接下來的治療始終不見好轉,只能天天躺在床上。最後經腰穿證實,李女士腦脊液無法流出,即壓力為「0」。檢查脊髓磁共振水成像,發現她的頸胸交界處腦脊液漏,經治療,3天後頭痛消失,活動自如。診斷結果證實,引起李女士頭痛的元兇是低顱壓症候群。

  分析:臨床上,這種病例並不少見,然而常常會誤診為其他疾病。醫生分析人體正常顱內壓的範圍在80毫米汞柱至180毫米汞柱。顱內壓力主要通過腦脊液的分泌調節維持穩定,一般成人的腦脊液容量平均為130毫升,而腦脊液是每天不斷分泌,同時又不斷被吸收,是一個循環的動態平衡過程。如果人的腦脊液分泌減少或損失過多,就易形成低顱壓症候群。

  本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過度節食減肥,攝入水分和鹽分不足,天氣炎熱或過度汗蒸,低血壓等容易引發腦脊液分泌不足;而女性的局部腦脊膜薄,在過度體力勞動、提拉重物、頭及脊椎外傷、脊髓神經根撕裂等情況下,易使腦脊膜破裂造成腦脊液漏。

  臨床上,直立性頭痛是低顱壓症候群的典型症狀。也就是說,與體位有關,患者站著或坐著15分鐘內,就會頭痛或明顯加劇,躺下或頭低足高位就緩解或消失。除了最典型的直立性頭痛,低顱壓症候群還可伴有眩暈、噁心、嘔吐、頸部僵硬、聽覺異常等症狀。

  低顱壓症候群多數情況下不會引起嚴重後果,情況較輕者可臥床休息,採取頭低足高位,患者要多飲水和生理鹽水,或通過靜脈補液以緩解症狀。若症狀沒有緩解,可應用小劑量的糖皮質激素等。而病情較嚴重、對上述方法48小時仍無效者,需要磁共振椎管釓造影成像檢查,找出「漏水」的位置,再進行針對性治療。

  王仲卿

相關焦點

  • 低顱壓症候群是什麼?
    低顱壓症候群,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側臥位腰部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壓力在60mmhg以下,以體位性頭痛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臨床表現為:體位性頭痛、噁心、嘔吐,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頭痛多位於額部或枕部,有的向頸部、背部放射,可伴有眩暈,精神障礙,復視、自主神經症狀,視覺障礙和聽覺障礙等,體位性頭痛為特徵性表現,即坐位或直立位
  • 丨低顱壓頭痛
    丨低顱壓頭痛 2020-06-15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GABA,神經細胞膜電位,顱壓、腦血流量等
    關於顱壓提到了「利尿劑」,自然而然就會提到「顱壓高」的問題。實際上,目前,對於顱壓高,撞牆,打頭的情況,主要的處理方法就是,用利尿劑降顱壓。用甘露醇或者布美他尼。可以看出,這完全是一種治標的辦法。利尿劑可以短暫的開放血腦屏障,降顱壓的同時,也給大腦帶來一定的風險。降顱壓的實質是降大腦的血壓,我們進一步探究利尿劑的生化作用,其實也包含降血壓,降低腦血管的血流量。
  • 莫名頭疼20天 罪魁禍首竟躲在大腦「禁區」
    近日,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劍新團隊成功完成一例高難度腦膜炎手術,即在大腦的禁區「鞍區」開展手術,為一名莫名頭疼20天的60歲女患者成功發現並解除了藏在大腦中的「定時炸彈」。雖然幾天內一直有點輕微的頭疼,但並不影響正常生活,直到兩周後的一次頭暈,才讓王女士真正警惕起來。經當地醫院影像檢查提示顱內佔位性病變,也就是說,王女士大腦裡出現了腫瘤。更讓她擔心的是,當地醫院表示該腫瘤治療難度太大,建議她去上級醫院就診。於是,王女士慕名來到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劍新接診,他是顱內腫瘤,尤其是鞍區腦瘤手術治療方面的資深專家。
  • 「低頭族」須警惕「腦子漏水」
    1.站立時頭痛、躺下時頭不痛是危險信號腦脊液是存在於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包圍並支持著整個腦及脊髓。這兩位「低頭族」都是因為長期用電腦或玩手機,導致頸椎出問題後形成骨刺,骨刺刺破硬脊髓膜,造成腦脊液滲漏,形成顱內低壓,因此頭痛。自發性顱內低壓是由於脊髓腦脊液滲漏,導致腦脊液容量減少所造成的。
  • 圖文解讀:可逆性胼胝體壓部病變症候群知多少?
    2011年,Garcia-Monco等人將存在胼胝體壓部短暫性病變的臨床症候群命名為可逆性胼胝體壓部病變症候群[1](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
  • 五旬男子視物模糊伴視野缺損,翼點入路為其切除顱咽管瘤
    顱咽管瘤是位於鞍區或鞍旁區的生長緩慢的中樞神經系統良性腫瘤。起源於顱咽管的上皮細胞或 Rathke's囊的殘留(造釉型)或由原始口凹殘留的鱗狀上皮細胞化生而來(乳頭型)。顱咽管瘤可從垂體下丘腦軸的任何一點發生並沿此軸發展,腫瘤可從位於蝶鞍到大腦的第三腦室,大約50%的腫瘤起源於第三腦室底水平的漏鬥或灰結節區域,主要向第三腦室發展。
  • 什麼是可逆性腦後部白質病變症候群?
    入院血壓220/120mmHg,CT與MRI提示分布於雙側基底節區、頂葉、枕葉片狀病灶,可診斷為可逆性腦後部白質病變症候群(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子癇。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肝酶升高和血小板減少,診斷HELLP症候群。▎診斷:可逆性腦後部白質病變症候群、子癇、HELLP症候群。
  • 低血糖引起的一過性胼胝體壓部受損
    近日,美國堪薩斯大學神經科的 Drocton 教授等近期在 AJNR 雜誌發表了一例低血糖引起的一過性胼胝體壓部病變的病例報導,一起來看下。患者女性,68 歲,因反應遲鈍送至醫院診治。起病前有復視症狀。既往有高血壓病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時血糖為 35 mg/dl。
  • 先天性心臟病危害大,患者需提高警惕,小心轉化成艾森曼格症候群
    導語:艾森曼格症候群是一種由各種各樣的先天性心臟疾病逐漸發展後導致的臨床症候群,先天性心臟病可導致艾森曼格症候群的出現,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紺、杵狀指、乏力甚至心衰等等,一旦發現,應當立即採取治療措施,以延長患者壽命。
  • ​經常頭暈頭痛,可能是大腦中的「定時炸彈」在作祟,警惕腫瘤找...
    而王女士因為自己的敏銳和警惕,注意到了自己的頭暈頭痛「不簡單」,從而及時逃離了即將襲來的巨大危險。 近日,河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劍新團隊成功完成一例高難度腦膜炎手術,在大腦的禁區「鞍區」開展手術,為一名莫名頭疼20天的60歲女患者成功發現並解除了藏在大腦中的「定時炸彈」。
  • 專家:警惕抗磷脂症候群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張建瑜提醒,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血栓、習慣性流產、不孕不育、移植後反覆胎停、不著床、過敏等情況時,一定要警惕抗磷脂症候群,儘早到醫院進行免疫方面的篩查。
  • ...個症候群_一個半症候群_腦橋旁正中梗死_周圍性面神經麻痺_醫脈通
    」,不過當患者合併有其他症狀時,「一個半」還可以進一步疊加至更多個——近日Neurology雜誌便報導了一例「九個症候群」的患者,除此之外還有八個半、十五個半等症候群,一起來看看。在顱神經檢查中,患者表現為右側共軛水平凝視麻痺,右眼內收減弱,向左凝視時可見水平向左的跳動性眼震,左眼腦橋麻痺性外斜視,凝視誘發垂直眼震,以及右側面部周圍性麻痺。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與右側腦橋缺血性病變一致,提示下部腦橋旁正中梗死。
  • 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 天才病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說到阿斯伯格症候群,可能很多人都聽過它的別稱「天才病」,或者「孤獨症」。這種病患在情感交流和社會交往中存在很大的困難,但也有人問阿斯伯格症候群成年後就好了嗎?患有阿斯伯格障礙的孩子通常會在特殊的領域和話題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和興趣,不少父母因此而忽略了早期的引導和培養,天才病其實是對孤獨症的誤解。
  • 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常用體格檢查
    上海新華醫院神經外科腰骶神經中心楊敏 鄭學勝 沈霖臨床症狀、體徵結合電生理檢查是目前臨床醫師診斷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普遍方法。其中,神經電生理檢查被認為是診斷的金標準。然而在日常的門診初診中,體格檢查(體徵)對於正中神經腕部卡壓症候群的初步診斷極為重要。
  • 天氣冷暖交替 家長需警惕「蒙被症候群」
    華龍網1月9日23時訊(記者 黃宇 實習生 陳哚朵)今(9)日,國家衛計委通過官方平臺發布提醒,目前正值流感高發期,門診中因孩子感冒發燒而被家長捂得密密實實,導致高熱、抽搐的「蒙被症候群」時有發生,家長需警惕。  「蒙被症候群」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
  • 男子打呼嚕被憋醒坐馬桶也能睡著 原是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
    不安腿症候群一躺下睡覺雙腿就像有螞蟻爬「這一個月以來,一到晚上躺下睡覺時,雙腿就像『著了魔』,感覺像有無數螞蟻在腿上爬,必須下床行走一段時間。」今年63歲的王大爺說,他被怪病折磨得每天都睡不到4個小時,白天走路雙腳也像踩棉花,心情都特別煩躁,總愛發火。
  • 警惕高校的SSCI症候群
    「SSCI至上」的學術文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不良影響,早在2014年就被臺灣學者形象地稱為「SSCI症候群」(SSCI syndrome)。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中國大陸地區的高校在許多方面產生了同樣的病症。不僅一流大學的人文社科學者前僕後繼爭相在SSCI期刊上發文,而且二、三流大學也加大獎勵力度,以刺激更多的教師爭取在國際期刊上露臉。對此現象,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惕。
  • 家族6人同患「馬凡氏症候群」,以下症狀要警惕
    媒體報導,霍萱患有「馬凡氏症候群」。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胸心外科傳出消息,該院連續收治3例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其中一例患者的家族中有6人同患上「馬凡氏症候群」。中大醫院大外科主任、胸心外科劉志勇教授指出,雖然馬凡氏症候群被稱為「巨人殺手」,可若檢查、治療及時,目前該病手術成功率超過90%。